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研究硕博论文提要5则(4)
伍灵珊 整理
l 中国大陆篇:
16.《徐霞客旅游思想初探》
作者:郝毓业
摘要:徐霞客所处之时代——晚明,出现了前代少见的旅游家群体,旅游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徐霞客也受此社会风尚的影响,从书斋走出来奔向自然,成为旅游家群体中的一员。
徐霞客大半生的旅游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观光揽胜期;中期点游休整期;末期万里遐征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徐霞客的出行方向和地域偏好具有明显差别。早中期以江阴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带;末期则探幽西南,以躯命游。徐霞客在旅游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时间上,多以春季出游;地域上,偏重于南方;旅游与科学考察紧密结合;独特的科学旅游考察方法。以旅游活动为基础,徐霞客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思想,主要包括:求知务实,俭之以德;游以达道;游以自适。这些旅游思想形成后,又对徐霞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出行方向和具体的旅游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研究以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等旅游学科分支为理论依据,并运用历史学有关的资料、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旅游活动及现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阶段的进行概括总结,并抽象出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思想特征,然后对徐霞客旅游思想进行历史追溯,以期实现双向对接,进而揭示出徐霞客旅游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徐霞客旅游思想的探索,丰富旅游学理论体系,并为旅游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徐霞客;晚明;旅游;旅游思想
(信息来源:东北师范大学_旅游管理专业_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韩东育)
作者:田倩倩
摘要:从民族地理的视角对《徐霞客游记》进行研究,较之自然地理、旅游地理,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却相对零碎而不够深入。本文将《徐霞客游记》作为一部重要的西南民族志,在对文本释读的基础上,从民族聚落地理、民族文化地理、民族经济地理等视角切入,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考据法、历史比较法、历史地图法、跨学科比较研究、个案法等方法,并结合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及今人的研究成果,尝试对明末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文化、经济的总体特征及区域内部差异进行系统整理,以期对《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地理学价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徐霞客游记》的研读,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我们认为西南民族无论是聚落、经济还是文化的差异,均受到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在聚落地理上,因西南山区平地狭小,民族聚落规模小而且分散,并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民族分异,而海拔高度大致相同的民族在经济生产方式和物产方面大致趋同此外,民居建筑也向垂直方向发展,形成了预防瘴气的“上人下畜”的楼居,即干栏式建筑,这是明末西南地区跨民族分布最广泛的民居形式。
在经济地理上,明末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很大的不平衡性:各民族生产水平及耕作制度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同一民族经济结构内部主业与副业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差异的存在主要是环境使然。其中,传统的农耕经济往往决定了集市中的特产种类,而与外省的经济交流则极大地丰富了市中物产。此外,不仅集市的特产实现了地域多元化,而且西南民族的谋生方式也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文化地理方面,相对于外部影响来说,西南地区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更为深刻,主要表现在当地的特色地名、各色饮食、风土民情、烟酒茶文化等。梳理分析《游记》中的各类地名,石形岩洞地名多为广西所有,宗教类、物产类地名则与云南多名山名寺、物产丰饶等地域特征相关联。而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结构呈垂直地域分异:坝区、山谷稻作民族主食大米而山居民族则种麦食杂粮。林中果蔬、湖中水产,则使当地饮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相反,西南特色的风土民俗,却总体呈现出与祭祖和生产相关的一致性,这基本上是由当时靠天吃饭的经济形态所决定的。
西南地区的深箐密林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产的同时,却因人烟稀少,湿热多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吸食烟草、清晨饮酒、饮茶等防治毒瘴之法被人们普遍接受,形成了当地的烟酒茶文化。其中,饮茶之风在西南地区呈现出极大的地域差异——云南最盛而广西甚淡,因为在广西,敬食槟榔之俗,与云、贵的敬茶之俗殊俗同礼。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民族聚落地理,民族经济地理,民族文化地
理
(信息来源:中央民族大学_历史地理学_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管彦波)
18.《论<徐霞客游记>中的人物》
作者:谭笑
摘要:《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形式,排日记述徐霞客旅途中所遇之人之事之景。其内容之丰赡,堪称一部关于晚明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研究者亦从各个角度对其有过深入探讨。以文学而言,《游记》的文学成就、叙事风格、语言特色等历来是研究重点,而其中所记形形色色且数量庞大的人物,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对《游记》中的人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绪论部分。首先从历时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人物书写的发展趋势,即从纯粹山水景观向人之世界、从纯粹人物标识向人物言行、从历史传说人物向现实人物等三方面拓展,由此确立了该论文的选题意义。其次,梳理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研究者研究《游记》人物的情况,指出了其中有待继续深入的空间。
