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宜黃游踪考
周勇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公元1636年(农历丙子年)十月十二日,天刚发白,徐霞客从南丰三江口出发,往西渡过溪水,即逢岔路,则从左路前行十里左右后发现路渐小难走,遇山人询问才知走错,遂折回原处再由南路经后阿到达龙塘庵。在龙塘庵吃过茶点小憩后出发,又跋山涉水,峰回路转数十里,来到军峰山北面南丰与宜黄两县的交界叉路口(即站鼓场),东面是南丰来的路,往西是去宜黄,而南面有条路则是上军峰山的路,叉路口当时有三间败屋,已无人居住。徐霞客从此处往南朝军峰山上走,路是人工修凿出的级级石瞪(它是进贤县一个姓金的人的父母资助而修成的,名叫金廷璧〕,次第涌出,从半空中攀越而上,石阶路很长很宽。从石阶路上越往上走地势越高,尽是一直往上,没有弯曲和向下折的地方,共走了四千三百步,抵达军峰山山顶。在山顶,徐霞客察看并记录了四周山川峰脉名称与走势,由于时间尚早,便下行至着棋峰下察看一隆起的山洞,天色将晚时折回山顶观看落日景象,而后在石屋露宿。
十月十三日清晨,徐霞客在军峰山顶观看了日出、云海以及山川景致,随后从昨天上山来的原路下山。到达三间屋叉路口后,则由西路向宜黄方向前行。大约一里便到了一处庙观(叫混元观),庙观旁有一条山涧,然后就顺着山涧一直北走到了涧底(这条涧水是军峰山北面水流)。下完了山,地势豁然开阔,(但远处又有一层山岭横列在眼前,叫鱼牙山。)有一条水流从西南面(军峰山西南山谷中流来的)而来与军峰山北面的涧水在涧口交合。徐霞客沿着交合后的河流往东北方向行走,经过架裟石到达墟上(即今党口),是一个有百来户的村子。又从墟上岔往东北方向,溯一条小溪而行,经东源,再往东爬山,登上岭头(即板岭,也就是今大雄关)。越过板岭往东到章岭,有几户人家居住。出了章岭山坞有个水口,水从东面流出,跌入峡谷后往东南而去,沿着这水有条路相随是去南丰。另外水口北面也有一条路渐渐下到山谷,是去下村。徐霞客择水口北路行走去下村,再从下村往北,过十里排(即七里坑),然后下到谷中,渡过溪水到达一个较为平坦的山坞,住着几户人家,这时天色很晚,明月已经到映在溪流中。徐霞客继续沿着溪流往北行走,出了山峡,到了枫林内村,再往西跨过一座小桥,即到达枫林(也叫陈坊),晚上住在枫林。
十四日早上,徐霞客吃罢早饭后,从小桥溯小溪北上(这条小溪是从北面的南源分流出来的),进入南湾坳,翻越分水岭(岭南面为宜黄县,西南面翻过一座山是宜黄的南源,岭北面是南城县),到达八角庄(这是一个洪姓人氏的山庄),八角庄有条小溪往东流下,徐霞客没有顺水走,而是北上了黄沙岭,翻过岭,下到巾儿涤。巾儿涤这个地方也有一条水溪往东流下,徐霞客仍然没有顺水前行,却往北溯一小溪去了栏寨门,然后从李家岭下行到磁龟。在磁龟,徐霞客作了短暂停留,了解了一些风土人情后,往东北方向越岭而下,中途走岭脊,顺溪流,越乘龙坳,登鹅腰岭,而后到了钮源。稍歇片刻,徐霞客从钮源沿山路逐级梯下到歪排,出了歪排,又往东翻越黄土岭,下到岔路口,此时地势已是平坦。在岔路口往东走田野,经过游贞观前面的桥,再东行,见盱江从东南流往北去。此时已经是下午,由于没有找到渡船,徐霞客只好投宿在溪河西岸的路东村,而溪河东岸则是新丰大市。
