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申论“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布衣思想家” ——霞客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思想家

申论“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布衣思想家”
——霞客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思想家
蔡伯仁
 
  2000年我发表《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布衣思想家》,在文尾曾说:是的!我的“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布衣思想家”(以下简称“徐霞客是思想家”)这一论断,自知如能为学者们所认同,也还需待个较长的时间,但我深信终久是会为世所认同的!—— 是后,我对这一论断仍在不停地学习与探索着,但求有所何意。现把学习与探索所得的一些断想汇为《申论“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布衣思想家”》。我之所谓“申论”旨在补充、申述前文——实是力求更好地自圆“徐霞客是思想家”这一论断的正确、成立,能为世所“认同”!
  一、关于“思想家”的称谓
  考诸历史,大凡称得上“思想家”的人,无不是对哲学、即世界观的学说在自然、社会、思维(此见据《辞海》)等某些方面提出了些唯物辩证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认识,批判了唯心形而上思想,发展了前人认识世界的范围、深度,对改造世界有所建树,推动了历史发展。他们的认识、行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且具有现代价值。如历史公认的、早于徐霞客的李贽(1527—1602)、晚于徐霞客的王夫之(1619—1692)就是这样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霞客与李贽、王夫之都有着一段共同生活的年代。这自不能认定霞客就是“思想家”。不过我之称谓“徐霞客是思想家”,自有客观的、充分的根据。这既隐见于他的《游记》,更明见于我从他《游记》中揭示出来的《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布衣思想家》。对徐霞客的《游记》,我曾以“游记化哲学”喻之。徐霞客诚如李贽、王夫之这样的人!总体来说是“这样的人”,具体来说不同“思想家”个体的所言所行各有差异,所思所量自有侧重。试看李贽、王夫之两位,不都是各行其是、且在思想见地上各存侧重吗?作为思想家的徐霞客,与李、王也不全然相同,但他们的哲理、即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唯物辩证的观念、方法、理想,都随历史发展而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都可以“思想家”肯定之!
  当然,称谓徐霞客是“思想家”,并不意味对他“地理学家”的否定。
  二、徐霞客是“思想家”
  兹再就朱熹、王守仁与徐霞客哲学有关的几个方面提要较比之,以张我《徐霞客的哲学思想》(1997年发表)、《徐霞客是思想家》(2000年发表)等篇所论及的哲理之目。
  1、对万物生存的认识
朱熹是集客观唯心学说的大成者。他继承程颐的“理一分株”说,发展为没有了“理”,就没有了世界上的“万物”;“理”生万物,理是万物的本原。此即是说:“理”是第一性的,实即“精神”是第一性的。它是先于世界万物存在着的。“理”是本原,是说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基础。这里不涉及由“理”的运动转化为“气”的方面。所谓“万物”,包含着林林总总的自然之物与社会之物。诸如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社会上的君臣、父子等封建秩序,都缘“理”而存在着(参见《语类》卷18)。“理”是绝对不变的,如此永恒地存在着!说“理无形体”(朱子文集卷一《理气上》),即“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朱熹坚信“理”是存在着的,且是万物之所以孳生存在之根本,这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之说!
