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略论徐霞客的书法艺术及其成因

略论徐霞客的书法艺术及其成因
作者: 蒋瑾琦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的名字已随着他的游记散文巨著《徐霞客游记》名播海内外,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他的书法艺术至今还鲜为人知,本文将浅略地谈一下徐霞客的书法艺术及形成其书法艺术的几个重要因素,请各位专家指教。
徐弘祖(1587~1641)字振之,号霞客,生活在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的明代末年,其先祖均为书香门第,曾与倪瓒、杨维祯、宋尧、俞和、黄蒙、唐寅、祝允明、李东阳等一大批明代书画大家有较深的友谊,且有诗文墨迹相赠,由于家庭有诗礼传家的渊源及先祖的民族气节等因素,使得少年霞客心灵上受到较大感染,在浓重的文化气息下,逐渐培养起观察自然,描绘自然,借山水抒发性情的高尚情趣。
徐霞客少年时十分喜欢博览古今历史,游历等方面的书籍,矢口成诵,提笔成章,颇令师塾先生器重,霞客对历代秘本,手稿,碑刻以及名人贤士逸事之类的书籍特别倾情,每每读到宋元名贤手迹时,他都喜欢描摹一番,意境高旷,直追前贤,少时所临习宋人书迹后来被书法大家董其昌誉为“神采飘渺,溯源前贤,乃大手笔矣。”
徐霞客少时已流露出书法方面的内在气质与潜能,重要的一点是家庭环境的影响,霞客的先祖曾留下众多名人诗文及墨迹,使得少年霞客拜读到众多名贤的墨迹,百临千摹,前贤们崇尚自然、朴实俊健,从容大度、神采清超、气魄雄浑的书风在霞客心里播下了深深的种子为以后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徐霞客生活在重帖学的明代,从明太祖朱元璋到神宗翊均的十四代皇帝中,均对书法情有独钟,但明代继承了宋代的末流,朝野都重帖学,书法也只长于行草而已。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然明人类能行草,其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盖帖学大行故也。”而霞客又览尽了唐、宋、元代书画名手的墨迹,使得他能够站在前贤的肩头上高瞻远瞩的品评整个明代书坛。
徐霞客从家庭祖上众多科场悲剧以后,对自己的仕途也充满了消极情绪,在父亲的影响下断然抛弃封建功名的置身于名山大川的科学考察事业,从22岁起(1607年)一次又一次地旅行出游,搜奇访胜,遍览名迹石刻,结交书画贤士,其地理科学考察及其书法艺术也日趋成熟。
在徐霞客出游考察其间,文震孟是霞客最早结交好友,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号湛持,其曾祖是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及其家藏翰墨珍宝,文徵明那朴拙的隶书,飞若流云的行草在徐霞客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霞客喜交友的豪放性格,决定了他能够览遍整个明代大家的墨迹,他对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倾诚相待,遇墨友诗客设酒善待,觞咏流连,动辄达旦,这其间黄道周、钱谦益、陈继儒、陈仁锡、高樊龙、李流芳、缪昌期等与霞客的交往,读遍了其友处的家藏墨迹,促使其书法艺术及诗文有了质的飞跃,逐渐形成了稚拙、平淡、静穆、俊骨逸韵的书法艺术风格。
黄道周是徐霞客书法艺术的崇拜者与追随者,在徐霞客的心目中黄道周有着较崇高的地位,黄与徐虽为同辈人,(只相差2岁)但在书法艺术上所投入的精力正如徐霞客对名山大川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一样,使得黄道周在文学、哲学、天文及历算方面有较高造诣,尤其在书法艺术上已确定了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由于文震孟、陈继儒等人的介绍,崇桢元年(1628)已43岁的徐霞客远涉福建拜访黄道周,鲜明的性格,炽烈的感情,使得两位朋友彼此敬慕,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他们论政局、品诗词、赠翰墨、谈天文、说地理,俨然一双亲兄弟。两年后的崇桢三年(1630年)、五年后的(1632年),黄道周与徐霞客又先后相见两次,黄道周则以小楷工书一首七言古诗赠徐霞客,盛赞霞客对祖国山川、地貌考察的雄心与气魄,字体简约清瞿,结体无奇肆之态,点划精到,章法疏朗奇巧,笔墨浓淡变化丰富多 ,而全篇又显得空灵剔透,清静雅致,无丝毫燥气,霞客读后爱不释手,日夜随身,以致他在以后的游历旅途中,一有余暇则展读雅赏,常常展纸相摹,心临手追。