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黄景昉的祝寿与记及《贤母传略》之启示 ——徐母王孺人为江阴人的又一力证

黄景昉的祝寿与记及《贤母传略》之启示

——徐母王孺人为江阴人的又一力证

蔡崇武

徐霞客母亲八十大寿时,由于徐氏家族在社会的影响及徐霞客的亲自邀约,众多社会贤达及亲朋好友,都发表了祝寿词。在众多祝寿词中,黄景昉的祝寿词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他说,他的祝寿词参考了《贤母传略》。他在祝寿词的标题中这样写道:“徐仲子持贤母传略见示为题仍送南还。”这里,黄景昉通过这一标题向人们至少传达了下列三个信息:一是徐霞客在走访时,请求社会贤达为母亲王孺人八十大寿庆贺祝寿,是带有介绍母亲王孺人生平情况的《贤母传略》的。二是这一《贤母传略》不是作为礼物赠送给祝寿人的,而是“见示为题”,也就是说,给题词人参考阅读,题词人答应“为题”后,这份《贤母传略》徐霞客仍由收回带走。由此可见,这份传略是比较珍贵,印制(或抄写)的数量是不多的。三是说明徐霞客拜访黄景昉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拜访,因为从《徐霞客游记》中现有记载,当时社会贤达给徐母王孺人写祝寿词的有二十几人,但未见他们提及看到过《贤母传略》。由此可见,徐霞客拜求黄景昉为母亲祝寿,是一次极为特殊的拜访,显示出他对黄景昉的特别的热忱与尊重。

那么,黄景昉为何许人,徐霞客为什么这样尊重他呢?据百度网介绍,黄景昉(1596—1662),明末福建晋江东石人,字太稚(穉),号东厓(崖)。天启进士,选庶吉士。历官庶子直日讲,升詹事府少詹事,兼掌翰林院。崇祯十五年(1638)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以事忤帝意,乞归。顺治三年(1646)任唐王政权礼部尚书。受郑芝龙排挤,不久去职。家居十余年后病死。他著作甚丰,有《瓯安馆集》、《国史唯疑》等。黄景昉是晚明时期的一个大官,清官。他初入仕,任庶吉士。时宦官魏忠贤势焰方炽。御史吴裕中因言事忤逆魏忠贤,被杖身亡,湖南同乡没有一个敢前往吊丧,黄景昉无所畏惧,拿出自己的俸银资助吴裕中遗属治丧。不仅如此,他还仗义执言,向皇上反映朝廷考选不公等诸多弊端。有一次,崇祯皇帝召见时,他竭力推荐原中允黄道周,认为黄道周品质清修,学问头号渊博,顺便诉说黄道周家贫子幼之穷苦之状,崇祯帝听后心有所动,不久黄道周得赐还故官。由此可见,他与黄道周是故友、知交。徐霞客很可能与黄景昉原来并不熟悉,因为黄道周与徐霞客是好朋友,由黄道周推荐介绍,徐霞客才去拜访了他。正因为双方是新交好朋友,彼此的情况还不了解,所以徐霞客带了《贤母传略》上门,供黄景昉参阅。

