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名人评霞客
游踪考察
霞客艺苑
霞映天下

民族音乐也能这样演绎

民族音乐也能这样演绎
《徐霞客之路》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述评
史影
 
2017年5月19日,这是个值得纪念和回味的日子。这一天,天华艺术学校的天华民族乐团作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承办单位,于当晚7:00在江阴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名为《徐霞客之路》的大型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音乐会反响之热烈超出了预期,不仅令笔者十分激动,全场观众也同样因此而兴奋不已。尤其是通过手机的现场直播,使更多的受众得以分享音乐会的精彩纷呈。
这场音乐会可以说是天华人提供给广大观众的一次“高大上”的文化盛宴,也可说是在江阴的音乐史上极具“突破性”和“震撼力”的一项创新之举。
称其为“高”,是指此场音乐会的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准。高层次反映在它作为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30周年而举办的系列活动之“重头戏”而备受瞩目;高规格体现在它面向的观众是来自全国徐霞客研究会的学者、同仁,包括台湾、香港的徐学研究会成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水准则落实于它演奏曲目的难度之高堪与专业乐团比肩。再加之友情出演的名家不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交响乐团的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亚洲第一箫”的杜聪,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歌剧院的“台柱子”迟立明,还有被誉为亚洲青年演奏家杰出代表、精于二胡演奏的赵磊,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宓嵩杰等等。即使是专工青衣的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炼雯晴,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节目主持人赵峰,也具有相当的功力。有他们加盟助阵,足以佐证这场音乐会的实力之强、水准之高、品质之优了。
称其为“大”,是指此次音乐会的大阵营、大气势、大调度。参与此次演出的除了演奏员还有合唱者,仅台上亮相的总计不下200人,如此阵营不能算小了。气势之大,一是合奏的曲目大气磅礴,又有合唱助力,更是雄浑壮阔;二是7层台阶层次分明,且所有或坐或站的演员均直面观众,如此逐级而上的排兵布阵确是气势不凡、场面恢弘。大调度是指演出前的一应准备,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舞台装置等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尤其是灯光的布局、台阶的安装仅投入的人力就有四五十人之多。因为隔天是江阴锡剧团首演《徐霞客》,结束已近晚上10点,该团也有灯光、布景需要如数拆除,拆完了还要按照音乐会的要求重新布光调试,这样,就非得通宵达旦地干方能保障翌日的走台、彩排。幸亏是专业人员干的专业活儿才得以在翌日上午完成主体作业。须知,仅从上海运至江阴的灯光就足足装了两辆大厢车,其劳动强度之大,整台布光之密由此可见。除此,还有后勤保障,大到舞台装置的一一到位,小到演职人员的交通食宿,事无巨细均得照应周全、安排妥当。否则,就会出错误事。如此大范围抢时间的密集调度,还真是“史无前例”,闻所未闻。
这场音乐会无论是听觉、视觉的美感还是音响、灯光的效果可以说都是上乘的,就连节目单的设计印制也毫不含糊,非但美观而且精致,每每让人爱不释手,有心者还会将它永久收藏。众所周知,听觉的美感,这是音乐会成功与否的首选标准。此次音乐会所奏的曲目大都是组合而成,而且是无缝对接,听来滋润,也很够味。比如《天籁》,就由《空山鸟语》《野蜂飞舞》等乐曲构建,虽演奏者只有7人,但一样演奏得酣畅淋漓、极具气势,真个是“天籁之声”,直将大自然的生态之美描述得惟妙惟肖。乐曲时而空灵,犹如鸟儿在对歌;时而急促,就像一群野蜂在狂舞。尤其是10龄童乔易檬敲击的马林巴和中东鼓更是出神、出彩,快速的旋律几乎达到了极致,让人既“目不暇接”又“怦然心动”,无怪乎观众会情不自禁地爆出掌声。这掌声显然是被小乐手的技艺和神采而激起的由衷赞叹。再看视觉的效果。仍以《天籁》为例,二胡与中阮、笙、打击乐的对奏也是“一鸣惊人”。尤其是二胡演奏家赵磊的独奏,不仅演技娴熟无比,而且形体动作十分夸张,一把二胡系在腰间就如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他拉二胡简直就像是在“玩”,既“玩”出了民族音乐的神韵,又“玩”出了西方音乐的“摇滚”,传统的与现代的表现手法融会贯通,经典的与当今的创作曲目混成一体,简直是出神入化、妙不可言。此时此刻,他不但自己玩“疯”了,也将观众玩过了瘾,如此“视听”艺术的高度融洽,恰恰是现代观众所要求达到的至上至美的境界,也是一种文化时尚。《天籁》就是如此,既彰显了演奏者自身的高超水平,又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于“视听艺术”更多美感的渴望,实在值得点赞,也值得倡导。