  王守仁是集主观唯心学说之大成者。他继承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说,发展为没有了“心”,就没有了世界上的万物。“心外无物”,即“心”是万物的本原。“心”是本原,是说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基础。所谓“万物”包含着林林总总的自然之物与社会之物。诸如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社会上的认识天地鬼神,以及事亲孝,事兄弟,事君忠都缘“心”而存在着。
  王守仁所主“心”说是否定朱熹所主“理”说的!王氏认为“心外无理”,其实是在否定朱熹的客观“理”生万物的本原说。王守仁又说:“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神鬼万物了!”“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传习录》)王守仁的“心”说与“灵明”、“良知”说原是同一的。若论其关系则是:“灵明”属于“心”,所谓“心之灵明”是也;“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是生成一切的,天地神鬼万物皆出于“良知”。王守仁说离开了人“心”世界万物也就不存在了,坚信“心”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原。此即是说“心”是第一性的,实即“精神”是第一性的。它是先于世界万物存在着的。这是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核心之说。
  综观朱熹的认识论与王守仁的认识论都是唯心的,所不同的只在于朱氏主“客观”、王氏主“主观”而已。其实,都是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正确关系。
  徐霞客力反朱熹的“理生万物”、王守仁的“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的“物质自在”观。 如《游九鲤湖日记》:“九氵祭皆以次得名矣。然一带云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心刻迹而求乎?盖水乘峡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层叠成楼,屈曲成洞;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若水之或悬或氵亭,或翼飞叠注,即匡庐三叠,雁宕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而皆具也。”请注意引句中的“得趣故在山水中”、“既得自恣”、“各以一长擅胜”,所言“故在”,实言“云蒸霞蔚”之景是九氵祭一带自在的、非由“理”、“心”所生存的;所言“自恣”,实言“岩”、“室”、“楼”、“瀑”、“流”、“泉”、“可坐可卧可倚可濯”,皆因“水乘峡展”而自然形成的不同姿态,非由“理”、“心”生存的;所言“各以一长擅胜”,实言匡庐三叠、雁宕龙湫“各以一长擅胜”,都是自擅水之“悬”、“氵亭”、“飞”、“注”形成的,非由“理”、“心”生存的。  
  又如:“ 腾越密迩诸彝,实滇西藩屏,而滇境大势,北近吐蕃、南皆彝缅,郡邑所置,介于其间,不过以声教羁縻而已……数十年频为缅患……(土酋)附缅而叛天朝……负固以抗天兵……”(褚、吴本《徐霞客游记》,下同。1136页)
  这里应认作哲学“物质”概念的“腾越”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千万年来形成的自然区域。至于腾越“数十年频为缅患”,有土酋“附缅而叛天朝……负固以抗天兵”,实乃民族间的矛盾。这主要在于明王朝的“人为”——采取镇压少数民族的政策而迫使少数民族的反抗。这“反抗”也不是因“理”、因“心”而生成的。
  九氵祭自然山势与腾越社会离乱,都该根据客观“物质自在”认识之!霞客这种“物质自在”观,只要我们在阅读《游记》时稍加关注,随处可见而理悟,故不赘述。霞客信守“物质”是第一性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世界万物,并不是因朱熹的“理”、或王守仁的“心”而决定其是否生存的。
  霞客的认识论是正确的。他把握了存在与思维的正确关系!
  2、对“行”“知”关系的论断
  这里所表述的是在认识世界万物过程中的“行”与“知”的关系,其实也是“认识论”的问题。我之所以要另列一节表述,旨在凸出朱熹、王守仁与徐霞客的“行知观”存在着唯心与唯物的差异!
  朱熹强调的是“知先行后”。他论“行”、“知”关系有说:“论先后,知为先。”“义理不明,如何践履?”(《语类》九)意为不先“知”“义理”怎能“行”得呢?那“义理”所指的是封建伦理道德。究其实义是,只有先“知”封建伦理道德而后才能“行”。他所说知“义理”之“行”,并不同于我们所要求的科学的实践,而只是要求能忠于封建伦理道德的“践履”而已!为达先“知”封建伦理道德,他强调必须努力“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格物穷其理”。据此可证“格物”之“行”并不是实践“穷理”而“知”的目的!所“穷”之理、实即是封建伦理道德之“义理”。“格物”之目的,只是为使人们了解“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朱子文集39篇陈齐仲)以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驯民。
  王守仁宣扬的是“知行合一”。他反对朱熹的“外心以求理”。他有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答顾东桥书》)据此可见,他的“知行合一”说是建立在他的所谓“致良知”即“求理于吾心”的基础之上的。其实,王守仁的“行”也并不同于我们所要求的科学的实践,而是“致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而已。他所谓的“良知”,就是封建的道德准则。对事事物物,能无违于道德准则,也就是“致良知”了!不错,王守仁所强调的“致知在于格物”的“格”,当“正”字讲,“物”是指人的意念而不是指客观事物。这就是说,正了意念而后能正认识、自觉遵行封建人伦道德准则,如事事物物无违于封建道德准则,也就“致良知”了!实意即是封建王朝合格的驯民。诚如是“知”即“行”、“行”即是“知”,“知”与“行”也就“合一”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绝非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的概念!王守仁所说“知”的范畴,实在于封建人伦道德。“行”的本义,实非实践,仍囿于学习、践履封建人伦道德。此岂不就是“稍行于知”了吗?
