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贯彻落实调查研究之风 塑造锤炼地理研学之标

贯彻落实调查研究之风 塑造锤炼地理研学之标

——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碧海苍梧”研学旅行为例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徐海龙

摘  要: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到江苏调查研究,为中学地理研学贯彻落实调查研究之风指明了方向。调查研究与地理研学的关系同源、本质相通、归宿一致。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调查研究为抓手,锤炼“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的生本性和主动性、课程性和拓展性、实践性和价值性,为尝试铸造地理研学旅行的标杆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调查研究  地理研学  “碧海苍梧”

一、话题由来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和省长许昆林陪同下,先后来到苏州、南京等地,深入工业园区、企业、历史文化街区、科学实验室等进行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在生产生活一线,在社会大众之中,调查研究,发表重要讲话,指引江苏向着“强富美高”的新江苏现代化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就江苏教育,还专门强调一点: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贯彻执行调查研究之风,铸造地理研学教育品牌,深入变革地理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和投身智慧创造的乐趣与激情。

二、调查研究与地理研学的关系思辨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毛泽东主席就曾提出经典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入中学地理教学与研究一线,调查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当前,疫情的阴霾消退,研学旅行出发的集结号再次吹响,地理研学之旅已有燎原之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实地理研学之旅,非常必要[1]。

1、地理研学之旅与调查研究可谓同源,关系密不可分。

康德认为,人类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解,它们与经验的结合形成了各种知识。地理研学之旅与调查研究都是将我们带入到现实世界,丰富我们感知,帮助形成理性思维的实践手段。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作为人的认知对象而存在的,只有作为体现人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这个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是活生生的世界。调查研究就是人之于客观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行为表现,地理研学之旅则是立足地理学科并依托地理学科对客观现实世界经验的丰富与改造,所以地理研学之旅与调查研究都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行为。

现实世界是地理的世界,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收集获取有用的地理数据。进入真实的地理世界,高原山地、峡谷盆地、平原滩涂,各种各样地貌环境,孕育出多次多彩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调查研究的过程,就以一场在地理世界中的审美之旅。世界很大,地理现象纷繁复杂,研学其中,势必要用到科学研究的工具,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才能跳出碎片的感知,才能形成科学的理性判断以真正认识客观世界。所以,地理研学之旅与调查研究关系密不可分。

2、地理研学之旅的本质就是在调查基础上的深入研究。

亚历山大·冯·洪堡出生于德国柏林,是现代地理学的金字塔和现代地理学之父,也是达尔文的偶像。洪堡一生著作颇丰,贡献卓著。《1799~1804年新大陆热带区域旅行记》《新西班牙王国地理图集》《植物地理论文集》《中亚细亚-关于山脉和比较气候研究》以及一直绵延至其逝世后才陆续出版完结的大著《宇宙》将地理学千百年来纯经验性的描述带入到了真正的现代科学之列。

洪堡的伟大可以说始于旅行而成就于调查基础上的深入研究。1804年8月,洪堡结束了为期5年美洲旅行考察返回到欧洲,带回几十箱的美洲“特产”:大量动植物标本、矿物样品和化石等。他对地质、气象、天文、海洋的调查研究实录,对3000多种全新物种的记录,对美洲土著文化的丰富记载轰动巴黎。人们高度赞赏他的牺牲精神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像恭迎国王一样欢迎他归来。洪堡立足地理考察研究,创立了植物地理学、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磁暴”等科学概念沿用至今,月球上有洪堡海、大西洋有洪堡寒流,很多山川湖泊、城市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将地理研学之旅在调查基础上将研究做到极致是多么美妙啊!

3、地理研学之旅的归宿是在调查研究中提升问题素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能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下,地理研学之旅也不乏商业气息浓厚、育人价值不高的旅游活动。走马观花、浮于浅表、吃喝娱乐、管理松散等严重影响地理研学之旅的有效开展。这中的本质问题是对研学旅行本身的调查研究不深、不透,没有做好充分的出发准备,特别是没有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研学旅行中立德树人的优势。真实世界的区域性为地理研学之旅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调查研究可能。区域自然现象发生机制、区域人文现象存在基础、区域生产生活问题表现、区域产业活动与城镇化关联、区域生态环境状态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等等,都有新问题值得去发现。

三、南菁高中以调查研究为抓手铸造锤炼“碧海苍梧”研学旅行标杆

“碧海苍梧”,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人生志向——“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碧海苍梧”为品牌名称,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项目——“碧海苍梧”研学旅行(后文简称“地理大发现”),常态化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教研,并组织了2017四川行、2018年川渝行、2019年的西北陕甘青行、湘黔行、新疆行[2]及2023年西北陕甘青行等远程研学旅行。调查研究是“碧海苍梧”的出发基础、行程主体和育人载体。