当然,这次徐霞客的拜访十分成功,黄景昉参阅了《贤母传略》,写出了祝寿词。在祝寿词中,竭力赞颂了徐母,并充分肯定了徐霞客的旅游业绩。他在祝寿词的开头这样写道:“为有高堂训,於焉赋远游。”他一开始就肯定了徐霞客的远游,是接受了母亲王孺人的教诲的结果,充分肯定了徐母王孺人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用“茗椀犹龙眼,德舆乍虎丘”,写出了徐母王孺人处处遵从祖训,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儿子徐霞客到虎丘一带去旅游。此处“茗椀犹龙眼”一句,事出有因,陈继儒在《豫庵徐公配王孺人传》中这样写道:“仲妇许氏亡,遗孤卯孙。孺人哺而教之。尝语子孙云:‘吾初嫁时,太翁临子舍,吾投龙眼于茗椀中,翁不懌曰:‘田畯家庭何用此为!’谨裹而藏之,今两核俱在,可念也’。”“茗椀(碗)犹龙眼”,正是用了这一出典,强调了徐霞客家祖上就坚持勤俭治家的传统。“德舆乍虎丘”,这里的“德舆”,是指竹轿。“乍”是指新来乍到。这说明徐母王孺人曾坐着竹轿游历过苏州的虎丘。这件事,《徐霞客游记》中未见记载,黄景昉这样写,我认为,他必有根据,这一根据,一是可能徐霞客去访他时,亲口说过;另一是他可能根据《徐母传略》的记载,但我相信,黄景昉能这样写,徐霞客也是认可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上阕最后一句:“麻姑三接待,清浅海东流。”这里的“麻姑”,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东汉时应召降临蔡经家。能掷米成珠。相传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以备蟠桃会上为西王母祝寿。故旧时为妇女祝寿,多绘麻姑像以赠,称“麻姑献寿”。这里用“麻姑三接待”,也有麻姑为徐母王孺人献寿之意,说明王孺人的寿诞感天动地,是个福泽之人。“清浅海东流”,这一句特别重要,不仅借用了中国古代对老人祝寿之意,即“福似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黄景昉借此祝寿,而且他知道江阴古为“江海门户”,俗称“江尾海头”,借此点出王孺人生长于“江海门户”,指明其为江阴人,因此,用“清浅海东流”,有一语双关的作用,祝寿词到此也推向了高潮。王孺人八十大寿时,给徐母王孺人的祝寿词,共有二十几则,其中借“东海”来祝寿的,共有三处,我认为用得最好的,要数黄景昉,因为他不仅借用东海这一特定的词语,表达了对徐母王孺人的祝福,而且巧妙地告诉了人们,王孺人就是生于长于“江海门户”——也即江阴之人。词的下阕,通过对徐霞客的母子互动,进一步歌颂了徐母王孺人的贤达:“五岳游应遍,君行警且归”。这里说徐霞客在徐母王孺人的大力支持下,游遍了五岳之地,但在孝道的警示下,儿子时刻惦记着母亲,终于回归到家中,竭尽孝道。在充分肯定了徐霞客履行孝道的基础上,大力称颂了徐母王孺人对儿女的关爱,因此,用了“只今身上葛,是母织成衣。岁远罨藤古,秋深篱豆肥”,竭力赞颂徐母王孺人勤劳纯朴、关爱子女的优秀品质。最后用“慈乌三倒意,终自向南飞”两句来结束整个祝寿词,这里的“慈乌”,原指乌鸦,相传此鸟能反哺其母,故称慈乌,特指慈母。这里表明王孺人作为品德高尚的慈母,充分理解儿子徐霞客的意愿,因此积极支持他远游,这才使徐霞客能“终身向南飞”,也正是从这里,王孺人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格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表述。因此,我认为黄景昉的这首祝寿词,在众多的祝寿词中构思独特,意境深远,是写得十分成功的一首。

也正是这样一首的祝寿词,给了我们许多独特的启示:一是这首为徐母王孺人八十寿诞撰写的祝寿词,其真实性无可怀疑。祝寿词中的内容主要依据就是《贤母传略》,而这一《贤母传略》是徐霞客拜访黄景昉时,亲自交给黄景昉作为写作参考依据的。这在二十几篇祝寿词中唯一有《贤母传略》作为参考的篇章。从其内容来看,有徐霞客陪随母亲游虎丘的记载,这在众多祝寿词中也是唯一有这样内容的词章,它有着重大的史料意义。“箯舆乍虎丘”,虽然只提供短短的五个字,它为我们研究徐母王孺人提供了新的历史依据。

二是历史记载,黄景昉为福建晋江人,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高官,徐霞客原来与他没有交往。黄景昉与黄道周同是福建人,同在朝廷为官,而且黄道周官复原职,是靠黄景昉的力推举荐。而徐霞客与黄道周是要好的朋友,因此徐霞客能上门拜访黄景昉,肯定是黄道周介绍的。而正因为黄景昉原来并不熟悉徐霞客家的情况,徐霞客才带了《贤母传略》登门拜访。这一切不仅有历史佐证,而且顺理成章。

