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三考

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三考

陈锡良

笔者在初考①《徐母王孺人身世考略》基础上,继写《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再考②》。在《再考》里,笔者依据《王氏统谱零派槐汝堂》宗谱,依据孙继皋撰《王母华孺人墓志铭》、王立道撰《王介妇华氏圹铭》、孙继皋撰《王母华孺人墓志铭》、李维桢撰《王太学墓志铭》等史料,对照陈仁锡撰《王孺人墓志铭》,确认1、王重道是无锡嘉乐堂右族而不是澄江(江阴)右族,2、王重道号梁川而不是号城东,3、王重道没有出生嘉靖二十四年(1545)的女儿(徐母王孺人),4、王重道儿子王化行配秦氏而非“姻家杨”,5、王重道卒于嘉靖四十四年而非四十二年。综上5点,与《王孺人墓志铭》都对不上号,因此笔者考定徐母王孺人不是无锡嘉乐堂王氏,不是王重道女儿。笔者先破后立:以三槐堂王氏西沙宗谱、江阴梧塍徐氏宗谱、江阴嘉靖抗倭等史料,认为嘉靖年间江阴金凤乡东常村王诗,号成东③、澄江右族、妻华氏、倭燹避锡山、长子姻亲、卒年嘉靖四十二年,都与《王孺人墓志铭》对得上号,因此笔者考定徐母王孺人是江阴人,东常村王诗是徐母王孺人的父亲。对以上的破与立,读者可详见《再考》。

吕锡生先生起初对笔者《徐母王孺人身世考略》初考持积极支持态度,后来自贵州张兴华先生提出质疑后,便转为持反对态度,特别笔者《再考》发表后,撰文批评为“死灰复燃”。他说:“可惜至今除了陈锡良先生重携拾早被否定的王孺人出身‘东常说’,作死灰复燃,随心解读之外,至今未见有人拿出陈仁锡《王孺人墓志铭》‘城东王公,澄江(江阴)右族,孺人父也。倭燹,避之锡山(无锡)的任何旁证来证明王公在江阴。”吕先生接着强调说:“这个旁证:就是城东王公住哪里?王公的王氏右族在哪里?”

吕先生对笔者详细的初考、再考的“东常说”视而不见的态度,笔者只能摇头叹息。笔者对他提出的“城东王公住哪里?王公的王氏右族在哪里?”另外还提出既然徐母王孺人是江阴东常村人,为什么《游记》里不见徐霞客和东常村有交往的提问。对吕先生这三点质疑提问,笔者倒认为提得有理,符合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本文就来接招,解答这三点关于旁证的提问。

一、王城东住江阴县金凤乡东常村

解答第一个问题:城东王公住明代嘉靖年间江阴县金凤乡东常村,就是吕先生老家江阴县璜塘镇内的自然村——东常村。现东常村青山依旧在,460年前,城东王公就住在这个村。理由:1、宗谱《王氏西沙·汰公支派·东常村支》里金凤乡内王庄、跳里、东常等村,以及徐霞客族兄徐仲昭所住的土渎庄,现璜塘仍有这些村。非常巧合而有趣的是,提出明代城东王公住哪里疑问的吕先生老家,就在同镇的东常村附近。现东常村是个较大的长条形自然村,笔者在初考时曾到东常村,该村村民大部分姓王,多位老农告诉笔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贯彻上级要求,为粮食问题平整农田,挖了几座老坟,挖出了金钗、玉器、铜镜等,说明古代村上有做官的,比较富裕。

二、东常村王氏自南宋至明清是澄江望族

解答第二个问题:王公的王氏右族在哪里?这个问题包含地方和人文两层内涵。地方已说,而城东王公为什么称澄江右族?这个问题内涵丰富,非几句说清,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是本文重点。

