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名人评霞客
游踪考察
霞客艺苑
霞映天下

伴随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成长

伴随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成长
――研究、保护、宣传、服务
       唐汉章
 
我虽然与徐霞客同为马镇人,然而对于他的人生与业绩却知之甚少。我家在乡邑东头,而徐公故里南晹岐在乡邑西边,现在看起来相距并不远,然而在没有公路交通欠发达的年代,算是一段不短的路程,加上我的中、小学求学也都在离家不远的学校完成,后来又早早地投笔从戎离开家乡,因此从来没有去过。小时候只是知道南旸岐有霞客堂,霞客先生是个传奇人物,也听人说徐霞客是个二流子、浪荡子、败家子,说他“一世人生只晓得白相,把家也败掉了”。待我二十六年后回到家乡,转业到文化局分工负责文物管理工作,又正巧赶上徐霞客诞生400周年全国纪念活动,参与故居修缮后期收尾工程和室内和环境的布置,期间还配合陆云湘科长(后来担任首任秘书长)为筹备江阴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做了些服务工作,虽然未能成为首批会员,然而却也是诞生的见证者,我对徐霞客更多的了解也是在此时开始的。1991年10月16-18日,在参与广西桂林举办的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全国性纪念活动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成为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的一员。经过不断努力,勤奋工作,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才能,博得同仁们的信任与厚爱,2005年换届选举时当选为秘书长,不久又增补为副会长。从而由一名会员、理事进入研究会领导核心。除此外还是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江苏徐霞客研究会、无锡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并担任副秘书长,集全国、省、市、县四级研究会员于一身,为我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因此可以这样说江阴徐霞客研究会的三十年,是我伴随同行的三十年,也是我学习研究成长的三十年。在研究、宣传、服务、保护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研究
三十年前,我对于徐霞客了解甚少,《徐霞客游记》则是见多未曾见过,不用说研究了。后来相继参与徐霞客诞生400周年、逝世350周年等大型纪念活动,拜读了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同仁发表在会刊上的文章,才对徐霞客及其游记有了些初浅认识。1993年7月13日,出席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在北京的成立盛典,赠送的纪念品是一部上海古藉出版社新出版的《徐霞客游记》,如获至宝,成为我最早接触到和阅读的游记版本,由此为叩开徐学之门努力攻读。然而对于一个初涉徐学领域的我来说阅读游记难度极大,无从下手。起初只是有选择地读,可谓是急用先学。比如邀请出席雁荡山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就突击攻读《雁荡山日记》,到贵州出席盘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大会和学术研讨会,就选读徐霞客在贵州的有关日记,1994年出席云南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便读徐霞客《滇游日记》的有关章节,后来又到丽江参加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又恶补了徐霞客丽江方面的日记。《游圣徐霞客》连环画创作时,本人担纲江西部分和云南最后一部分的编写,为了准确表达游记本意则更是从头到尾反复阅读,几乎将这部分的书页翻烂。外出作徐霞客游踪考察,先拜读考察地的游记,回来再读游记,则更能帮助对游记的理解。从本人读游记的体会来说,有选择地单篇读游记,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不泛是一种学习游记的好办法。单篇游记似一颗颗珍珠,最后把这些珍珠串起来,便是一条项链。不按游记先后顺序读是为了急用先学,到最后再通读,也就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了解《游记》的精髓,也有利于对徐霞客和《游记》的研究。
