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名物篇之“鼠相”探究
任小玫
众所周知,由于活动灵巧、象征灵性,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偷吃粮食的习性(所以也是家庭富足的象征)[ 之所以俗话说“仓鼠有余粮”,是因为仓鼠(即田鼠)有掘穴存储粮食的习性,而过去广大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多半是家无隔宿之粮,它的驾到意味着这户人家粮食有余,如果吃不到什么它不在这里了——哪个不希望自己富足——于是便成了受欢迎的“财神爷”。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或曰逻辑,民间认为如果家中老鼠突然离去反而不吉利,是将要发生火灾的征兆,如湖北一带俗呼“失鼠”为“失水”。此外,老鼠在夜间出来活动时,其叫声如数铜钱一般,是以俗称“老鼠数钱”,如方颐(清代道光进士)《梦园丛说》中提到广东东部有一种钱鼠嘴巴尖尖的,尾巴长长的,由于叫声好像数钱一般而得名。各地百姓对此认识不一,在天津一带形成了以求财为目的的年节活动“鼠猬驮宝”,视其为驮宝送宝的灵兽。],鼠在我国被列为十二生肖之首[ 另一说与中国古代信奉阴阳学说的有关。其一,从白天到黑夜的12个时辰中,由于鼠其夜间出没直到天明才回窝的习性因此被赋予了“鼠咬天开”的说法,即因为鼠将黑天苟地(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开了缝隙而天才亮了起来,因此荣列十二生肖仙班第一位。拉祜族的神话故事甚至说,混沌未开时代,创世神厄莎种植了一个葫芦——类似的神话故事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有记述,只不过天地未开时的混沌状态常常是以金鼓等其他象征方式表现出来的——葫芦老了,滚到山下海水里,螃蟹从海中把葫芦拖上岸来。老鼠咬了三天三夜,终于把葫芦咬通了一个洞,一男一女从葫芦里走出来,这就是拉祜族洪水后人类再传的始祖扎迪和娜迪,而老鼠也因此赢得了吃人粮食的特权。这一神话故事说明老鼠是开天辟地的功臣,帮助人类再生和繁衍。而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基本上和这类创世及造人的传说没有关联。其二,如将12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按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一般其前后左右足趾数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游圣徐霞客(1587—1641)终其一生在神州大地上行走跋涉,心有所“鼠”,笔有所记。鉴于原计划2020年10月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重新拟定于2021年下半年在云南昆明举办[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补充说明:因受新冠疫情影响,会议最终改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12月7-19日分两个阶段分别在中国昆明和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举办。——编者按)],生物多样性的目标、方法和全球通力合作又称为国际范围内的热点关注内容,值此国庆假期之际探查一下其笔下游记中的鼠相,在应景的同时别有几分真趣。
基于当下文献搜索工具的普及应用,我们大致可知,《徐霞客游记》中的“鼠”字实体用法,基本出现在崇祯九年至崇祯十三年(1636—1640)其最后一次“路书”即西南万里遐征的记录中。除了惯常的地名实体用词(如《滇游日记一》之《游颜洞记》中的“老鼠村”与《滇游日记十二》中的“鼠街子”)外,如下五鼠的确曾在徐霞客其身旁的出现或曰出没,而两三团矛盾或曰疑云也隐现其中:[1]
具象之1:黄鼠
时空定位:《粤西游日记一》,丁丑(公元1637年)闰四月十八日,广西桂林府辖内(今资源县)
