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各地徐霞客研究会动态中国徐霞客研究会

▲ 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2月份致函中共江阴市委、市人民政府,详细介绍了发起制作大型专题片《徐霞客》的情况。江阴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已经同意参与合作,担任联合制作人,并推荐江阴方面策划人1人、顾问2人。
  《徐霞客》是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宏仁,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局长李建勤及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领导共同动议发起的。该片拟由央视科教节目制作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分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江阴市委、市政府共同拍摄制作。
  《徐霞客》将秉承温家宝总理致徐霞客诞辰420周年贺信中所提出的“在传承与开发中取得更具深刻启悟、更能促进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作用”之宗旨,通过全新的科学视角诠释徐霞客无愧为“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无愧的“千古奇书”。正如刘汉俊所指出的:“弘扬徐霞客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对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部专题片应该成为一部传世经典,无愧于徐霞客这位中华民族的先贤。”
  《徐霞客》不仅有利于宣传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有利于推动徐学研究的发展,也更加有利于明确江阴在徐学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可提升江阴在文化传承方面对外的地位与形象。
  ▲ 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和江阴市人民政府主办、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承办的“中国·江阴第八届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10月左右在江苏省江阴市举行,以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领会温家宝总理《贺信》丰富内涵为指导,交流讨论徐霞客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等。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关于举办该项研讨会的请求已获江阴市人民政府批准。
  “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江阴市两年一度的文化旅游节、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1995年成功举办以来已形成了惯例,其中1997年和2007年的活动是在北京举行的。这种合作还促成了霞客故里仰圣园的建成、中华世纪坛徐霞客铜像的落成,并在美国旧金山、新加坡以及台湾等地徐霞客研究会的成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今年的这届研讨会主题是“徐霞客与生态文明建设”,广泛交流徐霞客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意义、徐霞客关于人与社会的论述及其意义、弘扬徐霞客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经验、徐霞客故里与生态环境建设、徐霞客的自然游与生态旅游的现代思考,以及其它方面的学术研究状况及其成果。学术论文截止日期为8月31日。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将拟发相应通知。
  ▲ 《徐霞客研究》第17辑已由地质出版社于2008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本期设9个栏目刊36篇文稿约230千字及4帧照片,形式活泼、内容翔实。该刊拟于2009年起增设一个新栏目,以发表大家在徐霞客游历地的所见、所感、所闻,体裁不限,短小精悍,文风活泼。这个栏目的名称也欢迎大家推荐。
  《徐霞客研究》是由时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执行会长江牧岳和江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捷元于1995年8月代表双方签约共同创办的,属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国际标准型16开本,内容涵盖“徐学”领域所有学科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文化信息。自1997年6月学苑出版社出版《徐霞客研究》第一辑以来,至今已出版17辑约350万字,且为世界上50多家图家馆所收藏,在徐霞客从江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起到了极为明显、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
  ▲ 大型专题纪录片《徐霞客》即将在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仰圣园举行开机仪式。本次开机仪式,连同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仪式、江阴徐霞客旅游园区启式、海峡两岸纪念徐霞客朝圣公祭典礼一起,组合成了“江阴市纪念‘三月三’徐霞客出游日”的大型综合系列活动。作为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市委、市政府和江阴人民多年来致力于弘扬徐霞客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江阴。
  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2009年度高清节目重点项目的《徐霞客》,拟分两部九集,每集30分钟。第一部《慕游名山》为徐霞客游之前期,从他的故乡江阴开始,探寻他的旅行探险事业,共五集;第二部《万里遐征》为徐霞客游之后期,共四集。
  ▲ 2月中旬收到《徐霞客研究》编辑部副主编龚法忠先生来信,对江阴《徐学研究》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与指导,他并寄赠了《图书编辑工作实务》一书,是对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工作的巨大支持和关爱。
(晓  荷  提供)
 
