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纪念周艾若先生

纪念周艾若先生  

唐汉章

江阴徐霞客故里“仰圣园” 《徐霞客游记碑廊》之首,有碑刻一通,镌有《序》一篇。恭录如下:

旅游致身,探险为乐,卓立于世界文化名人之林,洵旷代之游圣也。将躯命铸成地学,移性灵化作华章。解读岩溶之权舆,拓开一门近代科学。日志游踪之博洽,创变一种纪实文思。身心绕山水宛转,融为天趣。山水随情性升华,绽放奇葩,地学汇文学,准确传神,人文合自然,机杼自出,于是成独家言焉。盖无博大襟怀,则无此大境界,无宏通学养,则无此大文章,而无坚韧实践之精神,则无此大成就也。三百年前,母子情深,有晴山堂法帖石刻。又世纪始,后昆承范,立徐霞客游记碑廊石刻,信而有征,犹见前人气派。碑廊期为效法,感召民族脊梁。是为序。

该《序》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和江阴市人民政府共同署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书丹,而文字则出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兼教务长、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周艾若先生之手。

艾若先生是提出冠以徐霞客为“游圣”的第一人。2001年9月18至19日,在京举办的“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发表了《辛巳年的启示》一文,对“游圣”进行了阐述。他说:试若从《游记》起点顺游记时序向三大建树之终点走去,可谓一路风景,日新月异,逐时日地在丰富着霞客的知识、学问与思想的发展脉理。他认为人之一生,在其中的一项上能耸立人间,已然不朽,设若三者能一齐达到不朽的高度,那么,这种满目常青境界,世间少有。徐霞客这个大写的人,行走于天地间,将躯命与性灵赋予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同时也融入了他的浩然之气。一切圣哲思想,虽时过境迁,其精神不灭。在徐霞客那里,无论他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探索精神,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式,那种全身心与大自然情感交流时的生动气韵,实可惜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先导。艾若先生从徐霞客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大建树都达到了不朽的高度的起点和基础――旅游谈起,认为旅游才有《游记》,才有游记文学,才有地学新发现的记载,才有这一切成就中耸立着一个人文大德之人,一位东方圣哲。因此,“游圣”舍霞客尚有谁人当得?“游圣”徐霞客同古圣人老子、孔子、“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可并列。(全文见2002年9月《徐霞客研究》第9辑)

“游圣”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社会人士尤其是徐学界专家学者的认同。时任江阴市副市长的陈捷元等领导决定,将新建的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题的新园命名为“仰圣园”。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慨然挥毫题写“旷世游圣”,制成匾额高悬于“仰圣园”门厅,人们到此肃然起敬。由此,继丁文江先生提出徐霞客为“旅行家”、“地理学家”以后,随着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的不断深入,徐霞客又有了“游记文学家”和“千古游圣”两顶桂冠。这无疑是徐学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其间周艾若先生当功不可没。

周艾若先生知识广博,具有很高学养与学者风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工作作风令人称道。他秉性耿直,谦虚谨慎,待人和蔼,敢于发表不同学术观点,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每次与他见面,受益良多。1999年5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召集学术、文化艺术、《徐霞客研究》编委会三个委员会及部分在京顾问、委员联席会议,就徐霞客故里建《游记》碑廊一事可行性进行讨论。他非常赞同江阴方面提出的兴建园林与碑廊相结合的方案,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普及《游记》知识,又与晴山堂石刻文化一脉相承,碑廊与园林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能更好地增添和提升徐霞客故居文化内涵与品位,将成为重要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他的见解得到与会者的认同。次年,开展在《徐霞客游记》里名句佳段的选荐工作。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发动全国各地徐霞客研究会进行初选,尔后,召集几十位徐学专家学者汇聚京城,先后召开两次论证会精选。讨论中艾若先生极其认真,一丝不苟,有时近乎较真,最后评选出132条作为《游记》碑廊内容。

2006年下半年的一天,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除讨论总结本年度工作外,另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办好2007年徐霞客诞生420周年的纪念活动。理事们集思广益,拟定协助江阴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树立徐霞客铜像、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纪念大会等事项。大家一致认为,徐霞客诞生420周年是件大事,应该争取请中央领导题辞,以提升纪念活动的档次。又分析温家宝总理担任过原地矿部领导,对徐霞客有所了解,张宏仁会长与他又较为熟悉,请他题辞最有可能。有理事提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已经为徐霞客诞生400周年作过题辞,再作题辞拟定内容有些难度,不如请温总理给纪念大会写封贺信。大家认为这提议极好,一致推荐周艾若先生先拟一份文稿,供总理参考。艾若先生毅然接受任务,极其认真地拟出初稿,讨论修改后,由张宏仁会长负责送呈温总理。不久,便收到了总理的贺信,大家欢欣鼓舞。温总理日理万机,工作繁忙,这么快就回复出乎意料,可见他对徐霞客诞生420周年纪念活动的高度重视。2007年11月27日上午,“徐霞客诞生420周年纪念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温总理贺信在纪念大会上宣读,与会者心情无比激动。他对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作了高度评价,“接受着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审读,时代的召唤。”他“由衷希望新世纪的徐学研究,在传承与开发中取得更具深刻启悟,更能促进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的寄语,为当今徐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周艾若先生对于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的工作、推动徐学研究事业发展以及对徐霞客及其《游记》在海外的传播作出过贡献。他与曾俊伟先生等学者赴新加坡,到高校和学术团体举办了几场学术报告,宣讲徐霞客业绩与成就,将徐学研究的春风吹到了东南亚。与此同时,还促成了新加坡徐霞客研究会的成立。2007年11月,新加坡徐霞客研究会组成代表团,由顾问郑苏率领赴北京,出席徐霞客诞生42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国外代表在大会上发言。2009年10月,会长徐铭真亲率十多人代表团赴江阴,出席“2009年中国.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各地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还赴徐霞客故里,瞻仰故居,拜谒徐霞客墓,参观晴山堂石刻和仰圣园。有一年,笔者与副会长徐伟忠等赴新马泰旅游,郑苏先生知道后赶来住处探望,还热情邀请到他府上作客。郑府虽然面积不大,但环境极好,整洁的客厅显要位置,张掛着一副周艾若先生弘扬霞客精神内容的题词。郑苏先生向我们回忆当年周艾若、曾俊伟等先生访问新加坡的情况。他说没有艾若等先生的努力,就没有新加坡徐霞客研究会的诞生,话语中充满敬意。

当今中国的徐学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与进步,那是经过几代人努力的结果。随着老一辈徐学专家学者先后故去,后来者任重道远。徐学界同仁当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在二十一世纪谱写出徐学研究新的篇章。

(作者: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