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的《溯江纪源》考辨
陈锡良
《溯江纪源》是《徐霞客游记》的名篇。笔者在多部古代地方志中查阅到《溯江纪源》,但内容不尽相同。内容不尽相同,这就要涉及到徐学研究中如何正确引用《溯江纪源》的问题。下面先对版本不同而内容不尽相同的《溯江纪源》作一考辨。
一、崇祯《江阴县志》《靖江县志 》是原始版本
最早的《溯江纪源》,刊刻在明朝崇祯《江阴县志·山川》里。
这篇《溯江纪源》,文字为木刻竖排,夹注文字共有11处,字小,一行排两行(清代的其它《溯江纪源》排版也类似)。
崇祯《江阴县志》,由江阴知县冯士仁主修,副贡生徐遵汤、秀才周高起总纂。崇祯十三年正月,徐霞客从云南旅游终点鸡足山东归返乡,在艰苦的半年返乡途中,完成《溯江纪源》。估计徐霞客东归之前,《溯江纪源》已有腹稿,并且已起草一部分,在东归途中全部完成。这年六月底,徐霞客东归回到老家南晹岐。在县城修志的族兄徐遵汤(字仲昭,与徐霞客同高祖徐经)闻讯后即赴南晹岐探望徐霞客。徐霞客即将新稿《溯江纪源》交给徐遵汤刊刻于县志,同时嘱托塾师季梦良整理《游记》手稿。徐遵汤展读《溯江纪源》手稿:“江、河为南北二经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是余邑不特为大江尽处,亦南龙尽处也。龙与江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屹为江海锁钥,以奠金陵,拥护留都千载不拔之基以此。”徐遵汤大喜:这不正是滨江之阴的江阴县山川地貌最精辟大气的诠释吗?这是崇祯《江阴县志》十分需要的。于是,徐遵汤将《溯江纪源》植入县志开头部分的山川栏目里。他在植入之前,已经把江阴山川地貌概述完成,再植入《溯江纪源》,正好锦上添花。为衔接自然,徐遵汤没有加标题《溯江纪源》,而在《溯江纪源》开篇前加了序言:
“谈江源者,久沿<禹贡>‘岷山导江’之说。近邑人徐弘祖,字霞客(笔者注:笔误,应为号霞客),夙好远游,欲讨江源,崇祯丙子夏,辞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归,计程十万,计日四年,共所纪覈,从足与目互订而得之,直补桑经、郦注所未及。夫江邑为江之尾闾,适志山川,而霞客归,出《溯江纪源》,遂附刻之。”
这段精短序言,不仅道出《溯江纪源》为原始文稿,也道出其历史价值,与《溯江纪源》可称珠联璧合,不可分割。
靖江县,与江阴县一江之隔。主修徐遵汤编完《江阴县志》后,立即被靖江知县、朋友陈函辉聘去主修《靖江县志》。志内《溯江纪源》完全与《江阴县志》的相同,因此亦是原始版本。
二、道光《腾越州志》光绪《腾越厅志》改动较大
云南的道光《腾越州志》编纂于道光18年。在《腾越州志·艺文志纪》里有《溯江纪源》,署名“徐宏祖,江阴人,见流寓传”(注:流寓栏有徐霞客小传,列《溯江纪源》前有张机《南金沙江考》)。这篇《腾越州志·溯江纪源》与崇祯《江阴县志·溯江纪源》相比较,有4处删改,1处添加文字。
修改正文2处:1、长江“北流经积石,始东折入甘肃”,“甘肃”改为“宁夏”。2、“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万余里”,“万”改为“二千”。删除夹注也2处:1、“在叙州者……又何由辨其为源与否也”139字删除。2、夹注“俱另有说”4字删除。
添加文字1处:正文“入江之水,为省十一”的夹注是“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腾越州志》在夹注“浙江”后添加夹注“o应言十二省,遺江西也”。这添加的10个字符,崇祯《江阴县志》里是没有的。笔者认为,这10个字符从语气和加小圆圈来看,不是徐霞客原文,而是《腾越州志》编辑校订时觉得徐霞客写“入江之水,为省十一”是笔误,遗掉了江西省,于是在夹注里添上了这10个字符。当今有学者认为:徐霞客在写“入江之水,为省十一”后发觉错了,又不想涂改,就补添了“0应言十二省,遺江西也” ①。笔者要说,这样认为是误解。沪版《徐霞客游记》②责任编辑周宁霞编辑《溯江纪源》时依据的是崇祯版,再参考清代方志版本,知道那10字符夹注不是徐霞客所写,为尊重原稿,所以没有把它放进去。
