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灯下漫笔
研学游园地

徐霞客研究硕博论文提要4

              徐霞客研究硕博论文提要4则(8)

                                 伍灵珊 整理

 

中国大陆篇:


36. <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研究

 

作者:何欢

摘要:徐霞客(1587—1641)用尽毕生精力考察祖国山川,足迹遍及明代两京十三布政司,行程远达十万余里,并留下皇皇六十余万字的日记体名著一一《徐霞客游记》。学界对其人其游记研究成果颇丰,并形成“徐学”体系。该书中,徐霞客征引了众多地理类文献。稍显遗憾的是,大部分学者着重的是对徐霞客行踪游记的考察以及地理科考贡献的关注,对《徐霞客游记》征引书籍的文献学价值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故本文对《徐霞客游记》中征引的地理文献一一进行考疏,从文献学的角度深化对《徐霞客游记》的研究。本文在绪论里指出,徐霞客出游时所带书籍主要为地方志及有关地方记载的文献。第一章梳理了《徐霞客游记》全书引用文献的范围,将引文内容尽数析出,厘清征引文献范围,获得47种著录文献,共计征引203次。参考传统目录学四分法和著述主体的分类原则,将征引文献分为地理类文献和非地理类文献,其中地理类文献25种,征引180次;非地理类文献22种,征引23次。我们发现《徐霞客游记》征引文献众多,且以征引地理类文献为主。经史子集各部类虽有涉及,但零散不成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本列于经部的《尚书•禹贡》,因具有地理专著的性质,笔者特将其归为地理类文献进行研究。

《徐霞客游记》征引的地理类文献具体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记载全国范围的总志、记录地方历史地理的地方志以及地理专著专论。总志有《大明一统志》《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书,地方志有《西事珥》《广西府志》《百粤风土记》《腾越州志》《大理府志》《南程续记》《寻甸府志》《桂胜•••桂故》《晋宁州志》《名胜志》《云南志》《都匀府志》《衡州统志》《零陵郡志》《腾永图说》《梧州府志》《新宁州记》《姚关图说》《永昌府志》《鸡山志》等书,地理专著专论有《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书。

第二章考述《徐霞客游记》各地理类文献的征引内容。本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题各书作者、目录、成书过程、版本流传等内容。除此之外,将地理类文献的引文逐条排列,并与征引原文进行对校辨析,或考证征引文献的流传存佚,或评论徐霞客征引文献的得失,或分析先贤前辈对徐霞客引用文献的评价。在考述引文的过程中,可以得知《徐霞客游记》使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征引方式。

由于徐霞客出行在外,吃住条件简陋,无法携带大量书籍,因此主要以间接引用为主。《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涉及内容繁多,包括建置沿革、山川、公署、土产、关梁、寺观、祠庙、古迹、人物等。不但有自然地理现象,如地貌、水文、植物、气候、土壤及矿产等,还有各地社会概况、民族民俗、风土人情等人文地理现象,是晚明社会历史真实的缩影。

第三章对《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的多种功用做了总结分析。其中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以志导游,明晓地事。徐霞客在游览名山和西南遐征的过程中,将实地勘探与阅读地理图志互相印证,进行深度地理考察。在充分利用已有地理文献的基础上,徐霞客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地理书籍中的错讹之处毫不留情地进行纠正。通过实地勘探,徐霞客提出了金沙江才是长江主源的正确论断,证实了《禹贡》“岷江导河”的错误记载。除此之外,徐霞客也辨析了不少地方志中错误的地名记载,将《大明一统志》《百粤风土记》《西事珥》等志书中一些错讹之处进行了订正。更令人敬佩的是,徐霞客还提出了自己的修志主张,创修了《鸡山志》,为后世鸡山志的编修树立了榜样。

最后一章,探究《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丰富的文化意义。《徐霞客游记》为日记体游记,在行旅日记和小字夹注中,徐霞客征引了200多条地理文献,既增添了科学性,又促使《徐霞客游记》从纯粹的文学游记向丰富的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转变,完成了对游记体裁的创新,是明代游记类型发展繁荣、类型丰富的印证。征引众多地理文献,扩充和丰富了《徐霞客游记》的内容。其对史籍、地志的纠错,也为明代地理文献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还是徐霞客超然自由的个人性情与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的彰显。

在梳理徐霞客旅行时所接触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构起徐霞客的阅读世界,探究徐霞客的文献视野,丰富和延伸“徐学”的研究内容及体系内涵。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引书,地理类文献,以志导游,考证补阙

 

信息来源:华中师范大学_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_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何三夕

 

37.《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研究》

 

作者:杨杨帆

摘要: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也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一生中30多年在野外游历和考察,留下了6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为研究明代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和旅游资源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世各地开发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国内的旅游开发已经进入到文旅融合的新阶段。研究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对探索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徐霞客一生七次游浙江,在浙江的游踪甚广,覆盖了所有11个地市。本文以徐霞客在浙江的游踪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大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徐霞客游记》文本,并通过实地调查验证,描绘出徐霞客在浙江的游踪全貌,并进行可视化。建立了浙江省徐霞客游踪数据库,识别出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并找到开发的空间承载对象。构建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了对应的开发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总结了《徐霞客游记》历史地名匹配认证方法,依托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软件,构建了“浙江省徐霞客游踪数据库”,为徐霞客游踪的精细化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以浙江省为样板,实现了徐霞客游踪的数字化,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识别、游线保护和申遗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架设起了供后来学者研究交流的开放平台。

