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怀念徐华根先生

怀念徐华根先生
作者: 同仁好友
学习徐华根先生高尚情怀  推进江阴徐学事业发展
——在徐华根先生追思会上的讲话
 
陈捷元
(2010年5月5日)
  
  今天,我们徐霞客研究会同仁,怀着十分悲痛和敬仰的心情,在这里聚会,追思徐华根先生。大家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发自肺腑。我和大家一样,深切感受到了徐华根先生人格力量的伟大。
  徐华根先生,是我们研究会的中坚人物,是年轻、资深的文史专家,是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江阴徐学界泰斗式的人物。徐华根先生的不幸去世,是江阴文坛、江阴徐学界的巨大损失。追思徐华根先生,是江阴文坛、徐学界的共同心愿,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决定在研究会范围内举行这次追思会。有些老同志闻讯前来与会,很令人感动,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徐华根先生人格力量的伟大。
  常言道“盖棺定论”。但徐华根先生“盖棺”得实在太早,不胜感慨。在当今社会浮躁世风遍布的环境下,徐华根先生能保持一个知识分子难得的清高宁静,淡泊名利,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是我们的楷模。金先生讲华根先生是“流芳百世”,陈先生引用臧克家的诗句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徐华根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流芳百世、永远活着的人。
  我们追思徐华根先生,就要学习他的敬业精神。他对徐学以及文史事业的执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前年,徐华根先生讲,要编一部徐学大词典,我一听如获至宝,催促他尽快写出来,他说急不得。后来我又多次催促,至少有五次,而他始终讲“不能急”。我被折服了。我想,尔今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有多少人具备,还有多少人肯这么做呢,实在不多了。今天我们推崇和敬仰他,仰慕徐华根先生的学风与才气,就要学习并坚持他这样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前些天在他的告别仪式上,我看到有一副对联,写得不错,但缺少对他学术上的评价。徐华根先生博览群书,了然与胸,著作等身,用“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形容他,并不为过。
  我们追思徐华根先生,就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他积极投身江阴徐学研究以及江阴文化事业建设,成果丰硕。对研究会、市政府、市政协交给他的任务都能如期高品质地完成,对同仁、朋友的嘱托也从不推辞,相助有加。徐华根先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耕耘、辛勤付出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举行这个追思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将他生前衷情的徐学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以徐华根先生的高尚情怀为榜样,积极投身到徐学事业中去。我们的徐学研究事业,正面临这一个大好的机遇——江阴市委、市政府对名人的推崇,对徐霞客品牌建设的重视,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心和措施有增无减——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大好形势,潜心学术研究、热心社会服务,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以做到无愧于这个时代。现在,我们研究会在江阴,乃至全国,已经有了一定影响,而且是比较好的影响,兄弟省市研究会对我们也比较看重,但我们不能满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飘飘然起来。我们仍要扎扎实实地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两年一次的大型研讨活动,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地将江阴的徐学事业推向前进。这也是徐华根先生生前所努力追求的局面。
  今年,我们研究会的工作重点,是要搞好徐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举行十万人参与的知识竞赛,大家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徐霞客知识宣传推广到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我们下一期的《徐学研究》要出一专栏,以怀念徐华根先生。还要争取年内能将徐华根先生遗著《李寄集笺注》存稿出版好。在一、二年时间内,争取将《徐学词典》出版好。我们徐学研究会有责任将徐华根先生的遗愿一一实现。这两部书的出版,当是对徐华根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今天的徐华根先生追思会,从另一角度说,也是我们研究会的一次动员会。我们大家务必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徐华根先生高尚情怀,壮大研究队伍、培育人格力量、丰富徐学成果、光大徐学事业,以告慰徐华根先生在天之灵。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召开徐华根先生追思会
宝   根
 
  徐华根先生是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兼副秘书长。2010年4月21日晚18时28分,徐华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逝世,时年59岁。2010年5月5日上午,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为了寄托对徐华根的哀思,缅怀他生前的感人事迹和对徐学事业的贡献,在江阴市名人馆召开“徐华根先生追思会”。
  追思会由副会长陈楠主持。出席追思会的有理事和会员代表以及徐华根的生前友好代表,共26人。会场里悬挂着徐华根的遗像。追思会开始,全体与会人员肃立,向徐华根遗像默哀三分钟。接着,常务副会长李宝根介绍徐华根先生的生平简历。与会代表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情纷纷发言。会员沈俊鸿首先宣读了徐华根生前好友车导明、李中林悼念徐华根的电子函件,然后缅怀了徐华根生前的许多动人事迹。据他统计,华根一生中的著作达到427万字。顾问田柳回忆了与华根一起在江阴广播站共同战斗的历程,认为他有三个特点:一是孜孜不倦,自学成才;二是潜心学问,笔耕不辍;三是处世低调,为人真诚。田柳当场赋诗一首,悼念华根。理事陆云湘说:在第一届理事会中我担任秘书长,华根担任副秘书长。华根是我的良师益友,有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顾问黄明泉说:华根的去世,是江阴的一大损失,他不仅在徐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在研究巨赞法师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黄明泉宣读了《哭华根》诗一首。市史志办原主任程以正在发言中指出:今天的追思会是民心所向,民心所归。徐华根用笔名“铧耕”,充分反映了他的特点,他是一头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常年累月,不分日夜地辛勤笔耕。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他还策划了申港季子庙的许多内容,为“赞园”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程以正以一首《卜算子》的词来寄托他的哀思。徐华根生前好友、著名律师金懋鼎说:这次追思会不是官方,胜似官方,因为最可贵的是民间的追思。华根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收集了那么多的文史资料,难能可贵。副会长江桂苞在发言中把徐华根的为人概括为“四个心”:一是以善心对待社会,对待人们;二是对侍朋友非常诚心;三是用心做学问,自己花了3万多元去北京图书馆购买藏书光盘;四是对待名和利无心。他的逝世,是江阴文化建设的一大损失。理事夏国贤说:“华根待人真诚,令人感动。他悉心指导我的儿子学习写作,学习文史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写了一首七律诗,表示对他的悼念。”理事陈锡良认为,徐华根是一位文史专家,他撰写和编辑了许多文史资料,可以说是“著作等身”。陈锡良提出了两点建议:一、华根编纂的《徐学词典》因病逝世而没有完成,建议由市徐研会组织人员予以完成。二、建议出一本《徐华根文集》。
  徐华根的儿子徐洲应邀参加追思会。他听了大家的发言十分感动。他深情地说:“徐霞客研究会为父亲召开追思会,我表示衷心感谢!听了大家的发言,我非常感激。父亲生病期间,许多领导和同事都去探望他,关心他。父亲在上海治病期间常说有几本书还没有完成,要回江阴边治病边完成,因此我陪同他回到了江阴。父亲一生中欢喜书籍,书籍是他的宝贵财富。我的爱好和他有所不同,我爱好网络,但他对我很宽容,支持我的爱好。他有几本书还没有完成,我要继承他的遗志,把他的遗稿收集整理,争取早日出版。”
  追思会结束前,会长陈捷元作了总结性讲话。(全文另发)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徐华根先生生平简介
何公慰
 