一、三槐堂西沙王氏社会地位居高,第一世名声显赫,子孙功高。望族有兴起、发展、变迁的过程。《王孺人墓志铭》记“城东王公,澄江右族,孺人父也”,徐母王孺人的父亲即是澄江右族中三槐堂西沙王氏东常村十六世王成东(城东、成东同音而一字之别,见注释③)。宗谱记载:始迁东常村的第十世是王天惓。王天惓的先祖,是两宋之间三槐堂西沙王氏始祖、第一世王皋。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虏徽、钦二帝,是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王皋等臣扶赵构为帝,立年号建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王皋官至殿帅府太尉,柱国太傅,南宋皇帝赠太师魏国公,谥文正。为什么称三槐堂?苏轼《三槐堂铭》记:王皋父亲“兵部侍郎晋国王公……盖闻尝手植三槐于庭,曰:事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䘵荣名者十有八年……”为什么称王皋为三槐堂西沙始祖?史料记:王皋晚年和儿子落脚苏州北郊阳澄湖畔的太平。大儿子后移居东面的昆山,被称为东沙支,二儿子留在太平,被称为中沙支,小儿子到了西面的无锡,被称为西沙支。

岳飞《王氏宗谱题后》记王皋及众多子孙,本领高强:“皇宋受命,贤臣辈出。而相业烜赫得名最厚者,无若魏国王文正公。而其子懿敏公、素太常公巩,皆以礼乐文章气节显名于时。若余所交,殿帅王君子高固,文正公曾孙也。君以名家子,释铅颖,从戎马。当靖康未造,斥金虏、拒叛臣,崎岖万状。辇从南行,虽疆场宿,将无不闻名叹服……尊人曰:是可为王氏世宝矣……”

西沙王氏第二世王胤(王皋三子),南宋乾道进士,拜显谟阁直学士,兼枢密副使,判苏州府事。第三世王组,绶廷宋将监簿,监泰兴盐场。第四世王崚。第五世王羹契(王崚次子),元代国子上舍官宣议郞。第六世王端,元翰林学士,元宣慰司同知。第七世王玺,元翰林学士。第八世王楠,寿八十四,葬无锡北面的西胶山。第九世王宽,元提领(正七品,相当明清县官),葬西胶山。

第十世王天惓(王宽次子),元未从西胶山迁到江阴南面的东常村,为东常村王氏始祖。略第十一、十二、十三世,第十四世王泌,“恩授冠带”。第十五世王鸾(王泌长子 ),“由邑庠生应例入太学,授大名府东名县县丞(从七品,相当于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第十五世王鹉(王泌次子),“应例授楚府典膳(王府属官,掌供王府膳馐之事,从六品)”。第十六世王诗,即为徐母王孺人之父。三槐堂西沙支从一世祖王皋到江阴东常村支十世王天惓再至十六世王诗,一半有官位、荣誉,声望显著,不是澄江右族是什么?

二、东常村王氏宗族经济上比较富裕。第十世至第十六世中,继室、侧室较多,寿命大都比较长。第十世王天惓,“寿七十三岁”。第十一世王迪,“配杨氏,继配李氏”,“寿六十九岁”。第十二世王颖,“配塘石堰钱氏,继配青旸周氏,又继茂墅黄氏”,“年六十六岁”。第十三世王宓,“配塘南俞氏,侧室张氏”,“年六十一岁”。第十四世王汰,“寿八十有九”。第十五世王鸾,“寿八十二”。第十五世王鹉,“配  氏,侧室  氏”,“寿六十八”。第十五世王鹢,“配石桥赵氏,侧室柏氏”,“年四十八”。赵氏“生女一”,侧室柏氏“生子一:诗”。第十六世王诗,“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卒,年四十岁”。王鹢、王诗父子寿命,都比祖上短。特别徐母王孺人父亲王诗最短,估计与倭燹避难中颠簸流离、惊恐有很大关系。

