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霞客考察长江之源的历史贡献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 单旭
徐霞客诞生在江阴,处于江尾海头的江阴,从小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徐霞客曾多次去长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16岁时他第一次登上江边的君山,面对浩渺的大江,萌发了人生大志:“欲究江河之源”。从此在他的人生目标里,探索江河之源成为努力终身的课题,“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即江河二经,山脉三条,自纪载来,俱囿于中国一方,未测浩衍,遂欲为昆仑海外之游。”晚年万里遐征,面对盘绕不定、岸陡水急的金沙江,既不通航,又不能沿江步行,他按照龙脉学说,认真考察分水岭,追踪江流的走向。徐霞客为此舍弃传统官道不走,迂回北出,选择昆明—武定—元谋—大姚—宾川一鹤庆—丽江一线,主要目的就是考察金沙江的流向,在元谋他终于以足勘目验了他追踪了一辈子的真正的长江正源——金沙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溯江纪源》虽然没有注明写作时间,但是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在对金沙江有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之后写的,因为其文中有“西出石门金沙”的话。钱谦益、陈函辉等人都说徐霞客归途中,在峨眉山下给他们写信,寄给他们《溯江纪源》一文,谈及长江源流问题。由此推论,该文成稿于对这一片区域考察结束以后,可能于崇祯十三年(1640)归途中在“峨眉山下”定稿。《溯江纪源》不但是徐霞客一生延续时间最长、所耗精力最多的研究课题,也是他一生地理考察的最后一篇封笔之作。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论点就是驳斥岷江为长江江源的旧说:“岷江经成都至叙(叙州府,今四川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另外,大渡河“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因此徐霞客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长江正源就在金沙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说法。徐霞客在长江源流的考察和论证上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随着近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万里长江的来龙去脉。“长江”这个名字是干流的统称,它在不同河段又有不同的名字。从青藏高原腹地的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江源向下与当曲河的汇合处称沱沱河,从当曲河口至青海玉树县直门达称通天河,再向下到四川宜宾,这一段因产沙金而得名为金沙江。只有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为长江。
今天看来,生活在4个世纪之前的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迈出科学考察长江江源征程的第一人。他能够以一己之力,一举打破了沿袭千年之久的“岷山导江”旧说,用《溯江纪源》这一篇科学巨著论证了自己的考察结论,的确是一份中国科学史上的文化瑰宝。
对长江及各主要支流,我国汉代以来已有记载。《溯江纪源》敢于大胆否定被视为圣经的《尚书·禹贡》“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长江水系进行科学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徐霞客的论证是通过实地考察基础上进行的科学考证,“其所纪核,从足与目互订而得之”,《溯江纪源》之所以成为了科学名篇。它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溯江纪源》是最早刊登和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徐霞客著作。它被刊载于崇祯《江阴县志》。康熙皇帝在《康熙几暇格物编·江源》中介绍并赞赏该文的科学洞见。
一、考察长江之源的缘由与经过
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人都将岷江看作长江之源。《禹贡》一书传说是大禹治水成功后所作,也有传说是夏代史官所录,现在更多是被看成战国时期作品。其中对“长江”的流经就有着简明的记载,即“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既然“岷山导江”,岷江自然就是长江的上游了。这种说法在先秦古籍里相当常见。《荀子·子道》记载:“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而《山海经·中山经》也说:“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两者说的都是长江源出于岷山。考察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秦灭巴、蜀之后,岷江流域尽入秦国版图。在当时汉人的认知里,岷江的确是已知的长江最上游。而岷江作为水流量最大的长江支流,其浩大水势也似乎佐证了这一看法。
摆在徐霞客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岷江,以及古籍上为什么一直认为它是长江的源头。对于第一个问题,他的立场非常鲜明:“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 皆中国之支流。”“渭”就是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因为古人对黄河的“几”字形流向早已熟悉,所以对渭河并不是黄河正源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争议。
既然如此,为什么岷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呢?自然是因为《禹贡》“岷山导江”之语早已深入人心。徐霞客虽然没有冒着很大风险直接否定这种载入“四书五经”的说法,但还是对《禹贡》的说法作出自己独特的限制性解释,并委婉地批评了前人对“岷山导江”一词的误解:“而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非其滥觞发脉之始也。”既然疏导黄河起自积石山,可黄河的源头不是起始于积石山;同样道理,大禹疏导长江起自岷山,也不说明长江的源头起始于岷山。总而言之,“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
