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关于制造李寄母子悲剧的“元凶”之考辨

关于制造李寄母子悲剧的“元凶”之考辨
蔡崇武
 
著名的徐学专家周宇霞先生在《徐霞客家庭悲剧索隐——解析一个累世谜团》一文中,在追索徐霞客家庭悲剧成因时说:“《宗谱》一字不提罗氏,似乎此人从未出现过,罗氏生的岘也生卒失考;而对‘孕而被出’的妾周氏,对她的改嫁,她的儿子李寄却不吝笔墨,记得相当详细。两相对照,尤为突出。这不能不令人想到,隐去罗氏显然因为她正是当年容不下周氏的那个霞客继娶嫡妻,是制造当年家庭悲剧的元凶。”
那么,罗氏是如何施计赶走“孕而被出”的周氏的呢?周宁霞先生这样写道:“当时徐母健在,罗氏要赶走周氏,不得到徐母的同意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陈仁锡《王孺人墓志铭》透露了罗氏是个颇有心计很善于讨老人喜欢的人:‘继罗事姑孝,尝先意为姑种植。’她处处表现得十分孝顺,知道老人喜欢在篱豆藤罗架下纺织,时令刚到早早地播下了豆种,植下秧苗——这类纯属生活琐事的‘细节’,若不是老人生前曾向有通家之谊的陈仁锡夸赞,他又何从得知并写入墓志铭?事态似乎照罗氏的设计发展:罗由讨老人欢心入手,进而进谗言蜚语,后来使老人下决心同意她出妾(赶走周氏)。徐霞客是个孝子,母亲决定的事哪怕内心再不愿意也不会说个‘不’字。又安知罗氏的谗言蜚语不同时也在霞客耳边喋喋不休呢?罗氏成功了,‘侍妾’‘孕而被出’事件,终于在这个知名的书香门第发生了。”
周宁霞先生是我尊敬的徐学研究前辈,她为《徐霞客游记》的出版,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她在徐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拿 她写的关于纪念李寄的数篇文章来看,都有独到的见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对她在《徐霞客家庭悲剧索隐——解析一个累世谜团》中,把李寄母子被逐出徐家的“元凶”,说成是徐霞客的继配——罗氏。我认为,这一论断,虽然很大胆新颖,但由于相关历史资料的匮乏,她在这里的一些绪论,很值得推敲、质疑。为此,我仅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共同研讨。
一、关于李寄的出生年月问题
在考察李寄母子被逐出徐家这个关键问题时,对于李寄的出生年月的认定是个重要前提。周宁霞先生认为:李寄的“《除夜》既作于顺治十五年(1658)除夕,据‘堪怜四十今年是(余年生辰在十二月)’之句,减1年虚龄,上溯39年,则李介立之诞在泰昌元年庚辰岁末无疑。”(见:周宁霞《徐霞客家庭悲剧及李寄生年再探讨》)。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值得商榷,《李寄生平年表》中写道:“李寄生年为“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末(1619)1岁(虚岁)。”薛仲良先生在《李寄传》中也写道:“李寄(1619—1690),字介立,号昆仑山樵,萍客,白眼狂生,三因居士。”我认为田柳和薛仲良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古代人算年龄,一般来说,都是说的虚岁。李寄于顺治十五年(1658)除夕,写道:“堪怜四十今年是(余年生辰在十二月)。”这里实际上李寄说自己虚龄四十岁。因此,田柳、薛仲良先生说李寄出生在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末(1619)年,这一年他是1岁,而到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年,刚好是虚龄40岁。显然,这是正确的,因此,周宁霞先生采用“减1年虚龄”,以实足年龄来推算李寄的出生在泰昌元年,不符合古人年龄计算的常规。