三、东常村儒学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第十世至第十六世,都有字、号,说明耕读传家,儒学一脉相承。十世王天惓,字君德,号云逸。十一世王迪,字希进,号松坡,邑庠生。十二世王颖,字当能,号醉农。十三世王宓,字宗望,号絅庵。十四世王汰,字柏川,号慎斋。十五世王鸾,字和之,号思梧。十五世王鹉,字纳之,号近岩。十五世王鹢,字退之,号东涯。十六世王诗,字子删,号成东。从王诗的名、字、号可看出,与儒家圣人孔子编删春秋古诗成《诗三百》有关,并有成就父亲东涯和东常村事业的含义。王诗给五个儿子取名原学、与学、本学、受学、幼学,可看出重视读书。王诗女儿嫁徐家后,教诲仲子徐霞客“志在四方,男子事也”、“游必有方”等《论语》句,可见徐母在娘家时除了织布,也读书学文。

东常村王氏读书人多,写诗的人也多,诗集不少。宗谱记载,有《玉芝堂诗集》,吴震为其撰《跋玉芝堂诗集后》;有《王健庵诗集》,吴传霍为其作《王健庵诗集序;有《可园诗集》,可园是东常村人气兴旺的庭园,是东常村及周边村落读书人、诗人雅集吟唱的场所,胡传霖为其作《可园诗集序》:“吾江有东常里,旷荡幽阗,多隐君子居。王居以显土于斯数世矣。负完作园穿流壘崖,点缀倩媚,署曰‘可园’。其景物固未知于辋川④如何,而烟朝雨夕,游屐輙满。”可园初创主人为王以显,影响久远。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沈德濳⑤曾慕名专程访问可园,撰有《可园先生以显王公传》:“自暨阳东南水程行五十里,期间议港纵横,林木掩醫,地偏境隩,岸入登陆,行百许步,有花竹台池之胜,则东常之可园也……”

三、东常村“城东王公澄江右族”早有记载

“城东王公,澄江右族”记载在陈仁锡《王孺人墓志铭·按状》里。吕先生说,“城东王公,澄江右族”是陈仁锡的误解,把无锡北郊王重道所住“江阴巷”中的“江阴”误解为澄江,把无锡右族王重道误认为是澄江右族。笔者要说:这是吕先生臆想,是错误的。事实上,《王孺人墓志铭》初稿,是徐霞客及兄徐弘祚所写,所有事实都由兄弟俩提供。这与后来陈函辉写《霞客徐先生墓志铭》,是由徐霞客族兄徐仲昭先起草是类似的情况。徐霞客、徐弘祚写初稿,与无锡北郊江阴巷王重道毫无关系,难道徐霞客、徐弘祚对本地澄江、对东常村不熟悉吗?陈仁锡将初稿内容按墓志铭的格式,以第一人称“余”,加“按状”、“铭曰”,修改缩写成墓志铭,撰写时同样与无锡江阴巷王氏无涉。陈仁锡在他文集里,不仅有《王孺人墓志铭》,还有为江阴夏树芳撰《消暍集序》,为江阴邓林桢撰《江阴邓克生文序》,为江阴顾公撰夫妻合传。陈仁锡对澄江地理人文基本了解,加上已有徐霞客的初稿,绝不可能会把无锡江阴巷王重道误认为澄江右族。

先哲庄子语: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徐霞客在《王孺人墓志铭》里把“城东王公”明确为“澄江右族”,在徐霞客家教传承下,曾孙徐曾起以同一理念,在《云德王公传》里写东常村始祖王天惓为“暨阳望族”。《云德王公传》:“翁讳天龄,字云德⑥,世居东常里,为暨阳(江阴别称)望族。翁赋性纯笃,硁硁(kēng)自守一生,勤稼穑,无分外之求。虽略涉经史,然与文人学士意气相投。邑侯(江阴县官)陛嘉其行,时造庐有谈心之乐。其事父母也,克尽孝道。临殁之日,以不能终养老母为憾。昆季之间,克尽友于之谊。幼弟先翁殁,翁为之抚孤恤寡,无使饥寒其御下也……嗣复以象贤绳武(后代都能效法继承祖先的贤德业绩)。常啸傲溪山之侧,优游绿野之旁。翁可谓得全于天者矣。”