游记原文:“又四里,过题龙庵,〔庵北向。〕先是,从观音静室遥见两人入箐棘中,问云知为掘青暑者,而不辩其为何。过题龙庵,又见两人以线络负四枚,形如小猪而肥甚,当即竹䶉也。笋根稚子。今始见之矣。大者斤许,小者半斤,索价每头二分,但活而有声,不便筐负,乃听而去。盖山中三小珍:黄鼠、柿狐、竹豚。惟竹豚未尝,而无奈其活不能携,况此时笋过而肥,且地有观音美笋,其味未必他处所能及。”[2]
说明与感知框架:黄鼠[ 广义的黄鼠为啮齿目松鼠科中2属约31种地栖穴居种类的通称,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大陆的森林草原、荒漠平原、半荒漠草原以及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因多数个体被毛色浅,呈沙黄、灰黄或土黄色而得名。其为害特点是,因其喜食植物的多汁液幼嫩部分,常使作物的管心被成片抽掉,尤其秋季食灌浆乳熟期的种子时会使禾苗大量枯死。],俗称大眼贼,又名礼鼠、拱鼠、貔狸、地松鼠、蒙古黄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其中尤以内蒙地区出产者为上品。元朝贾铭(1271—1368)《饮食须知》卷八中说黄鼠为上供,诗人许有壬(1287—1364)则在其“数土产可纪者尚多”的《上京十咏》之题四《黄鼠》赞云:“北产推珍味,南来怯陋容。瓠肥宜不武,人拱若为恭。发掘怜禽獮,招来或水攻。君毋急盘馔,幸自不穿墉。”据现代医学研究鼠的身体几乎全是低脂肪、高蛋白的瘦肉,尤其是黄鼠不仅肉味极佳(“味极肥美,如豚子而脆”),还具有驱风寒、医头痛的功效,并可润肺生津补肾,是一种古代滋补品,身体病虚之人食用身体效果甚好。因此食疗两不误的黄鼠被当做贡品,送到皇家御厨专供皇族享用。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记有“黄鼠出太原。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村民以水灌穴而捕之”,“辽、金、元时以羊乳饲之,用供上膳,以为珍馔,千里赠遗”,以至于其身价倍增到一只可值白银一两,甚至衍生出专门的以捕鼠为生的职业,尤其是秋末冬初之际大举出动,此时“肉质较细嫩,以秋季入蛰前最为肥美,无异味”。人工养鼠也古已有之。当年在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如清地方史《定边县志》载:“北方黄鼠,穴中作窖,若床榻之状,牝牡所居也。天气清和时,出作穴口,见人则前掖如揖状,形极小,人驯养之,纵入其穴,则衔黄曳之,味极其美。”清人顾仲的《养小录》(1818)里还有“蒸黄鼠”的记载。至于南方一直以来认为古代记录很少,《徐霞客游记》中广西越城岭西延古道则是难得的例外。
具象之2:竹䶉/笋根稚子/竹豚(即竹鼠、竹鼬)
时空定位:同上2
游记原文:同上2
说明与感知框架:顾名思义竹鼠因主要以竹子的地下茎、根、嫩枝和茎为食而得名,外形粗壮,因肥美度又称为竹豚[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兽语》:“竹鼠,穴地食竹根,毛松,肉肥美亦松。肉一二脔可盈盘,色紫,味如甜笋。血鲜饮之益人。傜中以为上馔,谓之竹豚。”竹鼠主要栖息于非洲东部和亚洲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灌丛和竹林中,全球共计3属6种:非洲竹鼠属2种(东非的特有种)、竹鼠属3种、小竹鼠属1种(亚洲特有,见于中国中南部如湖南省郴州地区)。在中国有1属3种,即花白竹鼠、大竹鼠、中华竹鼠与小竹鼠,都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私自捕捉违法。],是我国南方省区分布比较广、深受多民族喜爱的一种珍贵野生经济动物[ 仅以云南的兄弟民族食俗为例:布朗族擅长射猎竹鼠(公元9世纪曾任安南经略使的樊绰所著《蛮书》又名《云南史记》为唐代仅存有关云南的专著,记有他们“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并把竹鼠食品作为馈赠礼物;傣族同胞擅长烤竹鼠肉; 基诺族同胞习惯食用竹鼠煮稀饭;瑶族同胞于农历除夕吃竹鼠肉,寓意灭除鼠害后来年丰收;拉祜族的苦聪人过龙节时会去竹林里举办捕捉竹鼠比赛,加工制成的肉干用大锅炒熟后配鸡肉稀饭共同食用。]。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977—983年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云“䶉,竹鼠也”。