光绪《腾越厅志·艺文志纪》也有《溯江纪源》,署“徐宏祖,江阴人”,删改和添加文字与道光《腾越厅志·艺文志纪·溯江纪源》完全相同,应是照抄《腾越州志》(注:州比厅大)。
从《溯江纪源》看徐霞客正文和夹注的三处笔误,读者可以想像出,身体虚弱、极度疲惫的徐霞客,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东归返乡途中,还在拼命撰写《溯江纪源》,以完成少年时的夙愿,其精神何等可贵,令人嘘唏。他若身体不这样虚弱,也不至于返乡后卧病在床,半年就去世。正因为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复读校对,写作难免出现疏漏差错。
三、道光《江阴县志》光绪《江阴县志》也有删改
康熙《江阴县志》、乾隆《江阴县志》里只有《徐霞客小传》、《徐介立小传》,没有《溯江纪源》。道光《江阴县志》既有徐霞客、李介立传,还有《溯江纪源》。该《志》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比道光《腾越州志》编纂晚两年。该《志》与崇祯《江阴县志·溯江纪源》相比,也有删改;而与道光《腾越州志》相比,删改内容完全相同,即修改正文2处,删除夹注2处。不同的是:道光《腾越州志》在夹注添加“0应言十二省,遺江西也”10个字符,而道光《江阴县志》没有添加10个字符。道光《江阴县志》比道光《腾越州志》编纂晚两年,从《溯江纪源》删改情况来看,《江阴县志》参考了《腾越州志》,但《江阴县志》没有添加文字,有自己的思考。
光绪《江阴县志·溯江纪源》,按惯例,会参照道光《江阴县志·溯江纪源》。果然如此,删改内容相同,也一样没有添加10个字符。
综合上述清代《腾越州志》、《腾越厅志》、《江阴县志》等方志来看,编辑为什么会对《溯江纪源》有删改现象?笔者认为,删除夹注是为节省版面。修改和添加文字,是为表明自己的见解,出发点肯定是善意的。
古代方志为节省版面而删节文稿,是常有的事,举一例佐证。光绪云南《浪穹县志略》,没有《溯江纪源》,却有一篇《游清源洞记》,署名“江南人徐宏祖”。笔者翻开沪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游清源洞》与之对照,发现这篇“游清源洞记”在忠于徐霞客原稿基础上有不少删节,原稿830字,删去180字,约占五分之一。《浪穹县志略》以名人游记宣传本地旅游景点是好事,删节文字是为节省版面。
四、沪版《徐霞客游记》基本保持《溯江纪源》原貌
责任编辑周宁霞编辑沪版《徐霞客游记》时,既参考清代方志,又独立思考,对崇祯《江阴县志·溯江纪源》改动仅两处正文:“甘肃”改为“宁夏”,“万余里”改为“二千余里”,夹注都不删除,也不添加文字,尽量保持原貌。
既然责编周宁霞要尽量保持《溯江纪源》原貌,为什么要采纳清代诸多版本对原始《溯江纪源》中“甘肃”、“万余里”的改动文字呢?笔者认为,元朝设有甘肃省,但明朝没有甘肃省;元朝设有宁夏省,但明朝也没有宁夏省。明朝只在元朝原甘肃地区设宁夏卫(军事机构)、宁夏镇,隶属陕西省。徐霞客写长江“北流……入甘肃”,不属明显笔误,地方没有错,只是地名不合适,套用元朝旧名,所以道光《腾越州志》、《江阴县志》把甘肃改为宁夏。明朝没有宁夏省但有宁夏卫,被改成的“宁夏”可理解为宁夏卫,所以难怪徐学家、云南大学教授朱惠荣翻译《溯江纪源》时写“北流经积石山,这才向东折进宁夏卫,形成河套”。徐霞客写“金沙江经丽江……至叙,共万余里”,“万余里”与事实差距大,属笔误,故清版改为“二千里”是合适的。责编周宁霞采纳这两处改动是经过思考的,是善意的。