《迎福寺莲舟与静闻》是我试着撰写的第一篇论文。那是1994年,第一次去鸡足山考察,在凭吊静闻墓时读到大理州撰写的墓地碑文,说静闻是“南京迎福寺和尚”,很是疑惑。回来查阅云南省有关文物方面的介绍文章,也说是南京迎福寺和尚,甚至还说静闻是南京人。静闻是徐霞客西南万里遐征的伴侣,有必要搞清楚以免继续误传。那时自己对迎福寺及莲舟和静闻也不甚了解,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查了《江阴县志》、《常州府志》,甚至还专门到南京省图书馆查阅、《应天府志》,还到江阴老城区南街迎福寺旧址作了实地考察。而《山居庵遗址考辨兼论重建之意义》论文,则是发挥自己考古工作特长而撰写的另一篇实地考察与理论相结合的论文。事先查阅资料,采访乡民,参与博物馆对山居庵遗址作考古发掘,找到了原先的屋基,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其它如《晴山堂与晴山堂石刻》、《徐霞客故居藏珍探源》、《拓展晴山堂石刻文化刍议》、《恢复南旸岐古村风貌刍议》等篇,也是结合自已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成果。对徐霞客交友方面撰写了《浅论徐霞客与黄道周的友谊基础》、《徐霞客与陈函辉的友谊》。在徐霞客精神研究方面则写出了例如《徐霞客精神再认识》,还有《论徐学的形成与发展》、《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日》等论文。三十年来,林林总总写了数十篇文章,散见于报刊,有十余篇收入纪念徐霞客诞生430周年暨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成立30周年《徐霞客研究文集》,正汇编结集出版。
三十年间,还参与了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徐学概论》、《徐霞客评传》、《徐学发展史》,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等多部专著和工具书的编辑并担任部分章节撰写,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
 
保护
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参与了徐霞客故居及其其它遗物的保护工作。并使“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石刻”最终升格为国保单位作出了不懈努力。
马镇南旸岐是徐霞客故里,自从其祖父梧塍徐氏第十五世徐衍芳由老旸岐析居湖庄,新建南旸岐新居后,这里便成为梧塍徐氏马镇一族一处新庄园。徐家宏伟宽敞的崇礼堂以及后来徐霞客亲自建造的晴山堂等建筑,也曾兴盛一时,显赫乡里。直到徐霞客逝世后不久,明清变革之际,南旸岐几近烧毁。又历经三百多年风雨苍桑,至20世纪80年代时已面目全非,村西首徐氏宗祠又遭拆毁,保存在宗祠内的晴山堂石刻虽然幸存,但断裂破残者己不少,1978年保存在新建的晴山堂内。老建筑仅存崇礼堂四进,为纪念徐霞客诞生400周年进行了全面整修。除此以外还有徐霞客手植罗汉松、胜水桥等遗迹,加上重建在晴山堂后徐霞客陵园的衣冠冢,成为徐霞客故里重要人文景观和进行徐霞客研究的重要载体。
对于徐霞客故居保护工作,既是机遇也是职责,作为徐霞客研究的一员便多了一份情结。几十年间,除了博物馆工作花费心血最多的就是徐霞客故居的保护。昔日的南暘岐一带是芦苇丛生的水网地区,本来地势就低加上乡镇工业兴起地下水采取过多造成地层下沉,在未曾建设防涝调节闸时几乎年年遭淹。有一年连续大雨水位上涨,徐霞客故居告急。得到故居张伟平主任告急电话,我与陆云湘科长第二天一早赶到南晹岐,只见故居门前一片汪洋(那时仰圣园还是稻田),西南角的晴山堂似一座孤岛漂在水面,我们淌水顺淹没水下的马路摸索着走到晴山堂门前的广场,再坐着张主任借来的农家采菱角的木盆,划着从墙门进去一直到晴山堂后的霞客墓前。事后向市局领导作了汇报,采取了相应措施,也为日后筑防洪墙建防涝节制闸提供决策依据。亲自主持徐霞客故里的保护维修主要有二大工程,一是晴山堂,一是胜水桥。
昔日徐霞客亲自主持建造的晴山堂,与崇礼堂一样具有一定规模。除供徐霞客一家与母亲居住外还兼作石刻的保护场所,明末奴变烧毁后,族人将晴山堂石刻移至徐氏宗祠保管,后来宗祠拆除76通石刻无处安身。1978年,由乡干部张锡昌主持在村西南圣塘河南岸建房屋三间,前廊后轩,仿明清风格,外加古典式院墙门楼,虽规模不及旧制,但晴山堂石刻有了安置展示之所。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纪念徐霞客诞生400百周年,分别请朱穆之和著名学者耿龙庭题写“晴山堂”三字,前者制成匾额悬掛于堂,后者刻于方砖嵌于门楼之上,还请上海油画雕塑院著名雕塑家陈道坦父子创作徐母教子塑像安置堂内。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睛山堂文化内涵,成为人们欣赏和研究石刻艺术、凭吊缅怀先贤之处。