汉代扬雄(公元前53—前18)《蜀都赋》所列的珍馐美馔“春羔秋鼠”即竹鼠;北宋苏轼(1037—1101)干脆就写过一首诗《竹䶉》:“野人献竹䶉,腰腹大如盎。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可见当时多么易得;《本草纲目》里还说明:“竹䶉,食竹根之鼠也。补中益气,解毒”。关于笋根稚子,《唐诗鉴赏辞典》中“诗圣”杜甫(712——770)《漫兴九首》之七云“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大致从明清时代就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雉”和“稚”两种版本(《全唐诗》为“稚子”),也作了两种不同的解释。雉,指小野鸡伏在竹林笋根旁边,难为人见;稚,古人也把笋称为稚子,唐人《食笋诗》“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就是例证(锦绷即笋壳)。],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的《容美纪游注释》[ 《容美纪游》为清代戏曲家顾彩(1650—1718)撰写的康熙年间游历湖北省容美宣慰司(今湖北省鹤峰、五峰一带)的日记,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初四日从湖北枝江县出发,同年七月初八日返回。](高润身主笔主笔)点读断句时倾向于“竹鼬即笋根,稚子以谷粉蒸食,甚美,然不恒得”[ 注释为:“即,应为既。既者,食尽也。‘竹鼬即笋根’实指‘竹鼬食笋根’,稚子,贵胄子弟。”如断句为“竹鼬即笋根稚子,以谷粉蒸食,甚美,然不恒得”则更顺理成章。],都令人云里雾里。亦有明确肯定笋根稚子就是竹鼠(即竹鼬)的,如明代名家张岱(1597—1679)《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稚子,一名‘竹团’。喜食笋,善匿,不使人见。故杜诗有‘笋根稚子无人见’之句。”徐霞客记游中关于应季观音笋及其衍生物竹鼠的描写“形如小猪而肥甚,当即竹䶉也。笋根稚子今始见之,大者斤许,小者半斤”(用心的随文小字注释体)显然要早于《康熙字典·竹部》里的“(又)鼠名。赞宁《笋志》:‘竹根有鼠大如猫,色类竹,名竹豚,亦名稚子。杜诗有所谓‘笋根稚子也’”。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由于被大规模养殖,由于竹鼠养殖项目具有适应性广、经济投入小、占地面积少、节约粮食、抗病力强、容易管理、繁殖力强、生长发育快、对环境污染少、产品绿色环保、利润丰厚等优点而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养殖产业之一[ 不但可以在农村大力发展,而且也适合城镇居民的家庭式、工厂化的规模养殖。典型的如广西桂林市恭城县被誉为“中国竹鼠之乡”,2014年8月恭城竹鼠还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至于今年春节前后价值数十亿的竹鼠市场因新冠疫情而停摆,想是始料未及的吧,显示了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而是涉及自然与文化多层面的、动态平衡的文化共同体。
具象之3:鼠肉
时空定位:《粤西游日记三》,丁丑(公元1637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广西佶伦(今天等县境内)一带
游记原文:“比至,日已西入山,余有戒心,闻佶伦、都结土人不良。竞止不行。是午,土人以鼠肉供,麾却之。易以小鸟如鹌鹑,乃薰干者,炒以供饭。”[3]
