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李寄《天香阁随笔》中的江阴民间传说

李寄《天香阁随笔》中的江阴民间传说
肖卫琴
 
李寄,字介立,徐霞客之子。《江阴县志》卷18《人物行谊传》载:"母周氏,徐祖宏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两姓,历两朝,故名李介立。又据《江上诗钞》卷53载:"《邑志隐逸传》字介立……隐由里山之山居庵,绝意仕进,不受权贵赠遗。陆次云得其诗甚重之。年七十二卒于钓台村。由挚友夏宝忠葬之于山居庵旁。著有《天香阁文集》7卷、《天香阁外集》1卷、《历代后监》120卷、《历代兵鉴随笔》16卷、《舆图集要》40卷、《奏志摘录》3卷、《艺圃存稿》6卷、《诗》24卷。生卒年不详,世人都有推测。周宁霞《李介立和〈徐霞客游记〉》,则以李寄作于顺治十五年除夕(已是1659年初)的诗中“堪怜四十今年是,事事皆除诗未除”句,及自注“余生辰在十二月”等文宇断定周氏被逐和李寄生年是在1619年(万历47年),这一年,徐霞客34岁,家居。
《天香阁随笔·昆仑山樵传》介绍李介立:“好山水,将遍游天下,不登昆仑不止,故自号昆仑山樵。”李介立的一生穷困潦倒,但和其父徐霞客一样,喜欢游历,而所到之处均有记载。其《天香阁随笔》中所记所录,都是一路看到的风土人情、环境风物、奇树异花、社会生活包括民间传说等均有涉及。李寄《天香阁随笔》中对江阴本土的民间传说多有记录。
           一、热油锅里捞银锭
“江边鹅鼻山下有迴溜,秋风起,鳗鱼下。换綱于此,比他处利十倍。相传东门外秦氏祖,与人争此宕。官不能断,乃熬油置银锭于中。约曰,能赤手取者,也有此宕。秦氏祖欣然下手,银起而手随隳矣。迄今为秦氏世业,人莫之夺。”
 这段传说故事,至今在江阴流传,特别是在江阴黄山村一带更是家喻户晓。民间也都有各种版本。徐再思在《澄江旧话》中用《热油锅里捞秤铊》来记述这件事:“西大街世世承印完粮印串之徐氏,与在鹅鼻嘴划定界、捕捉江鲜之渔户,相传在明代有人搀夺,双方结讼,莫可调停。讼至臬司衙门,乃就官署大堂己前,置油锅一具,命两造以手入锅取出。谁取权利即归谁有。徐氏之祖及渔户之祖,竟拼一死,伸臂入锅,取出秤铊。其逡巡却步者,遂告败诉。世世子孙,遂得专利。鹅鼻嘴渔户,至今犹承旧贯,而徐氏之承印粮串,则与清朝气数同尽。……至油锅捞秤铊之说,不仅上述二业,即冶坊业等亦有此项传说。”因为这段传说,在明朝有疑难案件难以判决时,都采用这种办法,但此法在县衙、府衙是不能用的,因为此法残酷,平时不常用,而用此法必定是案件在县、州无法判决或移送刑部或因案件判决不公而上诉至刑部时,才会采用油锅断案之法。因此徐再思在《澄江旧话》中写道:“大约明朝本有此律,凡值双方争执,不能解决之案,即藉油锅为判决工具,是诚惨酷万分矣。又闻此项判决方法,非寻常州县衙门所能用,必至刑部堂上,方有此物。两造争论而至刑部大堂,必已无法折服,非请油锅出庭,牵好讼者入瓮不可矣!