在否定岷江作为长江正源的地位之后,徐霞客自然需要找到心中真正的长江源头。他把视线投向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徐霞客依据的是宋代的龙脉说。徐霞客分析了中国的三大龙脉,其中南方的龙脉,起自岷山,沿长江南岸下行,往东延伸过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抵达江苏金陵。他说的“龙脉”,其实指分水岭。他指出,洞庭湖西边的水源来自沅江,发源于贵州的谷芒关,南边的水源来自湘江,发源于广西的釜山、龙庙;长江下游鄱阳湖南边的水源来自赣江,发源于广东的涮头、平远;东边的水源来自信江、永丰溪,发源于福建的渔梁山、浙江的仙霞南岭。徐霞客还列举了长江流经的地域,描绘出最早的万里长江图。横断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交界处, 是中国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的总称。这些山岭自西而东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山岭褶皱紧密,断层成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安宁河等许多大河都沿深大断裂发育。
在这些江河里,徐霞客尤其注意到金沙江。它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水流湍急,向东南奔腾直下,至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却突然转向东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峡。金沙江再经四川盆地西南部,到宜宾与岷江相汇成为长江干流。这一点,在当时也并不是什么新发现。早在《汉书·地理志》里就已经提到,越嶲郡遂久县有“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过郡二,行千四百里”。
遂久县在今云南永胜县北,而僰道就是宜宾。这就说明,“绳水”指的就是金沙江。至于“金沙江”这个名称,首见于元代。《元史·地理志》记载:“丽江路军民宣抚司,路因江为名,谓金沙江出沙金,故云。源出土蕃界。今丽江即古丽水,两汉至隋、唐皆为越嶲郡西徼地。”到明代,《广舆图》最先绘出金沙江河道,并注明金沙江源出云南。云南人杨士云在《议开金沙江书》里写道:“金沙江古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名犁水,误犁为丽。”他对金沙江发源地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但这些记录只能证明金沙江汇入长江,它究竟是长江上游的干流还是支流,却仍旧不得而知。而这也是徐霞客想要搞清楚的。
于是,1936年秋他从“江尾海头”的江阴,长途跋涉数万里,风餐露宿千余天,开始了他精心策划了多年的万里遐征。这次远游,他选择的路线,正是沿着相持长江而上的“南龙”: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南岭山脉的走向,按照徐霞客的理论:“龙远江亦远,脉长源亦长”,只要查明了南龙的去向,也就能考证长江的正源。南龙由云贵趋五岭,又自五岭东趋闽,继散为浙江诸山,徐霞客从长江最下游的佘山开始了万里遐征,一路穿越浙江、江西,进入湖南、广西,抵达云贵高原探寻长江源头。徐霞客于1638年到达云贵高原的鸡足山,又北入丽江,考察金沙江的形势,然后游大理,西越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至腾冲而返。归途又滞留于鸡足山。徐霞客不仅搞清楚了局部地区的山脉走向,还与整个横断山脉相联系,观察西界群山的起伏,获得了对“南龙”大势的实际观感,并由此证实了对长江正源的正确认识。
崇祯十年(1637)十二月十日,徐霞客到达武定府(治所在今云南省武定县),游武定诸胜并前往元谋县以北的姜驿,其目的在追踪考察江源金沙江,“穷金沙探秘而已”。《徐霞客游记》的《滇游日记》详细记载了这次旅途的经过。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红土地,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人类之一——元谋人。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旁,发现了元谋人的化石。通过对发掘出的炭屑、烧骨和石器等进行研究,证明元谋人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徐霞客在十二月初一日开始离开元谋,到十二月十日,“又北一里,入富民县南城南门,出北门;无城堞,惟土墙环堵而已。盖川流北向,辟为大坞,县治当西坡之下,其北有余支掉臂逾坳北去,川流则湾北臂而东北下焉。”考察当代地图得知,川流现名普渡河、螳螂川,富民县城建在螳螂川北。“十一日,自小甸堡至武定府歇。”遗憾的是,后面将近二十天的日记缺失。为徐霞客整理编撰游记的季会明后来询问了徐霞客的“从游之仆”顾行,得知这段时间徐霞客“遍阅武定诸名胜,后至元谋”,还曾“究金沙江”,可惜详情如何已无从查考。
人们只知道徐霞客在十二月五日的日记中写道:“元谋县在马头山西七里,马街南二十五里……直北九十五里为金沙江,渡江北十五里为姜驿,与黎溪接界。姜驿在金沙江北,大山之南……”这段记载就说明他必定已去过金沙江江边,而且渡江去北岸十五里到姜驿住宿,后再渡江返回元谋。
从地理角度看,徐霞客选择元谋段金沙江作为考察重点可谓独具慧眼。这一段位于北纬26°以南,是金沙江干流纬度最南的部分。江北的姜驿也隶属云南,既可渡江踏勘金沙江两岸,又坚持了按行政分区在云南境内系统进行地理考察的原则。金沙江流经万山丛中,两岸悬崖峭壁难于接近,至元谋漾出平滩数十里,江面开阔,局部可以通航,方便观察金沙江的河流水文情况。
元谋是金沙江边著名的干热坝子,四季无霜,旱季长达七个月。这样的环境,古人视为畏途。因为阻止嘉靖皇帝追尊自己的藩王父亲为“皇帝”而流放云南的杨慎(1488—1559)是明代中期的大才子,他在《元谋县歌》里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身为一介布衣的徐霞客也确实在元谋吃尽苦头。同行的仆人顾行生了一场大病,很长时间不能随行。身边的钱粮已用尽,只得“日日化米以供食”。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徐霞客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实地观察朝思暮想的金沙江夙愿。
二、提出“江源唯远”的科学论断
徐霞客从22岁正式开始出游,到56岁逝世前,历时30多年游遍当年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司。在他毕生的旅行中,科学考察始终是其突出的主题。徐霞客科学考察的范围极广,包括了山川、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矿产、动物、植物、工业、交通、城邑、古迹、民俗、疆域等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诸多方面,特别是对江河源流、山脉地貌的考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地质学家丁文江在其所撰的《徐霞客先生年谱》中说:“然则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
