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学组织
协会介绍
徐学研究
霞客智库
图片新闻

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一位辛勤的耕耘者
作者: 何公慰

——徐华根印象记

何公慰

 

我来徐研会工作时间虽然不长,读书、做事、识人诸方面却已收获良多,尤以徐华根给我的印象深深。得知他是数十年的“老新闻”了,涉足徐学也已有多年,我欲引之为师为友。有一次他竟对我说:“你正宗教师出身,额角头发亮,俺伲俩个就是忘年交嘛!”幽了我一默,其爽达、诚朴、虚怀之态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58岁的徐华根,是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在江阴的新闻、文化、文史学界已有相当影响,口碑颇佳。

难忘笑声朗   体味交友诚

  我初次看到他,是在20073月,江阴市首届纪念徐霞客朝圣公祭典礼活动的筹备会议上。他身材并不高大雄健,倒是敦厚朴实,看上去外表要比实际岁数年轻一些,戴副眼镜、斯斯文文,一派书生意气。他发起言来则音调铿锵、底气十足,所说又谨严实在,时常透出些新意,那种学者风范教人过目难忘。第一印象总是长留记忆的。他总能引得我们开怀大笑。后来我们就经常“抬杠”、朗笑不断了,特别是在沉闷时节,有了他,就有了“气氛调节器”了。他认为“抬抬杠好”,适当开开玩笑、不伤感情为度,是帖活跃思维、强化记忆的好药。我是相信的。现在,我只要一看到他,“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古话就会浮现脑际。他实在是个很容易“搭淘”的人。

  这个戴眼镜的笑面弥勒,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因为他从不向你保守秘密。他知道我想多了解些江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起我曾离乡赴东北生活了20余年),就亲自将他编著出版的几种书籍送上门来,赠与我。只要面对面,他就从不顾忌人家怎么想、如何说,只要人家需要帮助,总是设法给予满足。即使是外地的朋友,交往起来,一样情谊真真。

  这就是朋友的坦诚。他是个受人欢迎的人。常作书海游   自然襟怀宽

  徐华根祖籍江阴东外曹家村,1951年出生在上海市,就读于静安寺附近的市西中学。1969年回到江阴要塞公社务农,1979年起至今在江阴的新闻传媒界从业。

  有次我同田柳、唐汉章等一道去他的办公室。20平米大小的房间里到处都是书摞书,从《勾吴史集》到《巨赞法师全集》,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应有尽有。徐学研究的资料也不少,单《徐霞客游记》就有五六种不同的版本。从那有些凌乱、不甚齐整光鲜的样子来看,毫无疑问,他是稍有空闲就会泡在书海里的。我想,用“常作书海游,自然襟怀宽”给面前这个勤于学习、敏于求索的人作注,实在是很贴切的。

  20世纪80年代,潘琪、于光远在《新观察》杂志刊登通讯,由中国科协、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和江苏省社科联四个单位联合举办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纪念活动。从此时起,徐华根就开始走上了学习徐霞客、宣传徐霞客、研究徐霞客之路。他的散文《晴山胜水映天然——徐霞客故乡行》,发表在1984年第9期《江苏青年》杂志上。该文以清新的文笔,向广大青年读者介绍霞客故里的优美风光和徐霞客的杰出成就,他以“是啊,为振兴中华,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不正遍布着千千万万开拓者的足迹吗?”作结尾,已透出了一些思索。他的书评《奋发精神与后人——读〈徐霞客游记〉》则于1985330日《无锡日报》刊出。文中他对徐霞客的历史地位、《游记》成就、版本介绍,已能注重例举分析,认为徐霞客优美的游记文字中“也融进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愫”,点明了徐霞客“这位古代科学先驱无畏的开拓精神”,从而强调了今天我们阅读《游记》,重要的是“以其开拓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投身伟大事业”。此文被该报评为青年征文一等奖,作者获准免费游历桂林山水。于是他就怀揣《徐霞客游记》边读边游、对照体会,求索着徐霞客当时的意境心绪与思维方式。单是这种异于常人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就能体察到他认真实在的学风。记得200711月,我们一起赴京参加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大会期间,他依旧带着书籍,在火车上研读,大会期间的休息时间本就不多,他却总能“挤出空儿来”,到国家图书馆去查阅、抄录古籍资料,还到琉璃厂古籍书店去购买书籍。