但是仅仅过了十多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年使用的钢筋水泥梁架难以承受屋面压力开始变形,尤其是以杂树旧料充当的房椽受虫蛀和雨水浸蚀有不少断裂,石膏吊顶天花板脱落,屋面漏雨渗水严重,不仅威胁游客安全,更重要的是一旦屋顶塌落,嵌砌墙内的76通珍贵石刻便会毁于一旦,故居负责人刘正泉心急如焚。我经过几次实地勘察,多次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向王德寿主任汇报情况,提出的按崇礼堂建筑法式的修缮方案得到批准,并由文管会戚德耀工程师绘出图纸。省里还拨款3万元作为补助,加上分管文物的副市长徐海锋所拨3万元共计6万元经费,完成了对晴山堂实施揭顶大修工程。时役,将水泥衍条换成木质匾作抬梁,更换木质椽子,铺设望砖,重做屋背圃鸡,使之成为与故居崇礼堂明式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次年又补做了南北墙上的木质边贴,过了些年又与故居文保所主任张伟平对后墙门进行了加固,砌底根除了晴山堂安全隐患。近20年过去了,晴山堂再无渗漏,石刻安然无恙。
胜水桥是当年徐霞客出游始发处,也是昔日南旸岐村东南北出入的必经之路。1924年里人在乡政府资助下进行重建,易木为石由木桥变成石梁桥,东西两侧设有桥联,西联为“曾有霞仙居北垞,依然虹影卧南旸;东联为: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急湍    映天然。桥联不仅描绘南旸岐的地理位置,更是表达了乡亲们对徐霞客的无限敬仰之情。然而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尤其是地下水过度地开采,导致地层下陷,胜水桥下沉近一米,桥联仅露出上面二个字,侧塘石也多有脱落。2006年,时任文化局长的陆礼平批准文保所的修缮申请,并同意由我提出的修缮方案。是役,得到镇里大力支持,并负责筑坝抽水筑围堰工程。待抽干水胜水桥与桥堍完全露裸出来,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表面看似完好的桥堤,实际上水线以下有好多地段已坍塌,仅一层水泥地连结,而桥基以下更为严重。民国年间易木为石工程也是因经费拮据,未曾填筑基础,两边只是各利用2根废弃的牌坊石柱铺在烂泥河床,作为桥柱的支撑基础。松软的河床,地下水下降河床下沉,是造成胜水桥倾斜下沉的主要因素。经仔细勘察并拍了几十帧照片,找到了原因,制订了可行的方案,然后由具有经验的无锡古建公司实施修缮。拆下桥板和桥梁及水盘石等构件并一一编号,然后先在河床上打下数十根长5米木桩,再浇灌钢筋混凝土基础建成水下桥基,然后将水盘石抬升至水平面,再将桥梁构件一一还原,使桥板至水面高度恢复到原有高度。再加固南北桥堍基础,重砌侧塘石,重铺石级。还去苏州无锡等地调查采风,设计出更接近明清风格的石亭,建在桥堍南端转角处,将民国年间“重修胜水桥记”石碑与“徐霞客出游处”碑合而为一置于亭中,增强了文化氛围。
徐霞客墓和晴山堂石刻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早在1956和1957年就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在举办徐霞客诞生410周年、逝世350周年全国性纪念活动以后,徐霞客研究热潮也悄然兴起,徐霞客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石刻作为重要载体的作用日益凸显,提高其保护级别势在必行。那时候一方面由于国务院对国保单位数量上控制较严,另一方面由于省文物主管部门一些领导对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石刻重要价值认识上的误区,未能成为1995年第三批国保单位,后来又由于种种原因又失去了第四批国保单位申报机会。1995年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江阴学术基地在徐霞客故居掛牌,並隆重举办首届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也为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石刻申报国保单位带来了机遇。陈捷元、曹金千、陈楠等领导同意依靠徐学界专家学者的影响力进行呼吁,由我准备了相关资料。后来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致函国家文物局反映专家学者的建议,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并批转江苏省文物部门申报。2001年6月25日,徐霞客故居暨晴山堂石刻合二为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成为江阴第一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从1991年开始长达十年的申报国保之路终于有了结果,代价是“黄山炮台旧址”国保单位由此推迟了五年才公布。申报工作文化部门是主体,然而徐学界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也为有这样的经历感到荣幸。
宣传
