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名人评霞客
游踪考察
霞客艺苑
霞映天下

《徐霞客游记》中轶事读想

《徐霞客游记》中轶事读想

冯士彦

 

 徐霞客是志在山水的圣人。他缘山循水、征事考实,不避寒暑、冒险履危,求索志趣至生命的终点亦不稍减,且所行处少有不留记载的,足为国内旅游业开发提供指南,并提升其人文价值内涵。兹摘录徐霞客晚年云南游轶事五则,以飨读者。

(一)

  1638年农历11月。徐霞客从昆明往晋宁,绕滇池大半圈,又回到昆明,准备赴丽江考察的同时,就有往游缅甸的意向,一面求索“导游缅甸书”,一面寻找到丽江去的挑夫。挑夫不好找,徐霞客充分理解挑夫累乏、思家的苦衷,只得出高价。徐霞客的卓越成就中,有挑夫们的一份苦劳在里面。

  人同此心。徐霞客在旅途也像那些挑夫一样思乡念家。他说:“余念浮沉之身,恐家人已认为无定河边物。”(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想托人捎封家书回去,又担心反而叫家里人更加为他不安。想来想去“至是晚间失眠”。结果还是写了一封家书“拟明日寄之”,才得安枕。

  徐霞客也有孤独感,从他喜梅、赏梅、折梅的行为可知之。11月初三,住地亭前红梅盛开,他写道:“此中梅俱叶而花,全非吾乡本色,惟一枝傍檐,摘去其叶,始露面目,犹故人之免胄相见也。”不是吗?见梅思乡,念故人,就像看见了脱掉甲胄,显露本来面目的亲爱的“故人”。这天晚上,“窗外红梅一株盛放。中夜独起相对,恍似罗浮魂梦间。(然叶满枝头,转觉翠羽太多多耳)。”初三新月几时有?他竟中夜独自起来赏梅!他哪里是用眼睛,分明是用心肺感知,宛如进入罗浮仙地,魂梦莫辨的幻境。徐霞客陶醉于盛开的梅花,而抱怨“翠羽”太多,遮蔽了花朵。他落寞的心情非常耐人寻味。

  离开昆明,徐霞客穿越山重水复向鸡足山进发。经过一座曾是独木桥的石桥,名“蹑云”、有碑记。徐霞客这样写:“桥侧有梅一株,枝丛而干甚古,瓣细而花甚密,绿蒂朱蕾,冰魂粉眼,恍见吾乡故人,不若滇省所见,皆带叶红花,尽失其‘雪满山中、月明林下’之意也。乃折一枝,少憩桥端。”又一次见梅花如见故人,简约而充满诗意的笔触,把“恍见吾乡故人”的情致凸现了出来。可见他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惦念故人!

  他每见山茶花盛开,常要折上一两枝同行;见“杜鹃灿烂,血艳夺目”,也要驻足研究一会儿;见蝴蝶泉上大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乃折其枝,图其形而后行。”折下来还画下来,“余乃解长衣并所折蛱蝶枝,负之行。”“上下皆危崖绝壁,积雪皑皑”,经旭日映照,美不胜收,慰藉着他寂寞而意义的不凡的行程。

(二)

  1639年农历424日,在尖山。早晨起来天色晴朗,四山露出翠微。但山下“平白氤氲,如铺絮,又如谲波,无分远近,皆若浮翠无根,嵌银连叠,不知其下复有坡渊村塍之异也。”白色云雾在眼底下掩映成趣,一片内,一片外,层层衬白,却使上界更加疏朗。

  徐霞客来到一处地方,前临绝壑,后倚峭壁,中横罅,下平上覆,恰如匡床,虽小而可憩可卧,叫做“仙床”。导游僧指说下面有“仙洞”,但不可攀循,领着徐霞客转崖下坠,下去好几层才到达。“仙洞”是大石叠缀而成,乱崖颠磴、欲坠未坠,迸处为罅、覆处为洞、穿处为门;门不一窍、洞不一层,中欠宽平、相对幽险,如果叠级架板构筑一番,倒是一个可以幽栖的处所。

