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徐学释词
徐学论坛

徐霞客形象考略

徐霞客形象考略

单旭

400多年前,中华游圣徐霞客怀揣“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从1607年开始职业旅行家的生涯,在30多年间,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足迹遍及京、津、沪、渝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四川等21个省(区、市),给世人留下了一份文化瑰宝《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古奇人和千古奇书。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第一批“海龟”们对《徐霞客游记》进行科学系统的研读后,发现了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徐霞客被称为中国近代地理学的拓荒者,在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方向上大大超越了时代,在世界科学史上取得领先的成果。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门新兴的“徐学”更是应运而生,学术界把研究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当作了一个重要专门学问。

为了颂扬徐霞客历史功绩,全国各地纷纷在他游历考察之处,建立雕像、开设展馆、树立碑亭、发掘故道(霞客古道)。

一、艺术家手中的徐霞客

对游圣徐霞客的形象便有了形态各异的塑造。1984年11月20日在广西桂林市七星路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院内,国内第一尊徐霞客塑像落成,这座塑像高达4米,徐霞客手捋胡须,目光炯炯。塑像基座两侧一边刻着原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的题词: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1984年5月31日),另一面刻着上海古籍出版社《徐霞客游记》责任编辑周宁霞撰写的碑文。这尊塑像的设计者为中国著名雕塑家陈道坦,他在1982年在桂林创作了《徐霞客像》,1984年他和儿子陈海燕共同完成了徐霞客塑像的制作。

两年后,在游圣故里江阴,陈道坦又为徐霞客设计制作了一尊雕像,1986年1月5日在江阴西门广场落成。这座雕像高8.35米,材质为玻璃钢,徐霞客的形象高大挺拔,双手背握,面前西南,好像在思索着万里遐征的宏大计划。塑像基座正面镌刻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背面刻有《徐霞客游记》责任编辑周宁霞撰写,由时任交通部副部长潘琪书写的碑文。西门广场拆迁后,2005年江阴又在东门广场树立一座高达16.41米的石雕像,由232块取自山东威海的石岛红块石组合而成,重达600吨,徐霞客面向西南,身穿明式服,左手执铁杵,右手拿着避风遮雨的斗笠,肩背行囊,腰系攀岩索带,展示了徐霞客风尘仆仆行走间的形象,这尊石雕的设计者是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创始院长仲星明教授。作为游圣故里,江阴的徐霞客塑像就有10多座,除了城市出入口的西门、东门设立过大型塑像外,在徐霞客祖居祝塘大宅里有徐霞客雕像,他手持书卷,凝视前方。在徐霞客故居所在地马镇更是有着不同形式的众多塑像,在故居有一尊徐霞客的侧面浮雕头像。在仰圣园则有一尊汉白玉的徐霞客雕像,这是按照其墓地前的塑像放大后原样打造的,墓地前的塑像则移到了徐霞客公园。在晴山堂内还有徐母教子塑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仰圣园的东南角则矗立着由梧塍徐氏后人捐建的《情谊》塑像,设计者是雕塑艺术家樊青球,该雕像体现了徐霞客和木增的深厚情谊。在仰圣园东侧的江阴市旅游文化博览园内也有着多个徐霞客的塑像,有浮雕、有全身像、群像,也有半身像,展示了徐霞客不同时期的精神风采。其中由南京艺术学院雕塑专家钱为教授,历时半年创作了一尊徐霞客雕像,这尊雕像描绘了徐霞客40、50岁时经历名山大川后,在一处休息时的形象:徐霞客一身短装,旅行鞋、雨伞、水壶、手杖等旅行装备一应俱全,他的行囊中放着许多书,以便随时查阅资料,为下一步的旅行规划线路。这尊雕像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院也可以看到,成为不少旅游专业师生眼中的徐霞客形象。

