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名人评霞客
游踪考察
霞客艺苑
霞映天下

石屋见异人

石屋见异人
作者: 溪 源

 
       一天早晨,徐霞客对弘辩大师说:“今天,我准备去四观峰看看。”
  “好。四观峰,是鸡足山最美的山峰。有人说,不登四观峰,好比没上鸡足山。你应该去看看。”说完,转身对身旁的一个小僧道:“和光,你陪徐先生上四观峰,一路要小心呵。”
  “哦。”小僧应道。
  徐霞客、顾仆在小僧的带领下,顺利地登上了四观峰。
  “呵,真美!真美!”一上四观峰,徐霞客便高声大赞。
  “先生,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四观峰吗?”小僧问。
  “从字面看,四,应该是指东南西北四方;观,就是看;四观,就是向四面观赏。”徐霞客笑着回答。
  “先生真是先生,说得一点不错,这里美在四方都有独特的风景。”小僧兴奋地说。
  徐霞客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仔细地观赏起来,每观赏一方,他即随口吟诗一首,那文采,那意境,那高度的概括力,惊得小僧瞪圆了双眼,半天才说出一句:“先生真是奇才!”
  四方观过,霞客面朝北方,指着远处横亘千里,奇峰插天的大山问小僧:“和光师父,那远处的山是什么山?”
  “那里已是川藏地界,是什么山,我不清楚,只听弘辩大师说,那是深山老林,开辟以来,未有人迹。”
  “哦——”听到未有人迹,霞客双眼放光,来了兴趣:“我想到未有人迹的地方去看看。”
  小僧听了连连摇头,“不可不可,万万不可。要是那里可以进去的话,怎么会没有人迹呢?!”
  “我去了,不就有人迹了吗?人迹就是人走出来的啊。小师傅,你当我的向导。如何?”
  “我不去,不去。”
  “我付向导钱,怎么样?”
  “给我钱,也不去。”小僧一口回绝。
  下了四观峰,回到悉檀寺,霞客又向弘辩大师提出,要去川藏的深山看看。弘辩大师连忙阻止:“那里不能去,听人说,那是一个有去无回的魔地。一进深山,便不知东南西北;一进老林,便不见太阳;一旦进去,就无法出来了。”
  弘辩说得越神,霞客越是来劲。一天,他告别了弘辩大师,带着顾仆,背了干粮,进了川藏的那片深山老林。
  不去不知道,去了才明白,那里确实是个没有人迹的世界。漫山遍野布满蓬茅、荆棘,山上山下不见一条小路,连人的脚印也不见一个。为防野兽和开路,徐霞客和顾仆各准备了一把尺把长的砍刀,他们奋力砍掉面前的杂树、茅草,砍一刀,向前走一步,砍一段,前进一段,就这样,开辟着通往山顶的小道。
  但这实在太慢了,一天下来,也走不了多少路,顾仆打起了退堂鼓:“这样走,到啥时能登上山顶?再说,这人迹不见的地方有啥好看的,除了杂树乱草,还是杂树乱草。我们还是到别处去吧。”
“不!”霞客坚定地说:“既已开步,就要走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这里因为没有人迹,所以不知其奥秒;登上山顶,说不定有惊人收获。”说完,他挥起雪亮的砍刀猛砍荆棘,前进的速度加快了。
  就这样,他们在深山老林里走着,饿了,啃几口硬得如砖块的馍馍;渴了,喝几口山涧的溪水;累了,在茅草堆上躺一会;晚上,为防野兽,爬到树上,在树的树丫间合一会眼……,一天,两天,一连走了十天。
  “先生,你看,那是什么?”顾仆突然大叫了起来。
  徐霞客顺着顾仆指的方向看去,发现在半山腰的山坡上有一间石屋,石屋的左边、右边长着蓊郁的松柏,石屋的后面摇曳着一片翠绿的竹林,石屋的门前有一块小小的平地。平地上一片绿色,好似种着蔬菜、庄稼什么的。
  “石屋里难道住人?”徐霞客惊愕了。
  “这种鬼地方还住人?”顾仆不相信。
  诧异间,他们向石屋走去。
  来到石屋旁,见到屋前的那片小平地上确实种着蔬菜,这样可以确定,石屋中真的住有人。这一发现,打破了这里无有人迹的神秘传说。徐霞客极其高兴。
  他们来到石屋前,向石屋看去,只见大门敞开,屋内正中有一张用石块垒成的石床,床上坐着一位老人,脸胖胖的,红红的,两道长长的白眉挂在眼角两旁,如书上描绘的神仙一般。他的床上堆着一堆纸页发黄的书。此时,他的手中拿着一本书,双眼正专注地盯着书上的字,似乎没有看到来人。
  “老先生!”徐霞客站在石屋门口恭敬地叫了一声。
  那老人没有答应,双眼的视线没有离开手中的书。
  “老先生!”徐霞客怕他年老耳聋听不见,故提高声音又叫了一声。
