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昨天与明天
单 旭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赢利最丰的行业之一,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去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了振兴旅游业发展纲要,为旅游业下一轮的高速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主要入境旅游市场经济持续增长,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高潮,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还远未消失,面对利率上调和油价上涨,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正从全球金融危机困境中逐渐复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势头,从经济运行的中长期周期来看,世界经济的走势依然看好。美国能源部对美国基本情况下的世界基本国家的经济增长做了一个预期,美国平均增长3.2%,2010年到2025年的长期增长为2.8%。亚洲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在本预测周期内的经济增长率为5.1%,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国家的经济实体之一,到2025年将有可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
根据国家货币基金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产出占到世界总产出的20%。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2.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崛起,我国和全球特别是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举措,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首先中国入世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积极履行入世开放表以及相关承诺,分阶段的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是有各行各业的开放连动效应,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且为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入世以来,旅游业的开放进程是明显加快,1988年作为入世以来,我国旅游业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泰国成为中国公民开放的第一个旅游目的地国家,此后对中国公民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迅速扩张,呈现出速度空前、规模空前、影响空前的特点。截止到2009年的12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了134个,所有发达国家都成为我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国家向中国游客敞开了怀抱。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1年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签订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我国的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央政府与澳门政府也签订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2008年,中国台湾国民党、亲民党也应中央政府的邀请访问大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举措,将十分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较长时间经济发展仍将处于平稳的上升期,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消费行业之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消费的倾向增加,再加上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旅游消费升级,将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契机。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时,国内旅游就会兴旺起来,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千到二千美元后,度假旅游市场会逐步形成,那么达到三千美元时,就会出现到周边国家的热潮,达到五千美元时就会从洲内市场扩展到洲际市场。2003年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跨越了一千美元的关口,国内旅游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度假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在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时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
4.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我国正在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实体,中华文化正在进入伟大的复兴,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提出了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将文化复兴作为我们的战略。当前开始的在世界各地资助设立孔子学院,在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等,这些为中国旅游品质的提升增添了光彩。
5.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崛起的良好时机,向全世界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通过这两个舞台,中国将进一步提升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6.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3旅游大国,亚太地区出境游人数第一大国。在旅游业中,生态旅游更是方兴未艾,迅速崛起。根据2008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数据,全世界的生态旅游每年的产值为200亿美元,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
关于什么是“生态旅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提法。这反映了从不同的地理、自然、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参与者的角度而对生态旅游的不同理解。“澳大利亚发展生态旅游国家战略”(1994)中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寓于其中的、达到生态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此我们不去进行对定义的推敲和讨论,针对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一、提高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感情交流;使人们在山林、旷野、海滨领略大自然的野趣,认识大自然的规律;并在接纳阳光、空气、风雨的沐浴和洗礼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恩施,乃至体验自然环境的变化,真正地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从而教育人们学会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中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同时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
三、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不排斥经济效益,它提倡在把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的同时,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收益。这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取得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途径之一。因此,生态旅游收益中的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应该投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去。
四、使当地社区收益,保护区大多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当地社区居民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使当地社区的居民从旅游中获得利益,直接关系到在那里开展的旅游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持续地发展下去。特别是在贫困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地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应该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标。
我国目前已有22个省市把旅游业列为重要产业,有10个省列为支柱产业,开展生态旅游的呼声随之兴起。1999年我国旅游部门推出了“生态旅游年”,除了以接待游客为主要目的的风景区、国家公园外,许多自然保护区一时间也被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一些自然保护区甚至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不包括香港和台湾),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6%,其中列为国家级的有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客观上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与机遇并存的另一面是:大量涌入的游客、落后的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政策体制和较低的国民素质,这些不利因素将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形成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29个省市的100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的问卷调查,其中18%尚未开展旅游。在已经开展旅游的82个保护区中,有5个是从80年代以前开始的,63个是从90年以后才开始的。
比起一些发达国家的已有上百年旅游历史的国家公园来,我国自然保护区总体上是处于开展旅游的起步阶段,在管理上也没有系统、成型的体系,距生态旅游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所开展的旅游还多属于大众旅游。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管理生态旅游?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从事自然保护的决策人员和科研人员所面对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大多数保护区是根据对生态旅游的字面理解而实行经营和管理的,也有的是缘于经济驱动力或服从于形式。
因此,尽管有58.5%的自然保护区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开展的生态旅游,但实地调查所看到的问题表明: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这是与旅游者直接有关的;59%的自然保护区用汽车接送游客,这是产生噪音和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对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61%存在建筑设施和景观环境不协调的现象。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保护区寥寥无几。这反映了当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即生态旅游的呼声很高、来势很猛,但是人们生态旅游的真正含义却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尽管如此,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专家们认为生态旅游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最好发展策略,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科研、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基地和我国生态旅游的景点网络,可以促进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江阴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