在江阴徐霞客小学、徐霞客中学也树立了多个徐霞客的塑像。

1999年3月18日,北京育英小学树立的徐霞客塑像也是由陈道坦设计,这是一尊立像,徐霞客一手抚摸颌下的美须,一手放置背后,目光炯炯凝视远方。

2007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徐霞客铜像作为四十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正式落成,此尊铜像由著名雕塑家张大生设计,像高2 米,铜像通过游圣徐霞客一个瞬间动作,表达了他的丰富精神内涵:徐霞客迎着风,站在高山之巅,回眸远眺,微皱的眉头,表现他思绪万千;紧闭的嘴唇,收缩的嘴角,似有笑意,表现豪迈的英雄气概;头巾的带子和飘动的衣服表现疾风,显示环境的严峻,更能衬托徐霞客的坚定和从容。雕像制作了两尊,一尊安放在中华世纪坛第三层的中华文化历史名人环廊北端,供人瞻仰;另一尊安放在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内的江阴名人馆,为家乡人民留作纪念。

    江阴最新树立的徐霞客塑像是在江阴高铁站北广场,2023年9月26日在通车前二天举行了徐霞客雕像揭幕仪式,为世人展示了徐霞客的最新形象,他的设计者是江阴籍雕塑夏和兴,雕像总高10.2米,其中基座高1.5米,立像高8.7米,寓含徐霞客诞生于1587年之意,雕像用紫铜锻造,基座为黑色花岗岩,基座正面徐霞客三个字为江阴籍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徐霞客着明代服式,头戴远游冠,肩挎斗笠,竹杖芒鞋,衣袂飘飘,极目远眺,体魄强健,昂扬挺拔。

1607年,22岁的徐霞客首次出游,他来到了太湖边上,开启了他周游天下的旅程,在无锡太湖鼋头渚“具区胜景“牌坊旁,2001年树立了一尊铜像,以纪念他的首游。铜像所在地被命名为”霞客广场“。该铜像是全国第一尊徐霞客铜像,也是第一尊青年徐霞客塑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设计,铜像高达3.6米,徐霞客身穿黑式中式服装,一脸深邃,若有所思,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和“行者无疆,壮行中华”的徐霞客精神,铜像主旨是突出头部和腿部。徐霞客头戴母亲王孺人缝制的远游冠,双目炯炯、神情坚毅,象征着他胸怀理想、目光远大,探索真理、勇往直前。他的双腿略略有些弯曲,象征着踄山涉水的艰辛。雕像的身段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双手被虚化了,全身的衣服和身披的斗箬随风飘扬,如流水灵动,山岩起伏,象征着游圣徐霞客与山水大地融为一体。

  从江阴到北京,徐霞客到过地方,树立起越来越多的徐霞客塑像,人们以此来纪念这位中华游圣的不朽功绩。在无锡斗山、张家港小香山、宜兴善卷洞、上海松江佘山、浙江天台山、雁荡山、金华山、江山的江郎山、宁海的梁皇山、临海的小寒山、桐庐的天目溪、安徽的黄山、云南大理蝴蝶泉、昆明西山徐霞客纪念馆、曲靖寥廓山、腾冲、宾川、泸西阿庐古洞、丽江观音峡、虎跳峡、剑川莽歇岭、贵州盘县碧云洞、黄果树瀑布、广西白龙洞、福建武夷山、将乐玉华洞、漳州双洋镇、江西龙虎山、湖南九嶷山、郴州、湖北武当山,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50多座,众多雕塑大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世人打造了不同形象的徐霞客。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徐霞客到底有着什么形象呢?让我们从历史文献中来探索一下。