 城东王公,从“澄江右族”到“暨阳望族”,一脉相承。 徐霞客长子徐屺,字子依,庠士,娶东林党缪昌期孙女。徐屺长子徐建极,字五征,庠士。徐建极儿子徐曾起,字亲霞(有亲曾祖含义),庠士,娶祖母缪氏亲侄女。徐霞客住南晹岐与舅家东常村在同在金凤乡,相距约10里,徐霞客到东常村娘舅家,幼时会跟母亲去,大了会独自去。徐建极、徐曾起去东常村也是这样,代代相传,这是众所周知的民间习俗。徐曾起受父祖传教,又自访东常村,必然知道望族情由。

四、简说徐霞客与亲朋交往

若问为何不见徐霞客交往东常村的记载?这很正常,不是游记不必记。崇祯九年徐霞客万里遐征,到无锡为何《游记》只记会见王孝先、王受时、王忠纫?不见记与东常村舅家人告别?这也属正常,其时舅家5个舅舅早去世了。徐霞客会见无锡王孝先、王受时、王忠纫,因为三王是朋友。王忠纫(王永吉)是天启二年进士,同科进士有一甲探花陈仁锡,二甲郑鄤、张有誉、黄道周,三甲谢德溥、王永吉、郑之玄、文安之等,他们都是徐霞客朋友。徐霞客与王永吉交往,主要是挚友王道周、陈仁锡原因而以友会友。王永吉自作主张到徐霞客家取走并整理游记手稿,只能证明是朋友而非亲人。吕先生说王孝先、王受时是王重道孙子王畸海(王学一)和徐霞客姐姐夫妻俩的儿子,是亲人。笔者考证不出是亲人,只能存疑,也没有看到吕先生拿出直接证据来。吕先生说史料上有王学一“娶澄江徐某女”。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证据,但不是直接证据,无法确证徐女是徐霞客姐姐。吕先生又说王学一陪徐霞客赴沪请陈继儒写寿文,是姐夫的铁证。笔者也认为不能确证是姐夫。即使王学一是姐夫,也无法证明徐母王孺人是无锡人,是王重道的女儿。吕先生始终回避王重道号梁川、王重道卒年,臆想城东王公不是澄江右族而是无锡右族,又认为徐霞客交往王孝先、王受时、王学一、王永吉是证明徐母王孺人为王重道女儿的基石。读者由此可以分辨:对《王孺人墓志铭》随心解读的究竟是谁了。

—————————————————————————————

注释

①初考《徐母王孺人身世考略》,原载《徐学研究》第33期2015.1,《徐霞客研究》第31辑 2015.12 ,《第十一届中国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5

②《徐母王孺人出生江阴东常村再考》,载《徐学研究》第61期2022.2

③《王孺人墓志铭》里王公号“城东”与《王氏西沙宗谱》中王诗号“成东”同音,综合考证王城东即王成东。城为成之误,这类同人同事不同写法的现象,在古籍里时有发生。例如下文的无锡西胶山,胶在宗谱写“膠”,在康熙《无锡县志》写“高”,吴方言同音。

④《可园诗集序》推崇东常村王氏先祖、唐代诗人王维为“诗中天子”。王维有写景七律《积雨辋川庄作》,这里以可园与辋川庄比较景色。

⑤、沈德潜(1673—1769),苏州人,诗人,67岁高龄中进士。内阁学士,升礼部侍郎,后加礼部尚书衔。乾隆帝赞赏其诗。97岁高龄去世。

⑥、徐曾起撰《云德王公传》:“翁讳天龄,字云德,世居东常里……”这里有二点失误:东常村始祖王天惓,名天惓误为天龄,字君德误为云德(与王天惓号云逸混淆)。失误原因:年代长久,徐曾起到东常村与王氏访问交谈,王氏或徐曾起记忆有误所致。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