  徐华根先生,江苏江阴人氏,祖籍东门外曹家村,曾用笔名铧耕,中共党员,江阴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研究生学历。
  徐华根先生,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9年初,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中,他回到江阴县要塞公社插队务农。由于勤奋好学,1979年安排到要塞公社做通讯报道工作,从此与江阴新闻传媒界结下了不解之缘,兢兢业业工作32年。其间,他刻苦自学进修,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在党和人民培养下,他从乡镇通讯报道员开始,逐步成长为江阴县人民广播站编辑、江阴市电视台领导干部,是知识青年自学成才、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好榜样。
  徐华根先生,是江阴“徐学”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人和积极参与者。
  1984年,他首次发表介绍徐霞客故乡的文章,刊于《江苏青年》。
  1985年,他的《徐霞客游记》书评发表在《无锡日报》上,并获青年征文一等奖。同年,他参与编辑的《江阴工人》首次推出了“徐霞客”专版。
  1986年,他对江阴第一座徐霞客塑像作者、我国著名雕塑家陈道坦先生的独家专访,在上海《新民晚报》刊出,引起新闻界轰动。
  1987年,江阴在全国率先成立徐霞客研究会,他是29位创始会员之一。同年,他参与编辑的研究会成立后首册研究资料《徐霞客专辑》问世。
  1991年,他参与编辑出版《徐霞客研究文选》。
  1997年,他参与编辑出版《徐霞客研究文集》。同年,他在江阴电视台首次推出宣传徐霞客的电视专题片《徐霞客三游雁荡山》。
  1998年,他推出电视专题片《晴山堂石刻》。
  2003年,他推出电视专题片《游圣霞客》。
  2004年,他同香港亚视合作,拍摄4集文化专题片《游圣徐霞客》,向海内外播映。
  2006年,他同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合作,完成其中的1集专题片《寻找失落的游记》,在国内播映。
  2007年,为北京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大会,他完成论文《〈徐霞客游记〉的人文地理》。
  2008年,他完成论文《徐霞客怀揣方志走四方》。是年,他开始撰写专著《李寄集笺注》,同时着手编纂大型徐学研究工具书《徐学辞典》。
  2009年初,他已身感不适,但仍完成了《徐学读本》中关于《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徐学的形成和发展、徐学研究的展望等4个章节的文稿写作。不久,他因病住院动了手术。他还因没有为10月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贡献论文而感到遗憾。
  徐华根先生是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他还是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徐华根先生岗位工作出色。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编、节目策划、宣传管理经验,包括业务论文,多次在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
  徐华根先生不仅是资深徐学研究专家、优秀新闻工作者,而且是著名社会工作者。他是江阴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他长期关注和热心从事社会文化研究与宣传工作,担任过江阴市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江阴市作家协会理事、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等社会职务。
  徐华根先生知识面广,著述丰富。他的作品除新闻报道外,还涉及诗词楹联、散文随笔、传记通讯、学术论文、方志史考等诸多领域。他的专著40万字的《澄江夜话》三卷本于2000年出版。他还参与编撰出版了《江阴旅游文化》丛书(2004年)、《江阴名人年谱》、《明末江阴守城纪事》(2005年)、《阅读大家》(2006年)、《江上词综》(2007年)、《江阴著姓望族》(2008年)等,为挖掘和宣传江阴及其历史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为新时期江阴市历史、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本人曾获江苏省抗洪救灾优秀新闻工作者、无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业绩入编《中国人才大辞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
  2010年4月21日晚18时28分,徐华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逝世,时年59岁。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的领导和同志们,在徐华根先生治疗期间、病重期间,曾多次前去探望、慰问。徐华根先生的去世,是江阴徐学界的巨大损失。我们将永远学习他,纪念他。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附注:
  本篇小传前一部分为2009年9月依据2008年起我对徐华根先生多次晤谈、采访所记整理。其间,2009年3月我有《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徐华根印象记》刊于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的《徐学研究》总第九期上。后一部分为2010年4月徐华根先生去世后所加。徐华根先生生前,我曾多次问及他所获荣誉,他却始终只是一笑,说:“小意思,小意思,早了!”令我不得要领。
  今次,我按沈俊鸿先生所提供资料补充了“获得荣誉”部分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云天遥望送华根
田   柳   程以正   沈俊鸿   赵   统
 
  4月21日,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日子,正当全国人民深切哀悼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之际,我们的挚友华根在与病魔搏斗了将近一年之后, 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上世纪60年代末,在全国上山下乡热潮中,出生于上海的徐华根,回到了他的家乡江阴农村务农。十年后,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从此,他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以铧耕为笔名,辛勤地耕耘于新闻报道这块沃土,从县广播站编辑到江阴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整整三十年,他把他的青春、才华献给了新闻事业。
  1983年,他从撰写江阴地名掌故起步,开始与文史结缘,江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之余,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江阴的史志古籍,并利用去外地开会、出差的机会,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图书馆、古籍书店查证、搜集资料;他还深入民间,走访老人,寻找挖掘文史线索,并通过通讯交流、登门请教等方式,探讨学术问题。他曾说过:“吾生有涯,学海无涯。”二十多年间,他坚持不懈地攀登于文山,泛舟于史海,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如痴如醉,成为江阴文史界公认的当代博古通今的学者、专家。
  长期的积累,深入的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他编著出版了一部又一部文史专著。2000年12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澄江夜话》,这是他多年治学的成果,堪与上世纪30年代风靡江阴的《澄江旧话》媲美,出版后获得了广泛好评。2004年2月,他受市园林旅游管理局委托,策划、编辑并与多名作者合作,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江阴旅游文化》丛书一套十册。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在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他致力于江阴文史丛书的编辑工作,先后由黄山书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江阴名人年谱》、《江上词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江阴著姓望族》。从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的8年间,他共编著出版了6部(套)18册书,总计427万字。这8年他在江阴文化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8年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果最辉煌的时期,他呕心沥血完成的这一部部精品力作,是留给江阴人民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了以上著作外,近几年,他还完成了赞园、江阴名人馆等布展的文字工作。
  也许,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为他埋下了病根。2006年夏天,为了抓紧时间编辑完成《江上词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盛夏酷暑,他顾不得斯文,赤着膊,顶着高温坚持写作。那股拼命三郎的劲头,令我们钦佩,也让我们担心,作为挚友,我们都曾经一再提醒他,要注意身体,不能太劳累,有关部门领导也十分关心他的健康,要他注意休息。然而,他总说不要紧,没问题,他总以为在我们这批文史朋友中,他最年轻,身体最强壮。华根啊,你太大意了,你太不珍惜自己了!
  去年春天,他终于被病魔摧垮了。在动过手术后,休养了一段时间,他又忍不住握起笔来。我们去看望他时,再三劝他静心养病,他却说,写一点不要紧,每天晚上不超过9点。他原先用电脑写作,为了加快进度,他就用笔写在纸上,再让儿子帮他用电脑打成字。他说稿子打成字,以后审稿看得清楚。病成这样了,他还考虑着这些。他的心中只有写作,却全然不顾及自己。他病前承担下的一本书,到临别时已基本完成。
  他去世的那一天上午,得到他病危的消息,我们与他见了最后一面,他已处于昏迷状态。他最终没有留下一句话,他不想离去,他还想活下去,他还要写他的书,他还有许多计划没有来得及完成。华根的逝世,是江阴文史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华根,你这一辈子没有白过,你对得起你这一生,也对得起这块土地,对得起你所钟爱的事业,你该知足了。华根,一路走好!
  (作者系徐华根先生同仁、挚友)

