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霞客故里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灯下漫笔
研学游园地
游线城市
游线风采
首届徐霞客文化旅游大会
霞印天下
名人评霞客
游踪考察
霞客艺苑
霞映天下
信息采撷
徐学研究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徐学释词
徐学论坛
霞客会
在线留言
快速问答
招贤纳士
栏目导航
徐 霞 客 游 履 马 龙
首页
>>
新闻中心
徐 霞 客 游 履 马 龙
杨增外
第一个以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旅行家徐霞客一游马龙因手稿遭焚,荡然无存;第二次横穿马龙北部,马龙得以留下了这位大师的足迹;《徐霞客游记》是千古奇书,书中记述着马龙山水,马龙山水有幸!
今日马龙
霞客一涉马龙考辩
马龙公元前109年置县,至今已经2129年。当年徐霞客先生游履马龙时,国家风雨飘摇,云南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期,马龙咋样?《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中从多个侧面进行了实录。在了解先生对马龙的记述前,我们先解决一个疑问:
今天人们问:徐霞客二游曲靖,几至昆明,那是否二过马龙?
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五月初九,徐霞客从贵州盘西重镇,进滇咽喉亦资孔入滇,而他五月十日至八月六日,共八十七天的日记缺失。
徐霞客去世前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整理原稿,不久病逝。季会明在游记序中说:“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而后,霞客的好友王忠纫拿去整理了一部分,不久王忠纫去福建做官,又叫徐霞客的儿子徐屺把游记带回交给了季会明。季会明把稿子审阅后,发现“其间犹多残缺焉”。接着,季会明“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未补”。季会明汇编的《徐霞客游记》,本也存在缺漏。更令人想不到,顺治二年(1645年),徐霞客家遭奴变,徐屺及其家族多人被害,季会明整理的《徐霞客游记》及《徐霞客诗集》亦遭劫毁和散失。后经季会明竭尽全力收集,才基本失而复得。
他去世后,清军进攻江阴时,季梦良帮助守城,全家被杀,《游记》手稿大部分被焚于兵火,后又经徐霞客儿子徐李寄收集残存的抄本编辑成《徐霞客游记》。
继李寄之后,杨名时、陈泓又先后对《徐霞客游记》作过校雠。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徐霞客游记》刊刻成书,正式出版时,距徐霞客逝世已135年。因此,《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共十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缺。正是所缺的《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一卷,本才有他第一次经过曲靖和马龙的记述。其根据:
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先生认为:“惟自陆凉之省,应取道宜良,而月日游记言‘梁王山者,按志无其名,余向自杨林西登老脊,已问而知之。’杨林为沾益经马龙入省大道,则先生第一次赴省,似仍取道沾道,马龙也”。因沾益——曲靖——马龙——杨林——昆明本是古驿道,线路最直,且马龙管辖地小新街与杨林相邻,故认为徐霞客从陆凉(陆良)重返交水(沾益)经驿道抵昆明,应经马龙,可《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一卷荡然无存,他从马龙那条路走,经过那些村?就成了秘。然先生《滇游日记》里,他信手拈来“杨金山”、木蓉菁、马龙河、中和等村、山,距二次横穿马龙北部的路线有十几里至几十里的距离,先生若没有到过或近距离的了解过这些村和山,能说得这么这么清楚吗?
霞客二过马龙的笔下之述
曲靖翠山
《滇游日记·六》中写马龙州山水人文的有2200多字。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的九月二十二日早晨,已经51岁的徐霞客,背着行李袋,带上雨具,在深秋阴沉的天色下,他与曲靖西山翠峰寺总持依依惜别,毅然沿着翠和宫背后的小径踏入马龙州境地,向南向西迂回前行。二十三日晚步入寻甸东部边境。
堰口村
那时马龙境内的路,今天难以想象的难走。他从翠峰寺顺着盘龙寺遗址的山脉走到堰口(今张安屯街道办沿口村),直径不过几里,但走了大半天。他或南或西或西北或西南,
一会儿翻山梁,一会儿下沟谷,在盘龙寺山脉延伸的高坡村迂回折腾。且问询过程:“多数人所说大路与小路,实际小路反而很宽,大路却很窄,心里多困惑。为此他十分感慨:“这座山岭……又从盘龙峰南面延伸到高坡村,再往南延伸到这里,自此处折转向北,其东西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数里。在这数里之内,该山岭我一共三次往返,一天三次翻越。正由于我数次穿越,所以哪里还有什么弯弯拐拐之处没有走到啊!”
