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从夏树芳与徐家的姻缘看《秋圃晨机图赋》

从夏树芳与徐家的姻缘看《秋圃晨机图赋》

缪幸龙

夏树芳(1551~1635)是明代后期江阴文坛的著名人物。字茂卿,号习池,别号冰莲道人。青年时因为家境不好,中了秀才后靠教书养家糊口,学生中知名者很多,比其小11岁的缪昌期是其中之一。因为从小就出了名,“江南名彦,星附影从”。万历乙酉(1585),35岁的夏树芳考中举人,以后十多年中三次会试都因本人身体与父母健康原因放弃考试。从此以后绝意科举,“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拥书万卷,隐居毗山东麓数十年,养母之余,“以读书著书为事”。他学识宏博,无所不窥。学说涉及文学、艺术、佛学等诸多领域,著作有20多种100多卷。由于“名益高,学益博”,“东南理学文章家结纳巩后”,“年八十馀,手不释笔砚,四方征文求书,应无倦色”。(本段引文均出自夏树芳宗谱《习礼夏氏宗谱》)

夏树芳与徐家的姻缘始于其父夏谦吉,据《习礼夏氏宗谱》夏谦吉世系表以及夏树芳所撰父母行状记载:夏谦吉元配为“梧塍徐氏夷陵州判官敔峰公女”。这位“敔峰公”就是徐霞客天祖徐元献的同父异母弟弟徐元寿(一名徐尚德)的次子徐臣。民国《梧塍徐氏宗谱》卷十二记载:徐臣(1498~1563),字仲邻,号敔峰。嘉靖壬午(1522)举人,四次会试不利,“授南平令。秉正清严,不畏强御,因以事抗上官受诬,改夷陵州判。四年,复转上林县令。更冰壶不染,犀断有为。三载,荐书屡上,当入觐,遂告养致仕。历任十六载,归橐萧然。但宦辙所到,山川人物多入奚囊,所著有《贞白堂集》。”(载《民谱》卷五十三《黄墅第十三世大令敔峰公传》)徐氏嫁到夏家后,按夏树芳所说,“期年卒”,也就是说,仅一年就去世了。夏谦吉24岁时接着继配16岁的赵氏,“江阴章卿惭乌公女”,也就是夏树芳生母。由此可见,以血缘关系来衡量,夏树芳与梧塍徐氏没有关系,以姻亲关系来衡量,夏树芳与梧塍徐氏属于表亲。

夏树芳存世著作《消暍集》中,收录了二篇为徐氏后人撰写的墓志铭。一篇为徐洽后裔祝塘第十六世《明故茂才从复徐君暨配刘硕人墓志铭》,撰写时间为万历己未(1619),墓主为徐霞客小叔公徐衍厚儿子徐有在(1567~1619,号从复),行状提供者据《民谱》记载为徐沾后裔徐遵汤,夏树芳时年69岁。另一篇为徐治后裔马镇大宅第十六世《茂才若愚徐公墓志铭》,撰写时间为崇祯庚午(1630),墓主为徐衍宗儿子徐儒真(1554~1623,号若愚),行状提供者据墓志铭记载为墓主次子徐自得,夏树芳时年80岁。夏树芳在文中称二位墓主为“中表弟”、“表弟”,这一称呼从词义看不一定十分准确,因为从徐元寿-徐臣-夏谦吉妻-夏树芳共有四代人,从徐元献-徐经-徐洽(徐治)-徐衍厚(徐衍宗)-徐有在(徐儒真)共有五代人,夏树芳应该比二位墓主大一辈,但从“表亲”这个概念看还是准确的。第二篇墓志铭中,夏树芳称“夏与徐姻娅如错绣”,也就是说,夏、徐两家的关系好比色彩交错夹杂在一起的锦绣,亲密无间,难舍难分。这一说法从《消暍集》收录的夏树芳与梧塍徐氏后人徐遵汤、徐应震和徐日升的多篇交往诗文以及为徐元寿父亲徐颐题写像赞等举动中,可得到印证。

天启四年(1624),徐母王孺人八十寿诞。徐霞客特请苏锡两地名画家张灵石、陈伯符作长幅画卷《秋圃晨机图》,并请陈继儒、董其昌、李维桢在画上题文。为了得到夏树芳的题咏,徐霞客特意怀着长卷来到毗山。当时,徐霞客39岁,夏树芳74岁。出于对表亲的尊重以及对后辈的关爱,夏氏欣然应允。他铺开长卷,睹画生情,灵感迸发,写下了脍灸人口的《秋圃晨机图赋》。开卷先写王孺人的出身,其中有“诞我江濆”之句,点明其为江阴人。接着写王孺人的婚嫁和相夫,中有“适东海之名阀,配南州之喆人”,点明其夫家为梧塍徐氏。再下来描述徐母率婢女织布的情景,此后又笔锋一转,写到徐母支持霞客远游。整篇文字极为生动传神。

夏氏所撰《秋圃晨机图赋》中对徐霞客的描述,从序言中的“弘祖雅好游,海内佳山水,二十年来,足迹几遍天下,盖亦当世一奇男子也”分析,估计对徐霞客早已耳熟;对徐母的描述,从上面二篇墓志铭的素材提供者分析,估计来自徐霞客提供的素材。由于材料出自徐霞客,其真实性有充分保证,写好后又经徐霞客审核并刊入宗谱、勒入金石(刻文为夏树芳手书,与宗谱宋体刊文内容一致),一直流传至今,说明真实性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夏氏所说徐母出身江阴,与陈仁锡所说完全一致,前者撰于徐母生前,地点为江阴毗山,后者撰于徐母死后,地点为松江佘山,两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王孺人出生地持同一种说法,证明王孺人为江阴人有充足的历史依据。所谓陈仁锡错把江阴巷记为江阴,从而将王孺人籍贯置于万劫不复的深渊的说法,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臆想,难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