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全唐诗》中的三月三上节

《全唐诗》中的三月三上节
徐华根
 
  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是古代的“上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有所不同,所以到了魏晋时期,就渐以“三月初三”来代替上旬的巳日,作为上巳节了。
  追根溯源,上巳节早在周代就有了。早期的上巳节是一种巫教活动,人们通过水滨祭祀、沐浴活动来除灾祛邪、祈求生育。汉代以后逐步增添了贵族炫耀财富和游春娱乐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初三日,主要进行踏青、游春、宴饮、划龙舟、打秋千等旅游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有着浓郁人文气息的节日。
  到了唐朝,上巳节同中和、端午一起,被规定为全年官方的三大节日。富强的国邦、自由的文人和绮丽的文学,使上巳这一古老的节日习俗呈现出更加富丽多彩的面貌。上巳之日,长安城迎来春天盛会,人们脱下冬装、换上春服来到曲江之畔,只见春日融融、惠风和畅、空气清新、青草满目、柳挂绿帘、曲水荡漾,真是踏青的好时节。《秦中岁时记》载:“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 庞大的唐诗宝库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大唐时代,其中有一批诗歌就展现了大唐从宫廷到民间上巳节的习俗,并形成了规模可观、意蕴丰富的诗歌系列。通过对这些诗篇的解读,不仅能再现唐代上巳节的多姿多彩、理解其文化意蕴,而且能由此切入,以新的视野观察唐代人文风物和人文精神。
  《全唐诗》中,以三月三上巳节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不在少数。唐时社会风气开放,游春踏青活动是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上巳节的游春活动自古有之。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三月出游,沐浴祓禊活动已非常普及。古人选择此日出游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在此时节,万物复苏,意味着农事活动的开始,在这风和日丽的大好时节,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引起了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带来了吉祥的祝福。三月三这天,也是女子们出游的好时节。先来看杜甫的《杂曲歌辞·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阖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及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丝络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逐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上巳丽人游春图。开篇写天气晴和,景色宜人,豪门巨室的贵妇人在水边游春。水边指曲江边,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接着写杨贵妃姊妹一行出现在曲江游玩的丽人行列中。器具精致、肴馔丰盛,加上鼓乐助兴,显示出皇家气派。作品对杨氏的生活奢侈,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唐时还有“裙幄宴”,官宦人家的仕女们也是盛装高髻,骑马游春,来到曲江边上,把各色的裙裾挂在周围的树枝竹竿上,作为宴幄,在青草地上摆下炊具,然后亲自烹饪,然后攀柳插花,嬉戏玩乐。杜甫的诗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写的正是这一场景。
  唐代上巳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唐诗中所见的有:
  一、泛舟。唐肃宗时被贬苏州的刘长卿,于上巳日摆舟泛溪:“兰桡漫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刘长卿《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二、竞渡。薛逢的《观竞渡》详细描写了当时的情形:“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擢影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竟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可见唐代某些地域有上巳日竞渡的习俗,盖唐人取上古崇拜水之意。认为水为至洁之物,戏之可除病,纳吉禳福。同时借春明景和大好时光游乐。
  三、赏花。三月上巳,已值暮春,长安的牡丹已经花团锦簇,于是赏牡丹成为唐代文人的又一雅事。“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采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春莲城。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依林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权德光《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全唐诗》中的大量应制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巳宴会上所做的。从这些宫廷宴会诗中,对当时宴会情景作了描述。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从唐代诗歌内容来看,皇帝举行过上巳宴的地方很多,如曲江、勤政楼、望江亭、禁园、乐游园、定昆池、龙池等地。但最主要的还是曲江或称曲水的长安东南郊区。曲江一带花草繁茂,烟水明媚,游人又多。皇帝在此赐宴群臣,既可让百姓观皇上体恤之心,又可取古雅“曲水流觞”之意。所以,曲江上巳宴盛况空前。赵良器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诗:“圣祖发神谋,灵符叶帝求。一人光锡命,万国荷时休。雷解圜丘毕,云需曲水游。岸花迎步辇,仙仗拥行舟。睿藻天中降,恩波海外流。小臣同品物,陪此乐皇猷。”
  文化政策开明的唐代,文人诗会流行,三月三日在王明府山亭举行的文人聚会,为我们留下了较为完整的一组文人上巳诗会诗。“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服缛津。青郊树密,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申。”(陈子昂)“暮春元巳,春服初裁。童冠八九,于洛之隈。河堤草变,巩树花开。逸人谈发,仙御舟来。间关黄鸟,丹腮。乐饮命席,优哉悠哉。”(高瑾)“洛城春禊,元巳芳年。季伦园里,逸少亭前。曲中举白,谈际生玄。陆离轩盖,凄清管弦。萍疏波荡,柳弱风牵。未淹欢趣,林溪夕烟。”(高球)“河滨上巳,洛春华。碧池涵日,翠澄霞。沟垂细柳,岸拥平沙。歌莺响树,舞蝶惊花。云浮宝马,水韵香车。熟记行乐,淹留景斜。”(韩仲宣)“日惟上巳,时亨有巢。中尊引桂,芳筵藉茅。书僮橐笔,膳夫行。烟霏万雉,花明四郊。沼白带,山花紫苞。同人聚饮,千载神交。”(席元明)“京洛皇居,芳禊春馀。影媚元巳,和风上除。云开翠,水骛鲜居。林渚萦映,烟霞卷舒。花飘粉蝶,藻跃文鱼。沿波式宴,其乐只且。”(崔知贤)唐代上巳节的文人诗会以自由率真为特点,吸收了以兰亭集会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的上巳集会的传统,是唐代文人融古雅与欢愉于一体的重要节日活动。
  上巳节习俗于唐代为最盛,宋代渐渐衰落,至清代,基本上已湮没无闻了。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