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年谱
刘喻枫
李寄,一作李介,字介立,号因庵,亦号萍客、甕里书生、白眼狂生、三因居士、复阳子、昆仑山樵,明末清初江阴人。父徐宏祖(霞客),母霞客妾周氏。邑志载周氏“方孕而嫡嫁之”,其子“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两姓,历两朝,故自命介立”。李寄的一生,可谓艰辛备尝,少时遭天伦之惨,青年历家国之痛,暮年经贫病之苦。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李寄矢志于学、寄情于游、终身以隐,以诗人兼学者,高士兼畸人,志士兼遗民的形象与姿态,在明清之际的江阴文坛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诗文作品也成为明清之际遗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李寄的诗文正是其人生历程的映射,而知其人、论其世方能更好感受与理解凝聚在诗文中的诗人的心灵律动。
是以不揣浅陋,以诗人遗著为主,结合地方志书及前人研究成果,编成《李寄年谱》。学力浅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然于诗人,存一片诚挚敬意;于学术,冀一毫微末之功。拳拳之心,于此表之。
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1620)一岁
十二月,生于江阴。
按李寄的生年历来存在争议。田柳《李寄生平年表》归纳其说有三:其一为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其二为崇祯元年戊辰(1628);其三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周宁霞另提出泰昌元年庚申(1620)。当以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为是。该说的主要依据是李寄于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所作《除夜》一诗,诗中有“堪怜四十今年是”一句,下有李寄自注“余生辰在十二月”,由此可推知李寄生年。又重庆北碚图书馆藏凝香居蓝格抄本《李介立先生诗稿》中《停车集叙》有“余甫冠即游金阊”“乙酉变后又五年,余至姑苏,求问诸友,竟无一人……因口占云:犹见桥边旧酒垆,十年兴不似当初……”,按该《叙》书于顺治六年己丑(1649),十年前,即李寄游金阊之时,当为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李寄其时“甫冠”,亦可证其生年为万历四十七年,翁雪花《再谈李寄<停车集>》也谈到这一论据。又李寄《附游集叙》有“今春葛君有探梅玄墓之兴,余从鼓之”之语,其《附游集》《重游范氏山园》一诗中有“弱冠喜游览,兹山众所矜”“风月一朝变,山川十载恒”的诗句。按《附游集》作于顺治六年己丑(1649),推之亦可证李寄生年为万历四十七年。故年谱以万历四十七年为李寄出生年份。
然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按公历换算已为公元1620年,则李寄公历生日应为公元1620年。
又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八 人物三 隐逸):李寄,字介立,即徐介立。母周氏,徐弘祖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两姓,历两朝,故自命介立。性颖异好学,少应郡试,拔第一,既而悔曰,奈何以文字干荣哉。弃去,奉母居定山,终身不娶。母卒,隐由里山之山居庵,号由里山人。张有誉方贵,徒步请见,踰垣避。友人曹志云怜其寒,赠之衣,却不受。郡司马、邑令皆欲一见,不可得。陆次云以风雅自命,得其诗甚重之。著有天香阁集、历代兵鉴、舆图集要、艺圃存稿及生平所为诗累二百余卷。初,霞客游记原稿遭兵燹失去,介立于宜兴史氏访得之,类辑成帙。年七十二卒于钓台村,夏氏执友夏宝忠敛葬之山居庵旁。