说明与感知框架:与上例中数一数二的三珍记录不同,当天中午当地人拿鼠肉(泛泛而言的家常品)来供餐时,徐霞客挥手斥退了他们,换来如鹤鹑样的薰干的鸟肉炒来下饭。鼠肉“土人食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生活所迫,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数都数不过来,幸而没有被饿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在生食与杂食的道路上绝尘而往一去不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由于超强的繁殖能力和顽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鼠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很久了。而我们的祖宗还处于猿人阶段的时候,兴许是出于猎捕的便捷性,别的动物逮不到但抓老鼠是可以的,如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中发现大量烤焦的鼠牙、鼠骨化石所示。而食用体内富含牛黄酸的老鼠后,可保持和提高夜视能力,更易于放火烧山保持自然植被更新的同时找到老鼠洞及其储藏的食物口粮,甚至促进了农业的发明。周代的帝王更是视鼠肉为珍宝,鼠肉被称为璞玉,而在汉代马王堆及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地均挖出若干封坛的鼠肉干[ 1998年开始发掘的汉阳陵墓主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创造“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前157—前141年在位)。考古时曾在一座外藏坑中出土了两块老鼠头骨,经鉴定属于“褐家鼠”。有学者认为是后期老鼠混进去的,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作为美味随葬的。],都足以说明鼠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可谓历史悠久。[ 又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曾在《述怀》中写道“玉非鼠朴何劳辨,鱼与熊蹯各自珍”,鼠朴即腊制鼠肉,这里也将鼠肉将美玉类比。此外,早在北宋,张师正(1016—?)《倦游录》就记有“岭南食鼠,谓之家鹿”,可见进入日常饮食时异名别称众多。] 在岭南地区,福建不少地方盛行鼠肴,以宁化特产的鼠干(“闽西八大干”之一)最有名气,广东风味则以顺德所产最好,清代康熙《顺德县志》称“鼠脯,顺德佳品也,大者一二斤,炙为脯,以待客”,甚至到了“筵中无此,不成敬礼”的地步;海南的黎族同胞,家常菜也常有鼠肴,但因认为家鼠不洁而忌食。话说回来,而从科学的角度看,虽然鼠肉具有营养的作用,但是和家禽、家畜之类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只是风味独特而已,至于以刚出生的活老鼠为主的“三吱儿”[ 此菜品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唐代张鷟以记载朝野佚闻(尤多武后朝事)为主的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卷二的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解放后曾在中国南海诸岛二度复兴,以改善开荒守岛官兵的伙食,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渐扩散,目前并未被禁绝。](中国十大禁菜之一)则不吃也罢。并且无论是城镇垃圾堆和下水道生活的家鼠还是在荒郊野地里生活的田鼠、土拨鼠等,都是人类公认的带各种病菌比较多的小动物,体内各个器官都可能带有病菌,并且具有传染性,因而一定要煮熟煮透,要少吃甚至不吃为宜,切不可大量食用。
综上,涉及到户外的饥饱问题时,徐霞客先爱之一二再拒之第三,之所以先扬后抑,或心情由之,或事出有因,跟在“余有戒心”后的这两行小注未曾明言,不得而知。徐霞客个人版的如上三例,其实关乎同一物种内“洁食”与否的问题。因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上大多聚焦于犹太洁食(Kosher)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物(Halal)会对是否符合教规以及如何屠宰及烹调有所讨论。
接下来的例四、五,虽然同属于户外之物,但是唯有“长镜头”方能得窥其景象,但是又安能辩其雌雄或种属。
具象之4:飞鼠
4.1时空定位:《粤西游日记二》,丁丑(公元1637年)七月二十八日,广西宁远(上岩与水月洞附近)
