栏目导航

让徐霞客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展现

让徐霞客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活”力

林国干

2024.3.29)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徐霞客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徐霞客游线是陈列在祖国大地上的遗产,《徐霞客游记》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如何让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活”起来呢?

乡村振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工作。这次会议的主题“徐霞客精神赋能乡村振兴”,这个主题是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有三个关键词:“徐霞客精神”、“赋能”、“乡村振兴”,需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徐霞客精神”、什么是“乡村振兴”、怎样“赋能”?

(一)什么是“徐霞客精神”?

徐霞客有许多优秀精神品质,各人也各有解释。我的理解是:

1、热爱祖国、情寄山水。

他自幼喜爱《山海经》等描绘祖国山水的书籍,并立下“朝碧海暮苍梧”的旅游祖国山水之志向。这种情、这种爱让他有一生旅游祖国山水的动力,也成就了他卓尔不凡的旅游科考事业,成为“千古奇人”、“游圣”!

2、不畏艰险,勇于探索。

我国地域辽阔,当年交通极不发达,而无限风光多在险峰。他主要靠双脚“11”号车,逐步丈量祖国山水。一路上风餐露宿,既要面临暴风雨雪的侵害,又要面临虎患强盗的危险。但他仍无所畏惧,继续探险之道。如在天台山,他登上令人“毛骨俱悚”的石梁桥“下瞰深潭”,体验“天下第一奇观”石梁飞瀑的险峻壮美的感觉;在湖南,潜入据说里面有神龙妖精、连向导都没人敢做的“麻叶洞”,考察洞内奇境。

3、坚持真理,严谨科考。

他的旅游,除了开始阶段像常人一样凭兴趣“到此一游”后,基本上是科学考察游,往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在天台山,他能从天台山顶峰华顶“荒草靡靡”,而半山腰“琪花玉树、玲珑弥望”的现象,分析出山顶“盖为高寒所勒耳”的原因,得出高度、温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结论;在石梁飞瀑,他从“仰视”、“下瞰”、远观、近瞧、登临、坐观等六个不同角度进行立体式考察。在云南鸡足山,他详细考察他所敬仰的明代另一位地理学家王士性《五岳游草》的记载,指出其“以圣峰为中支,误矣”;在云县,他指出《大明一统志》中关于澜沧江流向的记载有误,并予以纠正;特别是他经过考察、否定“岷山导江”的先人定论,得出金沙江是长江之源的新结论,为我国地理学作出了一大贡献。

4、以私济公,乐于奉献。

他的旅游科考,为我国乃至世界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但他不是官方所派,也无官方组织介绍联络,更无公费支持。一路吃、住、行的开支都是自己奉献,主要有三类:主要是奉献钱财,自掏腰包;其次奉献人情,动用自己的人情关系,朋友托朋友,再由朋友之友帮助解决一部分;再次奉献智力,充抵一部分费用,如帮助编写《鸡足山志》,当地族人提供了吃住方便。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奉献,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他一生行为。直至他在云南双脚得病,不能行走,才不得不停止前行的脚步,被云南朋友送回家乡江阴。临终时,还托付朋友整理《徐霞客游记》,为国为民留下宝贵财富。因此,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确实是以私济公、乐于奉献的典范!

(二)什么是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又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路径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三)徐霞客精神怎样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徐霞客精神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但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去赋能乡村振兴,只能发挥特色,有针对性地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增添“活”力。

根据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徐霞客精神赋能可分“直接赋能”和“间接赋能”两大方式。

1、直接赋能。

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毕生从事旅游科考事业,他出生地江阴徐霞客镇是乡村;所走的主要道路是祖国的山山水水,主要区域就是广大乡村;他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主要是旅游、生态、文化。因此,可以直接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三大振兴挂起钩,直接赋能。

在产业振兴方面。徐霞客一生从事旅游,是“游圣”,其关系最密切的产业是旅游产业。他已为所到之地的乡村做了旅游“活”广告,不仅在其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中给予记载,而且用其精彩文笔给予了宣传推介,把各地乡村旅游风貌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面前。明代时,就有专家评价徐霞客的作用“留君一坐即名山”,徐霞客不仅在这些乡村“坐”了,而且精心记载了、宣传了,也为各地乡村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财富,也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导游为当地乡村作了精彩的导游。如江阴是徐霞客故乡,他出生、成长在这里,是徐霞客元素最多的地方;天台山是其游记的开篇地、旅游科考的首游地,其一生三游天台山,足迹遍布天台山;云县是其西南之行重要考察地,澜沧江、观音阁、砥柱桥等名胜古迹在其笔下得到记载、宣传。因此,弘扬好徐霞客精神,利用好“游圣”笔下的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如临沧太华茶、霞客牙膏等),设置徐霞客游线(如“跟着徐霞客,首游天台山”、“霞客故里游”等),能直接为当地乡村旅游产业“赋能”的。