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
 
  ▲ 2008年12月9日在无锡大地宾馆举办《徐霞客传奇》一书新闻发布会。参会的有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林棣、刘广富,江苏国土资源厅科技处戴静芬副处长,作者马龙;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炳德、名誉会长吕锡生、副会长徐兴华、会员邬秋龙、蒋明宏、吴同芳、范暑谨、王钟淼;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薛仲良、田柳、唐汉章、何公慰;江阴徐霞客中学代表安跃进老师,江苏电视台驻锡记者屠一清、江苏电台驻锡记者站主任华晓青、《无锡日报》记者马健、《江南晚报》记者陈若中、《华东旅游报》记者朱尊、无锡电台《周末生活》专栏主任姚德云、无锡电视台记者张则鸣,共23人,刘广富主持。张炳德说:无锡作为徐霞客的家乡,欢迎由马龙先生创作的《徐霞客传奇》到无锡来,用章回小说的格式创作《徐霞客传奇》还是第一次,请大家研讨和评论。马龙先生介绍了创作经过,“徐霞客一生走自己的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考精神,可谓前无古人,这是一种奋斗精神。江阴徐学专家薛仲良先生说:他曾与何公慰一起审过稿。认为该书成果:(1)创作成果不易,115万字的传奇文学很成功;(2)小说结构合理;(3)对徐霞客家庭的描写,作者化了很大心血。内容安排合理。对东林党的哲学思想写得较生动,对现实有启发。对徐霞客心灵世界的描写较成功,对徐霞客其人其事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进一步描写。特别对反面人物的描写可以增加些。文句上如能适当增加江阴和无锡的乡土语言就更好。何公慰先生说,对马龙先生创作的《徐霞客传奇》小说很佩服,填补了徐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希望马龙先生能在再研究的基础上适当的时候增写延长到120回。徐霞客研究专家吕锡生说:该书能在历史中求真,没有玩文字游戏,尊重历史。弘扬徐霞客精神观点正确。研究的新观点要有所体现和反应。江阴徐学专家田柳说,作者对明史的研究有一定基础,所以写得比较丰满,也比较客观。全书结构好,特别对其家庭的描写也很感人。江阴徐学专家唐汉章也对该书成功的描写徐霞客和其精神作了肯定。无锡学者王钟淼先生说:作者能把徐霞客为什么要走遍中国作为小说主线,走一条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路。不走“儒家”路而走“道家”的路,一般人很难做到,突出了“千古奇人,千古奇书”徐霞客精神。无锡徐研会徐兴华副会长发言,肯定了创作的成功。无锡各新闻媒体记者听取专家们发言后,纷纷表示回去发稿宣传。张炳德总结时说:马龙先生小说,填补了目前徐学研究中以章回小说形式来宣传弘扬“千古奇人徐霞客精神”的空白,也为今后改写电视剧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全国日益广泛的徐学研究热潮,传播了中华文化,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徐学与“东林党”的关系,更丰富了“徐学”成果。希望马龙先生写一篇为什么要创作《徐霞客传奇》的论文。
(张炳德  提供)
 
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
 
  ▲ 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于2008年6月26日成立,即着手收集整理大会形成的各种资料,及时编印了定名为《徐学的春天》的专集,计33万字。此举受到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的肯定。《徐学的春天》和朱汝略校注的《王太初游草·徐霞客诗钞》笺注赠送全体与会者,受到一致好评。徐霞客故乡江阴市的徐学研究同仁们,送来近10篇研究论稿,徐华根还为陈函辉撰写的《徐霞客墓志铭》校注,首次在《徐学的春天》上公开发表。薛仲良和何公慰还撰写祝贺诗、文,表示要与本会联手深入研究徐学。本会名誉会长徐邦毅要求研究会将这部专集赠送给台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及副地级以上离退休老同志人手一册,让大家都来了解徐霞客和王士性,支持我们研究会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 组成了“王士性研究课题组”。本会章程规定:“发掘、整理、研究徐霞客的著作和史料,结合研究台州籍的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的历史文化。”中共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提出:“在我们台州,还有一位与徐霞客齐名的明代杰出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亦应同时深入进行比较研究。”会后,台州市和在临海的理事会成员,主动向临海市市长李志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林辉及老同志张文述、李连枝等作了汇报,取得了支持,决定在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中专设王士性研究课题组,由丁式贤、何达兴、徐三见兼任课题组负责人。同时,在台州学院成立相应的王士性研究小组,定期交流学术成果。适当时候举办王士性研究专题讲座。
  王士性研究课题组成立后,已着手办了这样四件事:(1)向临海市有关人员及学校赠送《徐学的春天》、《王太初游草·徐霞客诗钞》笺注、《俯察大地——王士性传》等书刊。(2)为王士性墓地立碑。近来王士性墓地坟碑已损坏,为此专门重新刻制王士性墓碑,并于2009年1月12日下午立碑揭幕,《临海日报》报道,电视台亦作了播放。王氏后裔王能法等表示,要筹资修缮祖先墓地,力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3)积极向有关方面呼吁,要在巾山上(小寒山旧址)为徐霞客、王士性与陈函辉立像和建纪念馆。(4)组织校注《王士性全集》,力争今年6月份正式出版。
(丁式贤  提供)
 