追忆恩师徐华根先生
徐   敏
 
  恩师姓徐,讳华根,笔名铧耕。一生爱书,半世著述,烂熟文史,情系家园。
  徐老师珍藏着一副薛双甲先生撰写的对联,内容为:
                              虽云智慧生灵府
更须工夫在笔端
薛先生与徐老师颇为投缘,这副对联实为知音人语。
  徐老师治学严谨,文笔也佳,他有很多治学心得,值得做一番整理。其中我印象较深的是那句“文章要做,又不必太做,自自然然,水到渠成”——这也正是徐老师写文章的一贯风格。
  徐老师虽未学者,不擅诗词,但他对诗词的理解还是非常中肯,居庸诗社的江南雨看了徐老师《澄江夜话》中评论“一代词宗蒋春霖”的文章后,叹服不已,并赋诗《读澄江夜话寄铧耕先生》以记之:
千秋文脉响淙,
  读罢韦编识一邦。
  把卷胜如相对坐,
  听君夜语话澄江。
江南雨是个很纯粹的诗人,在诗词上,从不谬赞他人,他能如此赞赏,可见至诚恳切。
  我忝为弟子,谁知还没来得及磕头端茶,就听闻老师去世的噩耗。悲恸之余,我匆匆赶回家,写下文章,追思恩师。
  我初见徐老师的目的是登门求序,但这次拜访之所得却比一篇序言多出不知多少倍。
  临别时,徐老师赠我一本《澄江夜话》,其中有江阴古往今来众多的人文地理掌故,可以说得上是介绍江阴、了解江阴的入门读物。此后,徐老师多次赠书,加上以前就有的,徐老师已经出版的著作就差不多齐全了。
  徐老师与我原本素昧平生,但相识之后,却给了我一次次无私的帮助。
  经徐老师推荐,电视台采访了我,我平生第一次上了电视,《季札》一书也第一次被主流媒体宣传。
  此外,在《季札》的创作过程中,徐老师给了我很多意见建议,也提供了很多资料,使我将稿子从原先的十几万字扩充到二十几万字成为可能。徐老师写的序也在书正式出版前,先在《江阴日报》上发表了部分文字,算是提前宣传了。
  徐老师常常嘱咐我,季札研究还可以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应该坚持下去,耐心地做。即使在动了手术以后,徐老师还没有忘了这件事,将他新找到的两份资料通过网络发给了我。
  徐老师很忙,因为他对江阴文化太熟悉了,很多文史工作只有他能做。比如,一次会议上,徐老师说现在徐霞客研究那么热,应该编一本《徐学词典》。大家都表示同意。谁编呢?徐老师当仁不让。
  很多任务就是这样接下来的,为了赶稿子,徐老师常常熬夜。后来徐老师常说,身体就是这样垮掉的,熬夜消耗精神,长久坐着不动,对胃肠都不好。接下来,就提醒我要注意休息,坐得时间长了,要起身走走,散散步……在没有病倒以前,徐老师从没说过类似的话;病倒以后,说着说着,就说到这上面去了。
  去年五月份,徐老师忽然住院了。其间隔了好久,每次打电话或发短信,徐老师都说还在治疗、还在巩固,眼看到了教师节,我实在坐不住了。就邀请了一位学中医的朋友,一起去上海探视。
  那次看到徐老师的精气神都很好,只是头发白了许多。
  在了解了治疗方案后,我那位学中医的朋友赞叹说先固本培元再化疗的思路是大智慧的选择,还说医院开方子的人水平高。
  这下,我们的心就落了地。
  前不久,我又打电话给徐老师,知道他在中医院,我马上过去拜访。
  这次见徐老师,他的精气神差了些,但思维还是很清晰。
  徐老师明显虚弱了,我不忍打扰他太久,只好早一点辞别,谁知这一别,竟然成为永诀。
  独立书林常忘返,铧耕文海意悠然。
  先生此去多珍重,好看西天九品莲。
 
(作者系徐华根先生挚友)

华根  一路走好
徐立刚
 
  华根,你怎么走得那么急、那么快,你才60虚岁;你还有《徐学大辞典》等好几本书没有写完呢!我和徐和明4月14日到江阴中医院看望你的时候,你不是说过,出院后要继续把书写完的吗?仅仅时隔7天,你就匆匆离我们而去了。天不假年,英年早逝,怎不叫人深感悲伤、万分痛惜!
  华根,我清楚地记得,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来到县广播站送稿件的情景,20来岁的你,穿着朴素,身材敦实,话语不多,还有点腼腆。通过交谈,知道你1969年1月从上海来到江阴农村插队务农,后被选进要塞公社当报道员。从此,我们联系多了,交往密切了。你靠着自己的好学勤奋,报道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连年受到表彰奖励。1979年6月,你被聘为县广播站的片记者。1980年底片记者撤销,6位片记者中,仅有你成了广播站的正式记者,于是,我和你成了同事、邻居,也是朋友。我们一同研讨业务,一同闲谈聊天,在“虹溪小筑”的院子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华根,你记得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与田柳、张明福一起,赴苏州、常熟听新闻讲座,顺便观瞻了兴福寺、翁同禾故居及墓地,游览了无锡锡惠公园。还曾和施森元、吴祖兴、尹小江、赵叶、姜瑞先、刘荷芬、李亚萍一起,先后到武进县、江都县、宜兴县的广播站和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学习取经,并参观了常州红梅公园、曦舟公园,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宜兴陶瓷馆和善卷洞,从而加强了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开拓了视野,对进一步搞好广播宣传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华根,你虽然原先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是,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通过自学和进修,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大学研究生学历。从一个公社通讯报道员,成长为具有新闻副高职称的江阴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曾任江阴市政协委员的你,还是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和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2001年12月30日,你作为江阴吴文化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和李宝根会长一起,带领单旭、陈锡良、刘文中、陶青、沈俊鸿和我,先到马镇徐霞客故居、仰圣园、晴山堂和徐霞客小学参观,再赴无锡游览吴文化公园,并一起合影留念,今天,我端祥那天的合影照片,9年前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华根,你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在搞好本职新闻工作之余,还千方百计搜集、整理江阴地名的来龙去脉、江阴楹联的逸闻故事和江阴的人文轶事,1984年以来一篇篇内容翔实的文章陆续在《江阴工人》、《江阴文史资料》、《徐霞客研究》等报刊上发表。2000年12月,你的第一部书、40万字的《澄江夜话》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受到了江阴老作家赵沛、文史专家程以正等各界人士的肯定。在一片赞誉声中,你依然保持虚心、勤勉、严谨、精进的治学态度,在江阴文史园地里继续辛勤耕耘。你主编的《江阴之子》、《教育家吴研因》、《贯庄春秋》等书籍相继出版。《中国文化报》、《江阴日报》等报刊,《暨阳之星》、《江阴文史资料集粹》、《江阴人文风情》等丛书,也都能看到你的文章。为筹建“巨赞法师纪念馆”,你挤时间搜集资料、撰写文稿。你的忘年交、书法家薛双甲先生书赠你的楹联“虽云智慧生灵府,更须工夫在笔端”,道出了你撰文写书的奥妙。
  华根,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谈起江阴广播电视和文史掌故却是滔滔不绝,甚至眉飞色舞。你生活俭朴,但为研究江阴文史却舍得投入。你没有什么嗜好,但对江阴文史研究却到了痴迷的程度。数十年来,你多次往返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到图书馆查找图书资料,到古籍书店淘寻有价值的书刊。还经常在电脑网页上搜索所需内容。你常常为发现新的素材而欣喜,为能纠正一处谬误而忘了所有的辛劳。
  华根,当你在电视台退居二线以后,除了要完成自己治学写书的计划外,又担负了市政协、园林旅游局等部门的选题任务,因此更忙更累了。你是个有抱负、有追求又非常实在的人,为了传承江阴的历史文脉,弘扬江阴的优秀文化,那怕自己呕心沥血,也无怨无悔。每次我到你办公室,总看到你不是埋头书籍资料堆,就是专注电脑显示器,从来没有歇息空闲。为了赶时间,你常常夜以继日地忙碌,饿了以方便面充饥,把睡眠时间也尽量压缩,更没有时间娱乐和锻炼身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血肉之躯哪能承受这样超负荷的运转,病根由此而生。但是,你对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却毫不在意,依然忍耐坚持。还是在好友的一再劝说下,才到医院检查就医。2009年5月30日,我从潘纲先生那里获悉,你被诊断为幽门癌,已到上海动手术,旋即我与田柳先生通电话,他也证实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我们唏嘘不已,只能默默地祈求上苍垂怜,护佑好人一生平安!后来得知你手术成功,已从上海返回江阴家中。6月19日我给你打了个电话,向你表示慰问,祝你早日康复。11月21日,我俩在文庙霞客书画社徐和明处不期而遇。本来我正想打听你的住址去看望你的,能在文庙见到你,真是巧极、好极!看到你精神尚好,只是人瘦了,白发多了。你讲,还定期到上海作化疗,我同和明一起向你问好,也相信你一定能战胜病魔,度过难关。今年4月13日晚上,我接到潘纲先生电话,说你住进了江阴中医院。第二天,我和徐和明带上水果,冒雨赶到中医院探望你,只见你正在挂水、吸氧,人更消瘦了,说话声音很轻。在简短的交谈中,你还惦记着未完成的几本书,说出院后要继续把它们写好。听后,我万分的感动、心酸!为不打扰你治疗,不让你劳累,我和徐和明稍坐片刻就向你告辞了,此刻,我看到你眼眶里噙满泪花,我心头无比的伤感、沉痛,一时说不出话来。7天后的4月22日,我从《江阴日报》看到了你儿子徐洲、儿媳杜敏的讣告,得知了令人震惊、伤心的噩耗。华根,你走得太匆忙了。  “一生辛劳克勤克俭,终身善良亦忠亦厚”,这是4月23日举行与你告别仪式的大厅两边的联语,也是你的真实写照。你善良本份,与世无争;你踏实勤奋,辛劳笔耕;你硕果累累,业绩永存。为江阴广电新闻事业、为江阴文史园地耗尽心血、鞠躬尽瘁。你一生写了多少稿件、编了多少节目,策划了多少电视专题片,已难以计数。仅你编著的书籍,也蔚为大观。从2004年到2008年的5年间,也是你生命的最后阶段,你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主编、出版了三套17册丛书,其中有2004年2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江阴旅游文化丛书》10册、2005年12月黄山书社出版的《江阴文史丛书》中的《江阴名人年谱》3册、2007年1月和200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阴文史丛书》中的《江上词综》2册以及《明末江阴守城纪事》和《江阴著姓望族》。总字数近400万字,平均每年写80万字、每月写6万多字。多么繁重的工作量,多么浩大的工程啊!这是你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成果,这是你对祖国和家乡献出的挚爱,这是你为社会留下的宝贵财富!谁不为你由衷赞叹,谁不为你肃然起敬!
  华根,你一路走好,放心远行!
  (作者系徐华根先生挚友)