二、文献中的徐霞客

徐霞客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照相术,只有通过画像与文字去了解徐霞客的真面目。徐霞客的画像只给我们留下一幅十分简略线条画,这是由清代江阴籍画家吴俊从京城临摹的,原画作者据传是徐霞客的忘年交陈继儒先生,陈继儒是晚明著名文学家,也是书画家,徐霞客与他有较多的交往,霞客这个名号就是由陈继儒所起,今天成为享誉天下的名字。陈继儒在《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记载:徐霞客“墨颧云齿,长六尺,望之如枯道人,有寝处山泽间仪,而实内腴,多胆骨。与之谈;磊落嵯峨,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错大下矣。”从陈继儒的描述中,徐霞客身材并不高大,只有六尺高,比一般所说的七尺之躯稍微矮了一点。修长精瘦,望之如枯道人,但肌肉结实,体魄硬朗,并不孱弱;由于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皮肤黯黑,脸黑齿白,衬映出过人的精力。他不屑谒权贵,不追逐名利金钱,嗜山水、视文章如生命,与他交谈的皆奇游险绝事。陈仁锡《王孺人墓志铭》载:“晚得子,骨瘦如立鹤。”徐霞客小时瘦如立鹤。

徐霞客的体貌和性格,小时就很具特色。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载:“生而修干瑞眉,双颅峰起,绿睛炯炯,十二时不瞑,见者已目为餐霞中人。童时出就师垫,矢口即成诵,搦管即成章,而膝下孺慕依依,其天性也。” 从陈函辉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徐霞客的长相“修干瑞眉,双颅峰起”,异于常人。他精力健旺,双眼间出探索的光芒,终日都无倦意。他天分很高,小的时候便能出口成诵,提笔成章。他性情淳和,紧紧依偎在大人身边,与父母相亲相爱。

  长大后的徐霞客,仍保持着他小时的体貌特征,性格脱俗,傲岸高洁。    

 王思任在《徐氏三可传》记载:“弘祖颀而黯,揖羞官,口羞阿堵;山水可以搏命,文章可以鬻身。”“望其人身体发肤,笑谈举止,皆冷云颢气,濯灵充秀者。”

旅途中的徐霞客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陈函辉在《徐霞客墓志铭》中记载:徐霞客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能逢食即吃,能与山魈野魅夜话,能襆被单夹耐寒暑。尤异者,天与双趼,不假舆骑;或丛箐悬崖,计程将百里,夜就破壁枯树下,即燃脂拴穗记之“。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也说: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攀援下上,悬度绠级,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釜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貜父为伴侣,儚儚粥粥,口不能道,时与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徐霞客的身体素质很好,他不但完全能适应野外生活的艰苦环境,而且能孤身融入幻化神秘的自然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是我国古代探险旅行家的典型形象。

当然,徐霞客也是普通的血肉之躯,并不是铁打的神汉。长期的野外生活,损害了他的身体。据《滇游日记三》记载,徐霞客从寻甸到嵩明途中,“雨势不止,北风酿寒殊甚“”寒风从后拥雨而来,伞不能支,寒砭风刺,两臂僵冻,痛不可忍。《滇游日记十一》又记载,在永昌(今保山)北部雨中行路,“坠峡穿箐,路既蒙茸,雨复连绵”“二里,雨益大,沾体涂足,足滑不能定,上山佥涉流,随起随仆。如是者三四里,头目既伤,四肢受病,一时无可如何。”旅途艰苦的环境对徐霞客身体的伤害可见一斑。

徐霞客在崇祯九年离家时说,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早已心中有数。从“万里遐征”的连续记录来看,徐霞客晚年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在江西宜黄,“时膝以早行,忽肿痛,不能升”。“以足痛不及登蛩”。在湖南南部,徐霞客先因草鞋夹脚,“足为草履所蚀”“足痛不胜履”,第二天徐霞客发现“足裂”,接着又患上了感冒,“夜卧发热”“令顾仆炊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消化不良、伤风感冒、脚破腿肿,徐霞客在万里遐征的旅途中时常遇到,徐霞客一方面依靠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战胜病痛,另一方面也采用民间常用的办法,减轻或消除病痛的折磨。