父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母周氏,徐霞客侍妾。关于李寄母氏。光绪《江阴县志》所载为“母周氏,徐弘祖妾”,以李寄母为周氏;徐恪《题昆仑山樵传后并序》亦言“母周氏,霞客徐先生之妾”;惟徐镇《李介立先生小传》言“(寄)育于某氏,少长,欲旋里,族弗能收,又不忍为他姓后,故从其母氏姓李,而自名曰寄”,认为李寄之母当为李氏。按,寄之冒姓“李”,实为母被逐所嫁者之姓,此处从县志所载以李寄母为“周氏”。
是年徐霞客三十四岁。霞客母王孺人七十四岁,霞客长女徐节妇约八岁,长子徐屺五岁,次子徐岘一岁。
天启四年 甲子 (1624—1625) 六岁
徐霞客四子徐生。
天启五年 乙丑 (1625—1626) 七岁
九月,徐霞客母王孺人去世,寿八十一岁。
天启六年 丙寅 (1626—1627) 八岁
四月,江阴名宦、东林党人缪昌期死北京狱中,年六十五岁。
六月,李应昇死北京狱中,年三十四岁。
是年,李寄友人、江阴名士沙张白生。
崇祯六年 癸酉 (1633—1634) 十五岁
在江阴求学。
古人以十五为志学之年,邑志本传及各小传均言李寄“性颖异好学”。又徐恪状李寄求学之勤且艰言:“贫不得书,闻人有书,辄往借,或卷帙重繁,身自捃负,往来山中。”或可见出李寄少时求学景况。
是年徐霞客长子徐屺娶缪昌期孙女。
夏世名(舆先)生。
崇祯七年 甲戌 (1634—1635) 十六岁
徐霞客长孙徐建极(徐屺子)生。
崇祯九年 丙子 (1636—1637) 十八岁
致力于举业。
《停车集叙》:“当是时方重制艺,士非此无以取科甲、建功业。俛首穷力于其中,然不肯随人团走,务求圣贤至意。自辟文章蹊径,每得一题,伸纸挥写,滚滚数千言,风搏浪涌,顷满三纸。”
按此段文字为李寄追述弱冠前情状,由此可知李寄在二十岁之前,颇重视科举,希望通过科举建功立业。其师韩日如评价其文:“按笔一呼,古今帝王材杰一一奔赴如商贾之归市,而婴儿之随其母也。汉王拜大将如呼小儿,亦风气摄之耳。呜呼,岂刀笔之吏所知哉!”可见李寄的制艺有相当的功力,其后“应郡试,拔第一”为情理中事。
崇祯十一年 戊寅 (1638—1639) 二十岁
在苏州参加文会,同友人诗酒唱和。
《停车集叙》:“余甫冠即游金阊,年少志壮,意气勃勃出人上……然花朝月夕,一二社友拉登虎丘,上酒垆,岸巾痛饮,飞觥紧扳,连接日夜……”可知李寄此时曾游苏州,并参与文社,留连吴中胜地虎丘,痛饮歌咏,颇有名士作风。
崇祯十四年 辛巳 (1641—1642) 二十三岁
正月二十七日,徐霞客卒于家,享年五十六岁。
三月九日,徐霞客归葬江阴之马湾。
按李寄虽未亲炙其父教诲,然受其父影响甚大。江阴名士沙张白《劝友徐介立复姓书》:“仆闻父老识霞客者,言足下声容举止甚似其翁。仆窃窥之,不特貌似而已,即性情无不似者。足下好读书,好远游,畏恶俗人,敝屣富贵,与人交不以盛衰存亡易其心,凡此皆霞客之所长而足下克继其绪者也。”可知李寄父子实多相同之处。
崇祯十五年 壬午 (1642—1643) 二十四岁
坐馆于葛氏。
《谷口集叙》:“而母老无养,明年复馆于葛氏。”
按《谷口集叙》中的“明年”为顺治六年(1649),据此可知李寄前此曾馆于葛氏;又《偕隐集叙》有:“既而城破,无家可归,转徙诸亲识处,东西无宁居者五年。”可知李寄在申酉之变后,曾有五年动荡不安的生活,至顺治六年始稍微安定。
据此可推知,李寄初次在葛氏坐馆,当在其二十四、五岁时。
李寄虽为养母而坐馆,然时有抑郁之志、骨鲠之怀、报国之心,见诸诗篇。
崇祯十六年 癸未 (1643—1644) 二十五岁
坐馆之余,与汤仲曜等友人遍访江阴风物。
据《天香阁随笔》卷一所载,李寄于顺治二年前即已看到“劝忠寺之宋梅,庆云庵之垂丝海棠”;又《偕隐集叙》所载,乙酉江阴兵起时,李寄尚与汤仲曜同游,可知李寄坐馆之余的生活。