怀念良师益友——徐华根
陆云湘
 
  凡是熟悉江阴文广新局电视台副台长徐华根先生的,都说他是一个有说有笑、可亲可近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江阴通、著书立说,笔耕不止的学者。
  我与徐华根先生是在江阴徐霞客研究会诞生以后工作中相识、相熟的,同时也是在对江阴地名典故的了解和熟悉中,向他请教很热情的有问必答,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也可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江阴徐霞客研究会诞生于1987年5月29日,在马镇南阳歧村晴山堂内宣布成立的。当时我在文化局文化科工作,被理事会推选为研究会秘书长;徐华根先生在江阴广播电视局电视台任副台长推选为副秘书长。我们之间因工作关系经常碰到一起,记得他多次在研究会的理事会上提出:研究会应该以学术研究为主,研究游记、撰写文章、创办刊物、组织交流,如有条件还可组织外出踏踪考察,把学术研究搞活,这样才称得上名符其实的县市级的研究会,当然更重要的是坚持双百方针,开展学术交流,发扬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崇高精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与此同时,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徐霞客,学习徐霞客,使徐霞客精神得到更加广泛的传颂。当时徐霞客研究会挂靠在文化局,他还明确的指出:徐霞客研究会的工作决不是行政工作的参与和配合。他这样讲对待民间学术研究团体是站在宏观高度提出的设想。我们在蒋锡源、田柳副会长的带领下,先后出过徐霞客专辑之一、之二,因经费无来源,很少开展活动,靠乞讨是不能持久的,好不容易延续到2005年10月,江阴徐霞客研究会换届选举。
  江阴徐霞客研究会换届选举后,由于市领导的重视,新的挂靠单位积极支持,情况大不一样,我仍被推选为研究会理事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徐华根先生亦为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而后又宣布为副会长。还记得当他看到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云南徐霞客研究会会长朱惠荣教授等编写的《徐霞客游记》全译一书,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信心编写一本《徐霞客游记》词典,方便阅渎《游记》者查考,这个工程很有意义。2009年他在理事会上表示;我已经从电视台副台长的工作岗位退居到二线,编写工程已经开始,准备化二年时间把《徐霞客游记》词典编写成功。就在同年经体检因胃患了癌症,在上海医院进行了切除手术,他在体力能够支持的情况下,坚持继续编写《游记》词典,今年年初我们一起到苏中的榛檀湖旅游区考察,在间隙时间的交谈中,他又谈到身体自我感觉还好,争取年内完成《游记》词典编写任务,已经完成七七八八,预计可达八十万字左右,这个工作却很艰巨,有信心争取早一点完成。他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带病忍痛编写《游记》词典多么不容易啊!确实使我感动。
  还有一件事要说的,江阴典故向他请教,我的记忆越加深刻,2002年,我计划编写一本“千古沧桑话江阴”的书,使江阴的山水桥、江河湖、民间传说和徐霞客旅游探险的传闻轶事,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有所了解,同时在有生之年再留一点汗迹、足迹、墨迹给第二故乡(原籍靖江)。江阴有七个古湖,其中胥湖的原址在哪里?传说多处,但哪一处比较准确,我带了这个问题到江阴电视台,徐华根台长办公室,他十分热情接待了我,很风趣的问我,是什么风吹到我徐老弟的办公室的,我说遇到难题前来请教阁下,他很直言:胥湖原址几本志书加以对照难以确定,如有空隙,近期我再查一次奉告。时过半月,突然接到他的电话,幸好张家港一位笔友查到《暨阳湖考》一文复印件寄给他,其中有一节写到胥湖。他叫我立即阅看并抄写下来,这是清代扬舍的名人叶长令,他考证所述的胥湖:该湖在南角、北角、顾山以及常熟边界一带,绵延20余里。《宋志》上亦提到胥湖在顾山北,白麓山南(白麓山在沙山、龟台偏北,是个土墩、台地),东界常熟,西界龙山(龙山应指鸡笼山)。今湖虽然不存在而留存下来的地名,如北角(今改成北氵国)、南角(今改成南氵国),即是当初胥湖的北面一角和南面的一角。北面的一角的杜家圩、老桥圩以及唐家圩、石匠圩、相圩里等,均为当时围湖造田留下的地名。其中胥湖桥更能说明湖水流经必有桥。还有刘迈市,是宋时胥湖鱼虾的集散地,到了元代胥湖干涸,鱼虾也就没有了。迈市渐渐消失而被陆路交通要地顾山所代替。民间流传这样两句话:“先有刘迈市,后有顾山街”之说。徐华根先生当场认定,叶长令考证记载很细,可信。胥湖是楚人伍子胥离楚奔吴经过的地方而定名,真正的胥湖应该是叶长令考证的原址。这个难题在他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我记忆犹深。我所以称他为良师益友,道理就在这里。
  4月22日,徐霞客研究会办公室召开学术成员会议,陈捷元会长在会上通报了徐华根先生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而过世了。明日上午火化,今日到会的同志,明日有专车都要去,参加与遗体告别仪式。我感到很突然,为他过早离开人间,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悲痛!23日我因有公务,没有参加告别活动,只能在笔下呼一声,华根老弟,您一路走好。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徐华根与《江阴览胜》
张秉忠
 