音乐会的成功与否,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综合艺术的综合运用,包括音响与灯光的科学布局。尤其是音响,必须讲究各声部的平衡,要使每一件乐器的发音恰到好处,过强过弱会影响音质与音色的正常发挥,自然会影响到整体声响的完美融合。即使是独奏,也要考虑到听众的身心愉悦。因此,话筒的摆放,距离的远近都得认真调试,达到最佳的舒适度才算得上“圆满”。而灯光呢,也需要变幻适度。变幻过头了会让观众“眼花缭乱”,变幻太拘谨又会黯然失色、平淡无奇。特别是属于现代高科技的灯光色彩更能烘托乐曲的气氛,还能使演奏者的服装随时变换颜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绿,一会儿又是纯黄、纯蓝,这倒节省了演员换装的时间。鉴此,这场音乐会除了特殊需要换装的之外,所有演员还新添了一套浅色的服装,看上去很有型,也很大气,还能随着色光的变化而显得五彩缤纷。再者,纱幕与多媒体技术的相机配合,也使音乐会增色很多。开场前,前道纱幕上就投影有徐徐舒展的卷轴,上书徐霞客生平简介,这样的“点题”,无疑会让观众既“眼前一亮”又“心中豁然”。此外,每一个篇章,都在纱幕上投影有文字、图案,使观众一目了然。再加二道幕、三道幕上还时不时呈现水墨山水画的背景,使舞台效果更美更佳,还丰富了徐霞客人物故事的情节,且与报幕词一呼一应,真个是“异曲同工”“珠联璧合”……
由此可见,“高大上”的音乐表述既是现代“视听艺术”的必然追求,也是“综合艺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再说,它的“突破性”。突破在于它不墨守成规,不仅颠覆了以往乐团一坐到底的演奏形式,使之变革为动态化与情景化的交会格局,还掺入了音诗画、歌舞演等多种文化元素,让整台节目在好听之余更好看、更动心、更有活力和创意。而这样的“突破”才更具有时代性、前瞻性,也更能符合当今时代老少皆宜的审美“口味”。
至于这场音乐会所具有的“震撼力”,其实不用多说,只要看看观众的热烈反响,听听全场热烈的掌声就已经了然于胸了:观众无不为这场音乐会演出形式之新颖、演出节目之精美、演出场面之壮观而震惊、而醉心、而发自内心的喝彩。是呀,观众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势必会形成熊熊燃烧的一团火蔓延至下一个节目再下一个节目,从而使自己乃至周围的观众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并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这,便是这场音乐会理应产生的连锁效应。
说到“创新”,这才是这场音乐会最大的“亮点”。它的创新,主要在于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舞美别致。其主题很显然:歌颂徐霞客,光大其精神,以激励后人奋发有为。也就是说,要通过民族音乐的演绎来讲述徐霞客的故事,还要传递江阴精神。据此,此次音乐会采用了四个篇章:《跬步千里》、《天地之间》、《御风自然》和《行者无疆》,以此来阐述徐霞客经数万里行程之求索集三十年科考之成就终成一代伟业的生命轨迹。还通过古筝的弹唱,诗词的朗诵,领唱、独唱与和声的混成以及字幕、画面的渲染等多种手段来表达“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前行”的深刻意境。尤其是徐霞客的扮演者通过内心独白不但将这四个篇章一气呵成,还点明了主题,让观众如影随形步步深入地了解了徐霞客这千古奇人以及他著述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还由此了解了其故乡江阴的人文历史……
总之,这场音乐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这效果来自天华人不遗余力、上下齐心地投入,也来自各级领导和家乡父老的积极扶持,还来自名家的友情出演:一代箫王杜聪的排箫独奏让观众听得似醉若痴;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的放歌一曲让全场观众顿觉荡气回肠;京剧青衣炼雯晴的甜美唱腔也让观众陶醉其中;宓嵩杰的古琴独奏则同样使观众为之动情动容。此外,江阴广电一级播音员张贤江的诗词朗诵、江阴市中音乐老师胡伟红的领唱、城中实验小学小歌手张欣怡等四人的童声也十分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场音乐会给人最明显的启示是民族音乐也能这样演绎:可融入多元文化,可采用多种手段,可通过动态化、情景化乃至音诗画、声光电的组合形成立体多维的表演样式,使之经典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相接相通,以此来传递现代文明与民族精神,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和地方传奇。如此,则更能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让民族音乐生生不息、千秋永继。
当然,这场音乐会只能说是对民族音乐的演绎改革、创新的一种尝试。既是尝试,免不了存在不少缺陷与遗憾。如何克服和改进,天华人自会不断地总结、反思并能集思广益,广泛采纳意见和建议,以为下次音乐会能更好地“亮相”获取更好的效果而作必要的调整和革新,并为民族乐团的建设和发展不懈努力,使之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进步。请相信,天华人一定会不负众望,继续沿着传承、发展、改革、创新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的,会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向更大成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