  徐华根早年就曾用“铧耕”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8512月,他参与编辑的《江阴工人》第36期就推出了“徐霞客”专版,刊出了多篇徐学研究文章。

  198615日,高8.35米的徐霞客塑像在江阴西门广场落成。隆重的揭幕仪式刚结束,塑像作者、上海油画雕塑院著名雕塑家陈道坦先生,就匆匆离澄,赴北京参加全国雕塑会议。全国各大媒体记者无法采访到陈道坦,都感到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徐华根他却成竹在胸。原来他早已在前一天晚上赶到长江饭店陈老下塌处,和他从苏东坡聊到徐霞客、从雕塑艺术谈到古典文学,畅叙了两个多小时,十分投缘,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得知此消息后,来江阴采访的《新民晚报》文艺部主任李中南便向徐华根约稿。于是,徐华根撰写的《志在为古今伟人塑像——访徐霞客塑像的作者陈道坦》一文,在198623日上海《新民晚报》二版头条发表。功夫在笔端   天道自酬勤

  1987529日,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王伟成首倡、28位徐学爱好者响应,全国首家以徐霞客研究为宗旨的学术团体——江阴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了。作为发起人之一,徐华根被选入第一届理事会并任副秘书长。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他辛勤工作,为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献智出力。

  据时任常务副会长的田柳先生回忆,就学术组织而言,初创阶段的艰辛是难以言喻的。田柳先生说:

  “那时候的江阴人,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知之甚少,社会经济也不发达。要组织活动、开展学习研究、进行宣传推广,基本上就是靠两条腿四处跑动、一张嘴八方鼓动。感动得人家肯提供个地方开会,吃顿三菜一汤的便饭,化缘个百把十块钱出刊,我们就心满意足、高兴得不得了啦。”

  今年已是“奔八”的田老先生动情地说:

  “维持徐研会的日常工作,推动徐学宣传、徐学研究向学术方向发展进步,(徐)华根、(李)宝根、陆云湘、黄明泉,还有蔡伯仁、(江)桂苞、黄兵他们一批人,确实都是具体做事的骨干。学会以外,有些企业家是真正热心支持我们的,可不能忘记他们啊!没有那时候的艰苦奋斗,哪会有今天?”

  一席肺腑之言,教我沉思良久。是啊,徐学的事业,首先就是集体的事业。联想起今天江阴徐学事业的发达与成就,就是这样靠大家一步一步打拼累积起来的,不禁对他们当初的那种简陋、乃至寒酸,肃然起敬!

  江阴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后短短数月,徐华根就和他的同仁们编出了一本《徐霞客专辑》(19878月)。虽然只是本32开的小书,但130个页面中就刊有4幅名人题词、10幅图片和20余篇文稿,为我们保存了包括研究会《章程》(徐华根起草)在内的许多研究会早期信息资料。1991年他们又编印了《徐霞客研究文选》,但仍留有比较明显的民间文艺、民俗文化色彩。而到了19979月,他们的《徐霞客研究文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式公开发行,标志着这个集体的成员们,完成了向学术研究型的必要转变。这在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本由陈捷元、李德忠、王忠义担当顾问,由田柳、江桂苞、徐华根、李宝根、蔡伯仁、唐汉章执编,收录有24位研究者42篇论稿、共17.1万字的文集,不但是这个团体给徐霞客诞生410周年的献礼,也是这个团体自身10年发展进步的证明。作为一个县级徐学研究团体的刊物,终于完成了它由知识推广型向学术研究型的角色转换。