  综观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其论断、宣扬的方面虽有所差异,但实质同是唯心主义的论调。
  徐霞客对此主“不行不知”(含“行而可知”)说,其实就是“行先知后”说,持之力反朱熹“知先行后”、王守仁“知行合一”说。不错,徐霞客对此并未有专章论述,但此种论断,尽贯彻、体现于他的《游记》之中。例一:他“不登此台(庐山文殊台)不悉此瀑布之胜。”(29页)“向犀牛洞三误三返,而后得知。”(458页)例二:他丙辰年(1616)二月初二第一次游黄山,由北路上,因遇雪阻,未登文殊院(今称玉屏楼),未知天都、莲花诸峰。两年后九月初三日再游黄山,由南路上,因天气适宜,登文殊院。记中有说:“余昔年(即1616年首游黄山)欲登末登者”那“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13—30页)实即在1618年再“游”而得“知”!例三:他癸丑年(1613)三月初九日第一次游雁宕山,未能证实《一统志》所说“宕(雁湖)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和雁宕山云静庵和尚所说“湖(雁宕)中草满,已成芜田”说的正确、真实与否?待20年后,即壬申年(1632)四月二十八日再游雁宕山,经考察证实了雁湖“顶,道不甚峻”,有水分流南北,但“皆与大龙湫(之水)风马牛无及”,雁湖“积水成芜,青青弥望”,即未“芜”成“田”也。(8、9—22页)实即在他20年后再“游”而得“知”!众所周知的霞客“推论者当以金沙为首”正确论断之“知”,更是得之于他一生考察即“行”之后。
  霞客的“不行不知”、“行而可知”的识见、理念、论断,突出于他始终一如地“吾探吾胜”、“目摭足析”,即由“行”而得“知”!此可证他的论断是唯物主义的。霞客之“行”,具有科学的实践的意义。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实践第一”的实质是相通的!
  3、对事物变易的主见
  哲学一般地是根据对客观事物变易的主见,而判别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其实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思维是否合乎科学实际的问题。
  朱熹既认定“理生万物”,且又主见:“天地间自有一定不易之理。”朱氏据而强调:“此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朱熹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父子”长幼定位不易这是对的,然而“君臣尊卑”也是定位不易说,此正是否定对立面的转化,即是“理”所生定的。此主见是错的!“君臣”定位不易,其实质岂不是封建帝皇之“位”永不可“易”了吗?历史果真如是发展下去,岂不是社会人群永远地帝皇统治、百姓受统治了吗?这纯属形而上学之主见,实即唯心思维!
  王守仁既认定“心外无物”,且又主见:“……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答顾东桥书》)这就把社会人群分为“圣”、“愚”两类了。自然“圣”者“治人”、“愚”者“被治”,这事实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变易的,此正是否定对立面的转化,即是“心”所生成的主见,是错的!其实质岂不是封建帝皇“圣”者与百姓“愚”者现实地永远地存在下去了吗?这也纯属形而学之主见。实即唯心思维!