时间过了四百多年,《热油锅里捞秤铊》这则民间传说流传至今,又有了新的版本。根据1988年出版的《江阴市民间故事集》中刊登的内容,又有所不同。当年,搜集此故事的是本会已故理事、时任江阴市文化局科长的陆云湘先生。故事中讲到居住在鹅鼻嘴附近的打渔人,有黄五和李四两户。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张网。因为黄五的网位紧靠鹅鼻嘴,长江回流至此,每日打鱼都有收获,李四眼红黄五的网位,非常眼热,化钱买通官家,逼黄五调换网位。过了几年,长江水流改道,水线鱼少,换了网位的李四又想与黄五换位置,黄五不肯,李四遂上告县衙诬告黄五抢夺李四网位。大堂之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县官无法判断,就出煮一锅热油,把称铊丢进油锅,谁捞出,网位就归谁家世代所有。捞称铊那天,李四见称铊刚扔进油锅,还不是很烫,便抢先去捞,结果手臂皮就脱下,人就昏了过去。而黄五因为受一个高僧指点,预先在手臂上涂上中药熬制的防烫伤的药,手伸进热油锅将称铊捞出,县官当即判决网位归黄五世代所有。
然而,这民间传说己过了数百年,口口相传,讲述有些走样也是正常。徐再思所述此故事发生在明代,因为传说流传了数百年,因此,李寄笔下的“热油锅里捞银锭”在人们的口中变异成了“热油锅里捞秤铊”,但故事的地点,情节相同,只是姓氏不同而异那么李寄在随笔中所述此传说真实性应当更高一些,而网位所归属应当属于秦家。但是,如果如徐再思所述,根据徐再思所述,架油锅断案是刑部大堂才允许使用的断案法,县衙、府衙是不允许使用的,因为此法太过残酷,“藉油锅为判决工具,是诚惨酷万分矣”。那么,李寄笔下所述秦氏热油锅里捞银锭一事,也应该是案件一波三折,从县衙的初审,到州府衙门的再审,直至刑部大堂的重审,因此,此事传说如果真实,那么审案过程一定非常曲折艰难,写成一部文学作品,一定会吸引众人目光。
                二、昭明太子种山茶
李寄在随笔中,还记述了这样一则传说:“顺治二年乙酉,避兵陈市,因往顾山,观所传梁昭明手植山茶古本,死久矣,旁发一枝,已巍然覆屋。兵戈碎胆,们瑕操觚,作不情风雅事耶。巳丑过此,登楼眺玩,见壁间题咏甚多。有昆山顾潜一律颇佳:’造化厚培何代物,崔嵬直舆此楼高。柯如蜀相祠前柏,花胜刘郎观里桃。壶楹尚期他日到,斧斤闻说有人操。叮咛地主勤呵护,莫遣蜜根恨所遭。’大抵僧不利有花小而迎送之烦,甚而呵斥是非之累,故僧弱花,缓死,僧强花立死。比比皆然,即如勸忠寺之宋梅。掩映苍崖,慶云恭之垂绦海棠,半天红雨,因兹遭伐。”这是李寄为避兵祸而前往顾山,去看梁昭明太子所种植的山茶花。主枝已枯死久远,根旁所发一枝也已长得高大巍峨,将屋顶都已遮盖。李寄登楼观望,见四面墙上有很多人的题咏,他认为昆山顾潜所作诗颇佳,而且闻听茶花是因为僧人因花名动一方,前来观花者日甚,为了厌烦迎来送往,便强行以热桐油浇灌茶花致死,李寄便将此事记录了下来。山茶花当年盛景非凡,赛过蜀相祠前栢,胜过刘禹锡诗中的桃花。元和十年,刘禹锡自朗州至京,作《玄都观桃花》一诗,戏赠看花诸君子,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梁昭明太子在江阴顾山的传说很多,关于昭明太子手植茶花,徐再思以《顾山十里红》为题在《澄江旧话》中这样记述:“顾山乡,在邑之东南隅,与常锡两邑交界,为我邑极边乡分。乡境有顾山一座,即以山名名乡。……相传寺前本有山茶一株,为太子手植,历数百年,茂盛不衰。花季开花,颜色特红,於十里外,睹之如火树,其艳夺目,故有十里红之称。前清乾隆帝假巡狩为名,屡下江南。沿途接驾,供应动辄数十百万,所过之处,民皆蹙额。帝则粉饰太平,顾而乐之。而江南小民,皮骨已尽,不堪其扰。帝因闻香山寺昭明太子手植山茶之名,意欲临幸一观,将效隋炀帝看琼花故事。我色人士,咸以乏力供应,惴惴然惟恐其来。香山寺僧亦非常惶恐,但终不敢伐树取祸。僧乃思得一计,每日以桐油煮沸灌己,不出数日,树即灌死。片以树闻驾到,惊骇而死等谰言奏闻,始绝皇帝来澄之意。”
根据徐再思所述,此山茶花历数百年风雨苍桑,依然花开十里,蔚如云霞,灿烂夺目。因此,至清乾隆帝闻听此花,意欲临幸一观,香山寺僧因为穷困,无力接驾,非常惶恐,但又不敢将树砍伐而惹来灾祸,于是僧便想到了以烧沸的桐油浇在山茶花根部,没有几日,山茶花被灌死。如好的一棵树,几百年不曾死在天灾,却死在了人祸,实是可惜。而李寄所见,已经是死去山茶花从根上新生长出的枝条,也是这棵山茶的后代。并且长的郁郁葱葱,非常茂盛。因此,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现在,在江阴顾山一带还流传着《乾隆皇市结山看山茶》的传说,《江阴市民间故事集》也收录了这个传说,而徐再思所写这则《顾山十里红》传说,印证了李寄所记录的昭明太子所植茶花传说的真实。