徐霞客在《溯江纪源》中提出:“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在此之前,长江的源头一直遵循秦汉以前的《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说法,即把四川的岷江认为是长江的上源。徐霞客经过深入云南实地考察,在《溯江纪源》(又称《江源考》)中明确指出:“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在今四川宜宾市),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得与河异乎?非也!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黄)河,皆中国之支流,而岷江为舟楫所通,金沙江盘折蛮僚溪峒间,水陆俱莫能溯。……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而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非其滥觞发脉之始也。……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经黎、雅与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徐霞客不仅大胆地质疑了《禹贡》等典籍“岷山导江”的旧说,在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真正源头,同时明确提出了“江源唯远”的科学论断,这对后人探寻河川源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先后两次组织力量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长江源深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这里有大大小小十几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三条,即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这三条河中,楚玛尔河水量不大,冬季常常干涸,不能成为长江正源;当曲水量最大,而沱沱河最长,居于中间,由西向东入通天河,与长江干流流向一致,根据徐霞客提出的“河源唯远”的论断,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公布考察结果:“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千米,而是6300千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自此,“长江作为世界第三长的河流”成为世人共识。然而,2008年的调查建议,金沙江的正源应该是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的无名山地东北处的且曲。且曲与源于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的沱沱河汇合后,它们一起被称为通天河。
长江这个名字是干流的统称,它在不同河段又有不同的名字。从江源向下与当曲河的汇合处称沱沱河,长375千米;从当曲河口至青海玉树直门达称通天河,长795千米;再往下2326千米到四川宜宾市,这一段因产砂金而得名为金沙江;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徐霞客很难具体地描述完整的长江源头,但他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出了长江正源为金沙江的结论,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经高度评价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三、理清金沙江的源流脉络
徐霞客《溯江纪源》的科学价值,不仅在于把长江的正源从岷江转移到金沙江,而且明确提出“云南亦有二金沙江”之说。《溯江纪源》中说:“在叙州者,只知其水出于马湖、乌蒙,而不知上流之由云南、丽江;在云南、丽江者,知其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叙为江源。云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转,即此江,乃佛经所谓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远征麓川,缅人恃以为险者,乃佛经所谓信度河也。”
徐霞客所说“南流下海”的金沙江,即今天的伊洛瓦底江,为了有别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又称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支流异名繁杂,徐霞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终于理清了它的源流脉络,认为龙川江、麓川江、金沙江三名实为一江,只是流经的地域不同而名称各异罢了,比如在腾冲叫龙川江,在芒市叫麓川江,而在缅甸则叫大金沙江。徐霞客总结为:“分而岐之名愈紊,会而贯之脉自见矣。”
金沙江古称丽水,是长江的上游,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中段,因古代盛产砂金而得名。据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载:“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丽水”一词,较早见于唐代樊绰的《蛮书》。该书卷六“云南城镇”里说:“越礼城在永昌北,……又西至拔熬河、丽水城。……又西渡丽水至金宝城。”“镇西城南至苍望城,临丽水,东北至弥城,西北至丽水渡。”据记载,唐代南诏曾在今伊洛瓦底江(又名大金沙江)设置“丽水节度”。据方国瑜先生考证,丽水节度管理的区域即在流入缅甸境内的伊洛瓦底江东西两岸,丽水城在腾冲西、伊洛瓦底江东岸。其实,古代虽把长江上游金沙江叫做“丽水”,但和唐代南诏所设“丽水节度”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
徐霞客生长在长江口附近的江阴,面对浩渺的大江,从小立下大志,“欲究江河之源”。他运用追踪和目击的办法考察江河。晚年到云南,面对盘绕不定、岸陡水急的金沙江,既不通航,又不能沿江步行,他则认真考察分水岭,追踪江流的走向。他舍弃传统官道不走,迂曲北出,选择昆明—武定—元谋—大姚—宾川一鹤庆—丽江一线,追踪考察金沙江的流向,并在元谋实地考察了他一直求索的长江正源:金沙江。
