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祠前探异石等五则
胡金玉
31、柳子祠前探异石
……复东转,经钴鉧潭,至柳子祠前石步渡溪,而南越一岗,遂东转出愚溪桥上,两端(架)潇江之上,皆前所望异石也。因探窟踞萼①,穿云肺而剖莲房,上瞰既奇,下穿尤幻,但行人至此以为溷围②,污秽灵异③,莫此为甚④,安得司世道者一厉禁之⑤。 《楚游日记》213页
注释:①因:副词,于是,就。踞萼:蹲坐在像花托(或花瓣)样的石块上。②溷围:四周混乱杂沓,就像厕所、猪圈。溷,(音,混)厕所,猪圈。③污秽:肮脏。灵异:旧时谓神鬼妖物出没。④莫此为甚:没有比这里更厉害的。⑤安得:什么时候能得到。司世道者:管理治安的人,指当时的官僚阶层。一厉禁之:进行一次严厉的禁止。
点:这里的“蹲萼”,“穿云肺”“剖莲房”均为暗喻。都是形容在洞窟中上下探察时的情景。“蹲萼”见上面注释。“穿云肺”,比喻在像在云层中行走。“剖莲房”比喻在莲花般的石缝里穿行。而且上瞧下看都奇幻莫测,变化无穷,诚如对偶句“上瞰既奇,下穿尤幻”所言。除描写了“所望异石”之处的奇幻景象外,还反映了徐霞客对柳子祠周围污浊环境的关切,并希望能得到当政者的重视与改善。
32、逗奇标异西山景
又南三里,踰一小岭,望西山层坠而下①,时现石骨,逗奇标异②,已而一区湊灵,万窍逆幻③。亟西披之,则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筋縷外络而中悉透空。但上为蔓草所缠,无可攀跻,下为棘箐所塞④,无从披入⑤。 《楚游日记》217页
注释:①层坠:一层一层往下坠塌。②逗奇标异:指石骨显现出各种奇特不同的形状。③已而:一会儿。湊:即凑,聚集。凑灵,指有阳光照射。万窍:岩石上许多镂空的洞孔。逆幻:逆,指逆光反照。幻,指产生奇异的变化。这一对偶句捕捉的是,有阳光照射下的镂空岩石所折射出的奇异的幻境。④下为棘菁所塞:往下走也没有路,都被荆棘杂草所阻塞。棘:荆棘,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菁:这里指茂盛的草。⑤无从披入:指(棘菁太密)没有地方可以将它分开后走过去。 披:分开。
点:这里的比喻特别新奇,层层的石片,作者将它比作“鸡爪、龙爪”,有了动物的形态;石骨上有许多洞孔,又比作风干了的“丝瓜筋’,又有了植物的形象。一遇阳光,恰如“万窍逆幻”,夸张加借喻,又把读者带进了奇异的幻境之中。再加上对偶句的巧妙运用,硬是把一处荒山野景写成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33、九山如龟九龟岩
即从东上杨子岭,二里,登岭,上即有石,人立而起,兽蹲而龙蝘①,其上皆盘突。从岭上东南行坳中,三里,皆奇石也。下深窝,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捣入岩洞,坠巨石而下,深不可测,是名九龟进岩(岩石名),以②窝中九山如龟,其水皆向岩而趋③也。 《楚游日记》235页
注释:①龙蝘:(音,演)原指壁虎,这里指低矮的石岗像匍匐在地的龙一样屈曲蜿蜒。②以:介词,因为。③趋:奔赴。
点:“人立而起”,“兽蹲而龙蝘”“窝中九山如龟”这些比喻都是以人和动物的形态来形容扬子岭上石头的形状。这种状物手法,能使原本静止无生命的东西,变得活跃而有生气,增加了文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青玉千丈”只四个字,却包含了借代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青玉”指代开张陡立的山崖。“千丈”,形容山崖的高度。
34、九疑绝胜别有形
南望下观(山名)之后,千峰耸翠,(亭亭若竹竿玉立,)其中有最高而锐者,名吴尖山。山下有岩窈窕如斜岩云①。其内有尤村洞,其外有东角潭,皆此中绝胜处。盖峰尽干羽之遗②,石俱率舞之兽③,游九疑而不经此,几④失其真形矣。 《楚游日记》240页
注释:①窈窕:(音,杳挑)幽深,深远。云:……的样子。②干羽之遗:风干后羽毛的遗迹。③俱:全都。前半句中的“尽”也是此意,都为副词。率舞之兽:恣意地舞动着的野兽。率,坦率,尽情。④几:差点儿。
点:这里不仅有明喻“亭亭若竹竿玉立”,比喻满山耸翠的群峰,还有暗喻、对偶兼用句“峰尽干羽之遗,石俱率舞之兽”,堪称经典。既将山体表面的山石形状描画的像羽毛般栩栩如生,又把姿态各异的大小石岩描画得像在跳舞的群兽一样生动活泼。这些极富情趣,使人神往的九疑山景,正如霞客所说,如果到了九疑山而没有看到这里的山水美景,那你就没有看到九疑的真实面貌。
其他还有上下句中“山”与“山”勾连,为顶针。“山下有岩窈窕如斜岩”为对比。“其内有尤村洞,其外有东角潭”也是对偶,是说九疑山上有溶洞,也有潭水。
35、叠石耸霄野石岩
仰视门左,有蹬埋草间,亟披荆上①,西南行石径间,复得石门如合掌,其内狭而稍深,右裂旁窍②,其上亦透天光,而右壁之半,一圆窍透明如鏡。出峡门,更③西北随蹬上,则穹崖削立,上有叠石耸霄,下若展幛内敛④。时渐就晚⑤,四向觅路不得,念此即野石岩无疑。 《楚游日记》249页
注释:①亟:急,赶快。披:拨开。荆:荆棘,灌木杂草丛生的地方。句意:急忙拨开荆棘往上攀登。②窍:孔,洞。③更:改变方向。④展幛:展开的幛子。幛,用于送礼的绸或缎。内敛:向内收起。⑤时渐就晚:时间慢慢接近傍晚。
点:句中的三处比喻,“复得石门如合掌”,是说又一次看到了像双手合掌一样的石门。“右壁之半一圆窍透明如鏡”,指石门内右壁的半当中有一处圆洞,像一面透明的镜子,可以看到外面的天光。走出峡门再往上,看到的山崖则是“若展幛内敛”。展现的都是野石岩上山石不同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