崇祯十七年
清顺治元年 甲申 (1644—1645) 二十六岁
赴南都上书。
徐恪《题昆仑山樵传后并序》称:“李自成陷京师,徒步走留都上平贼十册,不报。”
李寄《停车集》(《枫桥晨赋》)亦有:“侯门惯喜鸡鸣客,阃外谁求虎啸才?献策不成辞棹去,独提长剑浩歌回。”可知李寄在得知明朝覆亡后曾有上书之举,但未得到采纳。
又李寄《偕隐集叙》:“先是,弘光初立,余草《中兴五策》将上诸朝。闻其嬖奸渔色,遂不果上,因著《避世论》以见志。”可知李寄在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曾欲再次上书,但因为听闻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渔色,终止上奏。
顺治二年 乙酉 (1645—1646) 二十七岁
江阴兵起,与母亲辗转江阴多地避难。
五月,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政权亡。
闰六月初一日,江阴士民倡义守城。
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陷,前后共八十一日,倡义领袖典史阎应元死难。
《偕隐集叙》:“乙酉闰六月朔,城中兵起。余时与仲曜游()山,知而踉跄奔归,则城门昼闭。凡挈妻孥辎重出走者,禁不许,皆拥挤城隅。余独与母氏重间走出,当是时,事出仓卒,真所谓腰无一文。母氏犹捲得卧具一二件,余则小褂蔽体而已。至云亭,母氏趂友人家眷走陈市。余独留将谋旬日粮,卒遇虏骑,并小褂失之。(又六月十三日,虏晨压云亭镇。余不知,猝遇骑兵,横刀索宝。余解小褂掷向马前,裸身当之,告以无有。虏举刀斫下,见其臂若有所缠缚者,刀不能下,遂去。)裸身冒雨走数十里,遂同母氏避常熟界三日。备诸艰苦,笔不能述,亦不忍述也。”由此可知,难作之前,李寄尚同友人游玩,难起仓促,李寄与其母辗转云亭、陈市(俱江阴地名),甚至避难常熟。期间,李寄还遭遇清兵,几乎遇难,实可谓艰辛备尝。
又《天香阁随笔》卷一:“顺治二年乙酉,避兵陈市,因往顾山,观所传梁昭明手植山茶古本。死久矣,旁发一枝,已巍然覆屋。兵戈碎胆,何暇操觚,作不情风雅事耶?”也可知李寄其时避难情况。
同年七月十五日,徐氏奴变,徐霞客长子徐屺、次子徐岘,侄徐亮公被杀,徐氏一门死于奴变者十六人。
李寄对于江阴城守之际的义民格外留心。有《义士胡君传》《张达传》《周烈妇传》《徐五传》,《天香阁随笔》中记录殉难士民亦多。
顺治三年 丙戌 (1646—1647) 二十八岁
为避难客居云亭高氏。
《髡舂集叙》:“丙戌余匿于云亭高氏……”
《偕隐集叙》:“既而城破,无家可归,转徙诸亲识处,东西无宁居者五年。”
据此,李寄于乙酉江阴城破后,为避难流寓多处,此年客居云亭高氏。
顺治四年 丁亥 (1647—1648) 二十九岁
寓居云亭两水湾村舍。
《髡舂集叙》:“丁亥冬日书于两水湾之村舍。”
是年,李寄辑录丙戌、丁亥两年所作诗歌,成《髡舂集》。
按《髡舂集》为李寄所辑定第一部诗集。
顺治五年 戊子 (1648—1649) 三十岁
移居定山红塔湾。
《谷口集叙》:“岁在戊子,身世交厌……因裹粮入定山红塔湾,借榻老僧龛下。”
《天香阁随笔》卷二中亦有相同表述。
顺治六年 己丑 (1649—1650) 三十一岁
元旦,作《己丑元旦》:“陶潜甲子纪诗章,元旦先书第一行。正统七年徒记闰,春秋正月久无王。共赓敕勒歌何也,宁作娵隅句不妨。把酒今朝何所祝,花前日日醉千觞”以见志。
馆于葛氏。
按李寄前此已在葛氏坐馆,宾主甚为相得。李寄《髡舂集》有:《十六日饮葛中甫斋头再拈江字》《同葛中甫夜饮》二诗,后诗首联云:“多君好客常盈坐,落魄如余亦接来”。可知其与葛氏交游情状。
春,同葛氏出游。
《附游集叙》:“今春葛君有探梅玄墓之兴,余从鼓之。舟发而雨,竟四日,旦霁及山时,梅花为风雨所摧,落英如雪,枝头余片亦厌厌无兴也。越三日,期尽历灵岩诸山,舟发又雨,仅从雨隙中匆匆一过天平而已,余俱不暇着屐。”
按玄墓、灵岩均苏州名胜,李寄此游为从江阴出发,走水路抵苏州。