  流光飞逝,时不我待。徐华根身上总有股劲头,惜时不说,还爱琢磨,欲求拓展。他尝试从不同角度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于是,他的论文《徐霞客与游记文学》,较好地运用了比较式研究法,论述了《徐霞客游记》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体现了一定的研究深度和风格,被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收入19988月出版的《徐霞客研究》第三辑中。作为向200711月北京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大会交流的论文《〈徐霞客游记〉的人文地理学价值 》,他则从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发展4个方面,论证、阐发了《游记》在中国系统地理学重要一支的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2008年的《徐霞客怀揣方志走天下》一文,他又研究了徐霞客游历考察中善于利用地方志、热心编修地方志的史实,从实地考察的地理学思想在方志学领域的体现这一角度,诠释了徐霞客一生探真求实的伟大风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华根还在他工作的江阴电视台,策划、采摄了一批宣传徐霞客的电视专题片,如1997年推出的《徐霞客三游雁荡山》、1998年推出的《晴山堂石刻》、2003年拍摄的《游圣霞客》等。这些电视专题片,不仅由江阴台在本地播出,还通过黄河电视台《神州望》电视协作网,送到美国斯科拉电视网进行播出。200410月,香港亚视“文化风情”名主持、作家王明青女士来澄,徐华根与亚视摄制组合作,策划、制作了《游圣徐霞客》等4集文化专题片,分别在香港和美国播出。20065月,央视四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来澄,计划拍摄7部专题片,徐华根担任徐霞客题材摄制组专家顾问,同编导张芳合作,提出了不落窠臼、启用新切入点的构思。于是,题为《寻找失落的游记》的30分钟电视片诞生了。该片以真实画面和访录同期声,再现了文化经典《徐霞客游记》的历史命运,介绍了“不入族谱”的徐霞客之子李寄收集残稿、整理《游记》的经过,评价了“李介立本”的历史贡献。该片20066月在央视国际频道向海内外播出。

  徐华根除了徐学研究,还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努力涉足文史地等其它领域,笔耕不辍。他所著40万字《澄江夜活》,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这部由《地名漫话》、《江上联话》、《人文丛话》组成的三卷本,不仅是江阴人文景观的随笔结集,也是部很有意义的人生启示录,其史料的真实性、文辞的通俗性和知识的丰富性相得益彰。此后,他主编的《江阴旅游文化》丛书一套10册,由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他编著的《江阴名人年谱》、《明末江阴守城纪事》在2005年,《江阴著姓望族》在2008年,也分别由黄山书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在他办公室里看到一幅画,似乎可对他的笔耕生涯作些注脚。那是上海著名画家司同先生送给他的,画的是牛,其题款为:

  “有客呼牛我顺从,是牛是我两相通。应知齐物原如此,乌犍何妨唤司同。华根仁兄教我。壬戌年嘉平月司同并题。”

  至于他的稼穑情怀,自有江阴著名书法家薛双甲先生赠与他的联、辞为证。赠联曰:

  “虽云智慧生灵府  更需功夫在笔端”

  联旁的题辞为:

  “华根同志耽于写作,刻苦自学,与余相识有年,每清谈颇契合。夫写作一道,既苦事亦乐事。搜材成文、论事立志、字斟句酌,此苦事也;每有一得,出成果,或遇知音心赏,又乐事也。苦乐之间,其味固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书是联以共勉。双甲于寒窗挑灯。”

 

耕耘不知倦   任重又道远

  徐华根,从他1976年担任公社通讯报道员算起,笔耕已逾30个春秋,未曾有过止歇的时候。除了工作,读书、学习、研究就是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最可贵的是,他时常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加压”。

  2008年春,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收集资料和深谋远虑后,他向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奋斗目标——编撰《徐学辞典》和专著《李寄集笺注》。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已经开始向着新的学术高峰无畏地攀登了。

  己丑牛年伊始,当人们兴高采烈地沉浸在传统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走亲访友、休闲放松的时候,徐华根却心无旁骛,整天伏案笔耕不止,致力于《徐学读本》的写作。农历正月,他已完成了《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徐学的形成和发展、徐学研究的展望等4个章节内容的文稿写作。

  他在《徐学读本》中这样写道:

  “进入21世纪以来,徐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活动,掀起了一个高潮。温总理的贺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徐霞客的景慕之情,高度评价了徐霞客及其《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肯定了徐学研究的成绩,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温总理的贺信为标志,在贺信精神的激励下,徐学研究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展望未来,徐学研究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是啊,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长。但光明已是不远了。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