徐霞客所选路线中的丽江位于滇西北,唐初属于吐蕃控制势力范围,隶属神川都督府,贞元十年南诏攻破吐蕃后改属铁桥节度,宋大理国前期改属剑川节度。丽江一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金沙江“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讹‘犁’为‘丽’”,故名丽江;二是金沙江因出产砂金,以“金生丽水”,故“古名丽水”,得名丽江。
金沙江在离开了发源地青藏高原后,进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峡谷中并流不息,形成了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流至今天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刚好被迎面屹立的高山崖石阻挡,于是猛然掉头急转东北而去,形成了一道“V”字形大弯,人们把这举世罕见的壮观景象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而后转向南流至永胜县涛源镇掉头东去,真正实现了“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金沙江“一波三折”环绕丽江市奔流达615千米,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彩云之南,来到了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出三峡,驰骋于“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之间,浇灌了“江淮稻粮肥”的苏皖大地,养育了“富饶甲海内”的长江三角洲,沿途汇集了大大小小700多条河流,最后浩浩荡荡注入东海,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又一条母亲河。
四、论证了江阴特殊的地理位置
在《溯江纪源》中,徐霞客特别提到了家乡江阴的特殊地理位置是他萌发考察长江源头的精神根源:“江河为南北二经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其源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徐霞客,正是登临君山眺望长江,因而萌发了远游四方,探江溯源的远大志向。
徐霞客为探索江河,曾经“踰淮涉汴”“北历三秦”,而且入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为了比较长江、黄河的源流水势,他也深入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在探索江河源流的过程中,他确定了一个原则,即“不审龙脉,所以不辨江源”。龙脉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表示山的外形,更意味着地下生气流动的地脉通道。中国传统的地理观念认为:山川大地是一个活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龙脉结穴之处,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徐霞客经多年实地考察,得出结论:“迴龙西结金陵,余脉东趋余邑;是余邑不特为大江尽处,亦南龙尽处也。龙与江同发于崑仑,同尽于余邑,屹为江海锁钥,以奠金陵,拥护留都,千载不拔之基……”徐霞客认为南龙和长江都同时以江阴为门户,在中国的地理形势上江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大江锁钥,也是江海门户,是拱卫金陵的重要基础,具有“千载不拔之基”。徐霞客萌发探江溯源的志向的起点在江阴,经毕生考察,他将认识和心得落脚于江阴。
徐霞客论述的江阴这一重要地理位置,也清楚地描述了万里长江在江阴这一段突然骤然紧束,南龙余脉的黄山、孤山、肖山、长山、巫山以孤形之链束缚了奔腾的江水,形成了江阴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地理形势。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对江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顾历史,每当政治清明、和平安宁的时期,江阴会有效地发挥“江海门户”的作用,充分利用交通优势,使经济、文化、社会得到飞快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自战国春申君起,江阴已是三吴襟带,舟车会聚的交通中心,至盛唐时,江阴已是长江上连通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重要贸易港口,是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而每当时局动乱、战祸频发之时,江阴又是江防要塞,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多次成为双方交战的重要战场。史书记载,历代在江阴设立水师陆军。南北朝时在江阴沿长江陈舰列营以阻北军;南宋名将韩世忠、岳飞曾移师江阴驻守;宋末赵良珂曾带领水师在此抗击蒙古大军;元末朱元璋在巫子门大败张士诚;清末江阴要塞闻名中外;1937年中国军队在江阴进行持续两个多月中日海空大战;解放战争后期,7000多名江阴要塞官兵阵前起义为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徐霞客不为典籍所束缚,认为“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秘”。他旷日持久地寻根溯源,足勘目验,历尽艰辛,终于写出了科学名篇《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说:“其书数万言,皆订补桑《经》、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陈体静也说:“此考原本已失,兹从本邑冯《志》中录出,非全文也。前人谓其书数万言,今所存者,仅千有余言而已。”
《溯江纪源》是徐霞客一生中延续时间最长、所耗精力最多的研究课题。对长江及各主要支流,我国汉代以来已有记载,《溯江纪源》敢于大胆否定“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从整个水系的宏观上进行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金沙江是长江正源的科学论断。徐霞客的结论是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其所纪核,从足与目互订而得之”,这种严谨学风使其著述成为科学名篇。《溯江纪源》推翻了1000多年的因循旧说,证实了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正源,徐霞客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迈出科学考察长江江源征程的第一人,也是开辟中国系统考察自然、描述自然新方向的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