清版《腾越州志》里添加的10个字符“o应言十二省,遺江西也”,责编周宁霞为什么不采纳呢?笔者认为,江西是支流入江的大省,徐霞客旅行三到江西,特别在万里遐征中穿越江西全境,时达3 个月,熟悉江西水系,故入江之水遗漏江西省,实属疏忽。“甘肃”、“万余里”两处是原文,只是表达不准确,把它们改为“宁夏”、“二千余里”,无伤大雅。周宁霞若在原正文“入江之水,为省十一”里把“十一”改为“十二”,再在后面的夹注里增添“江西”。或者不这样改,直接引用后人添加的那10个字符,则属明显改变原貌了,会容易使人误解为徐霞客所写,这就违反了尊重原著的原则。好比保护文物,要以旧修旧,原有结构表里损坏了,可以修补,原来没有的结构,不能任意添加。
周宁霞基本保持了崇祯志《溯江纪源》文字原貌,同时保留崇祯志《溯江纪源》的序言:“冯士仁曰③:‘谈江源者,久沿<禹贡>‘岷山导江’之说……而霞客归,出《溯江纪源》,遂附刻之”。保留序言,使《溯江纪源》的由来和历史价值进一步定位。
保留序言之外,周宁霞还很有创意地在《溯江纪源》后面添加清代江阴人陈体静对《溯江纪源》的一段考说:“陈体静曰:‘此考(注:〈江源考〉,即〈溯江纪源〉)原本已失,兹从本邑〈冯志〉(注:冯士仁主修的〈江阴县志〉)中录出,非全文也。前人谓其书数万言,今所存者,仅千有余言而已。<考>内‘北龙亦祇南向半支入中国’下,注云‘俱另有说’,其说必甚长,乃一概删去,殊为可惜。”这段类似后记的考说,能给读者展现想像的空间。徐学界一直认为,《徐霞客游记》手稿在流传中散失很多。名篇《溯江纪源》是否也散失很多呢?陈体静认为崇祯志《溯江纪源》“非全文”,原文“必甚长”。笔者不同意陈体静的说法。崇祯《溯江纪源》应是原文,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后完成的名篇,其时已经体疲力乏,不可能写成数万言。看崇祯《溯江纪源》,结构紧凑完整,在哪里能插进万言文字呢?陈体静说“俱另有说,其说必甚长,乃一概删去”,笔者认为此说不当,“俱另有说”是徐霞客在阐述龙脉时,是其体疲力乏而不便展开的刹车式夹注。即使展开说也不可能“其说必甚长”。“乃一概删去”,谁删去呢?主修徐遵汤?绝无可能。
五、对引用《溯江纪源》的看法
鉴于不同版本的徐霞客名篇《朔江纪源》的内容不尽相同,在徐学研究时怎样合理引用呢?笔者觉得,道光《腾越州志》、《江阴县志》,光绪《江阴县志》、《腾越厅志》等方志里的《溯江纪源》,夹注删节多,还有文字添加,适合引用部分正文。若要引用崇祯《江阴县志》《靖江县志》里的原始《溯江纪源》,局部、全文都适合。当代沪版《溯江纪源》,一则它修正了原始笔误,二则容易查阅,有标点符号,局部或全文引用最为合适、方便。不管引用哪种版本,都要写明出处。
———————————————————————————————————————
注释
①关于入江之水是十一省还是十二省,云南大学教授朱惠荣认为是十二省。他在《徐霞客游记》校注本里写:按,现今广东、福建不属长江水系。另有江西属长江水系。《徐霞客游记》未列。
②指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霞客游记》,上下两本。责任编辑周宁霞。
③“冯士仁曰”,此句在崇祯《江阴县志·山川·溯江纪源》里没有,但《溯江纪源》前有段话:“谈江源者,久沿<禹贡>‘岷山导江’之说……而霞客归,出《溯江纪源》,遂附刻之”。周宁霞在沪版《徐霞客游记》引用崇祯《溯江纪源》全文时,引用了这段话,在段前添加“冯士仁曰”,遂使这段话成为《溯江纪源》的序言。这样技术处理是恰当的。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