  徐霞客在实践中认定“事物自在”,不因“理”、“心”而生成。且又主见自然的、社会的林林总总事物无不按照自身的规律在不断地变易、发展着。诸如社会史事,“临阵易帅且不可,遽就军中逮之,亦太甚矣!嗟呼!朝廷东西用兵,事事如此,不独西南彝也。”(1134页)这是说朝廷主观思维之错:在东北对后金、在西南对少数民族的处事不当,杀害将领袁崇焕、逮捕中丞王伉事,其结果是清兵入关攻陷京城,少数民族越加叛离大明。又如入黔至安庄而闻“此间为安邦彦所荼毒,残害独惨,人人恨不洗其穴。然以天兵临之,荡平甚易,而部院朱独主抚,以致天讨不行,而叛逆不戢……”(648页)
  此为对叛逆土司安邦彦所采取之措施失当,以致人民遭受“荼毒”而日深。此乃主见错误——部院朱主观思维不合乎客观之错误遭来之后果。至于自然景色。诸如“粤西、滇南、黔南之山,漓水、洛青、柳江之水……年复一年,无不有变,且无不由因,以致各具个性而耸立、氵宛涎于大地。”所谓“有变”,在《游记》即时时呈现之“沧桑”——实即“变易”是也!也就是说“变易”,无论是社会的、抑自然的事都是在“变易”的、且都各有其“因”、各有其“果”的。这因果之间,究之必自有其规律存在着!在考察中霞客时时在探索社会、自然规律的因果关系。这实是他切实的思想——思维的最高、最深层次。
  霞客“沧桑”之主见,纯属唯物辩证之主见。实即唯物思维。此足以否定朱熹、王守仁的纯属唯心而形上学之主见。
  4、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朱熹、王守仁和徐霞客的认识论见之社会政治理想各有所主、各有所求,其结果效应自然也就自呈差异了。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之治。“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三代之隆,其法浸备。”“君臣父子定位不易。”(《续近思录集解·大学章句序》)这里所称“立极、“隆”、“浸备”实是肯定“三代”之治完善至美。皇上只要恢复“三代”之治,就能达到“至治”的社会效应。天下国家的长久安宁,“惟赖朝庭三纲五常之教。”(《续近思录集解·治体》)“三纲五常”是封建帝王赖以治理的准则,即封建帝王日益完善的以父子君臣为纲纪,配合仁、义、礼、智、信这道统的治世之道。这该是说“定位不易”之措施!据说“天下国家(封建帝王之国家)”,凭借贯彻“三纲五常”之道统,就能达到“长久安宁”的社会效应。这实是朱熹的政治理想追求。也实是对皇上的献策!
  王守仁的政治理想似比朱熹较为现实。他认为“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復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也。”(《传习录上》)
  王氏这不就从“心”学以反对朱熹主“理”,而理想恢复“三代”之治?他强调“治”,当从实际出发。那么,王守仁在实际中认识到了什么呢?“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守仁在镇压农民运动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所谓“心中贼”,实是他把明代的危机归结为老百姓不驯朝庭统治,且奋起反抗。他积极宣扬的“去人欲,存天理”的“致良知”,目的全在于破天下老百姓的“心中贼”!他在《大学问》中强调的“明明德”和“在亲民”,都是推行“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借以维护垂危的明王统治!其实明王朝的垂危,不仅在于农民的起义,不驯“三纲五常”之教化。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有待改变;后金的崛起,民族间的矛盾;明王宫庭里的斗争……而王守仁独识明王朝的垂危在于大众百姓“心中”存“贼”不驯“三纲五常”之教。这实是王守仁竭诚为明皇效忠的政治偏见。自然,这实是他的政治理想追求。也实是对皇上的献策!