  从东门洞进去,南穿,一峡排空而下,那个门南临绝壁、上夹重崖。徐霞客发现有两个木球倒悬其前,仰头细看,木球是由垂藤从崖端悬挂下来的,一丈多高,“即结为瘿,如瓠匏之缀于蔓者。瘿之端,缀旁芽细枝,上迎雨露,茸茁夭矫,花叶不一状,亦有结细子圆缀枝间者。”山僧也不知它叫什么,就叫“寄生”,或叫“木胆”。这东西一丝下垂、结体空中、驭风吸露、形似胆悬、命随空寄,叫它“木胆”比较恰当。徐霞客看着、想着,越发觉得它新奇可爱,想取得它。但它高悬数丈,前即崩崖直坠,计无可得;但其前有高树自崖隙上耸,如果用梯子横度树间,缘柯而上,再用长竹竿把藤钩过来,就能截取它。游览到中午,回到寺院,徐霞客便同仆人取斧、缚竿,负梯赶往“仙洞”,就照上面设想的方法升木取瘿,而崖高峡坠,树杪难以着力,费了好长时间才把木胆取到手。

  一只木胆,圆若葫芦倒垂,上大下小、中环以颈;另一只木胆,环若巨、两端圆凑而中空,皆藤悬于上,而枝发于下,如巨的轻而松,如葫芦的坚而重。徐霞客留下轻松的,背上坚重的离开,没有把两只木胆都带走。

(三)

  1639年农历7月初九日,在玛瑙山。徐霞客新结识一位朋友叫马元康。“深山杳蔼之中,疑无人迹,而有此知己,如遇仙矣!”足见徐霞客的兴奋程度。先由马元康陪同他观赏一处瀑布,令徐霞客赞不绝口,作一番描写比较,认为是“滇中第一瀑”,可惜“悬之九天,蔽之九渊,千百年莫之一睹!”不知道这个景点,今天有没有开发,接待游客。接着,由马元康的幼子带领,游览了水帘洞。洞幽深阻,绝无人行。徐霞客不仅照例生动描绘一番,而且还设计如何改造加工,可得“胜更十倍”之效。他又新发现崖间有悬干虬枝被水淋漓,外面结肤成石,这便是溶洞原理,由石灰岩解析、日久凝胎而成,“即片叶丝柯,皆随形逐影,如雪之凝,如冰之裹;大小成象,中边不欹,此又凝雪裹冰,”完全出于天然,却那么匀称、逼肖。

  在左腋洞外,他又找到一棵拱把粗细的垂柯,一丈多长,其中树干已腐,“而石肤之结于外者,厚可五分,中空如巨竹之筒而无节,击之声甚清越。余不能全曳,断其三尺,携之下,并取枝叶之绸缪凝结者藏其中;盖叶薄枝细,易于损伤,而筒厚可借以相护,携之甚便也。”有一处穹覆危崖下面,石钟乳“结体垂象,纷若赘旒,细若刻丝,攫冰镂玉,千萼并头,石蕊簇颖,有大仅如掌,而笋乳纠缠,不下千百者,真刻楮雕棘之所不能及!”徐霞客用马郎带去的斧头,选择敲击,以衣下承,得数枝,取了两枝最完好的,与石树之筒一起托马郎携归玛瑙山,等他返回时取。

 

  半月后一位朋友见此石树甚奇,说你带着远行不方便,还是留在我的斋头,“以挹清风”,“也好!”徐霞客遂置石而别,谓之“石交”。

(四)

  徐霞客迈开双脚,整日翻山越岭,饿肚子是常事,借宿也有困难。有时睡在牛圈旁的草堆里,喝点粥便躺下,连洗脚水也弄不到。好的招待,他总感激地记录下来。有位陈老汉见徐霞客衣衫被雨淋湿,立即生火为他烘烤衣服。徐霞客记道:“甚贫而能重客,……虽食无盐,卧无草,甚乐也。”

  一些少数民族,“其人质而不害人”,为徐霞客指路,供宿。明末西南边陲,有些曾经是战场、贼窟之地(如石城),经过治理,“民安地静,物产丰盈”,“他处多盗贼,而此中夜不闭户。”徐霞客看到“新谷、新花”一时并出,晚稻香风,盈川被陇,称赞“真边境之休风”。穷边成了乐土。当然,这是极个别地方。

