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徐学释词
徐学论坛

卞荣与梧塍徐氏家族的交往

卞荣与梧塍徐氏家族的交往

◆文/汪小玲

 

 

在《晴山堂法帖》中,有一件作品非常引人注目,其用笔朴拙劲健、字体宽博疏朗、字形大小错落,与同时期(永乐至成化时期)流行的圆媚、严谨、萎靡的“台阁体”书风形成鲜明对比。这件作品就是卞荣所书《徐君荣荐诗》。

一、卞荣其人

卞荣(1419-1487),字华伯,号兰堂兰轩。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人(今江苏江阴)。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任职期间,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督办顺天河西务和武昌金沙洲商船税务,被评为“公事所至,皆能其官”。成化元年(1465),离职返乡有主动辞官、因诗罢官二说,从此优游林下直至终老。

关于卞荣离职的时间,目前还有天顺四年(1460)的说法。这个说法显然错误。卞荣于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此后便踏上仕途。宁良指“华伯自进士历官户部郎中,居京二十年”、薛章宪记“(卞荣)公事所至,皆能其官,驱驰中外二十年”,都确认卞荣仕宦整整二十年。因此,他离职返乡在中进士为官二十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是确凿无疑的。对此,著名草书家张弼有明确记载:“成化元年二月望,兰轩先生将趣装归江阴。之所以出现“天顺四年(1460)”之说,推究起来应根源于薛章宪在《前户部郎中卞公墓志铭》中错误地记述了卞荣考中进士的年龄:“(卞荣)二十岁以明经中正统乙丑进士第。实际上,卞荣中进士,实足年龄是二十六岁(1419-1445)。

卞荣是一位诗人,传世有《卞郎中诗集》七卷,其诗1200多首(组)。的诗,时人评为“清远流丽,曾不经意”“真自性情中流出,而得乎诗之趣者矣”卞荣才思敏捷、成诗极速,诗闸一开,诗作便滚滚不休甚至有“日应百篇”之说。卞荣诗名很大尤其是返乡后,江南地区“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不蓄公篇什。”

卞荣也是一位画家画涉及花草、翎羽、走兽、山水、人物等多种题材尤以画竹山水为他画竹应是受“明代画竹第一人”夏昶(1388-1470字仲昭,官至太常寺卿世称“夏太常”“夏卿”)的影响。《卞郎中诗集》收录《刘员外廷震所藏夏太常竹》《夏卿竹为卓太守题》两首题夏昶画作的诗,传世夏昶《淇水清风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拖尾诸家题跋也见卞荣300余言长跋由此可见他接触过的夏昶画竹作品不少。相比于画竹,的山水画更得时人喜爱《尧山堂外纪》记:“卞荣,字华伯……,善画,世所珍‘卞郎中山水’是也。”

卞荣还是一位书法家。他传世书法作品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作品,有跋夏昶《淇水清风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题倪瓒《树石幽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共同特点:横画均呈左低右高攲侧状,结字紧密严谨。期作品,跋吴镇《渔父图




卷》([美]弗利尔美术馆藏)书《徐君荣荐诗》(《晴山堂法帖》刻帖,江阴徐霞客故居藏)题赵孟頫《二赞二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题赵孟頫《兰竹石图卷》(上海博物馆藏)《行书五绝诗页》(南京市博物院藏)等,共同特点是:用笔质朴劲健,横画多呈左高右低之势也有平直之用墨枯润多变,结字宽疏博朗整体布局画面感、空间感较强卞荣后期作品,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个性风格,代表着他书法的最高水平。


卞荣的交往面极为广阔。他所接触、交往的人物主要有三类:⑴官场人物,包括公侯大臣、方伯郡守成国公朱仪、安远侯柳景、定西侯蒋琬、定襄伯郭登、遂安伯陈韶、户部尚书余子俊、监察御史薛为学、布政使刘宗善、绍兴知府戴琥、苏州知府丘霁、太守卓文锡等。⑵文人书画家:何澄(江阴人,工山水)、彭玄中(江阴人)、陈公佐吴江人,工山水)、吴宽(长洲人,文学家、书法家、鉴赏家)、夏昶(昆山人,“明代画竹第一人”)、姚绶(嘉兴人,著名诗文家、书画家)、张廷端(海虞人,擅画竹)、徐寿(主无锡吴氏塾)、张弼(华亭人,著名书法家)等。其中,张弼对卞荣最为敬仰张弼有诗《天宁寺寻卞郎中华伯不遇》把卞荣比作李白喻其为“诗仙”;在《跋卞郎中诗集后》中,他写道“读先生平日所著诗,犹饭我以琼浆珠糜,殆不可以言尽其味也。三叹敬服”。⑶江阴及周边巨族大户。主要有:江阴周庄葛氏、江阴梧塍徐氏、锡山过氏、堠阳华氏、惠山潘氏、梅里赵氏、锡山邹氏、宜兴施氏等。