这一点,刘徐昌先生在《清风扫迷雾,原来好景致——对李介立出生及殓养之人的探讨》一文中,也说得很清楚,他在否认了徐敬承的“介立生于崇祯十四年(1641)及丁文江先生的介立生于崇祯元年(1628)之说后,肯定了李寄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并且指出“这是徐华根先生和田柳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周宁霞先生有泰昌元年(1620)说,但已作了更正。”确实,周宁霞先生原来在《李介立和<徐霞客游记>》一文中,说李寄“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徐霞客家庭悲剧索隐——解析一个累世谜团》中,说“李寄生年是万历四十七年(1620)”(这里万历四十七年,不是1620年,应是1619年,是周先生笔误了。)应该说周宁霞先生原来对李寄生年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周宁霞先生后来怎么改变初衷作了新的判断呢?据周宁霞先生说,因为受到了“吕(锡生)先生的质疑,正是‘质疑’,促使我再次审核旧作,发现这一误算。”这样,她把李寄的生年由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改成了泰昌元年(1620年)。因此,刘徐昌先生说周宁霞先生已经对“泰昌元年(1620)说作出了更正”,这是搞错了,周宁霞先生恰恰把原来的“万历四十七年(1619)”改成了“泰昌元年(1620)”,从而使李寄的生年推迟了一年。
周宁霞先生对李寄生年计算的这一差错,使她在《徐霞客家庭悲剧及李寄生年再探讨》中,把徐霞客知晓李寄母亲被逐出徐氏家门的时间同样推迟了一年。她这样写道:“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事还是发生了。发生的时间应在徐霞客出游九鲤湖时。”那么,徐霞客出游九鲤湖是哪一年呢?丁文江先生在《徐霞客先生年谱》中写道:“泰昌元年,庚申(1620)。先生年三十五岁。是岁先生游福建仙游县之九鲤湖。”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李寄出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徐霞客在泰昌元年,庚申(1620)去游九鲤湖,那时李寄早已出生,他的母亲周氏早在一年前怀着身孕被赶出了徐氏家门,当时徐霞客正居家期间,对这件事,他是知根知底的,不可能像周宁霞先生所写的那样,徐霞客仿佛是个局外人,听到这消息时,“却如五雷轰顶。”因此,我认为,周宁霞先生之所以在这篇论文中,加上徐霞客在游九鲤湖时的“五雷轰顶”之说,主要为其把李寄生辰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改为泰昌元年(1620)添加一点实证材料而服务。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这靠想象而推断出来的徐霞客的“五雷轰顶”,这不仅不能为李寄生辰提供证据,相反使读者看到这是作者的臆断,增加了这篇论文的硬伤。
二、罗氏是不是制造李寄母亲被逐悲剧的“元凶”
前边,我们对李寄出生的年月作了详细的探讨,这一探讨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弄清了李寄出生的年月,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罗氏是不是制造李寄母亲被逐悲剧的真正“元凶”。在本文开头,我们引用了周宁霞先生在《徐霞客家庭悲剧索隐——解析一个累世谜团》中的一段话,她认为,罗氏“是制造当年家庭悲剧的元凶”。她列举了三个理由:一是徐氏“《宗谱》一字不提罗氏”,连罗氏生的岘也“生卒失考”,“而对‘孕而被出’的妾周氏,对她的改嫁,她的儿子李寄却不吝笔墨,记得相当详细。”二是说罗氏颇费心计,千方百计讨好徐母王孺人,还引用了陈仁锡在《王孺人墓志铭》中的话来证明,从而取得王孺人的欢心,“使老人同意她‘出妾’”。三是直接向徐霞客进“谗言蜚语”,在霞客耳边“喋喋不休”,从而取得徐霞客的支持,后来罗氏的阴谋成功了,李寄的母亲周氏在怀着身孕的情况下,被逐出了徐家的大门。我认为,周宁霞先生列举的三点理由,尽管言之凿凿,但事实依据不足,不能不令人质疑。