  接到华根噩耗真使我震惊和悲痛不已,因为在5天前,我还在他的病房里与他一起翻阅过《江阴览胜》,怎么突然说走就走了呢,我还真的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2010年4月15日下午,我从徐和明先生那里获得了徐华根老师已从上海转院至江阴中医院治疗的消息。16日上午,我拎了只水果花篮,带了本刚出版的《江阴览胜》便匆匆前往探望。此时徐华根老师已从41床转移到了8床。这是个单人病房,条件要好一点,安静一点。我在门口一眼看到了躺在病榻上的徐老师。见到病床上面挂着瓶子,他的鼻子内插着管子,形容清瘦苍白,不仅和以前壮实的身体无可比拟,就是和今年年初徐学会召开年会时也不可同日而语,真是病得不轻啊。现在营养要靠点滴输液来补充,呼吸要借助机器来补充氧气,看到这种状况,真令人心酸难过。
  尽管病情已十分严重,但徐华根老师的精神状态仍很好,脑子很清醒,思维也很清晰。见我到来,露出了一丝笑容。我喊了一声徐老师,他也轻声喊了声“老张”,示意叫我坐下来。我先向他问候,观察他的状态,心跳血压都还算正常。我见他精神尚好,便向他简要地介绍起《江阴览胜》的出版情况。他要看我带去的书,我怕他吃不消,暂时未给,就先给他介绍情况。他伸出手来向我要书,我便捧给了他。第一页原是空白页,我在上面签了名,是专门送给他的。他非常高兴的样子,竟两手捧起了书,自己要翻。我赶紧对他说:“书很重,我来捧,我给你翻。”先看扉页,上面写着“谨以此书献给2010年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告诉他,在这次徐霞客国际旅游节上,市里拿《江阴览胜》作为礼品送给了全体嘉宾。他问我“印了多少?”,我回答他说:“印了3000多本,旅游局拿去1000本,徐霞客研究会也拿去400本。”再翻到编委会页,让他看一看众多领导和专家学者都在上面,徐华根老师也是其中一个。我对他说:“没有那么多人参与,没有这么多人帮助,我这本书是出不来的。也感谢你送给我《江阴旅游文化》丛书,这十本书成了我的主要参考资料。”他听了很高兴。
  回想起两年前,我要考察游览江阴的名胜古迹的计划在徐学会中最先获悉的就是徐华根和田柳俩位老师。2007年11月,《华夏览胜》出版后,我便拿出徐华根老师送给我的《江阴旅游文化》丛书,认真进行了拜读,同时摘编了一份有关江阴名胜古迹的调查考察纲目,上面列出了山岭峰丘,江河湖港,文化遗址,名人胜迹等十来个项目共500多个景点。在2008年徐学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将打印出来的调查纲目交给了坐在我旁边的徐华根和田柳俩位老师。他们都仔细认真地审阅了一遍。徐华根老师当场就对我讲:“老张,你这是一项大工程,你要一个点一个点进行考察,想完成这个任务不是容易的事。”我对他说:“这次我就是要一只山一只山地爬,一个胜迹一个胜迹地寻,要亲眼看看这些名胜古迹目前的现状如何,看看你书中描写的景点还剩多少。寻访虽然辛苦一点,但我不怕,我有的是时间,同时也可锻炼身体,我有信心去完成它。他说“好。”我还说:“如要将来要编成资料出书,到时还要请你当编委,并请您来审稿。”他说:“好!祝您成功。”
  经过一年的考察和整理,初稿陆续出来了,可徐华根老师也突然病了。我不能再请他去审稿了,而是请了丁玉森,田柳,陆云湘,何公慰,胡金玉,单旭,徐和明,张卫平,周满宝,朱鸿皋等老师分头去审。期间我与徐华根老师通过电话,他也关切地询问起我的考察和编辑情况。我向他报告徐学会对我编辑《江阴览胜》十分支持,陈捷元会长作过多次指示,要求非常严,非常高。现有众多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你也是其中之一。他听了很高兴,但也为自已因病不能为我审稿而感到抱撼。我请他安心治疗,等出院后再让你审核。2009年底召开年会时,徐老师带病回来参加,我和同行们专门到他桌上,向他敬酒,祝他早日康复,并告知他《江阴览胜》书稿己送北京出版社进行审稿,他很欣慰。
  现在,他从上海转院至江阴治疗,我的书也在徐学会等许多部门和人员的全力支持和参与下正式出版了。作为编委成员之一的徐华根老师知道了自然十分欣喜,他拿到我带去的书后真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急着要翻看。旁边一位看护的大嫂对我讲:“他看到书就是不肯放手。”由于此书较重,他身体又弱,所以我就帮他拿书,一页一页地翻阅。我先靠在他的左边,先让他看扉页上我送给他的签名,然后看扉页的祝词,然后是编委名单,再逐篇看序言。他对目录看得也很仔细,大嫂问他要否戴上眼镜看,他说“不要”。看到文赞霞客卷部分,他更加专注,他对诗词楹联赞美徐霞客这部分很感兴趣。翻看得十分仔细,我托着书都感到手酸了,就对他说:“你太累了,休息休息吧!”他还不肯。这时正好护士来为他做口腔护理。我便趁机休息。大约过了十来分钟,护理结束,他还要看。我就绕到了床的右边,这时我跳过书的正文一直将书翻到最后,这里面有文友们的感言,他看到不少徐学会的老朋友们的贺联和贺诗,我说因你身体不好,又在上海,所以没有请你写。最后我给他翻看了后记。当他看到后记中有关他的一段话时时,他感到很欣慰。后记中写道:“徐华根先生是我撰写江阴览胜的启蒙考师和学习榜样,早在2008年就和田柳老师一起审阅过我的览胜江阴的考察纲目,称它是大工程,鼓励我实现这一目标,即使因病在沪住院治疗,仍然十分关心和支持我编辑出版好江阴览胜。”我在华根身边前后待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也感到很吃力,他应该更加累了,我不能再打扰他,但他却不肯罢手,于是我就对他讲:“徐老师,我家里有个百岁老人瘫在床上,但家属去了南京,我要回去照顾,烧饭给她吃,今天我要回去了,下次再来。希望你安心休养治疗,早日康复。待痊愈后,早日出版你那本百万字的巨著。”说着顺便把《江阴览胜》盍上取走。他无奈地说:“放在枕边吧。”看护他的大嫂就桉照他的吩咐将《江阴览胜》放到了他的枕头边。当时我心里真的是感动极了,他病成这个样子还关心着这本书,他是把同仁的出书当成了和自己出书一个样。我从徐老师的身上受到了感染,受到了鼓舞,在这里,我亲身观察到了徐老师对书的“如饥似渴” 和“爱不释手” 的程度。
  万万没有想到,仅仅过了4天时间,2010年4月21日,这位江阴文史界上的高产作者,这位对江阴文化界和徐学研究上有过重要贡献的老师竟突然闭上了眼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怎么也不会忘记,4天前,他那如饥似渴地阅看《江阴览胜》时的神态,他那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口腔护理时的顺从,他那听我介绍《江阴览胜》编辑发行情况时的专注,他那渴望早日痊愈后出版百万字巨著的渴望以及我向他告别时他眼中流露出来的不舍和难受。我怎么能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呢!在悼念徐华根的告别仪式上,我默默地哀悼,深深地鞠躬,心里是格外的难受;在为华根举行的追思会上,我们沉痛地悼念,哽泣地发言,是多么的不舍。华根老师,你是我们的好榜样,你是我们的好老师,你的事业会有人继承,你的精神会有人发扬。华根老师,请你安息吧!
  华根骄子暨阳星,千秋功勋耀江阴。百万论著树丰碑,呕心沥血万人敬。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忆  华  根
单   旭
 