、卞荣与江阴梧塍徐氏家族的诗歌往来

卞荣与巨族大户的交往,最为频繁的要算是与江阴梧塍徐氏的交往,《卞郎中诗集》收录与江南巨族交往的诗作,与梧塍徐氏有关的多达28首(组),是同类诗作中最多的。卞荣与徐氏家族的交往,主要是与以下徐氏三代人的交往:

㈠徐景南、徐景州、徐景高

徐景南(1393-1476名忞,字景南,号梅雪、退庵,为徐氏家族入明后第二代,徐本中长子。卞荣有诗《次韵答徐梅雪》,描述了徐景南“不求富贵只求仙,负却朝家正渴贤”的无意为官的性情品行,表达了他“何如潇洒竹林贤”“闲居慵上孝廉船”的恬淡自居的生活追求。从诗名“次韵答”可以看出这是卞荣与徐景南的一次诗作唱和活动,只是遗憾的是,徐景南虽擅诗,《徐霞客家传》也记他“与文人骚客分题吟咏”,但他的诗有流传下来。徐景南正室孔孺人(?-1475)举办寿辰,卞荣以诗《集杜寿徐惟正母孔孺人》为祝寿,诗作称其为“起居八座太夫人”,称颂她“尔之生也甚正直”。

成化十底(阳历1476年初),徐景南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卞荣作《挽徐景南》诗。诗作夸赞他是县邑“遗彦”中的“达尊”,并盛赞他教子有方:长子徐颐,任中书舍人;次子徐泰,荆门太守。

徐景州(1406-1459)、徐景高(1422-1465)为景南同父异母的二弟、三弟。但两人天不假命,分别以五十四岁、四十四岁先后离世。卞荣作《挽徐竹雪景州》表达了对景州“可怜今代风流尽,欲似当时哭语难”的伤悲之情;作《挽徐景高》抒发了对景高“君年于我未为多,倏尔云殂奈命何”的痛惜之情。

㈡徐颐、徐泰、徐坤

徐颐(1422-1483),字惟正,号一庵,因曾“举中书舍人,直文华殿”,故又被称为“徐内翰”。

成化十二年(1476),因父新亡,作为长子,徐颐按传统习俗结茅庐于毘山父墓之侧,为父服丧守墓。卞荣此时恰寓居毘山寺留下《寓毘山寺二首时徐内翰庐墓》

成化十七年(1381)腊月二十九,除夕前夕,新年将近,值徐颐六十岁寿辰,徐家“置樽集客,以为亲欢”、举行了盛大庆寿活动。应徐家之托,翰林院侍讲李东阳(1447-1516)撰《寿中书舍人徐君六十序》。卞荣受邀参加寿典,在热烈气氛的感染下,他连续作三组长律《寿徐内翰惟正》《寿徐惟正》《寿徐内翰》三组长律合为七律是十一首真是诗闸一开,诗作便衮衮不休。

徐泰(1429-1479),字惟进、士亨,号生白,徐颐同父异母的二弟。景泰七年(1456)北闱乡试解元,先后任湖广罗田县令、荆门太守。著《生白诗稿》,可惜未能传世。

在卞荣写与徐家有关的诗文中,已知与徐泰相关的多达九首(篇)。两人最早结交应在于天顺年间(1457-1465)、或更早。现传卞荣有关徐泰的诗最早是天顺七年(1463)秋作的《上舍蒋仲学席中次韵十首·赠徐士亨》。这一年,徐泰先后参加礼部会试和御史台铨选御史考试,但都因主事者为避免招来巴结富人嫌疑而被除名。卞荣诗中“自古南州只一徐,高风雅量许谁如”,就是希望徐泰保持“高风雅量”,戒焦戒躁,等待时机。这年底,在遭受多次排挤后,徐泰出知罗田县令。卞荣有长律《柬徐士亨五律同韵》,该诗名“五律同韵”,实为五首韵脚相同的七言律诗。诗作劝勉徐泰“休将憎爱损天真”,夸耀他“发解名高第一人”,宽慰他“小邑岂能淹尔骥,上官未可慢斯人。”