徐氏《宗谱》“一字不提罗氏”,而且对李寄母子却“不吝笔墨,记得相当详细”,不能证明罗氏是制造李寄母子被逐悲剧的“元凶”。周宁霞先生也承认,《宗谱》中隐掉了罗氏这个人,而且把罗氏之子岘也故意归诸于徐霞客之妾金氏。作为徐氏的后人,为什么在《宗谱》中这样做,我认为主要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回避徐母王懦人制造李寄母子被逐的责任。徐霞客的父亲病死后,王孺人成了徐家的实际的掌舵人,因此,她是李寄母子悲剧的实际策划者,制造者及执行者。这一点,周宁霞先生实际上也是承认的,她在《徐霞客家庭悲剧及李寄生年再探讨》一文中写道:“而要逐出孕妾周氏,没有王孺人的同意(至少是默许),是不可能得逞的——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看到这一点,但这毕竟是事实。”我认为周宁霞先生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也符合徐氏家庭的实际的。徐氏后人也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如果他们按照实情,记载到家谱中,那么王孺人的“贤母”形象会遭到毁损,至少要大打折扣。为此,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出来代挑责任的人。那么,谁出来当这个“冤大头”呢?他们想到那时徐霞客的继室——罗氏。为什么选罗氏呢?因为罗氏嫁入徐家后,可能发现了徐霞客与周氏的关系,心怀不满,曾经在徐母王孺人面前表露过。即使没有表露,王孺人赶走李寄母子,实则上也是为了安抚罗氏,求得大家庭的稳定。总之,赶走李寄母子与罗氏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用罗氏出来代挑责任,是个较为妥贴的方案,于是,出现了一个极不正常的李代桃僵的现象。二是为了维护徐霞客正面形象的需要。据丁文江先生在《徐霞客先生年谱》中记载,徐霞客在这整个一年都“家居”。李寄是徐霞客在家居期间和周氏的非婚生儿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即使有三妻四妾,只要明媒正娶都属于合法夫妻,周氏显然不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格塍徐氏宗谱·宏祖》条中,别出心裁地这样写道:“(徐霞客)原配许氏,侧室金氏。子三:屺、岘、岣,屺许出。女一适周仪甫,俱金氏出。又侧室周氏,孕而被出,改适李。生子从其姓,自名寄,字介立,隐居由里山,号由里山人,终身不娶。”宏祖条的这一记载,隐去了徐霞客的续娶罗氏,把罗氏生的岘也归为侧室金氏所生,而把李寄的母亲周氏说成是徐霞客的“侧室”,这样,李寄名副其实地成了徐霞客的儿子,改变了其“非婚生子女”的身份,而徐霞客与周氏的关系也合法了,徐霞客的正面形象也树立了起来。其实,徐霞客是很爱周氏的。在《滇游日记五》中,当他来到一个叫“蹑云”的石桥旁,发现“桥侧有梅一株,枝丛而干甚古,瓣细而花甚密,绿蒂朱蕾,冰魂粉眼,恍见吾乡故人,不若滇省所见,皆带叶红花,尽失其‘雪满山中,月明林下’之意也。”这一段文字极其优美,对梅花的赞颂也可谓饱含深情,尤其是其中“恍见吾乡故人”一句,极含深意,这一“故人”是谁?实际上是暗指他心爱的周氏。由此可见,徐霞客对李寄母子是有很深感情的,在李寄母子被逐的问题上,由于是母亲王孺人作出的决定,他虽然心有不满,但出于孝道,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屈从。因此,《宗谱》中这样的改动,虽然隐去了罗氏,但这全是出于保护徐母王孺人和徐霞客的需要。因此,周宁霞先生据此认为罗氏是赶走李寄母子的“元凶”,这样的结论未免缺少确切的逻辑依据。