至苏州,遍寻旧友不得。
《停车集叙》:“乙酉变后又五年,余至姑苏,求问诸友,竟无一人。”其感慨之深也形诸诗歌,《重游范式山园》《题虎丘》满溢今昔之感。
同年,李寄再过顾山,题诗和昆山顾潜,其诗为:“闻说昭明植甚真,孙枝犹见昔时春。废兴一物非无,呵护千年定有神。狂客醉呼汤般若,恶奴狠踏瓦屋鳞。激成斫伐由吾辈,莫怪山僧太俗人。”
仲春,于葛氏绣虎斋编次春间苏州之游所作诸诗,成《附游集》。
夏,编次旧作,成《停车集》。
友人汤仲曜游浙,为之叙《浪游集》。
江阴抗清志士黄毓祺死南京狱,年七十一岁。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六 人物一 崇祀乡贤):黄毓祺,字介子,銮曾孙,恩贡生。慷慨负奇气,于学无所不窥,与弟毓礽并知名。见明政日衰,忧时感事,多发为诗歌。周延儒未第时侨寓其家,一日与谈,毓祺举案上砚掷之,不中,叹曰:“恨不杀此误国儿。”乙酉之变,江阴城围,毓祺与门人徐趋、客邓大林等,举兵行塘,以应城内。城破,毓祺念四方未靖,拟图后举,乃逸去。明年归里,见其亲尸出于棺,营葬毕,悲懑抑郁。佥人谋以前事罗织之,兼徐趋事败,复逸去。子大湛、大洪被收,兄弟方争死,而毓祺以敇印事发捕至所司,诘曰:“若欲何为?”曰:“求一死耳。”下金陵狱,吟咏不少辍。将刑,或以期吿,取袭衣,自敛趺坐而逝,仍戮其尸,时年六十有一。著有:《古杏堂集》《大愚老人集》。毓祺在狱时,从子大澳(后更名觉),纳橐饘,或劝之避,不去。毓祺既死,独大湛入旗为奴,湛妻周氏当行,自刎于郡庭,不死,卒投缳死。湛既行,僧绍元倾赀赎以归 。
顺治七年 庚寅 (1650—1651) 三十二岁
孟春,辑成《谷口集》。
孟春初夏之际,奉母移居敔山湾。
《偕隐集叙》:“庚寅始谋一椽于女山湾……至是春,始奉母入山。”
按女山湾即敔山湾。在李寄笔下,其地风景甚佳:“江邑无深山,独女山岩张谷抱,居民数十家,皆朴略无文,安于樵稼。大溪直贯谷中,余家正临溪上,溪峰环映,树木周匝,南北两兰若,清幽可坐。虽友无台佟,释无支遁,而坐眺烟峦之起灭,卧听禽鸟之变声,信口掀眉于邻翁溪水之间,真不减南面乐也。”
《偕隐集》中所录《黄花诗》前小序言“五月仲曜访余敔山”,可知李寄移居敔山湾时已在夏季。
同年,为养母计,仍馆于葛氏。
顺治八年 辛卯 (1651—1652) 三十三岁
结识时任常州知府祖重光(星岳)。
徐恪《题昆仑山樵传后并序》提及祖星岳与李寄之关系:“后星岳官关中,官湖襄,乃资之游。西登太华,望秦陇,走雍岐,南下湘汉,过鄱阳,泛浙江,归寓隐游鲤山僧舍。”可知李寄之游,多受祖星岳资助。
按康熙《常州府志》:祖重光,字星岳,辽东人。顺治七年至顺治九年任常州知府。
是年,李寄母周氏卒。
《偕隐集叙》:“呜呼,岁余而母氏见背矣。”其下著:“辛卯夏日泣血书。”
可知在李寄奉母移居敔山湾后年余,李寄母周氏即谢世。李寄奉母至孝,买田奉母文字数见笔端,母死后更哀毁备至,以为“此天罪介不使之居是山也,而祸及母氏”。其后楚游途中作《思亲》:“高渚舒长望,东风拥树吟。白云亲不在,寒食墓谁临。游楚非由志,安齐岂耳心。终天无限恨,江水未为深”,顺治十二年作《除夕》:“遥天泼墨浸松根,乔木群吟里寺门。静剔琉璃当白画,诗和梵呗送黄昏。三年爆竹天涯过,此夕闻钟夜半飧。清福支公能惠我,独惭寄食累先魂”寄托哀思。
录移居敔山湾后诗,成《偕隐集》。
顺治九年 壬辰 (1652—1653) 三十四岁
腊月,葬母周氏。
《思亲》前小注:“先慈以去腊归土,今春,介即辞墓出游,寒食一抔,不能躬临伤哉,何以为心也。”
按李寄母去世在顺治八年夏,延至次年腊月才下葬,其原因或是李寄贫困,一时无法备办,其后得友人资助,才得以葬母。
是年,夏宝忠卒,寿五十三岁。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八 人物三 行谊):夏宝忠,字孝珍,树芳子。缪文贞器之,字以女。性慷慨好施,吴中士夫皆乐与交。由廪贡生例授文华殿中书。虽处草莽,朝宁闲,否泰之机,言之了如。修刻家乘,封植先垅,周恤贫族,士论多之。子世录,字舆先,好学能诗,伉爽有父风。徐介立、大育头陀皆舍于其家,刻大育头陀诗集行世。孙贻典,字文初,亦以文鸣 。