论文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考察了《游记》人物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该章从生存环境、日常生活与思想心态三方面,先后论析了人物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各阶层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心态,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入地考察了《游记》真实记载的人物的生存状态。这对研究晚明民众的生存状况、思想心态及整个社会的状况,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二章考察了《游记》人物的形象及其书写方式。该章从群体人物与个体人物两方面,论析了《游记》人物的形象及其写作手法。群体人物包括同一情境者、同一身份者及同一特征者,个体人物则包括笔勾勒式人物与精心刻画式人物。无论是从不同角度归纳的群体形象,还是以不同手法书写的个体形象,都不仅仅鲜明生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古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宝库。然而,徐霞客在人物书写的取舍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第三章考察了《游记》日常视角下徐霞客的形象。该章从精神追求、世俗生活与生死选择三个角度着手,探讨了《游记》如何塑造日常视角下徐霞客的形象。在日常视角下,徐霞客的形象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其的认识,更为真实饱满,更富有感染力,也更容易接受;借此,也能对徐霞客的“奇人”形象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人物,生存状态,日常视角
(信息来源:中央民族大学_中国古代文学_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曹立波)
19.《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
作者:刘冰
摘要:《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三十年野外考察的真实记录,是一部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地理著作。徐霞客在广西考察近一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广西,留下了详实的记录——《粤西游记》,是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详细记述广西地理及社会现象的著作,内容的详实度、可信度都很高,对现代广西地理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前提下,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及其个人因素三方面分析徐霞客广西之行的缘起。仔细品味《粤西游记》原文,把徐霞客在广西的考察分为四个部分,即桂东北、桂北及桂东南、桂西南、桂西北,从而整理出徐霞客在广西旅行考察的路线。在此基础上,论述徐霞客对广西自然地理研究和人文地理研究的贡献。
通过阅读、分析《粤西游记》,本文主要从岩溶地貌、流水地貌、水文地貌三方面总结概括徐霞客对广西自然地理研究的贡献。第一,指出当今很多的岩溶术语是徐霞客在广西考察地表岩溶形态时所命名的,或者根据徐霞客的描述逐渐演变的,如石芽和溶沟、落水洞和竖井、岩溶天窗、峰丛和峰林等;结合现代科学考察的成果,查证出徐霞客对广西洞口朝向、洞穴大小、形态、气候、用途、洞穴命名缘由和洞穴生物的记述准确性很高及其对地下河成因、走向已有初步认识,指出徐霞客在荔枝岩、弹子岩等洞穴所见到的形如弹丸的小石块就是穴珠;认为徐霞客对广西不同地区的岩溶地貌的比较研究,结论与当今的科学考察的结论一致。第二,指出徐霞客认识到流水对山体、岩石有侵蚀、堆积作用并受水流大小、水深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由徐霞客对广西水文地理的记录,可知徐霞客对广西河流进行过详尽的溯源考察,分析不同地区河流的河床是存在差异的,并指出河流在古代就被人们用来划分地区的界线。
本文主要从农业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聚落地理等方面概括徐霞客对广西人文地理学的贡献。第一,得出明末广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桂北地区的旱地上分布有小麦、胡麻等,指出广西有很多稀有的物种,如观音竹、黄鼠、柿狐、竹豚等,分析出物种的产生和生长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可知广西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特有的民族风情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三,得知广西南丹、河池等地的银、锡等矿藏丰富,明末开采技术已成熟,但成品成色较差;指出部分地区造纸业、纺织业等手工业发展速度很快,技术较高;得知广西各地经济贸易情况受到当地地形、物产、聚落、人口等因素的影响。第四,指出明末聚落选址和聚落规模受地形、河流、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交通、民族风俗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出民居建筑的风格、材料主要受当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也影响着部分地区的建筑风格。
徐霞客对广西四百多年前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记录,为广西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广西现代地理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徐霞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理学者的成长,是当今地理学者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历史地理,徐霞客,广西之行,地理贡献
(信息来源:广西师范学院_历史地理学专业_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周游游)
20.《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研究》
作者:徐虹
摘要:当代旅游伦理文化的建设离不幵发掘传统旅游伦理文化资源。在中国传统旅游伦理文化典籍中,《徐霞客游记》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作为旅游伦理文化的鸿篇巨著,它不仅对我国的名山胜水和国土资源作了全面考察和真实记录,而且也反映了徐霞客旅游之意义、览胜之态度、山水之情节、天人合一之审美等旅游伦理思想。徐霞客在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旅游伦理思想,有自己特定的伦理视角和价值关怀,其中尤以山水比德之神韵,逍遥天地之心性,离尘脱俗之境界,天人合一之精神为最。就其价值旨趣而言,“不探不知”的知行观,“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审美观,“攀历忘苦”的精神,“以遂其性”的生态观,均是其颇富创意的有机构成。
作为中国古代生态旅游的典范,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中的钟爱自然和与自然为友以及在自然怀抱中陶冶性灵等,对于人类转变征服自然的观念,实现珍惜地球资源和保护自然山水、热爱与钟情祖国大好河山、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的宏愿与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徐霞客旅游伦理思想,可以而且能够成为我们今天建设旅游伦理文化的宝贵资源,为我们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从中获得智慧与启迪,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问题探寻一条永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徐霞客,旅游伦理,生态价值
(信息来源: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泽应)
(作者系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