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李约瑟与徐霞客

李约瑟与徐霞客

单旭

谈起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人们常常会提起一个英国人,他的名字叫李约瑟。李约瑟出生在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全科医生和麻醉师,母亲是一位钢琴家和知名作曲家。由于两人性格不和,夫妻间常爆发争吵,作为家中独子的李约瑟试图从中调和,但常一无所获。父母的性格差异,对他影响很大,他为了在父母中达到平衡,无意识地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科学的头脑和全力以赴的工作热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宽大的胸襟和有谋划、有创造的精神。

李约瑟在后来回忆道:我深深为父亲的治学精神所打动,所以有意识地模仿父亲。但是,后来我又觉得从母亲那里也受益不浅。如果说我单单是我父亲的儿子,那么恐怕我就难以致力于像《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庞大的课题了。

对于欧洲人来说 ,中国一直是旧面貌,中国文明似乎千年未变,在近代连大部分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没有科学。李约瑟在剑桥时,遇到了三位中国留学生,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李约瑟意识到一个问题:这就是中国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起过巨大作用,却被当时的世人所忽视。这个从末与中国有任何关联的生物化学家,对中国古代文明突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决心撰写“一本过去西洋文献中旷古未见的关于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医药的历史专书。

1942年秋,李约瑟与牛津大学希腊文教授多兹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中国使团”受命访问战时中国。

1943年2月,李约瑟在赴美国考察后从印度加尔各答,经“驼峰”航线抵达春城昆明,随即马不停蹄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南迁在昆明一带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一一进行访问,考察那里的科研与教学现状,结识了一大批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3月21日他飞赴陪都重庆,受到中国政府的隆重欢迎,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谱下了不朽的篇章。李约瑟到重庆不久,便向英国政府建议:在重庆创办一个机构帮助中国科学界从英国和印度采购仪器设备和化学药品。1944年7月,中英科学合作馆成立,成为“构成中国西部的一座科学前哨”。

李约瑟在战时中国近4年时间中,凭借一辆旧卡车几乎到访了日军未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在贵州湄潭,他拜访了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热情接待了他,不仅向他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还将学校主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的所有资料送给了他,这是国内大学首次主办以纪念徐霞客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专门把研讨会上的论文结集成册。徐霞客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李约瑟的眼前,对这个古代的旅行者,李约瑟有着十分的好感,4年的中国旅行,尤其对中国西南地区,他有着亲身感受,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徐霞客的资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个信念:人们总以为科学是西方的专利,与中国毫无关系,实在是大错特错,……我此生最大的用心,就是还中国科学一个公道。从此开始,李约瑟在几乎是漫漫黑暗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他用大量事实来告诉世人一个真理:中国古代和中古时代是科学的全盛时期,那时中国出了相当多的伟大科学先驱。他猛烈抨击了爱因斯坦否定中国科学的观点。爱因斯坦致J·E斯威策的信中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做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三次印刷本)

在浙大期间,他为师生作了两次演讲,一次题目是《科学与民主》,一次是《和平和战争中的国际科学合作》。李约瑟还在中国科学社湄潭分社第十二届年暨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欢迎座谈会上,发表了《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的专题演讲,指出“中国古代哲人不乏科学思想,吾人均知化学原于炼金术,而炼金术即仿于中国。然科学在中国卒以不振者,原因甚多。中国为大陆国,重农不重商,而儒家思想重在应付人事,并不利于自然之研讨”。李约瑟对战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给予高度评价,他在伦敦发表演说,称中国科学家及技术工程人员在物资简缺的情况下,而有极光辉之成就,可以“英雄的”一词以为形容。于理工科教育的状况,则认为西南联大与浙江大学,以为可以与英之剑桥、牛津,美之哈佛、耶鲁比拟。”

195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李约瑟用26个字母一连列举了中国传到西方的26项技术发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中,他一共发现了近250项中国古代发明,为中华文明赢得了莫大的声誉,同时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中国著名物理家叶企孙在《科学通报》上评论说:“这部著作将成为中国科学史方面的空前巨著。全球的学术界将通过这部书而对中国的古代科技得到全面的清楚了解。”  

竺可桢为李约瑟提供的论文集,成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评价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的主要资料来源。李约瑟在1954年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六章《历史概论》第10小节中对徐霞客作出了首次评价:最卓越的旅行家徐霞客,毕生从事于考察当时实际上还不了解的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广大地区。他最伟大的发现是西江和长江的真正发源地。此外,他还发现澜沧江和西江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河流。

在1959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22章《地理学制图学》第3小节《中国探险家》中,再次详细评价徐霞客:正是在明代,中国出现了一位写游记的名家,即旅游家徐霞客(1587——1641)。他既不想做官,也不信宗教,但对科学和艺术则特别感兴趣。他的游记读起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李约瑟对徐霞客的评价,被世界科技界所认同,首次奠定了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促进了世界各国学者对徐霞客的高度关注,从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跃升为世界科技史上重要开创性人物。195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祁女士把《徐霞客游记》翻译成英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外语翻译本。美国匹兹堡大学地理系教授谢觉民,在1958年于《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上发表《徐霞客——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先驱》一文,全面评价了徐霞客的时代、身世及其取得的成就,称赞《徐霞客游记》为“科学文献”和“旅游文献的经典”之作。改革开放后,徐学活动空前活跃,研究舞台空前扩大,徐霞客在世界的影响力起来越大,成为一个“明星”。

李约瑟通过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煌煌巨著从根本上改变了学者们和科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史及中国科学的评价方式,把中国文明理解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惜,国内学者对李约瑟的巨大贡献了解不多,去年国家电视传播中心开始为李约瑟拍摄六集纪录片,以缅怀这位伟大的学者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徐霞客是一座高山,我们对徐霞客的认知还处于山腰,正如前总理温家宝先生在《纪念徐霞客》一文中所说:由衷希望新世纪对徐霞客的纪念和对徐学的研究,能够促进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领略祖国名山大川中增进对祖国的热爱;使人们在传承与开发中得到深刻启悟,从而促进人们更加懂得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李约瑟是一片大海,我们仅仅在海边观赏拾贝,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李约瑟用了几乎一生的精力来研究,让我们记住《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各精彩华章:第一卷 导论;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第三卷 数学、天学和地学;第四卷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 化学及其相关技术;第六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七卷 总结论。他对中国科学与文明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和老朋友。

李约瑟让西方学者对世界有了一个客观的认知,正如2000年美国史学家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提出:“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愿每一个人向徐霞客和李约瑟学习,本着“愿作铺路小石,默默无闻,让人践踏,将人类引向光明,引向幸福”(李约瑟名言)来研究徐霞客。各地徐学组织要肩负筹资者、组织者、宣传者和研究者四种职责,坚定不移地推进徐学事业的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良好心态,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在文化传承上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为人类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