随文震孟,黄道周以外,另一位对徐霞客书法艺术有较大影响的人便是明末全国著名的大学者、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陈继儒,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人继儒一生隐居,闭门做学问,其书法与画,诗文与董香光(其昌)齐名,其家藏十分丰富,徐霞客在陈家览遍其家藏秘本,善本、手札、心牍及前人如欧阳询、黄庭坚、米芾、怀素、杨凝式等人的手迹,霞客百读不厌,大开眼界,霞客这次在陈家读到的名人墨迹是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徐霞客游记》中载)如果说徐霞客与黄道周的交往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那么与陈继儒的友谊则是徐霞客书法艺术风格变革的重要转折点,奠定了徐霞客朴拙、平淡、俊骨逸韵的书法艺术风格,可惜我们现今只能读到徐霞客四十多岁时的唯一的一件手迹。然而虽只有一纸墨迹,徐霞客出手不凡的书法艺术功力及清香爽健的风格跃然于眼,从徐的书法艺术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黄道周、文徵明等人的影子及其家学渊源的文学功底尽现眼底。
徐霞客毕竟没有把自己的大部精力投入到书画艺术中去,不然的话,徐霞客的书法艺术远在黄道周、文震孟等名手之上,从霞客的先视到他本人都结交了不少书画篆刻名手,并有大量墨迹相赠,数十年的遍访名山,尽览各地名碑石刻,使霞客的眼界高于同时代的书画名流,即使在劳累纷繁的旅途中,他也以书会友,拜读到朱泰贞、谢存仁等名手的诗卷,和闪智愿、严似似祖、何凤鸣、刘陶石等人一起赏玩书画珍品,霞客的书画鉴赏能力也远比黄道周、文震孟等人高,他在赏玩书画诗文的同时,总是注意评论他们的艺术特色及价值,他对扬升庵《二十四气歌》书法评为:“带赵吴兴,而有媚逸之致”,精确巧妙。
徐霞客的书法、诗文经过四十多年的锤炼已趋于精熟与老到的境地,在短短五十四年的游历中,他虚心好学,遍访名迹石刻,结交书画名贤,博采众长,熔百家于一炉,这从他的唯一存世手迹中可以看出。民幅墨迹形式为斗方,内容为二号七律,加上前文一段小释及落款共计一百五十九字,通遍行文畅达,气息清新,字字玑珠,小释与落款有意错落,使整幅画作奇而不俗,饶有法度,其书法艺术风格初看有黄道周的清俊与大度,但又蕴含董香光的秀雅与从容,诗风朴实清峻,平仄考究,当风淡雅相茂,俊骨逸韵不绝于眼,脱俗的章法与字法,字字的款斜均似信手拈来又处处不巧含着作者的匠心。在明末行草书风盛之时,徐霞客却一反常态书写出如此端庄秀丽的字体,着实令人品赏把玩。
徐霞客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珍贵财富《徐霞客游记》,同时他的书法艺术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宣写了不朽的华章,洋洋六十万言的《徐霞客游记》成文前的草稿又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煌煌巨卷,可惜我们现今读到的均为抄本,并未真正读到徐霞客的手迹《徐霞客游记》,要是能够在民间发现徐霞客亲手记录的有关祖国地理、山川等方面的手迹,研究他的书法艺术又将是书法界的一大课题,同样会象今天研究徐学那样具有很大价值。
崇桢三年(1630年)徐霞客为纪念其母,特计人将家藏的元明书法真迹镌刻在祖居的两壁间,名曰“晴山堂”其石刻世称“晴山堂石刻”,计有八十多位书画名流的诗文、赞成票颂,题签等近百篇,石刻内名迹荟萃,流派纷呈,真可谓一部明代书法史。
扬震方《碑贴叙录》载:“晴山堂贴,明代徐弘祖(霞客)刻,金六册,所刻均为明人书,其中绝大部分为墓志和诗文,也有少数颂扬徐霞客之碑刻,书法行草居多,同时民贴还提供徐霞客先生及其本人之资料……”由此看,扬震方所叙“晴山堂贴”计有六册,当为纸本,也并非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碑刻拓片,其六册纸本“晴山堂贴”至今尚未被发现,它的发现同样与《徐霞客游记》的手稿一样有价值,在此暂且存疑,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为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徐霞客地书法艺术而作更深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