                        三、唐伯虎画屏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伯虎与徐霞客祖上渊源颇深,最著名的便是唐伯虎与徐经赴京会试事件。这次考试,因唐伯虎之友忌妒,到处传扬徐经重金买题,由此大兴科场之狱,俩人几遭不测,唐伯虎解元去消,徐经为明宏的中一科十五举子之一,由此他的举人也被革去,俩人遂终身不仕。
李寄在随笔中记录了唐伯虎在大宅里作客时画屏之事。“唐伯虎客大宅,嘗於屏上画宫女数百。服饰炫丽,姿态百出。共得四扇。传为宝物。后人求墓口口口口,西溪索为润笔资。后西溪子求墓文于钱牧斋。复为牧斋索去。又有穿针图,皆伯虎笔,并倪云林手卷,价值千金。乃伯虎償博负者,俱在大宅,今俱不可问矣,惜哉。”
祝塘大宅里,即梧塍徐氏,徐霞客祖居地。关于大宅里徐霞客祖上的传说很多。当年,大宅里徐府名声显赫,富甲江南。都有达官贵人名人贤士到访客居。唐伯虎因为与徐经的关系交好,因此也时常来大宅里客居。唐伯虎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因此,唐伯虎在徐府客居期间画了四条屏,屏上有美人数百,个个服饰艳丽,千姿百态,明媚动人。可惜,徐家后人,求墓(或求墓志铭)于西溪(即缪昌期,1562年~1626年。字当时,一字又元,号西溪,谥号文贞南直隶江阴人。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因东林党首领杨涟代草弹劾魏忠贤的上疏而遭后者的忌恨,后因汪文言案被捕入狱,惨死狱中。)西溪提出条件,要我写墓志铭可以,但是我是有条件的,须将唐伯虎画的美人四条屏作为润笔费。徐家后人答应了。若干年后,西溪去世,西溪的后人求墓志铭于钱牧斋(即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钱牧斋也开出条件,以此画屏为润笔费,于是,此画屏遂被钱收率据为已有。
李寄在记录中还提到,大宅里还有唐伯虎画的穿针图,倪云林(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的手卷。而这些字画皆收藏在大宅里,然而,到了李寄这一代,却已经不可见了,非常可惜。
四、奇人顾玉川
李寄在随笔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位奇人的传说:“东乡顾玉川,伟面长髯,如世所画羽人剑客。善走。能日行五百里,相传玉川少时憇山下,一病道者顾之,曰:公能分负我上山乎?玉川负之上,赠以一草履,自此遂善走。昔玉进以蕃走位莭度使,欧阳修作五代史,深叹乱世功名可笑若此。今玉川生当盛世,虽无其遇,以善走出入贵人门下,贵人争重之。”
这则传说,讲述的是一位叫顾玉川的东乡人,长得相貌伟岸,是位长须公,犹如画中的剑客,以一日能行五百里而闻名于世。并且因为他的善走,那些达官贵人对他非常重视,也由此而经常出入这些人家。相传顾玉川这身本事是因为在他少年时候,遇到了一位生病的道士,道士请求顾玉川将他背上山,顾玉川答应并将之送上山,道士将一双草鞋赠给他,于是,顾玉川便能日行五百里。看来,这是一双有魔力的草鞋,道士也是得道的仙人。遂让顾玉川一走成名。
李寄的《天香阁随笔》分一、二卷。其中不乏传说,有的至今还在流传。李寄所处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战事不断,其成就因为其大部分著作历经400年都有散失,无法一窥全书,所以不能像其父徐霞客那样因为一部《徐霞客游记》而让世人高度赞誉而名扬天下,但从其存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其成就被我们今人真正地认知,随着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扩展,对李寄的研究也不断地加强,李寄终将被世人似敬仰。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