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徐霞客在南城县城会友喝酒,住夏调御斋中。
十八日上午,徐霞客辞别夏调御等友,出城往西前行,中午到达麻姑坛。从麻姑坛又往西走,到了山坞尽头后,顺着南山往上行走至五老坳。在坳中顺着北山向上登,翻过篾竹岭到丹霞洞,再往西经王仙岭到张村。然后从张村继续往西沿着半山腰翻过朱君岭,经鞋山到石坪。徐霞客在石坪作了短暂停留,并对石坪的地形地貌大为感叹,心生没能在此地隐居有点可惜之念。由于天色近晚,徐霞客紧接着又开始攀登一座山岭,这山岭险峻且长,是芙蓉峰往东穿过来的山脊,山脊南面是南城,北面是临川,山脊往西面则是芙蓉山。芙蓉山的东面是南城与临川两县交界,西面是宜黄县。徐霞客顺着芙蓉山东北面往上走,到达芙蓉庵(该庵原供奉是三个仙人,由于破败,后被僧人将西庵修葺改为佛寺),晚上投宿于寺中。
十九日,徐霞客早起,用过一些斋饭之后,从庵的左侧往芙蓉山峰顶攀登。到了芙蓉山峰顶,徐霞客四周眺望,饱览了一顿大自然风光之后,从峰北面的小路往西朝下走,遇一南北岔路,则择北而行。途中经过一个叫烂泥田的地方,有人家居住。徐霞客未作停留,继续前行,翻过一座山岭,登上揭烛尖(又名避暑营)山峰,而后从揭烛尖山峰西南下行到了南坑。南坑四面山峦环绕,有条涧水从东南方流来,徐霞客出了南坑,沿着溪水行走许里,逼近一高峰,又见一座小桥横架在溪流上(名叫港口桥),徐霞客未过桥,而是沿着高峰左麓向北行后折往西,再往北渡过溪水后前行到了上坪。越过上坪的石梁经杉木岭,再翻过岭头向下行到了一个叫君山的地方。徐霞客在君山用过饭后,走出山隘,越过矮岭到杨坊。杨坊往南是杭阴(即棠阴),往西是宜黄,徐霞客则往西前行到车上,此时天已晚,遂投宿车上。
二十日,当鸡叫第二遍时,徐霞客起了床,顶着明月从车上出发往西前行,不久遇见一条大河由南往北而来(它就是从军峰山下来并且经过杭阴的宜水),于是随着大河流向走,当大河折往南去时,则弃河随路往西进入山中,曲折登行翻上黄岭岭隘,下了岭,又见大河从南折回。此时天已亮,山境逐渐开阔,徐霞客渡过大河,又沿着大河往西走,不久便看见了宜黄县城,一座塔(即百花塔)矗立在河岸的小山上(即龟山),县城就在它的西北面。又一条大河从西南方向而来(黄水),直抵县城东边,与这条大河(宜水)交汇,一座大石桥横架其上,叫贯虹桥。过贯虹桥往北,有一条小溪(即曹水)流入大河,也有一座桥架在溪上,是丰乐桥。徐霞客抵达县城东门外贯虹桥边的旅店,与其先来的随从静闻会上面,一起吃过早饭后,便与静闻往北跨过丰乐桥,攀上狮子岩,而后往西经过城北到新城北门,走黄备桥(今黄陂桥)往西北走不久折入山中到仙岩(即穿洞),见仙岩下端崖壁洞穿,形成石门。徐霞客入内,见众山掩映,极其幽静,十分欣赏。看完景致从仙岩下来,经原路折回新城北门,从城中穿过到县城南门,出了南门,沿黄水往西南行,经过四应山东麓,到达谭襄敏(即谭纶)墓场,过墓场行至玉泉山下,见玉泉山如屏障般,高竣陡直,气象万千,想登山,但因脚肿胀疼痛不能抬高而放弃。随后,徐霞客仍然沿着黄水往南,遇一条小溪从西面流入黄水,是从石巩寺流出来的,于是弃黄水溯小溪而西行至石巩寺。寺是新建的,宏大整洁,寺口北有座陡峭的山崖立在岸边,犹如刀削,它与寺口南面的高峰对峙,形成山门。石巩寺所在山岭正好悬立在中间,而寺就背靠在岭的东麓。仰望岭上,只见峰顶立着崩裂开的大石头,而不知道石头中间是空的。徐霞客由于脚痛,未敢攀登,这晚宿在寺中。