  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华根先生,因为华根先生的突然去世,江阴的文化界失去了一位年富力强的文史专家,这是江阴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我与华根相识近20年,因为同在新闻单位工作,于是常常有机会在一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华根是十分勤奋的,无论是在电台还是电视台工作,无论当一名普通记者还是台长,他勤奋、刻苦、忙碌于方格之间,他采写了大量的消息、通讯,是江阴新界一位名记者名编辑,而且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闻理论,先后参加南师大和南大的自学考试,拿到研究生学历,撰写了大量新闻业务论文,成为江阴新闻界最早的副高职称获得者。在江阴电视台当副台长时,他分管新闻,当时电视台创办不久,作为一名新闻采编负责人,他严谨、细致,与编辑记者一起策划选题,研究报道方式,使江阴电视新闻报道很快走上了正轨,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
  新闻是易碎品,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黯然失色,因为当时轰动的新闻,过了若干年后,却再也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则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碎片而存在。华根先生却奇妙地把文史研究引进了新闻工作,在平时的采访过程中,他了解和搜集了大量江阴各地的人文掌故、名人轶事,工作之余一篇一篇整理成文,便有了《澄江夜话》等书。
  华根喜欢写书,他更喜欢读书,平时相聚,他最喜欢跟人交流的是搜书的经历。每到一地,他总喜欢逛书店、进图书馆,大的如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福州路,南京松子井,苏州人民路,还有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子监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常常留下他的足迹。每有新得,他总是兴奋异常,与人谈论不断。
  在华根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读书不倦,思考不止,笔耕不辍,数十年如一日,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乐此不疲,收获良多,正当他摆脱日常业务性工作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之际,却突患恶疾,撒手而去。令人惋惜不已、哀伤不已。
  人世间,人与人的相遇,最是奇妙。多少人,在晚年的蜡烛下,依然为年轻时和某个人的惊鸿一瞥激动不已。多少人,奔向枯萎之际,嘴角带着幸福的微笑。我想,这生命除了凋谢,是不是还可以拥有另一种颜色?除了落幕,是不是还可以拥有另外一种声音?除了酸楚,是不是还可以拥有另一种味道?人的生命可以,不,终将逝去,但芳香却不可抹去。
  华根先生一路走好。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

徐学研究失良才
——痛悼徐华根先生
 
沈俊鸿
 
  4月21日,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日子,正当全国人民深切哀悼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之际,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我们的挚友徐华根先生在与病魔搏斗了将近一年之后,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与华根相识已27年。1983年,我在参与编辑《江阴工人》报期间,收到华根一篇稿件《江阴地名掌故二则》,写的是华士、南闸两个镇的掌故。记得当时我回了一封信给他,信中希望他把江阴的各个镇写全。此后,他果然不断地写了下去,一共写了20多篇。当时,我们特地为他开设了一个固定栏目《江阴地名掌故》。正是从那时候起,我与他熟悉了起来,而华根自己说,他撰写文史随笔,也缘起于这一年。这一过程,后来被他写入了《澄江夜话》后记。
  1986年1月,为迎接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一座大型徐霞客塑像在江阴西门落成。在这之前,《江阴工人》报特地于1985年12月份出了一个纪念徐霞客的专版。那时候,华根早已应我们的邀请,加入到《江阴工人》报的编辑队伍中来了,这一纪念专版就是我们和他一起策划的,其中几篇文章都是他去组稿的。
  就在这个版面上,华根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徐学论文《霞客生年小考》。对于徐霞客诞生于何年,学术界曾经有过不同看法,一些出版物对此更是“莫衷一是,颇为混乱”,华根认为“把它搞搞清楚,确实很有必要”。他的这篇论文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记》时找到的最早的原始钞本——季会明钞本,以及江阴重新找到的1946年重修的《梧塍徐氏宗谱》记载,对徐霞客的诞生日,进行了严密的考证,作出了毋容置疑的正确论断。从此,他走上了徐学研究之路。
  华根本是江阴人,出生于上海,回乡插队务农10年后,进入新闻媒体。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之余,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江阴、有关徐霞客的史志古籍,并利用去外地开会、出差的机会,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图书馆、古籍书店查证、搜集资料。他对江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千古奇人徐霞客、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1987年5月,江阴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华根不仅成为首批会员,而且被选入第一届理事会,担任副秘书长。不久,他和同仁们编出了《徐霞客专辑》,这本专辑汇集了研究会成立后的第一批徐学成果。在这之后,他又相继参与编辑了《徐霞客研究文选》以及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徐霞客研究文集》。二十多年来,华根为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尽职尽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徐学研究领域,他勇于探索,笔耕不缀,不断攀登学术新高峰。
1997年,他的论文《徐霞客与游记文学》被编入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江阴市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的《纪念徐霞客诞辰410周年文集》。论文指出:“徐霞客给后人留下了他的日记体山水地貌考察实录《徐霞客游记》,使他不仅在科学上跻身于地理学家的行列,同时也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游记文学家的不朽地位。”“无论从我国游记文学史,或者是散文发展史来看,《徐霞客游记》都有它一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2006年5月,央视四台《走遍中国》摄制组来江阴拍摄专题片,华根担任徐霞客题材摄制组专家顾问。同年,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编辑的《徐学研究》创刊号刊登以他为主编写的专题片导视词《寻找失落的游记》。导视词依据史料,以流畅的语言,介绍了《徐霞客游记》这部不朽著作问世过程中的曲折命运,以及徐霞客之子李寄收集残稿、整理《游记》的艰难历程。
  2007年11月,华根赴北京参加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大会,他的论文《〈徐霞客游记〉的人文地理学价值》被作为大会交流论文。论文就《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文化现象的地理研究中的民族、民俗、宗教、语言记载及其价值进行了探讨,指出《徐霞客游记》“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来”,“是研究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徐霞客游记》中对明后期西南地区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的记载,为现代民俗学与人
  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记录考证了宗教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留下了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徐霞客“当时在没有标准化的地图和地名工具书的情况下”,“从吴语语系中找到最为接近当地语音的字眼,把它记录下来”,显示出“徐霞客超强的语言能力”。
  2008年8月,《徐学研究》总第七期发表他的又一篇论文《徐霞客怀揣方志走天下》。论文就徐霞客如何利用地方志进行旅行考察活动进行了探讨,指出“地方志帮助徐霞客完成了考察祖国壮丽山川的伟业”,“徐霞客不仅是一个善于利用地方志的旅行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编修地方志的学者”,“徐霞客的修志思想,是他实地考察的地理学思想在方志学领域里的体现,也是他一生探真求实的写照”。
  为了让徐学研究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他生前曾计划编写一本《徐学辞典》,并
  为此搜集、研究了大量相关资料,这是一个工程浩大的重大课题。他曾告诉我,他准备把与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有关的人名、地名以及其他问题一个个都搞清楚,工作量非常大。        
  在从事徐学研究的同时,他在文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的8年间,他先后编著出版《澄江夜话》、《江阴旅游文化》丛书、《江阴名人年谱》、《江上词综》、《明末江阴守城纪事》、《江阴著姓望族》等6部(套)18册书,总计427万字。其中多部书均载有涉及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篇章,特别是《江阴著姓望族》一书中,他撰写的《耕读传家的梧塍徐氏》一文,追溯了徐霞客的历代先祖,剖析了徐霞客这一杰出人物形成的家庭因素,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徐霞客具有重要的价值。华根的一系列著作,是他给江阴人民留下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华根说过:“吾生有涯,学海无涯。”长期以来,作为江阴文史界公认的当代博古通今的学者、专家,他在研究学问上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如痴如醉,呕心沥血。尤其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潜心治学,勤奋写作,而且乐于帮助和带动其他同志的研究和写作。在江阴文史界和徐学界,大家都知道,华根通过多年搜集和积累,拥有的资料可以说是最丰富的。我们在写作中缺少资料时,都会去找他,每一次,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帮你寻找,而且只要他那里有,总是无私提供。他曾在《澄江夜话》后记中表示,要“为研究人文历史、弘扬江阴精神,起到一点铺路石的作用。”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高贵的品质!就凭这一点,再加上他留下的著作,我们可以说,华根为弘扬和传播地方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许,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为他埋下了病根。在家里因忙于做学问,生活上马虎了事,没有时间做饭,往往泡方便面充饥。他常常废寝忘食,写作到深夜。盛夏酷暑,他顾不得斯文,赤着膊,顶着高温坚持工作。那股拼命三郎的劲头,令我们钦佩,也让我们担心,作为挚友,我们都曾经一再提醒他,要注意身体,注意休息,不能太劳累。然而,他总说不要紧,没问题,他总以为在我们这班文友中,他最年轻,身体最强壮。华根啊,你太大意了,太不注意珍惜自己的身体了!
  去年春天,他终于被病魔摧垮了。在动过手术后,休养了一段时间,他又忍不住握起笔来。我们去看望他时,再三劝他静心养病,他却说,写一点不要紧,每天晚上不超过九点。他原先用电脑写作,为了加快进度,他就用笔写在纸上,再让儿子帮他用电脑打成字。他说稿子打成字,以后审稿看得清楚。病成这样了,他还考虑到这些。他的心中只有写作,却全然不顾及自己。他病前承担下的一本书,到咽气时已基本完成。
  去世的那一天上午,得到他病危的消息,我们几个文友赶去与他见了最后一面,他已经昏迷不醒,处于弥留状态。去年在上海动手术后,他原以为他的生命至少还可以延续三年,今年病情恶化后,他一再坚持再动一次手术,他还想顽强地活下去,他计划中的《徐学辞典》和《李寄集笺注》等著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他不甘心就这样撒手而去。然而,无情的病魔还是夺去了他的生命。他的逝世,是江阴文史界、徐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华根,你这一辈子没有白过,你的业绩对得起你这一生,也对得起这块土地,对得起你所钟爱的事业,你应该知足了。华根先生,安息吧!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哭  华  根
 
