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赵爱民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一生以“朝碧海暮苍梧”、“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的信条走遍了如今21个省,写就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也被誉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通过对《徐霞客游记》的研究发现,明代徐霞客不仅是一个注重科学考察的地理学家,也是一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倡导者,在旅行过程中,对当时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给予了高度的生态关怀,蕴含丰富的朴素生态文明观。我从《徐霞客游记》中将徐霞客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做了一些梳理,发掘出徐霞客一些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希望这些生态文明观能够对当下的生态困境提供可以借鉴的启示。

一、《徐霞客游记》中对明代生态环境状况的描写

徐霞客(1587-1641)是生活在明朝末年,当初我国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人口增加速度加快,生态问题虽在当时并不凸显,但是局部地区已经具有了生态破坏。徐霞客对当时的环境破坏进行了深入考察。根据《徐霞客游记》中内容的表述,可以将《徐霞客游记》中对于明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分为因为生产、生活和其他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生活因素造成的破坏

徐霞客从22岁开始旅行,在探索旅行中,他对人类的生活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给予了大量关注,他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牲畜饲养造成的环境破坏。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多次指出人畜共处的污秽状况。《楚游日记》中,“时侧户主人意虽爱客,而室甚卑隘,猪圈客铺共在一处。”《黔游日记一》中,“又西得一堡,强入其中,茅茨陋甚,而卧处与猪畜同秽。”在《黔游日记三》中记载,“盖一茅之中 , 东半畜马 , 西半则主人之榻。”在这些字里行间,徐霞客是反对人畜共处的陋习,认为对人的生活环境会产生重要负面影响。

第二是人造建筑造成的景观破坏。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中指出:“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徐霞客批判了僧人在洞穴中修僧舍,自然景趣都掩盖了。再如在《粤西游日记一》中,“出洞而东,有庵两重,庵后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栏猪笠于中”,徐霞客不禁发出“此中之点缀名胜者如此”的愤慨。

第三是游人休闲造成的环境破坏。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记载游览永州柳子庙时的情景:“但行人至此以为溷围,污秽灵异,莫此为甚,安得司世道者一厉禁之。”,他当时见游人随地大小便,是非常气愤不矣的。在《滇游日记八》中,记述游人对溶洞乳石的破坏。对于游人随处胡乱题字等行为,更是发出了“效颦耶?黥面耶?”“山灵何罪而受此耶”的呼喊。

(二)生产因素造成的破坏

在徐霞客生活的明代中后期,纺织、采矿、造纸等手工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徐霞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在游记中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谴责,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徐霞客游记》中他写到造纸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江右游日记》中记载,“歪排以上多坠峡奔崖之流,但为居民造粗纸,濯水如滓,失飞练悬珠之胜。”徐霞客记录了因居民造纸,水被污染的乌黑不堪。《游记》中还写到烧制石灰对环境的污染。在《浙游日记》中记载,“岭下坞中,居民以烧石为业 ,其涧涸而无底流 , 居人俱登山汲水于讲堂之上。”在《江右游日记》中记载,“惟东北一角山石完好,而东南洞尽处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矣。”,这些都说明烧石灰行业使一些美丽的山体受到了破坏。除了造纸和烧石灰,《游记》中还提到了矿冶业对环境的破坏。明代采矿和冶炼技术均超过前代,改变了过去用铁锤点滴敲击的办法,直接采用火药爆炸法。冶炼用炭也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木炭、石炭混合使用,现在全部用煤或焦炭。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九》中记载:“随峡北望,其内山回壑辟,有厂亦炉烟勃勃,是为石洞厂。”“炉烟氤氲,厂庐在焉。遂五里而至厂。厂皆茅舍,有大炉、小炉。”“炉烟氤氲”、“炉烟勃勃”,可见粗放式的冶炼方式,对木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最后一个就是烧炭业,徐霞客在《游记》记录土人“烧山为炭”,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

(三)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生活、生产两方面因素对自然生态变迁产生的影响外,徐霞客在旅行中还注意到了其他因素对生态的影响。例如他在《游庐山日记》中写道:“溪上树大三人围 ,非桧非杉 , 枝头着子累累 , 传为宝树 , 来自西域 ,向有二株 , 为风雨拔去其一矣。”疾风暴雨将树木连根拔起,徐霞客注意到了自然灾害对环境变迁的影响。在《滇游日记九》写道:听“土人言”,说在三十年前,当地“皆大木巨竹,蒙蔽无隙 ,中有龙潭四,深莫能测……人莫敢近”,后来“一雷而震毙羊五六百及牧者数人”,并发生“连日夜火”,导致“大树深篁,燎无孑遗,而潭亦成陆。”,这里就是说明因雷电引起的“连日夜火”使得森林彻底被毁,从而导致该地自然景观变迁。除此之外,他在《游记》中还写到,认为朝廷采伐贡木也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例如他在《楚游日记》中写到:“潇源水侧渡河处,倒横一楠,大齐人眉,长三十步不止。闻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其遗材耶?”这段文字记录了徐霞客在游历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一带时所见与所想,表达了徐霞客对原始林木砍伐的关注,也证明了这里曾是明代朝廷采办皇木地区之一。

二、《徐霞客游记》中生态观总结

     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明代自然生态的关注,已经具备部分现代生态观思。在《游记》中,他不仅谴责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且讴歌保护环境的盛举,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朴素生态文明观,体现了浓厚的现代生态关怀。根据总结,我认为《徐霞客游记》中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生态思想