 
江阴二中“徐学研习中队”走出去参观学习
 
 3月5日上午,江阴二中“徐学研习中队”为更好地建设校园徐学文化,走出去参观学习,先后来到徐霞客中学、徐霞客实验小学。二中团委书记张雪峰老师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指导老师、顾问等人听取了两校校长的经验介绍,参观了两校的徐霞客活动陈列馆,感受到了两校浓浓的徐学特色校园文化,明确了今后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徐学研习活动的努力方向,增强了信心。(刘徐昌)

梅花:徐霞客的精神导师
 
王克强 多年以后,徐霞客总是记起崇祯元年的某日上午。那天,他自东江水路经惠州府直奔“粤中名山”——罗浮山而来。在罗浮山,他看到了满山密匝匝、水亮亮、娇滴滴的梅花。那梅花的高雅清香,无声无息地在山坞中飘飞流动,像一位清癯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却又无比美妙的诗歌。
  此情此景,给徐霞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之后的漫漫岁月里,徐霞客逢梅而必念罗浮,他在《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序中,饱含深情地写道:“予兄课仆移竹前村,乘月种之;中夜寒甚,各拥褥浮白而观。觞政锄声,互相磊落,孤山咏里,罗浮梦中,未见此豪致也,可谓不负此游矣。”后来在《滇游日记四》中,他又意犹未尽地写道:“窗外有红梅一株盛放,中夜独起相对,恍似罗浮魂梦间,然叶满枝头,转觉翠羽太多多耳。”
  徐霞客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呢?原来,他少年时曾经读过当时倍受儒林敬重的先贤于谦之个人咏梅诗集《梅花百咏》,在这本书中,于谦反复咏唱梅花“高洁清远”的精神境界,借以抒发自己忠贞刚毅的志趣。从此,花雪相映、冰清玉洁、幽香淡淡的梅花,也就成了徐霞客的精神导师。
  在徐霞客眼中,梅花不流于俗,不随百花竞妍,宁愿选择在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严冬独自盛开满树的芳华,希望以生命价值发挥其独特的意义,所以毅然决然地在银白色的雪世界里,让世人看见它的傲骨与坚强!它的特质使栖枝的飞鸟在离枝时都要再顾盼几回,而喧闹的、和着檀板的歌声与名贵的酒杯并不适宜前来作伴,只有风标高峻者才适宜徜徉在那清雅的梅花枝下。坦然面对梅花,徐霞客无疑强化了放弃世俗功名荣华、惟山水是癖之意。当满庭梅花盛放时,徐霞客一定有感于梅花的特质对他灵魂的引导。难怪他深爱着梅!
  在梅花独傲霜雪的坚韧精神指引下,徐霞客跋涉在云贵崇山峻岭、急流险滩之间,住破屋、顶瘴风,卧石洞、忍虫叮,踏泥泞、下溶洞,滑陡坡、临深潭,风餐露宿、被盗绝粮都没有动摇他“峰峰手摩足抉”的意志。
  在梅花“甘于寂寞”的个性气质濡染下,徐霞客开始了解读大自然的个性化遐征。他说:“余谓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余之欲行者,正恐其同,正虑其骑也。”他言出必行,舍舟弃骑,徒步杖履,避免了达官贵人游山玩水,走马观花,不及细赏的骑游之弊,漫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边细察慢赏,一边思索描摹,一边笔走锦绣。他摒弃了呼朋引伴的“哗游”,认为人多同游容易分心,不能集中精力求索自然之秘,于是在独游之中,在存真的基础上,他对各地景物进行了细致传神、出神入化的摹写,这种个性化写作方式使徐霞客独步千古、自成一家。名山胜景、奇云异水随着霞客孤独的杖履喷涌而出,移步换景,步步新奇。在这种甘于寂寞的与山水互动的历程中,徐霞客度过了他有意义的一生。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苏轼的这首咏梅诗一定曾经荡漾在徐霞客的心里。此时的徐霞客一定会在春意融融的夜里啜饮一杯梅子酿的酒,欣赏着梅花花瓣悄悄地飘零,幽幽地说:“梅花虽去,香魂犹在。”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