顺治十年 癸巳 (1653—1654) 三十五岁
春,从祖重光赴楚。
五月,至汉阳。
《题晴川集后》:“癸巳春,余以弧矢之志,羁靮之义,释縗,从郡侯祖公赴衡州兵使者任。时楚氛炽甚,幕中客皆告去。予独上书请行,公甚壮之。五月至楚,得火疾,留余汉阳。”
《晴川集》《鸣蝉集》《天香阁随笔》《题晴川集后》录李寄游楚路径:经镇江、南京、皖口到江西;过九江,登庐山;抵达武昌、汉阳,赴湖南长沙,随即返回汉口。
八月一日,李寄将“京口至大别诸作录成一帙”,是为《晴川集》。
秋,从祖重光赴河南。
十月,至宛邱。
《题晴川集后》:“如此十月来宛邱,所历楚豫千三百里……”
是年,李寄族伯、江阴诗人徐遵汤(仲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顺治十一年 甲午 (1654—1655) 三十六岁
五月,从祖星岳自河南由淮上赴江右。
《听雨集》所录《舟行望荆山》自注:“甲午五月五日舟泊涡口,舟中竞置酒,觅蒲艾,呼同人游荆山无应者,遂独行上山。”
《怀古》自注:“甲午夏,余舟过盱眙……”
《过灵璧吊虞美人墓》自注:“甲午六月余自中州由淮入江,从左公赴江右,行次乌江……”
《天香阁随笔》卷一:“予自江右入浙,过鄱阳湖,进舟上饶江,所历安仁、贵溪、弋阳、广信、玉山诸郡县,入其城,大都不过数十家,而江中行舟,竟日罕见……予闻此言也,掩耳急去,时甲午八月。”
九月,入浙,访友人汤仲曜。
《孤笻集》所录《大雄山再访汤仲曜在道作》注云:“甲午九月入山访过”。可知李寄入浙后,曾访已经削发为僧的友人汤仲曜。
秋,返回江阴由里山山居庵。
《息影集叙》:“所以每归即借榻由里山之僧舍……甲午归,而息于此。”
除夕,守岁山居庵,祭奠亡母。
顺治十二年 乙未 (1655—1656) 三十七岁
仲夏,游淮上,客居淮阴寥天阁。
《鸣蝉集叙》:“仲夏客淮阴,寓僧舍之寥天阁……因索囊中,得诗数十首,录而读之……”
辑录楚游汉口以下诸诗,成《鸣蝉集》。
再入江右祖重光任所。
《息影集叙》:“乙未江右归,而息于此。”可知是年亦有江右之行。
顺治十三年 丙申 (1656—1657) 三十八岁
元旦,作《丙申元旦》:“草草何王又一春,喜无拘束作闲民。孤身长铗归天地,三载扁舟宅汉岷。拟结山茅深避世,肯携诗句浪惊人。莲峰有约频频梦,匹马今年定到秦”决计入秦。
仲春,始游秦。
《听雨集叙》:“丙申春,始决然游秦……”
赋《初发》:“便束轻装去,晴郊色一新。路梅香过客,马铎避行人。白鹭拳能静,黄鹂语自亲。远游何所祝,风日好兼旬。”
经越城、京口、高邮、盱眙、濠州、谯城,取道河南鄢陵、扶沟、许昌、汝州,经熊耳山、函谷关,抵潼关、华州,最终抵达古都西安,遍赏西安名胜,登终南、华岳,是年于秦度岁。途次皆有诗,收录于《听雨集》中。
顺治十四年 丁酉 (1657—1658) 三十九岁
仲春,由秦返里。自三原,经华州、潼关、新安、洛阳、偃师、巩县、杞县、郑州、永城、宿州、灵璧,途次皆有诗。
仲夏,抵达江阴由里山之秀峰阁。
秋,编次秦游及归途诸作,成《听雨集》。后作《秦归仍寓山居庵追感有作》:“孑孑他乡客,皇皇故国人。伤心三寄食,破胆独游秦。天屈离骚问,山容巢许邻。幔亭谋一席,终作子骞臣”志感。
按《二介诗钞·李介立诗钞》《听雨集》后,有夏孙桐小识,对李寄秦游及《听雨集》诸作次序辨析甚明,兹录于此:
桐案先生于顺治丙申仲春游秦,次年丁酉仲春乃归,至仲夏抵里。集中分子目三曰:盹余杂咏:自初发至经骊山为途中纪行之作。以下自仲春自池阳发归至过灵璧吊虞美人墓为丁酉归途之作。曰:病余杂咏:为居秦之作。曰:啸余杂咏:为两次登华山之作。若依岁月为次,则归途诸作当列集尾。先生原稿殆因归途诸诗即录于盹余册后,编时未为更移耳。今正之后学。
夏孙桐识
顺治十五年 戊戌 (1658—1659) 四十岁
春,经常熟、苏州,游杭州、绍兴,遍访古越。
《天香阁随笔》卷一:“戊戌春,予游虞山……”
卷二:“予戊戌游山阴……”