(一)追求和谐融洽的生态自然观

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关注,传递出了追求和谐融洽的生态自

然观。徐霞客主张风景区的建设应该借景而不能掩景,应保留名山的本来名目。徐霞客在观云南三峰之洞中 , 看到洞内架设云岩寺及其台坊 , 随即指出:“余从来嫌洞中置阁 , 每掩洞胜 , 惟此点缀得宜 ,不惟无碍 , 而更觉灵通 , 不意殊方反得此神构也。”在这里徐霞客表达了“洞阁相衬”没有损害自然美。

在《游记》中也有多处是谴责破坏环境的不和谐行为。例如在《楚游日记》记载“茶陵人自东而来,烧山为炭”,导致茶陵之西云阳山、洪山庙一带山林荒芜,“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又如湖南茶陵云阳山多灌木丛草,“茅棘交萦”,民惧藏虎,乃举火烧山,致使“岭东茅棘尽焚”,破坏了动物、植物、人类的生态链。

(二)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徐霞客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他的旅游考察实践活动中。徐霞客通过游记描述,主要反应出了他对自然的虔诚的态度,以及自然美给人提供了身心愉悦的基础,给人以精神价值。如《滇游日记六》中“如隔雾牵绡,其前树影花枝,俱飞魂濯魄,极罨映之妙。”“其间径转崖分,缀一室即有一室之妙,其盘旋回结,各各成境,正如巨莲一朵,瓣分千片,而片片自成一界,各无欠缺也。”徐霞客不仅仅是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更是主动回归自然,融入自然,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浙游日记》中“夕阳已坠,皓魄继辉 , 万籁尽收 , 一碧如洗 , 真是濯骨玉壶,觉我两人形影俱异。”徐霞客在旅行中,面对自然美景,抒发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切身体验,弥漫着对“天人合一”精神的崇尚。晚年在云南马龙,徐霞客目睹“箐木森郁,微霜乍染,标黄叠紫,错翠铺丹”的秀丽景色,竟然产生了“令人恍然置身丹碧中”的感受。

(三)坚持万物平等的生态道德观

徐霞客坚持万物平等的生态道德观契合了当代环境伦理学的观点。当代环境伦理学主张

人应该将道德关怀扩大到动物身上,应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它自己的生命一样,给予所有生物以道德关怀。徐霞客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道德情感,常把自然万物拟人化,以平等的心态与万物交流。自诩“此身乃山川之身也。”“寻山如访友”,充分表达了他的敬畏自然、万物平等之心。徐霞客曾三次游览江郎山,自称“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与其一起同游的静闻禅师病重在船上,宁肯弄脏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向水中倒入污秽物,徐霞客对静闻保护水质的做法大加赞赏。在《滇游日记十三》记载:“散步藏经阁,观丁香花。其花娇艳,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间,滇中最多,而鸡山最盛。折插御风。时毡下小截,为驼夫肩负而损,与上截处稍解。余故垂之墙阴,以遂其性。”他将被驼夫不小心折损的御风球“垂之墙阴”(就是放到墙的阴凉处)如此简单的举动,却体现了徐霞客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三、徐霞客朴素生态文明观的现代启示

生态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不仅要转变工业文明时代的旧观念、旧思想,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要关注人自身“内在自然”的和谐。徐霞客具有前瞻性、朴素性的生态文明观,为当代人类走出生态困境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启示。

(一)《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思想,为唤醒当代人的生态道德意识,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传统生态智慧思想提供了范本。

徐霞客朴素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唤起人们的生态理性与生态良知,自觉承担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徐霞客在农耕文明时代形成的朴素生态文明观,为当代人们生态价值观、生态自然观的树立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包括清洁的空气和干净水源,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以及各类动植物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完成从对自然发号施令到善待自然的角色转换,徐霞客游记对这种角色的转换是有启发价值的。而且徐霞客的朴素生态文明观也为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生态道德意识提供了榜样示范作用。徐霞客循自然之道、拜自然为师的理性态度,正是我们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需要的,只有具有了这种理性态度,才能产生生态伦理认同,自觉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二)《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思想,为当代人寻找精神的栖息地,倡导绿色文明的诗意生活提供了思想支持。

当下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危机、生态观念的危机。徐霞客数十年如一日,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体验,使得徐霞客具有了安贫乐道的欣然,淡泊名利的超然,对待生死的坦然。徐霞客懂得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因为他知道优美的自然环境能调节人的心灵,使人产生一种净化感与自由感。可以忘掉“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 徐霞客更看重后者,看重的是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的宁静、恬适。在当代消费主义横行的背景下,徐霞客的朴素生态文明观有利于我们合理节制物质需求,追求绿色文明的诗意生活,回归精神生态的和谐,寻找精神的栖息地。要求我们培育节约意识,杜绝滥用自然资源,克服消费异化,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

(三)《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道德引导和法律监督相结合提供了样本支持

徐霞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破坏问题,一方面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另一方面主张依靠法制。这种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在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具有启示作用,我们要坚持道德引导与法律监督相结合,发挥好二者的协同作用。我们现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个人要改变传统的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选择绿色消费模式,企业要采取生态化生产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国家要加强生态道德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同时,还需要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道德引领的基础上发挥法律监督作用,建立和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真正地将环保法律落到环境保护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