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徐霞客:中国文化的脊梁

徐霞客:中国文化的脊梁

单旭

383年前的3月8日,徐霞客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没有来得及整理他万里遐征4年多写下的游记,留下了数十万字的手稿。383年来,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终于让他一生的心血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徐霞客也从一个地方性的民间奇人,变成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影响遍及中国乃至全球。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上,以地理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古代先贤不在少数,他们留下了大量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但是近代以来,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分析,徐霞客留下的游记一书是集大成者,具有超时代的科学价值。在380多年前,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详细记录了观察到的人文、地理、气象、河流、山川等状况,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但成为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且这一文化瑰宝又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参与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成为时代精神的一个标杆。

83年前,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西迁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以徐霞客逝世300周年为契机,在中国第一次主办了纪念徐霞客的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虽然只有80多人参加,但影响却十分深远。会议主持人浙大史地研究所所长张其昀在开幕词中评价徐霞客是“我国山岳地理的开创者”,认为《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求是精神一种最高贵之表现,徐霞客之游历,纯属为学术上之兴趣,既无使命,亦无其他目的,此种无所为而为之的求知精神,即是科学精神。作为纪念活动的倡导者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首先发表了《徐霞客之时代》的讲话,他高度评价了徐霞客的求知精神,并认为十六七世纪欧洲探险家无一不惟利是图,而徐霞客却完全是追求真知。他希望通过纪念徐霞客把这种求知精神在中国发扬光大。这次纪念活动还有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徐霞客的历史贡献和科学价值,会后汇编了论文集,在高校和学术界开启了系统研究徐霞客的科学历程,也为世界了解徐霞客奠定了重要基础。李约瑟博士最早从浙大提供的材料了解了徐霞客,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对徐霞客作出了重要评价。

一百年前,从海外归来的第一批海龟,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利用学习的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开创中国的近代科学研究,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当时还不为一般普通人对徐霞客还不大了解,为鼓励当时处于困境中的中国青年学子不畏艰难献身科学事业,把他作为一个学习标杆,进行大力宣传。正如近代徐学的倡导者,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丁文江所言:徐霞客精神,徐霞客的求知精神、尊重实践精神、勇敢精神、科学精神、爱国精神、献身精神是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典范。丁文江先生在中国知识界的积极宣传,让徐霞客从一个小圈子走向了全国,也从一个区域性的人物走上了大舞台。抗战时期,不仅浙大的师生对徐霞客推崇备至,西南联大的师生在长途跋涉的艰难历程中,把《徐霞客游记》作为旅行和迁校指南,沿着当年徐霞客走过的路,一路行走,一路研究,培养了一大批重量级的优秀人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当时理论界的著名专家于光远先生在接到当时交通部副部长潘琪的建议后,积极倡导在全国举行一个纪念活动,纪念徐霞客诞生400周年,动员了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筹备工作。这一次纪念活动不仅规模大,规格高,时间长,影响大。在这期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徐霞客诞生400周年题词,高度概括了徐霞客精神: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浙大教授陈桥驿提出了“徐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国内学术的认同。各地徐学组织纷纷成立,并扩展至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徐学研究也蓬勃开展,文章专著不断发表出版,徐学成为新时代的一门显学。徐学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成为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倡导者、实践者、建设者。温古知今,古为今用,今天,我们纪念徐霞客、学习徐霞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徐霞客一生所求的生命价值,洞悉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让我们沿着丁文江、竺可桢等徐学先辈开创的道路,努力做徐霞客故事的宣讲者,徐霞客精神的传承者,徐霞客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