天顺七年至成化五年(1463-1469),徐泰知罗田。期间,因天干地燥,影响庄稼生长,曾请江阴道士邓太初至罗田祈雨。卞荣作《祈雨次韵答徐士亨罗田令》,描述了当时祈雨成功时、大雨瓢泼的景象:

一雨西从华山至,倒翻玉女洗头盆。

风吹大泽龙腥气,水没平沙鸟篆痕。

成化五年至十一年(1469-1475),徐泰任荆门太守。期间,卞荣有诗《蔗浆为徐士亨题》《次韵徐士亨得子》

卞荣有一件重要藏品,即“草圣”张旭的《宛陵帖》,他的书法风格由前期横画左低右高取势、字形紧结向后期横画左高右低取势、朴拙劲健、宽疏博朗转变,正是取法《宛陵帖》的结果。虽然,该帖自卞荣呈现于世后,围绕着它是否为张旭真品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作为一件精彩经典之作还是世人公认的。著名鉴藏家韩世能谓《宛陵帖》“出《春草诗》上”,即比当时人们公认的张旭最好的作品《春草诗》帖还要好董其昌则称该帖“郁屈瑰伟,气沓欧、虞”,即完全超越、碾压欧阳询、虞世南书法。那么,卞荣这件藏品从何地来呢?鉴于现存卞荣具有朴拙劲健、宽博疏朗的作品最早纪年为成化十三年(1477),而徐泰曾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底自荆门任所返乡“丁忧”,且其带回了几件高端书法藏品,已知的有怀素《自叙帖》、王羲之《此事帖》(唐模本)(前者拖尾有文徵明题跋,后者可见吴宽题跋,两位鉴藏大师的题跋可证当时二帖均为徐泰所藏),未知很可能就有这件张旭《宛陵帖》。卞荣所藏正是源于徐泰。正是徐泰于成化十一年(1475)底返乡时,把个人所藏张旭《宛陵帖》转让给卞荣,才使卞荣得以有机会研习该帖,从而促成了他后期书法风格的嬗变。

成化十五年(1479),结束“丁忧”期的徐泰,在荆门父老的请求下、吏部许可,返回荆门继任太守。五个月后即病逝于任所。噩耗传来,卞荣作《挽徐知州士亨》七律四首,其中第三首为:

讣音千里逐沧波,到岸惊闻恐是讹。

已负初盟如皦日,不禁老泪若悬河。

病中起草鲁赓载,梦里看花亦啸歌。

从此孤舟经马镇,载书不似载愁多。

读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又明年,徐泰下葬,鉴于卞荣与徐泰生前相交甚厚、彼此了解,故主持葬礼的兄长徐颐委托卞荣出具徐泰生平状,据此生平状,吴宽撰《湖广荆门州知州徐君墓志铭》、徐溥撰《徐知州墓表》。

徐坤(1461—?),字惟载,号菊轩,成年后任苏州卫指挥通知。虽是徐颐同父异母的三弟,却比徐颐小三十九岁。

卞荣长徐坤四十二岁,故在徐坤面前,卞荣是前辈。卞荣有诗《赠徐惟载》,劝勉他及时努力、勤奋读书:

共说南州有令儿,娟娟玉树第三枝。

青云事业当名世,黄卷工夫要及时。

数仞门墙新制度,三千礼乐旧威仪。

而翁今代才名重,奕叶芬芳信可期。

卞荣另有《宿徐惟载书馆》诗

㈢徐元献

徐元献(1455-1483),字尚贤,号梓庭,徐颐长子。成化庚子(1380)乡试第三名。著有《达意稿》。

徐元献与其叔父徐泰相似,乡试取得令人仰望的成绩,会试未能中式;擅长作诗,著有诗集;喜欢收藏古代书画。徐泰藏有王羲之《此事帖》怀素《自叙帖》、张旭《宛陵帖》,徐元献也藏有一副古画,作者不明,卞荣《徐尚贤古画》诗则为我们描绘了一“王孙春游图”热闹画面的景象:

王孙公子三三复两两,幕天席地争遨游。

黄金嚼勒骤白马,彩丝牵绳移龙舟。

欲倾东海作杯酒,更握北斗斟河流。

扬袂风生袖阴泽,娇歌燕舞何时休。

成化十年(1474),徐元献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卞荣作七律《徐尚贤加冠》、长律《贺徐尚贤加冠》,前诗有“执法定须簮豸角,登科先拟插宫花”句,预祝徐元献科举亨通。