1641年3月8日,积劳成疾的徐霞客在故乡与世长辞。今天我们除了从当时留下的文献资料中去找寻他的形象,还能从不同时期艺术家的作品来认识徐霞客,直观地了解徐霞客的形象。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徐霞客的画像是咸丰二年(1852)江阴籍画家吴俊所作,这幅画像是他临摹而来,当时徐霞客的画像已在京城流传,吴俊将其进行了临摹,并转交了《徐霞客游记》的出版人叶廷甲的后人叶钦之,由叶钦之将此画像收录进了咸丰版的《徐霞客游记》。该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唯一能见到的徐霞客画像,不但具有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而且也恰当地反映了徐霞客的体貌和性格,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以逼真和传神见长,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因此被后来出版的《徐霞客游记》广泛采用,也成为现代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参考,正如当年承培元先生在徐霞客像赞中所说:“江山虽改,古貌犹存。奈何二百载,沦落缁京尘。还乡逢道子,讵非香火因。嗟嗞乎先生,曩于笔墨之间见颜色,今始瑞眉碧眼炯炯图中分。”

三、游记中的徐霞客

徐霞客的形象同时也是《徐霞客游记》塑造的,《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考察中的真实记载,从这一历史记载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位沉稳冷静、不畏艰险、充满求知探索精神的科学家。在他30多年的科学考察中,徐霞客的足迹从太湖之滨到北国燕冀,从闽粤海边到太华之巅,遍及2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考察了祖国的所有名山大川,直到身患足疾,无法行走,才被友人木增送回家乡,真可谓献身科学,鞠躬尽瘁。一路上,不顾风雪严寒,不怕路途艰险,不畏巨蟒猛兽,不管强盗打劫,同伴死伤,钱财俱失,饥寒交迫,都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其意志之坚、精神之贵,让读者深为感动。《徐霞客游记》不仅通过详尽的记录,展示了徐霞客冒险考察、尊重实践的求实求真精神,而且反映了徐霞客在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探求规律、寻求真知灼见的科学态度。如《闽游日记(前)》中,徐霞客在观察和比较了建溪和宁洋溪的源头和流程后,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论断:“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

从《徐霞客游记》中,我们还看到一个热爱山水、不畏艰险、关爱同伴、信守诺言的优秀旅行家的形象。徐霞客对山川地貌、自然景观的描写中,饱含着对祖国、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如游雁荡山时,虽“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但一“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在旅行中,徐霞客不轻易放弃一个目标,“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爷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损,攀之亦损,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止。盖峭壁有之,无此苏土;流土有之,无此苏石。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捉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又横贴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洞。(《徐霞客游记》第990页)从这一段描述来看,徐霞客不仅有着高超的登山技巧,而且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勇于探险的精神。作为旅行家,徐霞客与同行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湘江遇盗后,自己一无所有,得人帮助,仅以内衣、单裤蔽体,但看到随行顾仆赤身裸体,就将单裤送之遮身。同行的静闻法师遇盗受伤,卒于南宁,为实现他埋骨鸡足山的遗愿,徐霞客负其骨骸,迂道两千余里,几经危难,到达了鸡足山,完成了静闻的遗愿,谱写了人类友情史上的动人篇章。

《徐霞客游记》还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在徐霞客的笔下,山川地貌、云雾烟霞、风霜雨雪、溪流瀑布,无不呈现出令人神往的美丽姿态,在开篇《游天台山日记》中,一开头便展现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到了一种喜悦之情:“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泉色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崇祯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徐霞客游玉泉山时,发现僧人叫人以土塞其壁,破坏自然景观,他便暂停游览,坐等僧人的到来,为其谋划道:汝虑北风吹神像,何不以木为龛,坐护置室中?而空其后壁,正可透引山色,造物之悬设此峰,与尔之绾架此屋,皆此意也。必甃而塞之,失此初心矣。在徐霞客的劝说下,僧人停止了蠢举,维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之美。

徐霞客的形象是多面的,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化使者,更是一位具有独立精神和坚韧毅力的人。徐霞客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优秀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