三是黄景昉在给王孺人的祝寿词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清浅海东流”,点明了徐母的生育之地。正如我在前文所指出的那样,这里的“海”而且是“东流”,明确地是指东海,这和高攀龙所说的“东海有贤母”,如同一辙,即点出徐母王孺人为“东海贤母”。这里的“东海”,实际上是指江阴,因为江阴古有“江尾海头”、“江海门户”之称。《江阴县志》在总述“江海门户”这一节中介绍说:“江阴滨江近海,是历史军事重镇和著名商港。……大江自京口折向东南,奔腾到此骤然收束,形成重险,而后滔滔入海,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因此,黄景昉用“清浅海东流”,点明徐母王孺人的生养之地在江阴,这一点也不奇怪,这正是文人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述。在给徐母王孺人祝寿词中同样有这种浪漫主义表述的,还有江阴人夏树芳,他在指明王孺人“诞我江濆”后写道:“适东海之名阀,配南州之喆人”,这里的“东海”,也是借指江阴。这一切,都有力地证明,即使当时为徐母王孺人写祝寿词的众多名人之中,用“东海”来为王孺人祝寿的,黄景昉也不是孤单一人。然而,在今天来看,这句话有着特殊意义,因为有人胡说王孺人是无锡嘉乐堂人,而黄景昉这一历史记载,证明了徐母王孺人是地地道道的江阴人,从而有力地粉碎了这种骗人的谎言。

四是黄景昉这首为徐母王孺人的祝寿词,最后被徐霞客收入晴山堂石刻(见《晴山堂法帖》,吕锡生、薛仲良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55页)。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节点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黄景昉在当时为徐母祝寿后,得知这首祝寿词要收入晴山堂法帖,曾经亲自重新抄写过。因为徐母八十大寿的庆典是在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当时徐霞客三十九岁。而徐霞客建造晴山堂,并把当时的诸多祝寿词收入石刻,是在王孺人祝寿当年,并延续了数年时间,才陆续收集完毕并刻石保存。因此黄景昉给徐母王孺人的祝寿词,是后来黄景昉重新抄写过的,他最后的落款是“己巳(1629)秋日,东厓黄景昉书于玉堂之署”。这说明,这幅重新抄写过的贺词是到了“己巳(1629)秋日”才完成的,也就是说,这是过了五年之后,才重抄了交给徐霞客的。

最后,我想提醒一下吕锡生教授,你别忘了,在2006年,你曾与薛仲良先生一起编辑出版过《晴山堂法帖》,你还在该书的前边,写过《重版说明》。在这份说明中,对书中的法贴称颂备至,你说:“这是徐霞客徐了游记之外,为中华文化宝库中增添的又一光灿夺目的文化遗产。”而就是在这本你亲手编辑并高度赞扬的集子中,收录了黄景昉的《题徐仲子贤母传略·为有高堂训》(见该书255页),其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他为徐母王孺人八十寿诞题词,是根据《徐母传略》,而且题词中“清浅海东流”,直接点明徐母王孺人出身于江阴。白纸黑字,赫然在目,吕锡生教授你怎样解释?不仅如此,该书还刊出了夏树芳《秋圃晨机赋·维坤元之表粹》(见该书261页),其中公开写道:“婺星散彩,诞我江濆”,说徐母王孺人出生于我江阴。这是吕锡生教授亲自编辑出版的,它充分说明,吕教授在2006年,还支持和赞同徐母王孺人是出生在江阴的。十多年后,吕锡生教授突然变了,竟然公开否定徐母王孺人为江阴人,抛出了一个无锡嘉乐堂的小姑娘,来冒充江阴的王孺人,这样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究竟为了什么?我真不得而知。因此,我想告诉吕锡生教授,徐母王孺人为江阴人,这一结论你是推翻不了的。同时,我再次真诚地奉劝吕锡生教授,不要再固执己见,变来变去,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大家的文章,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地对待不同意见,从而带领大家为徐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