按李寄此次出游,作诗甚多,收录在《孤笻集》和《息影集》中。在虞山有《早春重步虞山西麓》,在苏州有《游兴福寺》,浙游途中作诗尤多,题咏杭州灵隐寺、飞来峰、西湖诸胜。在古越绍兴,李寄盘桓良久,或咏山水古迹,或访旧友高僧。游览了绍兴城、蕺山、云门寺、秦望山、南镇会稽、兰亭、宋六陵等。
冬,归由里山山居庵。
是年除夕,作《除夜》:“讨债追呼到佛庐,也知此事不饶余。曾遭风雨重阳句,原少桃花人面书。佳节每因消渴错,闲人难得长公如。堪怜四十今年是(余生辰在十二月),事事都除诗未除”,纪念四十生辰。
顺治十六年 己亥 (1659—1660) 四十一岁
仲夏,于绮山精舍编次浙游诸作,成《孤笻集》。
借《孤笻集叙》倾吐胸臆:“夫古乱离之世,贤人杰士,或崭然以赴功名,或作焉而遯泉石。今则已矣,无可赴之会矣,止有遯之一路矣。吾意必有织履于山,卖卜于市,钓鱼于泽,侩牛墙东,躬耕陇上者,奈之何其不我遇也。或曰:故绅名士退居林皋,倡和田园者,比比也。余曰:有意作达,矜名特盛,非我徒也。或曰:善知识遍吴越,子从之游,叩击其微言妙义可也。余曰:崇尚习气,各竞门庭,未见有解脱形骸,真了死生者,乌乎游?”
秋日,于由里山秀峰阁编成《息影集》。
顺治十七年 庚子 (1660—1661) 四十二岁
三月二十八日,记录奇异星象。
《天香阁随笔》卷一:“庚子三月廿八初漏,有星大如斗,光芒数丈,烨烨射人,自东方移向西去。”
按李寄留心兵志、地理、天象之学,《天香阁随笔》中多有论及。
韩菼《江阴城守纪》载李寄于甲申乙酉之际曾“时登妯娌山观星象,痛哭而返,知天意已难回矣。”或不尽真实,但也可证明李寄于天象的关注。
顺治十八年 辛丑 (1661—1662) 四十三岁
秋,于石墩庵见徐益《八景图》及袁文可《君山雪霁图》。
《天香阁随笔》卷二:“辛亥秋日过石墩庵,庵僧出《八景图》示予,各有诗,乃大酉山人徐益笔。予把玩不忍去手。又出半村袁文可《君山雪霁图》……”
是年江阴诗人徐恪生。
按徐恪,字昔民,一字息溟,江阴人。康熙丙寅拔贡,官罗城知县。徐恪在李寄弟子陈其忠处得到李寄《天香阁随笔》后,“稍删其仙释迂诞之说,录存若干页”。据此可知,现存《天香阁随笔》已非李寄原本,但徐恪对于李寄《天香阁随笔》的保存与流传做出了贡献,同时徐恪《题昆仑山樵传后并序》也是研究李寄生平的重要资料。
康熙三年 甲辰 (1664—1665) 四十六岁
秋冬,记录太阳异象。
《天香阁随笔》卷二:“甲辰秋冬,日旁有数小日,每当日之出没,跳跃于日之左右,而日上有一日,摩荡不止。或云有小日数百。”
钱谦益去世,寿八十三岁。
按钱谦益与李寄父徐霞客为友。徐霞客没后,钱谦益曾为其作传,又在《嘱毛子晋刻游记书》中言:“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幸为鉴定流通,使此等奇人奇书,不没于后世,则汲古之功伟矣。”可知钱氏对徐霞客其人其文的重视。李寄浙游途中经虞山,有《早春重步虞山西麓》《早春复游虞山》等诗,《拂水山庄》一首更直接指向钱氏。此外《天香阁随笔》中多处提到钱牧斋,从中似可见出李寄对这位未曾相交的父执的微妙感情。
康熙四年 乙巳 (1665—1666) 四十七岁
记“人妖”事。
《天香阁随笔》卷二记录康熙三年、四年发生在江阴的与人相关的怪事。其下评论:“以五行志言之,小而变大,草莽中必有崛起者。两两钩连,必有盗贼比附而起者。此皆所谓人妖也。”
按李寄《天香阁随笔》中“志异”文字不少。揣其意,一则为古人叙述之习惯,正史五行志亦辟“人妖”一节;二则是有微意存焉,以人事之反常比类时事。
康熙九年 庚戌 (1670—1671) 五十二岁
秋,得族伯徐遵汤(仲昭)诗十七首,备录之。
《天香阁随笔》卷二:“徐仲昭先生讳遵汤,晚号十借居士。攻古文词,颇得曾王之妙。遇人恂恂,若不能出诸口。下笔则滚滚数千言,风驰浪涌,若古人所谓成诵在心,借书于手矣。诗尤高雅,钱牧斋极雅重之,比于国初之王原吉……庚戌秋日得仲昭山中三字韵诗十七首于邻僧,备录于此。”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七 人物二 文苑):徐遵汤,字仲昭,崇祯戊辰副贡生。为人口吃不能言,及为文,风发泉涌,杰出一时。少以诗质无锡邹彦吉,亟赏之,因知名。后数作远游,所至记以诗,益奇纵。黄道周、徐汧、张溥皆与游。晚归,名所居曰:小盘谷。家贫,鬻文为业。邑令冯士仁延主修志。著有诗稿若干卷。