游记原文:“其左畔二门骈列,崖下虽悬乳缤纷,而内俱不深;其右畔一门,孤悬峰半,虽洞门嵌空,而中忽渊坠,其深数十丈,宛转内透,极杳邈之势。而两崖峭削,无级下跻。踞崖端望之,其中飞鼠千百成群,见人蓬蓬内窜,其声甚遥,闻此中有蝙蝠洞,岂即此耶?”[4]
引申说明:此处提到飞鼠“千百成群”、“见人蓬蓬内窜”、“其声甚遥”的景象并提出此处是否就是从当地黎名百姓那里听闻到的蝙蝠洞的疑问。
4.2 时空定位:《粤西游日记四》,戊寅(公元1638年)三月初九日,广西宜山县境(龙隐岩与双门洞一带)
游记原文:“又东南入一窍,中复有穴,下坠甚隘而深,[一飞鼠惊窜上。]从其西南攀崖而上,崖内复有眢井空陷,烛之不见其底。循其上西南入穴,遂无可通处。乃仍下,从悬梯攀索而上,依故道直西而出前门。”[5]
引申说明:“此处提到了陡峭岩壁裂隙石处的“一飞鼠”并指出其“惊窜上”。考虑到距上半年后他仍用可作概词解的飞鼠一词,因而似乎并未回答上一处疑问,依然给后人留下一个大大的谜团。
蝙蝠之所以俗称飞鼠,因为其头像鼠而又会飞,别名又叫霜蝠、服翼(《尔雅》)、天鼠、伏翼(《本经》)、蟙蟔(《方言》)、仙鼠(《尔雅》郭璞注)、夜燕(《纲目》)等。今天的我们知道,在古代蝙蝠同鼯鼠都有“飞鼠”的别称。[ 蝙蝠分布广到除南极、北极和某些大洋岛屿外东、西半球均有所见,而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最多。鼯鼠则多数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中,仅少数几种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温带与寒温带森林尤其是海拔12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中,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中国有7属16种(其中特有3种即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21世纪初以来其由于大量猎杀很可能灭绝。
由于此类物种的生活栖息地不是很明显,生活隐蔽,一直以来人们对其生活习性所掌握的资料很不全面。马连湘等在《<徐霞客游记>词汇研究》中论及《徐霞客游记》的动词别称研究时,明确指出“鼯——飞鼠的别称词”并以“影共猿鼯”作为例证。[6]] 蝙蝠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鼯鼠(又称飞虎)则是对鳞尾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的物种的统称,其习性类似于蝙蝠,独居或两鼠同居,昼伏夜出,受惊后出洞,迅速爬上树梢,身体紧伏于树干,由于其身色与树干相似,极难发现。飞鼠的“飞行”实际是滑翔,飞翔时四肢展开平伸,尾平直略向上翘,前肢腕部有腕附骨,由于伸屈趾肌的协动而调节飞膜,着地时身趋重直状降低飞速。由于没有像鸟类可产生升力的器官而只有自然生长的飞膜,因此一旦遇到敌害及特殊情况,就展开飞膜从上往下滑行逃走——当然了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其滑翔时借势下坠冲底后再窜上却也是可能的。可惜的是文中他处未见关于蝙蝠蛛丝马迹的具体描述,无法比对性状确认,姑且信之或存疑两可。至于当代徐学界,亲眼目睹过飞鼠活物、收藏过飞鼠皮的,当属云南丽江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夫巴(张万星)先生。根据他的生活经验,鼯鼠爬树相当快,喜欢安静,独居生活,“滑翔时从高到低,但是见人还是要蹿上,上到一定高度才能飞翔”,而“千百成群,肯定是蝙蝠”。4.1例中徐霞客笔下飞鼠与蝙蝠洞之间的关联度,看来当有理据。
具象之5:鼯
5.1 时空定位:《粤西游日记一》,丁丑(公元1637年)六月初五,广西桂林西山(隐山六洞)
游记原文:“静闻与顾俱不能从。所攀之石,利若剑锋,簇若林笋,石断崖隔,中俱棘刺,穿棘则身如蜂蝶,缘崖则影共猿鼯。盘岭腰而西,遂出舞空石上,而为丛棘所翳,反不若仰望之明彻焉。”[7]