2)运用多元大数据检索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徐霞客在浙江省的游踪进行了全面精细的识别,并提出了两个新的发现。第一,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第二次游浙江之时,是由常山过开化,沿徽开古道入皖;游览黄山后,沿着徽开古道过马金、开化、常山入赣,再由赣入闽;游完福建九鲤湖返程经过杭州,在杭州游览了一个月,期间到过绍兴兰亭、禹陵和五泄。第二,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第六次游浙江,在返程途中,徐霞客与族兄徐仲昭沿浙东运河由宁波至上虞,在上虞分别,徐仲昭去往西陵等候,而徐霞客沿着曹娥江独走四明,五天后带着“朱兰”返回西陵见仲昭。

3)通过研究《徐霞客游记》原文,并综合运用游踪数据库,识别出382个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其中220个资源能在现实世界中精准定位。提出了古代游记中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取方法。即先对游记中记载的游踪标志点和现实地理事物进行匹配,前后串联,获得游踪全貌。然后,运用象限分析法,甄别出各游踪标志点对应的或者附近存在的游记关联文化旅游资源。最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游踪,并结合多元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最终确定特定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位置。

4)运用区域分析和多学科交叉方法构建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探索了地方主题化、规模化、系统化开发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并以此契机,推动地方实现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新路径。形成了包括徐霞客文化名城、徐霞客文化名镇、徐霞客文化村、徐霞客古道和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五个层级的开发体系。建立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筛选出11个徐霞客文化名城,39个徐霞客文化名镇,156个徐霞客文化村,8条徐霞客古道,为各地进行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了模型和方法。

5)总结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5个总策略,包括树立徐霞客文化旅游的开发旗帜,汇聚徐霞客文化旅游的推广合力,打造徐霞客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建立徐霞客文化旅游的战略联盟,创建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平台。对徐霞客文化名城、徐霞客文化名镇、徐霞客文化村、徐霞客古道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开发策略,并提出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以及推进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徐霞客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旅游地理,徐霞客,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开发,浙江省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_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专业_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金平斌

 

38.儿童绘本马克笔与水彩画表现技法融合分析——以<徐霞客游记>绘本创作为例

作者王东

摘要:绘本在儿童阅读过程中以较强的互动性和可阅读性,作为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绘本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更为直接传达信息,以绘本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绘制,使儿童更容易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对于马克笔与传统水彩绘画手法,进行分析、归纳和对比。在绘本的绘制当中将徐霞客先生的一生进行故事创作,从徐霞客儿童时期父母的教育,《游天台山日记》中的美景,最后续写徐先生晚年的万里遐征。以图画的形式讲述徐霞客的传奇故事,体会“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远大志向。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作为创作灵感,将马克笔和水彩画技法进行融合,提出新的创作设计手法以及设计思路,包括题材的设计以及故事中壮阔山河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儿童绘本马克笔技法水彩技法融合

(信息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_广播电视专业_2023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贺楠

 

39.徐霞客<滇游日记>文学地理研究

 

作者王青云

摘要:徐霞客《滇游日记》是文学性和地理学特性极为明显的中国传统游记类文学作品,因而具有极佳的文学地理学价值。本文以文学地理的视域为入手点,就其中的文学地理元素、文学地理景观及文学地理空间进行了典例分析,窥见了其所具有的一些文学地理特征。

结合《滇游日记》中用于塑造“滇”这一整体文学地理空间所使用的各种元素,诸种元素塑造的文学地理景观(含自然地理景观及人文地理景观),及组合诸元素和景观的构造机理的分析,徐霞客书写的“滇”空间的整体文学地理特征得以呈现出来,展现出其所具有的文学地理特色。

本文第一章对《滇游日记》书写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按自然地理元素及人文地理元素的元素划分群体,以文本中具体呈现的文学景观为分类单元,进行了穷尽式整体分类处理,整合成表格附录于文后,为整个研究的基础;对其中具有明显共通特征的元素进行了简单的文学地理分析。

第二章及第三章,选取了几个《滇游日记》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学景观,从自然地理景观及人文地理景观的角度切入,进行了以文学地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典例研究。其中自然地理景观包含太华山、鸡足山、盘江等山水景观,及山茶、奇异树种等物候景观;人文地理景观则涵盖游览、宴饮、赠诗等文人交游景观,及民生、少数民族及节日等民风民俗景观。其后反映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民风民俗、交通、少数民族、宗教、乡土人情、信仰、工农业、民间文化、治安等诸多方面。

第四章则从徐霞客构建整体“滇”文学地理空间所运用的构造模式的追索入手,分析了“元素—景观—空间”结构,构建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层次性的文学地理空间所具有的机理。包含以自然景观定位人文景观、以动态活动互动静态空间、以旧景观托出新景观三种基础模式。以此为基本思路探究“滇”文学地理空间所反映的文学地理特征。

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的视域对《滇游日记》中塑造的“滇”文化空间进行了解构,探索了其具有的文学地理特征及创作机理。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滇游日记》,文学景观,文学地理空间

 

信息来源:云南师范大学_中国古代文学专业_2023年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骆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