成化十六年(1483)八月,徐元献参加乡试,以《易经》拔得第三名。发榜次日,卞荣作《次徐尚贤鹿鸣宴诗》,夸赞徐元献“由来才思涌源泉”“九苞威凤终归网”。冬,又作《徐君荣荐序》,勉励他“大海还须纳潢潦,飞黄应不顾蟾蜍”此作手稿一直被徐家保存到明末,由徐家后人、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刻入《晴山堂法帖》

两人年岁相差三十六,也是前辈与辈的关系。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妨碍双方诗作的频繁往来。卞荣有诗《寄徐尚贤》,徐元献也有《夏日陪卞兰堂先生晚酌》。此外,双方曾同游广福寺,留下了一组唱和诗:

卞荣《游广福寺》

化国清凉别有天,重来坐石卧钟前。

断碑尚载乾明号,高栋元书至正年。

薝蔔熏成香世界,菖蒲养作老神仙。

山僧漫说三生事,飞尽风炉一穗烟。

徐元献《六月十九日同兰堂卞先生游广福寺次韵》

飞飞花雨散诸天,那得纤尘到眼前。

高阁风多堪避暑,古坛松老不知年。

客来莲社心神静,僧坐蒲团骨相仙。

拟共读书分佛火,青藜何必更吹烟。

 

三、综

卞荣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清远流丽,曾不经意”。他也是一位画家,擅画竹子和山水,尤其是“卞郎中山水”为世人珍爱。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在圆媚、萎靡的台阁体书风氛围中,他另辟蹊径,独创了朴拙劲健、宽博疏朗的书法风格。他诗书画三绝,是元代以来书画走上了文人化道路、诗书画一体化追求的时代特征的表现。

卞荣与梧塍徐氏家族的交往,涉及两个命题:一是文化人与巨族大户交往的意义;二是文化人与文化人之间交往的意义。卞荣的实践启示我们,对于文化人来说,与巨族大户的交往,能拓展眼界、了解社会、丰富阅历,为艺术创作增添源头活水;对巨族大户来说,可以提升家族文化品味,构建和谐文明家风,优化待人处世行为。而卞荣与徐泰、徐元献的交往,可以视为文化人相互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对于增进文化人间情感,切磋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卞荣获藏张旭《宛陵帖》,从而导致书法风格的嬗变、在台阁体书法风气氛围中独树一帜,是他与徐泰这两个文化人交往的最直接、最有意义的结果。

 

附注:

 

①④⑥⑩[明]薛章宪《前户部郎中卞公墓志铭》,《鸿泥堂小稿》卷之八,正德丁丑刻本。

②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85页;又,陈兆祥《卞荣和他的书法艺术》,《书法丛刊》,1995年第二期,第8页。

③⑨[明]宁良《卞郎中诗集序》,《卞郎中诗集》,吴綎编,成化十六年刻本。

⑤⑮[明]张弼《跋卞郎中诗集后》,《卞郎中诗集》,同③。

⑦[明]夏时正《卞郎中诗集叙》,《卞郎中诗集》,同③。

⑧[明]朱镛《卞郎中诗集后序》,《卞郎中诗集》,同③。

⑪⑫㉛㊳[明]卞荣《卞郎中诗集》卷一,同③。

⑬[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四)》卷八十五,吕景琳点校,中华书局,2019年,第1320页。

⑭[明]张弼《张东海先生诗集》卷四,正德十三年刻本。

⑯㉕㉖㉜㉟㊱㊴㊶㊸㊺[明]卞荣《卞郎中诗集》卷四,同③。

⑰㉓吕锡生编著《徐霞客家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1页、41页。

⑱[明]卞荣《卞郎中诗集》卷七,同③。

⑲㉗㊵[明]卞荣《卞郎中诗集》卷六,同③。

⑳㉑㉒㉘㉙㉚[明]卞荣《卞郎中诗集》卷三,同③。

㉔㊷吕锡生、薛仲良主编《晴山堂法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3-95页、第125-127页。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上海古籍出版社,徐德明校点,2011版,第168页。

[明]董其昌《容台集》(下),邵海清点校,西泠印社,2012年,第669页。

[明]卞荣《卞郎中诗集》卷五,同③。

㊹㊻[清]顾季慈《江上诗抄》(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作者】

汪小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