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传承徐霞客精神建言做事
徐 伟 忠
我是1993年9月由部队转业到市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到地方后我坚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分管工作中做出好样子的思想去做各项工作。从军23个年头刚到地方 一切从零开始……在一次同乡聚会上我与环保局副局长张岳南(同学、同乡、同一年转业到地方)巧遇到当时博物馆馆长、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唐汉章先生。在交谈中才知道唐馆长也曾是部队的精英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而且工作很出色、很优秀。我在和一个老兵、老哥、老乡的唐汉章先生,在交流中才知道他在徐霞客研究会工作。他说:“徐霞客是我们马镇人,你们是徐霞客的家乡人,你们要参加徐霞客研究会,为宣传、研究、传承徐霞客精神多做点事。”当时我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但想到自己是个大兵,智商较低,文字功底太差,加上读书又不认真,想为宣传徐霞客做些工作,但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后来唐汉章先生多次鼓励我,使我下定决心加入徐霞客研究会,为徐学事业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想起自己加入研究会也快20个年头,这么多年来,自已围绕“潜心学术研究,热心服务社会”的宗旨,也认真积极地为宣传、弘扬徐霞客精神建言献策,做了点事情。
一、学写学术论文有成果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人赖以生存、发展、创造,有所作为的关键支柱。“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徐霞客精神,精准地展示了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游记文学家的学术贡献和精神风貌。我从通读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开始,再认真阅读《徐霞客研究》和《徐学研究》,从中知道了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游历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驰鹜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艰苦求真探索的精神和“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的高风亮节。于是,我开始尝试学写论文。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是《把江阴建设成霞客之都》,该文章不久在《江阴日报》刊登出来,当时心里也蛮激动,也给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
2003年3月,为纪念徐霞客逝世362周年,我写了《弘扬霞客精神 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倡议在徐霞客故居建造一个名人旅游风景区。该文在2003年3月10日《江阴日报》的“广开言路”栏目摘要刊登。以后,我便陆续写出了《打好游圣品牌建设徐霞客旅游风景区》、《深入研究徐霞客 打响江阴“霞客牌”》、《浅谈江阴——丽江共建霞客旅游品牌》、《宁海人的“霞客梦”》、《徐霞客之歌》、《打造江阴“翡翠项链”刍议》、《对江阴旅游文化与徐霞客品牌建设的思索》等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发表在《徐霞客研究》和《徐学研究》。
后来我积极主动请徐学研究会的同仁、高级语文老师原周庄中学校长柳蕴强先生一起探讨研究,共同合作写了《关于修建游圣祠的思考与设想》、《游圣故里的旅游产业大有发展空间》、《依托游圣故里优势发展江阴长江沿岸旅游》、《霞客精神在江阴的形成传承和发展》、《关于建造游圣楼和游圣祠的思考》等文章分别在《徐学研究》《徐霞客研究》和论文集中发表,为江阴的旅游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受到了广大同仁们的共鸣。
二、积极建言献策有成效
2005年10月12日,徐霞客研究会换届选举后,新班子、新思路、新工作、新业绩逐步凸现。我作为一名副会长也深感有责任有义务把徐学研究工作尽力做好,虽然自己没什么能耐,但提建议、当参谋、搞呼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还是应该的吧。
首先建议朝圣公祭徐霞客要常态化。曾记得六十年代初,自己在马镇周庄头小学读书时的清明时节,老师组织我们高年级学生徒步到前马桥旁徐霞客墓地上扫墓纪念,我们这些学生还在墓地上调皮打滚玩耍。当我回地方参加了研究会后,有一年唐汉章秘书长约我一同到徐霞客故居仰圣园扫墓,我们与时任故居文保所主任张伟平在徐霞客像墓地前行大礼后,看到墓地冷冷清清,游客零落,心中不是味道,就向唐秘书长建议,来年徐霞客研究会会员都应来朝圣公祭徐霞客,唐秘书长赞同我的建议。第二年,徐研会组织会员们和徐霞客小学的部分学生来朝圣公祭,不巧那天春雨潇潇,正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全体移步到晴山堂,在室内进行了公祭朝圣仪式。事后,内心感觉气氛还不够,于是再次提议,每年清明都要举办朝圣公祭活动,由徐研会与当地镇政府部门共同举办,组织机关、学校及社会群众参加。该提议得到徐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2007年3月8日,由徐研会、徐霞客镇及有关单位共同举办的纪念徐霞客朝圣公祭典礼活动在仰圣园隆重举行,各界人士300余人参观。自此,公祭活动每年如期举行。
2009年3月29日,首次在仰圣园举行“海峡两岸纪念徐霞客朝圣公祭典礼”,来自台湾徐霞客研究会100多名会员及我会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300多人聚集在徐霞客故居仰圣园,隆重祭奠中华游圣徐霞客。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宏仁,副会长姚秉忠、秘书长曲兴元等专程从北京赶到江阴参加活动。这是学习纪念徐霞客活动又一创新之举。朝圣公祭徐霞客活动至今己开展七届,并已进入了常态化,徐霞客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其次宣传徐霞客可多样化。《徐霞客游记》说实话一般人是比较难读懂的。怎样才能普及宣传呢?我想,用传统的连环画的形式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2006年8月,江阴徐霞客书画社社长徐和明先生提出,编绘出版《游圣徐霞客》连环画,此建议一经提出,田柳、刘湘和、唐汉章、与我等人组织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会上明确由我和徐和明、唐汉章组成筹备小组,负责日常工作和各种协调工作,确保2007年10月份出版,向北京举行的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纪念大会献礼。为确保《游圣徐霞客》连环画出版,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的情况下,我们三个人四处奔波求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有关单位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连环画《徐霞客》的保质、保量、保时顺利出版,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再次,宣传徐霞客要形体化。学术论文、电视连续剧,电影剧本、小说都是很好的宣传形式;加上形体宣传更能锦上添花。2007年11月27日,徐霞客铜像屹立在中华世纪坛,2015年9月19日,在云南丽江天雨流芳广场,木徐二公友谊铜像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2015年10月18日,另一尊木、徐二公铜像在徐霞客故居仰圣园落成;2017年5月19日,徐霞客《考江纪源》铜像在鲥鱼港公园溯江纪源广场落成;2017年10月8日,另一尊徐霞客《溯江纪源》铜像耸立在金沙江畔的长江第一湾石鼓镇;2017年10月9日,《徐母教子》像在丽江徐霞客小学入驻。
想到每次铜像落成典礼时的情景,让我久久难忘:在丽江徐霞客小学,老师、学生、领导、徐氏宗亲,纷纷为学生捐款捐物,当地群众欢欣鼓舞唱歌跳舞,唱响一曲民族团结的交响曲。通过我们徐研会同仁的努力,徐氏宗亲的无私捐赠,这一尊尊塑像给丽江、江阴、北京三地“同唱一首歌,同圆一个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人振奋、鼓舞。
三、学习传承弘扬徐霞客精神永远在路上
江阴徐霞客研究会三十年过去了,下一个三十年怎么办?也许我是不可能看到了,但是我还是要呼吁:高举党的十九大旗帜,要文化自信,要继续按照研究会“潜心学术研究,热心服务社会”一如既往地开展下去,因此我提出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要呼吁将《徐霞客游记》晴山堂石刻、胜水桥等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政府积极启动申遗工作;其次是建议要建好游圣祠、游圣楼;三是要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苏省徐霞客职业技术学院;四是建设李寄文化园(南闸花山处);五是建徐霞客故居村落;六是成立徐霞客研究基金会。总而言之,弘扬霞客精神,传承霞客文化,任重而道远,永远在路上,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