说明与感知框架:本处于攀援的灵巧与/或艰辛相关。“身如蜂蝶”、“影共猿鼯”为并列结构,明确说明蜂、蝶、猿、鼯为不同的种属,是本体又是喻体。遍查名物记录,世间有“鼯猿”种群,尚未未见将“猿鼯”(当偏正词组解,类似猿猴一般敏捷的鼯鼠)理解为另一个种属的——本考虑到世间既存在“猫熊”也存在“熊猫”(中国国宝动物),“鼯猿”又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类人猿中智商最接近于人的,本不敢轻言断之,却因徐霞客及其记录之故,从容了几分。
5.2 时空定位:《滇游日记九》,己卯(公元1639年)四月十二日,云南保山(今隆阳区)
游记原文:“空间峡底无余隙,惟闻水声潺潺在深箐中。峡深山亦甚峻,藤木蒙蔽,猿鼯昼号不绝。”[8]
说明与感知框架:猿猴在唐诗中是常见的一个意象,将猿啼与哀怨、愁苦、孤寂等情绪联系在一起的历史非常悠久,如所谓的“猿鸣三声泪沾裳”、“林猿忌夜闻”、“猿啼巫峡雨,年年苦雨多”)。我国“诗仙”李白(701-762)千古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据论证啼叫缘于地盘意识或在呼唤幼仔。鼯鼠在我国古代的实体观察不多,主要常被用来比喻指谓多能而不精一技,如《荀子·劝学》云“鼯鼠五技而穷: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清代李渔(1611—1680)《奈何天·闹封》中也有“一任那穷鼫鼠,终朝夸五技”句。至于具体样态,仅明代旅行家马欢著的《瀛涯胜览》(1451)内的哑鲁国提到过东南亚种鼯鼠:“山林中出一等飞虎,如猫大,遍身毛灰色。有肉翅,如蝙蝠一般,但前足肉翅生连后足,能飞不远。”鼯鼠性喜安静,昼伏夜出,在清晨和黄昏活动得比较频繁,夜晚则外出觅食,其时也鸣叫。与上上例“其声甚遥”强调飞鼠声音传播之远不同,本例记录的前往蒲满哨途中所遇到的猿鼯“昼号不绝”重在说明白天其声音的持续性,与此同时与蝙蝠是典型的夜行性飞行哺乳动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综上所述,相形而言,静物的确定相对容易,动物则较难以辨认。远处暗黑中,迅捷移动的物种影影绰绰,由匆匆而过的异乡路人来分辨则难上加难。《粤西游日记一》中徐霞客遇到的险阻不在话下,以后再表;饶有趣味的是,他在寻找读书岩的途中,先是看到“上有一石飞突垂空,极似一巨鼠飞空下腾,首背宛然,然无路可扪”,待“梯悬石而登,直至巨鼠崖之下。仰望崖下”时,看到的则是“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睁目张牙,变成狞面,又如猫之腾空逐前二小鼠者”,好一幅猫鼠大变图。[9]大至巨岩都会变形,何况栖身树枝的小动物乎?看来不苛求行者徐霞客为宜。《滇游日记三》中还描绘了这样一则轶事(不是题外话的题外画):“万历庚子有征播之役,军门陈用宾过此,感师德行,为建此庵。后师入涅槃,陈军门命以儒礼葬于庵之东原。土人言:刘侍御出巡,案置二桃,为鼠所窃。刘窥见之,佯试门子曰:‘汝何窃桃?’门子不承。吓之曰:‘此处岂复有他人,而汝不承。吾将刑之。’门子惧刑,遂妄承之。问:‘核何在?’门子复取他核以自诬。刘曰:‘天下事枉者多矣!’乃弃官薙发于此。”[10] 此处所记刘侍御从老鼠偷桃联想到枉断是非再到遁入红尘,与世间所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主政时因看到鼠偷鸡蛋而逗弄衙役再至辞官不做,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噫吁嚱,危乎高哉!“鼠相”之难,难于上青天。徐霞客要言不烦,惜墨如金,徒留我辈不解,就此掷笔打住,并就教于众方家!
参考文献:
[1] 徐弘祖著,朱惠荣整理,2009,《徐霞客游记》(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北京:中华书局, 第397页,第639页。
[2] 同上[1],第164页。
[3] 同上[1],第300页。
[4] 同上[1],第244页。
[5] 同上[1],第340页。
[6] 马连湘等著,2016,《<徐霞客游记>词汇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第253页。
[7] 同上[1],第207页。
[8] 同上[1],第 页。
[9] 同上[1],第168页。
[10] 同上[1],第427页。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编审、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