徐仲昭与徐霞客相交情好,曾为徐霞客辑定诗集,并将游记带给钱谦益,对《徐霞客游记》的流传做出过贡献。李寄对这位族伯诗作的辑佚,对乡邦、家族文化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康熙十年 辛亥 (1671—1672) 五十三岁
春,得江阴尹嘉宾(淡如)诗一册。
《天香阁随笔》卷二:“尹淡如工书,喜以意为之,初仕中书舍人,与钱牧斋同年而最相好……辛亥春,偶得其手书诗稿一册,字画清劲,兼李北海虞秘书之妙。其小诗风雅有致,裴迪钱起,不是过也……”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七 人物二 文苑):尹嘉宾,字孔昭。少耽书,落落不事生产。为文淸音独奏,虽姓名在沈浮间,而不屑效时趋。万历己酉乡试归,自负必第一,与同社饮君山。薄暮闻江上鼔吹,走问曰:“报元乎?”曰:“然。”“尹姓乎?”曰:“然。”“然则同我归耳。”一时传为佳话。庚戌成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职方员外郎,奉诏募兵山东,就地简阅,数旬而办。登蓬莱阁,望医无闾,酹酒高歌,慨然有远靖烽烟之意。迁湖广佥事。叹曰:“将谓书生不娴戎马耶?”寻视学湖南,杜绝请托,务得真士,其所识拔者,相率捷去。幕中不挈一客,手自翻阅,日夜不休,一夕假寐,见绯衣人语云:“衡文之任,幽明共之。如公,则造物无权矣。”竟以劳勚卒。历官十年,不改寒素,善酒,工诗,诗如其文。所存有焚余草 。
秋,于石墩庵见江阴画家、诗人徐益(大酉山人)《八景图》及袁文可(半山)《君山雪霁图》。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八 人物三 隐逸):徐益,字仲谦。家贫,不事干谒,陋巷一廛,萧然自远。能诗,善隶书,山水仿沈石田貌,蟹尤入神。每兴至,即雨雪亦著屐登山,吹箫放歌。与人交,澹而永,令长式其庐,寿九十一。与沈鹜、许学夷并推为沧洲诗社领袖。
康熙十二年 癸丑 (1673—1674) 五十五岁
九月,作《次杜工部秋兴八首》。
康熙十四年 乙卯 (1675—1676) 五十七岁
记常州府城南门外地裂出血事。
《天香阁随笔》卷二:“乙卯郡城南门外数里,村民场上,地裂出血,流成沟浍。城中于某夜,合城尽闻鬼哭。”
按此条记录,是《天香阁随笔》中可见时间记录中最晚的一条。
康熙十七年 戊午 (1678—1679) 六十岁
徐霞客四子徐卒,年五十四岁。
康熙十八年 己未 (1679—1680) 六十一岁
是年前后,江阴名士沙张白作《劝友徐介立复姓书》。兹录于下:
张白再拜奉书介立先生足下。昔者南唐烈祖即位而后改徐为李,近代名臣如范文正之易朱为范,申文定之改徐为申,皆垂诸史册,用为美谈,不必为二公讳,不足为二公疵者也。若乃卫青为郑季所生,而冒姓为卫,杨国忠本张易之子而冒姓从杨,此武夫宵人,不知大义者之所为,君子固不许也。足下为霞客先生之嫡子,从母出嫁,母夫人知之,足下知之,今则行道之人皆知之矣。霞客高趣畸行,足迹遍天下。禹贡之所不载,职方之所弗隶者,莫不穷搜远览,著书数十万言,志其险怪,海内翕然推其人为第一奇人,推其书为第一奇书。有父如此,亦为子者所大快也,不意足下反推而远之也。仆闻父老识霞客者,言足下声容举止甚似其翁。仆窃窥之,不特貌似而已,即性情无不似者。足下好读书,好远游,畏恶俗人,敝屣富贵,与人交不以盛衰存亡易其心,凡此皆霞客之所长而足下克继其绪者也。何嫌何疑不父其父,而李其姓,介立其字耶?仆窃谓足下介则介矣,立则立矣,李之为李,果何为者,而居之不疑如此耶?得毋类于青之卫,国忠之杨而薄范文正、申文定为不足法耶。且足下年已暮矣,急以此时拜霞客之墓,为文祭焉。自陈所以久假不归之故,使霞客于墓木拱后得一贤子,以为身后光。足下于垂白之年,复考贤父以为世道劝,不亦生者死者两无遗憾,且令四方识者闻之莫不鼓舞称快耶?