1、调查研究确保了“碧海苍梧”的生本性和主动性

调查研究是主体参与式的学习与研究方式,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碧海苍梧”出发方向由学生确定。出发前的筹备环节见图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预设的活动目标,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学生社团牵头,所有意向参与课程的同学进行头脑风暴。在百家争鸣之后,初步形成项目实施的地点、内容、日程等。教师再介入项目研究问题的设计,整合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点,形成初步的方案交给社团负责学生。学生们带着初定的日程方案,到当地旅行社(南菁研学旅行教育基地之一)商议实施环节,落实交通方案、住宿方案、用餐方案等,做好出发日程并形成活动预算。在学生构思变为旅行社的操作方案后,学生社团还要负责项目的推广。通过校园内外的广告招募更多成员加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一开始的意向成员,可能因为个人对活动的预期(如目的地、内容等)与实际推出的情况存有偏差而退出;又有更多学校内外的成员可能加入活动。组织工作涉及大量的活动对接、日程解说等劳动任务。待所有成员交费,组团确定后,社团还要召开行前说明会对活动出发、实施进行整体筹备说明。“碧海苍梧”的组织实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表达和主体参与,为学生分组自我管理、调查信息、研究问题提供了保障。

image.png

图1  “碧海苍梧”行前筹备环节示意图[3]

2、调查研究夯实了“碧海苍梧”的课程性和拓展性

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完成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4]。在研学旅行的出发前、过程中和返程后,都离不开调查研究的组织实施。调查研究是在真实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给“碧海苍梧”的实施创设了课程教学的可能和广阔的教育拓展空间。如何实施研学旅行教育,如何开展好真实情境中的教育行为,“碧海苍梧”团队首先对政策文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深度解读研学旅行的政策、文件精神,把握好研学旅行组织开展的注意事项,系列化推进“碧海苍梧”,系统化建构和完善“碧海苍梧”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吃透理论导向,把握好研学旅行组织开展的原理规律,确保行动研究的方向正确、落点准确、行为得当。在系列化“碧海苍梧”研学旅行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个体、团体发挥主动参与、组织、协调的作用,形成以生为本的研学旅行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从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到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进而升级到批判与创新(图2)。

image.png

图2 “碧海苍梧”依托调查研究进行拓展的探索框架

3、调查研究奠定了“碧海苍梧”的实践性和价值性

“碧海苍梧”是一个行走于开放世界的实践课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其核心。旅行是其基础,观察是研学的起点。在学生进行了书本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后,通过组织实施“碧海苍梧”,可以很好地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知行合一的学习哲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互动体验,享受学习研究的成就感并养成参与科研的志趣。“碧海苍梧”同时还是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全程合作研究的共同体,活动全程充分考虑学生诉求、教师技能及研学课程资源特点。立足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学生立足个人或团队研究的兴趣、方向,开展调查研究并合作学习,教师则发挥活动的组织协调、及课程资源价值挖掘、课程教学组织实施功能。师与生、生与生在调查研究中充分对话,充分互动。在“碧海苍梧”的过程中,教学的模式被重塑,调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提升获取、理解、整合和应用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碧海苍梧”一般采取分组调查研究的模式,在学习目标设定与规划、学习理解能力、学习记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元认知能力、学习动机与兴趣、自我评估与反思等方面均有教学研究的探索,相关实践基本建立起立足研学旅行提升师生综合学习研究能力的机制(图4)。

image.png

图3 “碧海苍梧”依托调查研究实现育人价值的路径示意

“碧海苍梧”在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思想和方法,促使学生学习力的综合提升。“碧海苍梧”立足调查研究,从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开展、活动阶段反馈、活动总结评价四个方面把自然与社会当作大课堂,大教材,将课堂教材还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组织策划、沟通协作能力,帮助塑造学生实现求真、崇善、唯美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梭罗也说,“对于我来说,希望与未来不在草坪和耕地中,也不在城镇中,二在哪不受人类影响的、颤动着的沼泽里”。自然的美好与人类的存在竟如此格格不入。显然,这样审视人类作用之下的教育和人类作用之下的大自然,是极端和悲观的。但进入真实世界,去掉一些过度人为化的理性判断,通过一些纯粹的调查研究,提升学生问题素养,将“碧海苍梧”这样的地理研学之旅做到实处,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遍走中华大地,亲力亲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就奇书《徐霞客游记》,为我们树起地理调查研究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徐海龙.大兴调查研究 做实地理研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7中):1

[2]徐海龙.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5):29-31+35

[3]徐海龙.开展研学旅行 实施劳动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5):29-31+35

[4]丁运超.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8).

作者简介: 

徐海龙,中共党员,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工会主席、党政办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研究生,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江苏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硕导,《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特约编辑,江苏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甘肃省酒泉及江苏省江阴市“地理大发现”工作室主持人,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曾获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一等奖及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中小学教科研先进教师等荣誉。

主要研究地理教学、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参编江苏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地理实践》,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全国各地讲学讲座、同课异构百余场次。主持完成三项江苏省级课题,主持和参与建设江苏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江苏省微科技课程基地;发起“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教育;获江苏省、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二等奖两项;在全国首届研学课程设计大赛最佳风采奖。

教育理念:优秀是习惯。

手机号码:15250807676

电子邮箱:291499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