徐华根先生逝世,是江阴市新闻界、文史界和我们徐学研究一大损失。我们为失去一位好友而悲痛,今后在徐学研究、巨赞研究和吴研因研究上多做一些工作,让华根化去心血取得的成果发扬光大。以告慰华根。华根安息吧!
花甲未到人已去,   音容笑貌在眼前。
  文史介绍霞仙业,   你继祝老第二人。①
  巨赞圆寂仅年余,   首度载上文史志。②
吴研因集编著成③, 吾今白头送黑颜。
  
注: ①政协文史资料第一期祝铨寿
②政协文史资料第六期
③2001年11月主编“教育家吴研因”文集
  
八十翁黄明泉于徐华根先生追思会
2010年5月5日
 

我的华根兄弟(诗二首)
何公慰
 
 
我懵了!我的华根兄弟
 
  流光飞逝
  21点37
  史年永记
  4月21
  
  入夜时分
  我正在看玉树的消息
  猛然间
  铃声骤起
  “我爸爸
  他……”
  那是徐洲的声音①
  分明带着哭泣
  我心鼓大擂
  我身不由己
  顷刻间,一片空白
  弥漫脑际
  
  流光飞逝
  21点37②
  史年永记
  4月21③
  我懵了
  我懵了
  我懵了啊
  我的华根兄弟
  曾几何时
  咱俩还在讨论奇迹
  祈盼科学
  赐予生命出其不意
  为什么
  尔今
  该来的不来
  不该走的
  倒走得那么样地
  匆匆又急急
  真是人意何悲
  天意何欺
  
  流光飞逝
  21点37
  史年永记
  4月21
注:
  ①徐洲  徐华根先生的儿子
  ②21点37  我接到徐洲来电的时间
③4月21  徐华根先生辞世的日期
 
 
惟在梦中,我的华根兄弟
 
  你走了
  留下无尽的追忆
                      
  惟在梦中
  我才能与你再相聚
再相知啊
  我的华根兄弟
  
  你在
  我们常常朗声大笑
  还要抬杠
  还说要去台湾
  写些游记
 
  你走了
  我老是缓不过神来
  脑海里
  常常是一片乱码
  此伏彼起
  
  你在
  我们常常互发短信
  还要“挑刺”①
  还说要我帮忙
  “整理整理”②
 
  你走了
  我常常受不住
  时钟敲击
  几近麻木的胸臆
  了无生气
 
  我说你
  干吗要和我一样
  白发染黑
  并不稀奇
  你说我
  谁让俺昵是忘年交呢③
  难道你
  不同意
 
  你走了
  我拼命地捕捉着什么
  却总是手足无措啊
  我的华根兄弟
  
  你要我
  与你同步研究李寄
  供我资料④
  写点东西
  我应你
  待你《笺注》完稿
  帮你校对
  发篇信息
 
  你走了
  我拼命地调控着什么
  却总是不知所以啊
  我的华根兄弟
  
  惟在梦中
  我才能与你再相聚
  再相知啊
  我的华根兄弟
  
  你走了
留下无尽的追忆
注:
  ①“挑刺”  我和徐华根先生间相互指点、商榷对方所写各类已发表诗、文中的问题,大至结构安排,小至文辞标点。
  ②“整理整理”  徐华根先生要我在将来比较空闲的时候,跟他一道整理整理他的著作资料。
  ③“俺昵是忘年交”  徐华根先生是资深学者。我初涉徐学,欲引之为师为友。他对我说:“你正宗教师出身,额角头发亮,俺昵两个就是忘年交嘛!”幽了我一默,其爽达、诚朴、虚怀之态由此可见一斑。
  ④徐华根先生参加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2009年年会后,我陪坐在他身旁用餐,他再次 鼓励我研究李寄诗作,我告诉他研读《江上诗钞》中李寄诗的情况后,他说:“我那里还有李寄的其它诗作,我回去整理一下,发到你邮箱里。你能写好,我晓得的。”其后,他忙于治疗,我不忍打扰。谁知他竟匆匆去了,留下 终生遗恨。不然,他发文来时,必定还会附有些教诲甚至玩笑的句子的,亦师亦友,我的兄弟。
 