在文化振兴方面。徐霞客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上世纪80年代,徐霞客被国家文化部门认定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杰出贡献的40位代表人物之一,其塑像因此昂立于首都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徐霞客游记》被认定为中华文化20部经典著作之一。因此,徐霞客文化可以直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特别是徐霞客生活过的徐霞镇及徐霞客游线上曾旅游考察过的乡村,若能在其文化礼堂、文化产业以及如江阴、云县的霞客学校等文化教育基地中赋予更多的徐霞客文化元素,讲好徐霞客相关的故事,将会有效有力地提升当地文化振兴的内涵和质量。

在生态振兴方面。徐霞客就是热爱自然、生态的典范,对优美的生态大加赞赏,对影响生态的则予批评。如在天台山,他既对华顶云锦杜鹃“琪花玉树,玲珑弥望”“石梁卧虹,飞瀑喷雪”等大量美好生态予以赞美,兴奋得“几不欲卧”;又对秀蔚的黄经洞被石块堵住洞口、赤城山岩洞“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等影响生态的现象而“叹惋”。在他一生的旅游考察中,记载了全国锦绣河山的无数美丽生态。可惜现在有不少已被人为改造或毁损了,也给生态振兴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重新研读《徐霞客游记》,可以从中了解到有关乡村哪些生态仍然保存完好,哪些已有毁损,再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做好保护、恢复、利用的文章,落实习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2、间接赋能。

徐霞客是明代的旅行家,非官方人士,其旅游考察也非官方组织行为。因此,与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组织两大振兴似乎联系不上。不过,徐霞客精神却能与这两大振兴联在一起的,若能弘扬好徐霞客精神,是能够为人才、组织振兴增色添彩的。故可以间接赋能。

弘扬“热爱祖国,情寄山水”精神。不是要求乡村组织、人才像徐霞客那样到处奔赴祖国各地考察山水,而是弘扬他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钟情的精神。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如果乡村组织、乡村人才能像徐霞客一样热爱、钟情乡村振兴的事业,那么,乡村振兴就有了主心骨、“有人办事”,也能办成事了。

弘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精神。同样,也不是要乡村组织、人才去到各地跋山涉水经历艰险、去探索山水奥秘。而是将这种精神用于乡村振兴本职工作上。因为乡村振兴过程会遇到种种难题,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兴办企业、民间纠纷、利益调整等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乡村组织、人才勇于探索,分析难题,破难攻坚。

弘扬坚持真理,严谨科考”精神。徐霞客是在学术研究中严谨、坚持。在乡村,百姓百姓百条心,由于学识水平、能力、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理解、不同的纠纷争议,因此需要乡村组织、人才严谨执行政策,坚持真理,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公开,赢得民心,促进乡村振兴。

弘扬“以私济公,乐于奉献”精神。徐霞客确实伟大,能够以私济公、奉献财力、奉献人情、奉献智力,甚至奉献一生为旅游科考事业,为国为民留下了宝贵文化财富。当然,时代不同、景况不同、需求不同。我们不能都像徐霞客一样生活、奉献。但作为乡村振兴的组织、人才可以从中学习一点奉献精神,可以“提倡以私济公,保底公私兼顾,绝不以公济私”,多奉献一点时间、精力、智力,乡村振兴就多一点希望和业绩。

徐霞客故乡江阴在徐霞客出游纪念日3.29组织这次“徐霞客精神赋能乡村振兴”论坛,很有特色,很有纪念意义,这也是江阴乡村组织、人才为徐霞客文化作出的一大贡献。江阴是全国经济顶尖的县级城市,有大量的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已为社会奉献了不少物质和精神财富,值得点赞、喝彩!那么,可否再接再厉,为徐霞客文化再多奉献一些呢?如设立一个徐霞客文化基金,对全国徐学有功之臣、重大项目、学术著作、文艺作品等给予表彰奖励、资金扶持。若全国徐学形成热潮,徐霞客故乡江阴必将成为人们向往的“游圣”“圣地”,引来人流物流热流,振兴徐霞客镇的旅游产业,也提升相关企业知名度,产生多赢、良性循环;同时,也定会进一步强化徐霞客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能力!

总之,徐霞客精神是可以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的。这样,徐霞客精神文化就不只是书写在《徐霞客游记》典籍里的文字,就能与现代乡村社会相协调、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展现“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