  徐霞客基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政治理想就较切合实际了。他在生活(1587—1641年)的过程中有鉴于北方后金始于1583年的崛起,势压北京;西南边陲的离乱,版图阴有所失;明王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极度疾苦;朝庭魏忠贤等阉党先后擅权;朝中正臣如缪昌其等先后被杀或被迫去国;守关爱国将帅如崇祯二年(1629)兵部尚书袁崇焕抗后金有功而被杀、五年(1632年)中丞王伉平西南之叛得胜而被逮;汉官腐败而无能迫害百姓而有加;关中农民起义已成气候……霞客在数十年考察山川地理的过程中,直觉大明王朝垂危,在《游记》中有见急切唤呼:“边陲一大利害(外彝与汉官勾结为患)上人焉得知!我太祖高皇帝!“(928页)这听来平平,然隐寓着霞客的心崇大明的忠诚。其实他的政治理想追求:愿大明振兴,边陲无虑,版图无失!他是基于身历明神宗、光宗、熹宗和思宗四朝日益腐败——垂危之际而呼唤:“我太祖高皇帝”的!“太祖高皇帝”,即大明开国皇上朱元璋!朱皇帝开国有方,日增兴隆,创百世之伟业。“我”字尤见霞客对大明王朝的心向与亲情——如质霞客之心愿,还不在于大明王朝世代隆盛,威镇四方!是的!这是霞客政治理想的追求,自然这也应认作是他对明皇的献策!霞客这种政治理想的追求,并不包涵如王守仁那样要剿人民心中的“贼”!也并不包涵对少数民族的镇压。他与纳西族首领木增的结好,充分证明他有着民族大家庭中的和谐相处的情怀……霞客政治理想的追求,虽没有如清黄遵宪那样提出“君主立宪”,但是十分地开明的!这在今天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不错,霞客此种政治理想也是在对明皇的献策,但不过比之于朱熹、王守仁的政治理想来,具有着历史的现实性与进步性。
  如就哲学质之以实,则在于朱熹、王守仁源于唯心,而徐霞客源于唯物。此所谓各有所主,各有所求,其结果(效应)自然也就自呈差异是也。
  三、徐霞客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思想家
  徐霞客一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丁文江语),他“欲穷……”的过程,其实是实践的过程,认识了世界,从而升华为改造世界的哲学思想。因为它言之成理、理切实际、实际可行、行能见效。——挽救垂危之大明王朝不失是个好“奏本”(在野布衣霞客自不得上殿奏本,只得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想散见于《游记》之中,似又消失于无声无有之中)——论其思想,具有特定时代的哲学价值,故以“徐霞客是思想家”称谓之。
  没错!霞客“欲穷……”的过程,即是他实践……的过程!霞客带有反正统狂性的实践,具有时代全新的理念:走出书斋,不囿陈说、面对世物,探究秘奥,创新学说……终立一家之说,此乃时代实践创新之成果。其哲学思想影响及于中外!霞客思想之核心是实践——创新!这对我们今天从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颇有价值!为此说:我们传承霞客精神,就是要弘扬霞客勇于实践、奋于创新的精神!徐霞客是从实践创新走出来的思想家——他唯物的生存认识、知行论断、变易主见和政治理想无不得之于实践,又从而创新为哲理!他那现存约60余万字的《游记》就是有力、可靠的实证!
  徐霞客的哲学思想,如比之于朱熹、王守仁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那就益见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光辉了!
  思想家的徐霞客,如比之于史称思想家的李贽、王夫之,其哲学价值,尤其是实践创新的价值,则有过之无不及!但只是霞客在生前及死后数百年间徒为一“游”字所蔽,固未有人能从“思想家”的角度去认识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地理科学家”,还后待于1927年幸有丁文江先生发现,从而认定之、弘扬之!
  思想家徐霞客,我真哀其过去的被忽视,但又庆其今日的被认识!那2006年8月原南京大学校长、历史学家匡亚明主编的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徐霞客评传》就是今日的一宗“认识”。往后这定将“为学者们所认同”——以致“为世所认同”。岂不庆哉!
  《徐霞客评传》的出版发行,这我自信可引以是对我于2000年作出的“徐霞客是思想家”这一论断的认可与支持!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