那么,罗氏是否像周宁霞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徐母王孺人和徐霞客面前进行过挑唆呢?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对这种情况要作具体的分析。当然,罗氏作为徐霞客的新婚妻子,并且又怀上了身孕,发现徐霞客有这样的外遇,心里不平衡,向徐母王孺人甚至徐霞客,诉说心里的不满,这种概率是存在的。但是,目前现存的徐氏《宗谱》及相关资料,都没有这样的记载。因此,也有另一种可能,罗氏由于家庭教养较好,她虽然知道了徐霞客与周氏有染,而且周氏怀有徐霞客的孩子,但她恪守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的要求,未曾在徐母王孺人和徐霞客面前表露过,始终默默忍受,而是徐母王孺人发现后,悄悄地把周氏赶出了家门。我认为,后一种可能更大,理由如下:一是徐母王孺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周氏怀孕后,她肯定会极早发现,即使她有怀疑,因为届时徐霞客正在家中,她可以从儿子那里得以确证,为此,她可以在罗氏发现前,及时进行处理。二是陈仁锡在《王孺人墓志铭》中,称颂徐、罗两家关系融洽,说:“(罗)济之有快婿曰徐”,还说罗氏在徐家表现极好,是个讨老人喜欢的人,“继罗事始孝,尝先意为姑种植。”知道王孺人喜欢在藤罗架下纺织,早早地在藤罗架下种植。我认为,这都说明,李寄母亲周氏怀孕,并没有妨碍到徐、罗两家的关系。而之所以没有妨碍到徐、罗两家的关系,很有可能是因为王孺人及早处理了李寄母子,把他们赶出了徐家,罗氏根本没有发现周氏怀孕一事。当然也有可能由于罗氏修养较好,即使发现了,也没有表露出来。因此,我认为,徐氏《宗谱》抹去罗氏,只是转嫁矛盾的一种手段,并不能证明罗氏是迫害李寄母子,并把李寄母子赶出徐家的“元凶”。
三、究竟是谁制造了李寄母子被逐的悲剧
那么,是谁制造了李寄母子被逐的悲剧呢?我认为,这出悲剧的策划者、制造者、执行者是徐母王孺人。
李寄母子被逐是件牵动徐氏家族的大事,这必须由徐氏家族操控实际大权的人才能作出决定并付之实施。那么,李寄母子被逐时,徐氏家族谁是真正执掌家庭大权之人呢?这是徐母王孺人,决不是徐霞客继娶的罗氏。陈继儒是徐霞客的知己,他在《寿江阴徐太君王孺人八十叙》中,曾在徐霞客拜访他时问:“亲在乎?”徐霞客回答他说:“吾翁豫庵公捐宾客者二十年,独母王孺人久支门户,课夕以继日,缩入以待出,凡饘酡、酒醴、塗茨、樸斫以及鸡埘、年宫之类,诸童婢皆凛凛受成于母。”这充分说明,当时徐母王孺人在家中是大权独揽之人。因此,李寄母子被逐,没有王孺人的决策,而且亲手操作,是决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王孺人是如何把李寄母子逐出徐家的呢?我认为,凭着王孺丰富的生活经验,她一定知道这决不是像辞退一个普通奴仆这样简单的事,这实际上是一次转移家庭矛盾的复杂的安置工作。因此,她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李寄母子安排到徐家祖茔之地,让他们有个安身之处。为什么把他们安置到徐家祖茔之地呢?这首先是为缩小社会影响,也即是保密的需要,其次是为保障李寄母子的生活,能让他们不必为柴米油盐来担心。这一点,在江沙同志的《敔山湾徐家祖茔‘墓志铭’碑石的发现和考析》一文中得到了证实。江沙同志和殷新室、徐希玉一起到双林庵去拓、抄徐元寿之母陈儒人的墓志铭时,在访问村民时,村民告诉他们:“双林庵有南庵、北庵。……一口古井犹在,水质甘甜。他们说双林庵西边2000多米的宝仓庵,原来是徐家的粮仓。那里还有半田大的牛休脚的地方。……当时徐家在这里拥有许多庵田,足以维护守护祖茔人员的生活。因此,周氏被遣送到双林庵来,温饱是无忧的。”这正是王孺人的高明之处,周氏能解决了温饱,当然也不会再生出什么变故来。而这一切,也只有王孺人才可能做到,刚嫁到徐家的罗氏是无法作出这样安排的。二是做好周氏的工作,让她嫁给一个姓李的守墓人。周氏虽然生活有了着落,但王孺人担心的是周氏的身孕问题,因此,她又做了周氏的工作,让周围氏嫁给了一个李姓的守墓人。