尽管路径陡险莫测,但游记里多次提到:马龙还是滇铜京运马帮路线的其中一条必经之处。“交水主人谓余:‘有间道自寻甸出交水甚近,但其径多错,乃近日东川驼铜之骑所出。无同行之旅,不可独去,须从响水走鸡头村大道。’……问道于山僧,俱云:‘山后虽即驼铜道,然路错难行,须仍出鸡头为便。’”
徐霞客经过的三官桥
这与近年有关专家考证:东川寻甸转运店的铜运和滇西运铜的陆路,必经马龙。
《游记》中告诉我们,那时的行政区划和管理是:“据土人言,自堰口之北兔街子,屯属平彝,而粮则寄于南宁;自洒家之西抵三车,屯属平彝,而粮则寄于马龙;自一碗冲之西抵鲁石,屯属平彝,而界则属于寻甸。盖寻甸、曲靖,以堰口老龙南分之脊为界;马龙、南宁,以堰口老龙为界;而平彝则中错于两
府之交而为屯者也。”这是马龙历史区划和行政管理变迁不可多得的资料见证。
保谷庄土司旧址
明末马龙农村风土人情如何?读游记可窥一斑。如:“始信所过之脊,果又曲而南;过堰口,当又曲而北……前之为指南者,不曰鸡头,即曰桃源,余乃漫随马迹,再历龙脊,逢原之异,直左之右之矣。”又如:“遂循其坞转而西南行,二里抵新屯,庐舍夹道,丰禾被坞。其处为平彝之屯。……由村南转而逾冈西南下,二里,复有一坞,溪畴南环,聚落北倚,是为保官儿庄,
夹路成衢,为村聚之最盛者,此亦平彝屯官之庄也。” 可以看出,马龙人民热情和答,真诚实在。多次所问的路,走过后果真如是。尤其一天下来,虽然走了不少冤枉路,很苦很累,但感觉是左右逢源。
当时的保官儿庄、新屯在马龙农村是比较繁盛的村寨了,现保官庄村人仍说:明末全村有400多户人家,且村名也源于出了
个土司的缘故。《游记》中还说当时沿口村下西河的流水大而又急,好像比白石江源头的水还要翻倍。
保谷庄村今貌
三车村
游记中提到的村、县、府名:“堰口”,即今张安屯街道办沿口村;“杨金山”,即今的月望乡阳景山村;“洒家”,即今王家庄街道办色甲村;“鲁石哨”,即今鲁石村。这既可能是谐音之误,也可能是村名的变迁之故。而“三车”,即今王家庄街道办扯度村;“交水”,即今沾益区西平镇;“南宁”,即今曲靖城北部;“平彝”,即今富源县;“石幢河”即今张安屯街道办境内的西河。这些,应该是地名的变迁了。
作者在游记中,多处饱含深情地赞美了马龙境内的美丽风光。他这样描写三车村后海拔2358米的老熊山深箐的景色:“从三车村背后,又翻过一座朝南的山坡,穿过一片朝南走向的山凹,又走了一里半,钻进西边的峡谷,这时看到峡谷中的水是自西向东流。逆着水流的方向走了半里,又逐渐绕着山崖继续向上。山崖南边的深箐中,树木葱茏,才降下的微霜使它们染上黄紫红多彩颜色,重叠交错,翠
绿铺陈、相互映衬,让人好像融于五彩缤纷的画图里一样。”
在玉碗海拔2265米冲的偏头山脉里,他描述说:“又向西北面爬坡,这山坡比较长,走了一里才登上山顶。于是我向东面回望自己所翻越过的无数大小山岭,如一层又一层的屏风一样环环相扣,而正东方向的那座山峰,层峦叠嶂,清奇秀丽,高耸在远处,恐怕它还处于翠峰山之外,……只有往西面观看才知道我
所在的这座山比较高,从外面看是难以看出来的。”
徐霞客翻过的老熊山
玉碗冲村后
这里既有徐霞客对马龙及周边山脉走向的探悟,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赞叹。
从他徒步横穿马龙北部的路线看,直径25公里左右,但山高谷深林密,很多处无路可寻。也许他只能索照所带的不全和不准的地图行走,上下攀爬折绕,实际所走的路,翻
了数倍。加之天气阴晴变化骤然,更增添了阻力和障碍。两整天,他越过无数山洼,淌过无数溪流,翻过无数山脊,越过无数沟豁,他以久经风霜的双足一步一步丈量了现在马龙县的鸡头村、张安屯、王家庄3个街道和马过河镇,经盘龙寺,穿越高坡、王关坝、石灰冲、腰坝、兔街子、沿口、老泥沟、新屯、郭家屯、保谷庄、小冲、土基塘、扯度、玉碗冲、土桥冲、鲁石等30余个村落。他丝毫没有一点埋怨和泄气,处处洋溢着乐观豁达的精气神。
鲁石村
他的游记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明末时期马龙州的历史画卷:有山水风景、交通运输、风土人情、行政区划和管理等丰富内容。也凸显了他不畏艰辛,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探寻祖国山水人文的决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不忘初心,勇于开拓的精神,科学策划、开发和打造徐霞客徒步横穿马龙北部的旅游路线,为马龙旅游发展增添新色彩。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委农办、农业农村局 邮编65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