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朝碧海而暮苍梧”,一个江阴人的“霞客行”
《典籍里的中国》|“朝碧海而暮苍梧”,一个江阴人的“霞客行”
江阴纪事 方志江苏
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光的瑰宝。它的手稿,在当时就被人们争相传阅、抄录,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9月5日,《典籍里的中国》以徐霞客“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志向为贯穿,描绘祖国山河的同时生动展现了徐霞客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徐霞客出生于1587年1月5日,江苏江阴人,他的足迹遍及了大半个中
国,行程逾万里,留下了中国科学和文学发展史上一部具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之所以获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与他怀揣方志走天下,以志为鉴而遍览河山是分不开的。
怀揣方志走天下
方志自古便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是一种地方性的多学科书籍,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因其内容之广博丰富、材料之翔实可信,被称为地方文献之大宗。所谓“胸无大志,难行万里”,下面就跟随小编来看看方志是如何帮助徐霞客走天下的。
徐霞客之所以在地理学探索等方面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是建立在广泛收集、有效利用方志资料的基础上的。他依据方志,又亲身经历实践,不但纠正了若干地方志书中的误载,而且以其翔实的记录写作而成《徐霞客游记》,成为后世广泛取材的宝库。
徐霞客出身于书香门第,自青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地方志书和地理著作。经多年苦读,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立志长大后“朝碧海而暮苍梧”,“阅尽天下佳山水”,考察祖国山河。
地方志书详细记载了各地建制沿革、分野疆域、山川河流、城地官署、物产市集、民情风俗和名胜古迹等情况,是旅游考察的指南读物。徐霞客每天的出行,都要根据地方志和地图,安排行程、精心计划。可以说,地方志帮助徐霞客完成了考察祖国壮丽山川的伟业。在历时四年的西南之行中,徐霞客随身携带多部志书,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明天顺五年(1461)由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等修成的《大明一统志》,此志共90卷,体积很大,尽管携带不便,他依然不顾艰辛,一直将其带在身边,随时取出查检翻阅。
徐霞客每到一地,都要搜集当地的方志、地书,或购买于书肆,或向官府借阅和抄录。徐霞客将志书作为出游、考察的佐证和参照,凡山脉走向、河流发源、名胜所在、建置沿革、村落居处、民间风物,都要将志书记载与实地考察对证。对于志书记载中的错误、含糊、不完善之处,进行改正和充实。整部《徐霞客游记》当中,明确提到的地方志及地理书就有20多种。
徐霞客不仅是一个善于利用地方志的旅行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编修地方志的学者,在云南丽江,应木增土司之请纂修《鸡足山志》。他首先熟悉环境,解剖地形。其次,遍访耆宿,搜集口碑材料。接着,广泛搜集文字资料,抄录碑文。从现存的《鸡足山志目》、《鸡山志略》来看,徐霞客所拟的志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归属得体。
徐霞客的一生也是读志、立志、用志、编志的一生。
毛泽东为何说要学他?
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推荐《徐霞客游记》,还说过“我想学徐霞客”的话。他在1958年最高国务会议讲话时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在1959年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我有这个志……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也是系统考察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和文学佳作,其可看之处更在于它在地理学和文学史上的五大贡献。
贡献一:考察记述喀斯特地貌
徐霞客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就亲自探查了270多个喀斯特洞穴。他对这些洞穴的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等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初步论述了洞穴的成因。这些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记述,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对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地区间差异的论述,也使他成为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贡献二:考证金沙江为长江上源
徐霞客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以科学的论据肯定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否定了《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的旧说。他正确指出河床坡度与侵蚀力大小成正比的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作出了科学解释。
贡献三:记载植物生态品种
徐霞客观察记录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贡献四:调查云南腾冲打鹰山火山遗迹
徐霞客对云南腾冲打鹰山火山遗迹开展了严密调查,合理记录并解释了火山喷发出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也最早记录下关于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徐霞客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出精彩的记述,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贡献超越前人。
贡献五:极高的文学成就
在文学领域中,徐霞客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其写景记事,都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游记中的写景状物也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同时,《徐霞客游记》的词汇丰富,敏于创制,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注入了人的主观感觉,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在记游的同时,《徐霞客游记》也记载了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因而被后人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现在,大家一般将徐霞客一生壮游行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霞客二十一岁以后开始直到其五十岁左右,历时近三十年,称为“名山游记”;后期之游只有一次,历时将近四年,以今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六省为主,尤以后三省即祖国西南一带的旅行最引人瞩目,被称为“万里遐征”。
临终前,徐霞客说:“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凭一己之力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在徐霞客短短56年的生命里,大半生都在路上,无论前路如何,他都勇敢去闯、去冒险,而中途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构织成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有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游记》。
文章转自:江阴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