二十一日,徐霞客吃过早饭,赶忙攀登石巩岩岭,首先从寺的北面转进山峡中,到万人缘(是主持和尚的墓地)。石巩寺原为谭襄敏(即谭纶)据有,由于风水绝佳,本想把寺废弃改作墓地,但做了个奇异的梦,因而未成,寺这才被僧人赎回加以修复。万人缘北面是山崖,南面有一隆起的山峰,山峰天生一洞,南北对穿,犹如半空中飞架的桥梁。徐霞客从万人缘往南攀登,经竹林,穿过石洞,见南面乱峰突兀,各俱神态,溪声与山色溶为一体,恍若仙境,大为惊叹!回首再观飞架的天然石桥,其石纹纵横交叠,连缀镶嵌着小屋,没有路可以登上去,内侧的石头裂成两层,中间的缝隙有一尺左右。从缝隙中攀上去,可到达上层。徐霞客因为脚痛未好,所以就怅然若失地回到了寺中。在寺中吃罢午饭后,由小路奔玉泉山而去。在玉泉山下,徐霞客沿着人工在石崖上凿出来的一级级石瞪拾级直往上登。到了玉泉寺,,只见有间小屋座落在山顶侧面一个悬空的山峰上,而且三面凌空,下面是高崖深谷,十分险峻。徐霞客背靠着小屋的半截墙壁,欣赏着小屋三面虚空而又浑然无碍的状态。此时见有僧人上来,便与其交谈小屋怎样置放神像,又怎样让山中的景色映照进来的设想,之后随僧人观看了在小屋石灶旁的一潭深水(即所谓玉泉),传说是三个仙人用锡杖捅地捅出来的(其实仙人不用锡杖)。观毕,徐霞客下了玉泉山,经过谭襄敏(即谭纶)墓前,由小路从玉泉山北面前行,越过白沙岭,上了北华山,在北华山佛寺(遭灾损坏)向僧人索要了点吃的后下山回宜黄县城。徐霞客从县城南门进入,见天色还早,便往城北攀登凤凰山。凤凰山直立在县城东北,可以俯看整个县城的风貌,县城城墙就是就着山势修筑的。从凤凰山下来,徐霞客经北水关回到旅店,这时天色已黑。
二十二日上午,徐霞客等人由宜黄县城北外顺凤凰山北麓而行,经北门,过黄备桥(今叫黄陂桥,架在曹溪之上),溯曹溪往西北到元口,又从元口到官庄前,再往西南渡过曹溪,继续前行到陈坊(今陈坊桥)。徐霞客见有一小桥往北是去曹山的路,便叫顾仆连同挑夫往西先去乐安流坑,自己与静闻两人携带被褥,过了小桥往北朝曹山方向而去。经狮子口,再由回龙洞进入曹山。曹山中间凹陷,平地圆而齐整,溪水流淌其间,山峰环绕四周如同莲瓣,交错盘结,别有洞天。曹山原名叫何王山,是何、王两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名,后因曹山山形地貌酷似莲瓣,改为荷玉山。在唐代,本寂禅师到曹溪礼拜回来,又将其改为曹山,并在曹山修建寺庙。唐宋时期,曹山寺因为曹洞宗一派而香火旺盛,宋朝皇帝曾赐“宝积寺”匾额一块。因而曹山寺有“莲花宝积寺”一说。但到了明朝嘉靖丙戌年被毁坏,寺基和田产归属了官宦。徐霞客一进曹山寺,是一个叫观心的名僧接待了他。观心是宜黄人,精通儒佛两家的高深义理,又懂得诗词歌赋的文化奥妙,徐霞客与观心性情契合,一见如故,彼此相见恨晚。从午饭后到挑灯三更,两人促膝长谈,迟迟不肯就寝,兴犹未了。
二十三日清早,曹山下起了细雨,一派烟雨笼罩如同水墨画境,晨钟回荡,更是肃穆静谧。徐霞客吃过早饭,辞别了观心,顺着昨日来时之路走出曹山,过了那座陈坊木桥,然后折往西顺着大路溯曹溪而行,经鹏凤桥后,则弃曹溪顺大路继续往西,翻越一座小山岭,到达接龙桥。接龙桥下有一条小溪,它是宜黄县与崇仁县的分界,过了桥便是崇仁,于是徐霞客跨过接龙桥,往西奔乐安流坑而去……
2025年5月 202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