  老人还是一动不动。
  顾仆有点疑惑了,轻轻道:“会不会是个泥塑的菩萨?”
  就是这么轻轻的一句,那老人动了。他放下书,脸露笑容地道:“三天前,我就知道你们要来了。”
  听了此话,霞客和顾仆都觉得奇怪了。
  “老先生怎么知道我们要来的?”霞客问。
  “你们从什么方向来,走了几天,我都知道。你们已经走了十天了,是不是?”老人一字一句坦定地说。
  霞客惊呆了。
  惊诧之际,老人揭开了疑题的答案:“那是林子中的鸟告诉我的。我从鸟的惊飞中知道,有人进山了,我从鸟的惶叫声知道,你们到那里了。”
  “佩服,佩服!想不到老先生有这样的绝技。”
  “这不是什么绝技,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积累的知识。”
  老人请霞客和顾仆进了屋,在石床上坐了下来,并顺手从床头拎过一把黑得发亮的紫砂壶,倒了两盅茶递到了他们的手里:“请尝尝这里的云雾茶。”
  霞客礼貌地抿了一口,觉得此茶非同一般,入口时清淡得如同白水,稍会便觉青涩,再后甜香满嘴,红舌生津,如液如气,漾过喉咙,直钻心肺。
  “奇茶!奇茶!”霞客连连赞道。
  喝了一会茶,霞客又问道:“请问,老先生原籍哪里?”
  “年轻时四海为家,年老了寓居石屋。”老人回答。
  “敢问老先生大名?”
  “住在石屋,就叫石屋丈人!”
  霞客连问了两个问题,老人没有正面回答,想再问,知道也不会直告,便决定用探问的方式,了解他的情况。
  “我们两人来自江苏江阴,就是无锡那里的江阴。”徐霞客探探他是否知道无锡。
  谁知,霞客话刚说完,老人便接口:“无锡有个太湖,面积三万六千顷。无锡城里有锡山、惠山,山上有天下第二泉……”
  霞客又道:“我们是出来旅游观光的,最早出省游的是浙江。”
  老人接道:“浙江好玩的地方很多,有天台山、雁宕山,雁宕山上有大龙湫、小龙湫两挂飞瀑,山顶有雁宕湖……”老人的话语可用口若悬河来形容。霞客想,这些地方他怎么会这么熟悉?要么到过这些地方?还是从书上看到的?让我来问些书上没有的,看他知道不知道。
  “我们还游过福建的武夷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河南的嵩山、湖广的太和山。太和山上有个榔仙祠,祠南有一棵很高很大的树……”
  “那是榔梅树,树结榔梅果,果实鲜甜如蜜,但凡人不敢品尝,因为它是禁物……”
  至此,徐霞客已佩服得无话可说。他立马双膝下跪,顿首叩拜,道:“我本以为海内没有跟我一样痴游的人,想不到同好者就在眼前。老先生身居绝人深山,然知天下,实为异人。”
  “那里,那里,我只是在年轻时跟你一样喜欢游历山水,到过一些地方,有的则是从书上看到的。”老人慢慢吐露了心里话。
  “那你住在石屋多少年了?”
  “十多年,二十年不到一点。”
  “上山后没有下过山?”
  “不。不下山哪来吃的,我经常下山。”
  听到经常下山,霞客又是一惊,道:“我们上一趟山花了十天时间,你经常下山……”
  老人抢着说:“我下一趟山半天足矣!”
  霞客指着门外茫茫林海,说:“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蓬茅荆棘,没有一条路,你下山怎么走?”
  “没有路就是到处是路。你们下山时跟着我走,保你们半天到山脚下,晚上在碧霞寺吃晚饭,那里有我的好朋友。”
  老人讲得太神,霞客有些不信,但在跟他下山后,深信不疑了。
  那天中午,太阳正在头顶心,老人在身上围了一条布裙,脚上套了一双带长筒的布鞋,开始下山。他双脚踏进蓬茅中,不用刀砍,也不用手撩,那蓬茅像认识他似的会呼呼分开,茅缝间露出一条几寸宽的羊肠小径。徐霞客和顾仆紧紧跟着,累得气喘吁吁,可那老人却如坐在石床上一样平静如常。
  当太阳离地面一树头顶高时,他们到了山脚边的碧霞寺。
  进寺前,徐霞客朝老人拜了一拜,吐出了肺腑之言:“世间异人,我遇到不少,如匡庐的慧灯禅师,终南的采药野人,太华的修粮道者,可你老先生比他们更神异!老先生,请能告诉我你的真实大名,好让我记在日记中。”
  “石屋丈人!”老人还是这句话。
  “啊,书莫奇于《易》,山莫奇于歙之黄,人莫奇于石屋丈人!”霞客感叹道。
  当夜,徐霞客和顾仆住在了碧霞寺,晚上看石屋丈人与他的朋友下了一盘棋,可看了半天,没看懂他们下的是什么棋,一向不信神仙的徐霞客,此时怀疑自己碰上神仙了。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