  途中遇到美女,徐霞客决不做假道学目不斜睨、低首而过,而是正大光明地瞅一个爽快。在曹溪这地方,入北门,徐霞客一眼看见两位女郎,被深深吸引。还是读徐霞客自己的记述吧:“见有二女郎,辫发双垂肩后,执纨扇,嫣然在前;有一老妇随之,携牲盒纸锭,将扫墓郊外。纤足姣好,南中所见,无逾此。”美丽的程度,是从头比到脚,才比较出来的。徐霞客见美女而欣赏之,而且研究她们的发型装束。他用近百字记载幼童及成年后的不同发式,如倮倮族的男女发式。对祭祀礼俗,亦作记载。他在用民俗学者的眼光审视所见所闻。

  在滇西卧佛寺的一间佛殿里,徐霞客碰到三四个后生,“挟妓呼僧,团饮其中”,就知趣地退出来,从北庑楼下寻找睡觉的地方,且买米做饭吃。当夜宿寺中,月明却意兴索然。徐霞客写道:“奈洞中有嬲子,寺中无好僧,恹恹而卧。”好心情被彻底破坏了!他生这么大的闲气,也许因为不知道娼妓起源于寺庙。

(五)

  在临近曲靖的大山里,刚登上冈头休息,忽然有一个人从西岭跑过来告诉徐霞客说:“赶快回到山下住宿,前边刚刚有强盗抢劫,不要再向前走了。”一会儿,这个人的妻子跟上来,也这么说。徐霞客心里转念道:太阳还高,正是下午,前几天走的都是无人之境,“皆豺狼魑魅之窟”,即使深夜,也没碰到什么,难道在这走的人多,夹山居民也多的地方,“反有贼当道耶?”他反问道:“既有贼,汝何得至?”那对夫妇回答说:“强盗正在剥行人衣服,我们绕道跑过来的。”

  徐霞客还是不相信。他想,一定是他们诳骗他还宿,故此托言。又想,果真有盗,现在白天返宿,明日还是要走这条路,谁能保证强盗不再来呢?况且,强盗既已行抢,哪会一直等在那里!便与仆人头也不回向前走去。可心里却紧张,再无心观赏山景。他写道:“石参差而岫兀突,觉云影风枝,无非惴人之具,令人错顾不定,投趾莫择。”“其石质幻而色异,片片皆英山绝品;惟是风鹤惊心,不能狎憩而徐赏之。”很有点草木皆兵,胆颤心惊。终于赶到一个石堡村投宿。“适夜色已暝,明月在地,过畏途,就安户,乐甚。”问主人,岭上果真出了强盗吗?主人告诉他,遇盗的正是他邻居,下午樵于山,数贼从山后跃出,剥了三个人的衣服,敲碎了一个人的头颅,就在徐霞客到来之前不久发生的。

  徐霞客不得不相信了。他马上反思而自悔,说:“我这时候方始凛然惶竦,又欣然庆幸,深感那两位劝我止宿的夫妇厚情,而自愧以私心瞎猜测他们。”他分析,很可能是当地“卫屯军”(治安部队)“互相推诿”,不作为,两不管,因而诱发抢劫案。

  徐霞客的探险、科学考察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但在旅途中随意攀折鲜花,截取木胆、石树的做法,虽有可原谅的理由,今人却未可效尤。徐霞客能自以为非,知错知愧,亦当必改。这是无可置疑的,我坚信。

 

将近江城 (李寄诗一首)

二载天涯落魄行,        扁舟今夜到乡城。

归来莫道无亲识,        明月舟前上下行。

 注:江城、乡城即指李寄家乡江阴。李寄顺治十年(1653)春应知府祖星岳邀出游湖襄,十一年(1654)江佑归来,诗当作于此时。因其相依为命的母亲周氏已于前年(1652)去世,故有归乡而“无亲识”之慨叹。

(参阅刘湘和《徐霞客诗译赏》188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