追思徐华根同志
胡金玉
 
  听说你已离世,
  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
  感到十分的震惊,十分的无奈。
  未越花甲,撒手人寰,
  放下了你的事业,
  放下了你的爱好,
  放下了你所留恋的美好的一切,
  走了,去了,去了,永远地去了……
  你为什么要走啊?为什么这么快就
            走了啊?
  我们扼腕、我们痛惜,
  我们憎恨病魔,
  我们为生命的脆弱感到寒心。
  我们失去了一位多才、勤奋的同志,
  徐霞客研究园地失去了一位辛勤的
        拓耕者。
 
  我对你并不太熟悉,
  几乎没有一次交谈。
  印象最深的是09年年终聚会的那天,
  我和你正巧在同桌团餐。
  因为陈会长在会议上特别提到你,
  所以我们都举杯向你祝福,希望
  你能挺难关,走向康健。
  也就在这一次,
  我们才知道你是多么的坚强,
  多么地让人敬仰!
  你一面和病魔抗争,
  一面还在努力完成《徐霞客游记》词典
        的编纂。
  医生过来嘱咐你要注意休息,
  护士走来坐在你身旁,不敢轻易地惊
        动你,
  因为你那时的表现,不是一个病人,
  依然是一位奋斗在岗位上的战士,
  你要赶在时间的前面,
  为词典的诞生划句号啊,
  手指不停地在键盘上跳动,
  病房陡然成了你的书房!
  思绪那么专注,神态那么自若,
  完全沉浸在《游记》的海洋。
  是霞客活在你的心田,
  还是你活在霞客的心田?
  见你的人都为之落泪动容。
 
  我对你并不大熟悉,
  但你的文章却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最早读到的是《徐霞客与游记文学》,
  你从先秦、诸子梳理到明清时期,
  从咏物、体裁过渡到文风流变,
  站在文学的角度,
  纵述了徐霞客的历史地位,
  《徐霞客游记》的独特贡献。
  在《〈徐霞客游记〉的人文地理学价值》
        之中,
  我看到了你对人文地理研究的细致与
        透彻。
  霞客途径区的风情、民俗、经济、宗教,
  并称《徐霞客游记》上一部古代地学百
        科全书。
  《徐霞客怀揣方志走天下》一文,
  你说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
  “阅尽天下佳山水”的执著情致,
  归功于他小时候对奇书的博览
  和对地方志的钟情,故而说,
  霞客是一位“利用地方志的旅行家”,
  又是一位“热心编修地方志的学者”。
的确,诚如你所说,
各种各类的地方志,
是霞客实地考察的依据,
更是霞客走进大自然参照和求证的
  对象。
没有它们,也许,
徐霞客的游记就不会产生。
还有你的《江尾海头,镇航要塞处》,
还有你的《延陵古邑春申旧封地》,
使我读到了五千年中积淀的江阴,
五千年后开放的江阴;
使我读到了“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美
  丽的江阴,
读到了江防要塞,商贾集贸、经济腹地
  的江阴。
使我读到了你同徐霞客一样赤热的
  情怀,
和你霞客一样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眷恋。
 
你走了,徐华根同志,
但是,走的,只是你的躯体,
留下的,是你的文字,
你的成果,你的精神,
它们会永远地活着,
永远地激励着徐学研究会的成员,
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去取得徐学研究更加丰硕的成果!

卜算子   悼徐华根
程以正
 
文坛失健儿,
泪洒蓉城雨。
沥血呕心篇缀成,
倦去一无语。
玉楼恐有约,①
倏尔诀何遽?
巨著煌煌问世时,②
觞庆为君举!
注: 
  ①玉楼,神仙住处。相传唐代诗人李贺临死,昼见绯衣传玉帝诏令,谓玉楼成,召使作记,随卒。
  ②《江阴历史文化丛书》十册,有徐华根新作。
 

七律  忆华根①
田   柳
 
  “插队”回澄居祖荫,
  与君相识到如今。②
   访寻胡宅萧竹影, ③
  踏觅翁茔松满林。④
徐学探究成果显,
韵文编撰史永存。
频传惊噩泪难忍,
文友聚晤独少君。
注: 
  ①华根为江阴电视台原副台长徐华根先生笔名。
  ②“插队”句:上世纪70年代以上海知青回江阴老家插队务农,后调至要塞公社报道组工作,即与之相识相交。
  ③“胡宅”句:70年代末,他陪我去东门一竹林四环的老宅拜访著名老作家胡山源先生。
  ④“翁茔”句:80年代初,我与华根等去常熟听“新闻采访”讲座,抽暇至虞山踏访清代两朝帝师、状元翁同陵园胜迹。
 

不知该说什么
——怀念徐华根先生
 
翁雪花
 
惊闻徐华根老师去世的消息,心一直是痛着的。从最初向先生请教江阴地方史,到江阴著姓望族的约稿,再到先生嘱我为李寄诗作笺注。可以说每次都能从徐先生那学到些什么,而且先生殷殷的期望更是寂寞苦读书的动力。在悲伤之余,赋诗一首并将已完稿的十余首《李寄诗笺注》奉上(本刊选登一首——编辑部注),聊表对先生的纪念之情。
       不知该说什么
       看您的书,读您的文
       偶然知道的消息
       刹那击碎所有的期望和憧憬
       迷蒙的双眼
       掩面  无语
 
       不知该说什么
       点点滴滴的过往
       超星、光盘、徐学
       还有江阴著姓望族
       如今
       那个密码还能用
       却永远失去了您
 
       不知该说什么
       小屋、电脑
       伴着锅内煎熬的中药
       还有直到深夜专注的神情
       不辍的笔
       耕耘这样的一片天
       在寂寞中
       坚守文化的淡定和从容 
  
       不知该说什么
       聆听指教
       您总说时间不够
       以前浪费的太多
       不明白,
       这样和时间赛跑的人,
       会那样凋谢
       只剩
       未完的书稿
       在风中飞舞
       久久
       让生命一如既往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附:徐华根先生嘱翁雪花笺注李寄诗两首
 
枫桥晨赋
  
    客帆飞逐晚风来①,    晓对寒山寺影开②。
  秋树冷烟将鸟散,      霜锺寒韵舟回③。
    侯门惯喜鸡鸣客④,    间外谁求虎啸才⑤。
    献策不成辞棹去,      独提长剑浩歌回⑥。
题解:枫桥,桥名。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
诗而相沿作枫桥。唐张祜《枫桥》诗: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笺注】
①客帆:客船上的帆。 唐  孟浩然 《夜泊宣城界》诗:“湖平津济阔,风止客帆收。”宋  赵汴 《向晚》诗:“林疏僧屋露,风转客帆斜。”
②寒山寺:寺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唐诗僧寒山子曾居于此,故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宋嘉中曾改名“普明禅院”。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锺:汇聚;集中。《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貉早死无後,而天锺美於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泽水淼漫,俱锺睢泗。”
④鸡鸣客: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后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唐代诗僧贯休《怀钱唐罗隐章鲁封》诗:“二子依公子,鸡鸣狗盗徒。”唐代诗人宋之问《过函谷关》诗:“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指南梦》第六处:“鸡鸣客,狗盗流,饥则来,饱则去。”典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⑤虎啸才:与鸡鸣客相对,比喻英杰得时奋起,四方风从,如风虎相感。语本《易·干》:“云从龙,风从虎。”孔颖达疏:“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  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 
⑥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兮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