那么,这个李姓的守墓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原来,有些徐学工作者一直认为,这个李姓的人是靠徐家陇岗较近的小李家村人,但后来据徐希玉先生考证并发现这个李姓的人是“双林庵旁的南湾村”人。他这样写道:“原来南湾村在明朝中期有李姓居住了!也许李朱珙迁居旺湾后,子孙们并没有旺起来,随着‘荣不过三代’,沧桑的变迁,再加上李家人丁又不兴旺,日渐贫穷论为看坟人也未尝没有可能。”因此,他认为“李寄既不是出生在‘周庄李家下头’,也不是出生在‘敔山湾小李家村’,更不是出生在‘峭岐钓台村’,而是出生在敔山湾南湾村。”(徐希玉《李寄出生地考》)。我认为徐希玉先生的这一考证是比较科学的,是可以信赖的。因为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那样,王孺人在安排李寄母子时,她有两个原则,一是要让李寄母子生活有着落,另一个是尽量缩小社会影响,也是要保密。而把周氏嫁给南湾村的李氏,而李氏又是个徐家祖茔的守墓人,这样,既可解决李寄母子的生活问题,又便于保密,缩小社会影响,因此,徐希玉先生这一考证符合徐母王孺人的思想实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三是徐母王孺人对李寄母子的安置,肯定曾与徐霞客通气,并征得徐霞客同意的。徐母王儒人一向尊重徐霞客的意见,明显的是在徐霞客的出游上,不但大力支持,而且亲自制作了远游冠。徐霞客对母亲王孺人也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吴国华在《徐霞客圹志铭》中写道:“然霞客之游,非仅有胜情胜具也,实有至性。先以母在堂,定方而往,如期而还。如游东白玄三岳,齌戒为母祈年,至九鲤湖求梦,为母卜算,每得仙芝异结,必献为母寿。”因此,在这件关于到徐霞客切身的大事上,徐母王孺人一定会把自己如何安置李寄母子之事,征求徐霞客的意见,徐霞客一定会服从母亲王孺人的安排,给予积极的配合。正因为这样,徐霞客在李寄出生的那年(1619)在家里呆着,直到第二年(1620)5月6日才与族叔芳若离家入浙,并转入闽地,游览了九漈。这次游览,“往返六十三日”。周宁霞先生认为,“从现存《游记》看,此前徐霞客出游均在秋、冬、春三季,少则半个月即返,多则匝月或略过数日即归。可这次游九鲤湖却一反常规,正值盛夏,怕也受不了罗氏的聒躁,那怕酷暑之际也要躲出去了。”后来还写道:“(徐霞客)出门两个多月,游得畅快,进得家门却如五雷轰顶:自己的闺中知己,有孕在身的侍妾周氏已被逐出徐门,成了别家之人”(见周宁霞《徐霞客家庭悲剧及李寄生年再探讨——兼答吕锡生先生的质疑》)。周宁霞先生这一记载,已是李寄出生后的第二年(1620)的事,这时,徐霞客早已知道,他的母亲王孺人把周氏安排到云亭徐家坟场,并知道周氏已嫁给一个姓李的守墓人,生活有了着落,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为罗氏的聒躁而躲出去,也决不可能因为知道周氏被“逐出徐门”而“五雷轰顶”。显然,周宁霞先生为徐霞客的九漈游加上这些内容,共目的很明确,主要为把李寄出生年月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改为泰昌元年(1620)而服务,让人们相信泰昌元年(1620)徐霞客才得悉李寄母子被逐出徐门,从而证实她对李寄生年的改动是合理的。其实,周宁霞先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这样一来,反而成了“蛇足”。
周宁霞先生,正如我前文所说,她是我尊敬的徐学前辈,这里提出李寄生年的不同认定和对赶走李寄母子“元凶”的个人见解,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讨论,因此,欢迎更多的徐学界的同仁能给予关注,并给予批评指正!
 
2021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