内叔周公茂之母徐节妇,霞客之女,而足下亲姊也。拳拳语其子以足下为其嫡弟,嘱公茂执甥舅之礼甚恭,盖惟恐埋没足下,欲显其姓名而明其所自来,有聂政姊嫈之遗意焉。此论之出于毛里懿戚,于足下父子之际,亲知灼见,明白痛切,非寻常拟议之说可比也。愿足下熟计而早图之。不特仆也,四方有识者,皆拭目操笔以俟足下此举矣。又安知尊公霞客先生地下之灵不待此以瞑乎。白惶恐再拜待命之至。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七 人物二 文苑):沙张白,字介人,诸生。幼负异姿,长益肆力于学,凡天文、地理、元黄、壬遁之书靡不驰骋贯串。尝著史论,起结绳至明代,次其是非得失,独辟户牗,能补涑水考亭所未发。乐府出入汉魏,王士祯贻书曰:“乐府绝响久矣,仆行江南,仅见足下。”为人隽爽豪迈,与人言,倾胸臆无所隐。性兀傲,耻奔竞。入都,冯溥、魏裔介交口誉之。王崇简延之家塾,寻谢归,闭户著书卒。子震,字农起;晋,字桐彷,俱能文。晋尤具夙慧,髫龄即能佐父作史断,人呼为小沙子。
康熙二十二年 癸亥 (1683—1684) 六十五岁
是年前后,访求、编订徐霞客游记。
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八 人物三 隐逸)载:“初,霞客游记原稿遭兵燹失去,介立于宜兴史氏访得之,类辑成帙。”
徐镇《李介立先生小传》:“尝徒步往义兴史氏求霞公游记遗册,手辑之。”均载李寄辑成《徐霞客游记》的始末。
康熙二十三年 甲子 (1684—1685) 六十六岁
友人管天祚(月衣)入幕贵州,作《论贵省事宜》相赠。
《论贵省事宜》其后注云:“先霞客有《白云山游记》,时尚讳言建文君事,故止铺张山景而尽削其遗迹……”可知李寄此时或仍在整理《徐霞客游记》。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七 人物二 文苑):管天祚,字月衣,诸生,以文名江左。为文率然兴集,反复驰骋而条理秩如。诗雄放跌宕。巡抚慕天颜聘,令二子师之。寻以疾归,卒于无锡舟次。
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1687—1688) 六十九岁
五月,友人管天祚(月衣)卒。
康熙二十九年 庚午 (1690—1691) 七十二岁
是年,卒,年七十二岁。
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八 人物三 隐逸):“年七十二卒于钓台村,夏氏执友夏宝忠敛葬之山居庵旁。”徐镇《李介立先生小传》载:“卒年七十有二。葬于花山之阳。”徐恪《题昆仑山樵传后并序》载:“殁祔葬游鲤山母家旁。邑孝子陈其忠为岁时上墓,遗书皆藏其家。”
按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六 人物一 崇祀乡贤):国朝陈其忠,字丹忱,至性过人。家贫,授徒以养父。母患痼疾,衣不解带者经年。母殁,擗踊几绝,寝苫枕块,衰麻哭泣,一如古丧礼。祭必竭诚,晦朔必宿墓庐号恸。康熙年旌。
李寄的著作,据其个人在《昆仑山樵传》中所言:“有《天香阁文集》七卷、《天香阁外集》一卷、《停车》《髡舂》《谷口》《附游》《偕隐》《晴川》《鸣蝉》《听雨》《孤筇》《息影》《搔首》《一笑》()诸诗集,共二十四卷,《天香阁随笔》八卷、《历代兵鉴随笔》十六卷、《艺圃存稿》六卷,外有《历代兵鉴》一百廿卷、《舆图集要》四十卷、《秦志摘录》三卷。”其著作大多不传,目前可以见到的有:诗歌:《江上诗钞》(卷五十三);重庆北碚图书馆藏凝香居蓝格抄本《李介立诗稿》;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李介立诗钞》(四卷,附一卷);笔记小说:《天香阁随笔》(二卷)有粤雅堂丛书版、笔记小说大观版等多个版本行世,数篇轶文皆附《天香阁随笔》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