三十年来,我为宣传徐霞客业绩,弘扬徐霞客精神作了不懈努力。一是举办展览,二是参与拍摄徐霞客专题片。1993年参与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大会筹备工作,筹委会决定同时举办一个宣传和展示徐霞客业绩的专题展览,分工由我撰写陈列提纲。接到任务凭着几年来对徐霞客的了解和举办博物馆展览的体会,完成了《千古奇人徐霞客》的文字脚本寄到北京,江牧岳江老立即委派林国志先生来江阴考察。我们住在马镇的政府招待所,对原稿进行了为时一周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展览的基本框架和主体。举办展览不同于办墙报,仅有图片照片是不够的,我建议借调保存在云南省博物馆的徐霞客赠鸡足山妙行法师的诗作手迹,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徐霞客游记》季会明抄本,加上《晴山堂石刻》拓片作为展品,将增加和提升展览档次,定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晴山堂石刻》拓片还好说,经市局领导同意,由我主持锖无锡博物馆专业人员专门拓了一套,而前二项都是国宝级文物和孤本,后来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亲自致电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再由省文物处处长丘宣充乘机护送到北京。《徐霞客游记》季会明抄本经高层领导打招呼后特批参展。这三件国宝聚会京城,同处一室展览绝无仅有,创下历史之最,成为徐学史上佳话。而几十块版面精美的图片照片充满了面积不小的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厅,加上室外巨大的展标,营造的宣传氛围非同一般。
展览结束,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江老和江阴市副市长徐海锋同意我的建议,由我和刘正泉租用十多辆小面的,将版面运送到华西村南苑宾馆,请华西村运输车运回江阴。1995年又亲自设计布置到徐霞客故居,成为徐霞客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在当年召开的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和江阴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的首届徐霞客学术研讨会期间与观众见面,受到一致好评。以后几年中又对展览内容几度充实提高,使之不断丰富,为观众了解徐霞客生平及其家庭提供了条件。
2015年,按文广新局要求,对故居进行重新布置,撰写复原陈列的设计方案。原有系统介绍徐霞客生平业绩的展览进一步充实内容,在园林旅游局顾金辉局长支持下布置在徐霞客博览园徐霞客旅游博物馆,展览规模和展出效果具佳。除了固定展览,我还设计了喷在卷轴画布上的流动版面,分别在文庙、要塞司令部等地举办流动展览。2015年还在中山公园举办了临展。
参与策划徐霞客专题片的拍摄并出镜,三十年来已记不清多少回了。其间最早的是上海电视台拍摄的,《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后来随着徐霞客宣传研究不断升温,江苏电视台、无锡电视台也纷纷从各个角度拍摄徐霞客专题片,江阴电视台、江阴广播电台、江阴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拍摄采访就更多了。无论是休息天或是节假日,只要找到我总是最大程度满足对方的要求,做好配合工作。2010年,江阴徐霞客研究会和中国徐霞客研究会达成共识,,由央视拍摄一种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和介绍徐霞客专题片,我起草了给江阴市政府的报告,参加剧本的讨论和拍摄事宜的协调,陪同导演和摄制组在江阴的选景,尽可能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几经努力终于完成了9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在央视4套科教频道向全世界播出,随后又在央视其他频道复播,获得成功。同年,还支持上海东方卫视拍摄了大型行走电视片《霞客行》的摄制,这些进一步扩大了徐霞客的影响。
2011年7月,参与由江阴市政府和意大利《徐霞客与马可.波罗》电影的拍摄,做了一些筹备工作与配合工作,并出镜拍摄徐霞客故里部分内容,为徐霞客故里江阴与马可.波罗故里威尼斯乃至中意文化交流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2017年,正值徐霞客诞辰430周年,在全国掀起纪念和宣传徐霞客的热潮,全国性纪念活动在徐霞客故里江阴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发表江阴宣言、表彰先进,举办第十二届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除了参与上述活动的策划实施,还参与了一系列宣传活动。3月份,赴丽江丘塘关和长江第一湾,为江阴市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6集专题片《徐霞客.寻江探源》一集出镜(在央视4套《地理中国》栏目播出);5月21日,应邀为中共江阴市委宣传部和徐霞客镇共同举办的中国梦与徐霞客精神----苏锡常大学生思享会作“徐霞客从一介布衣到千古游圣”的成才之路演讲;5月25日,参与无锡市《现代快报》微信传媒在徐霞客故居《带你走近徐霞客波澜壮阔的一生》现场采访直播拍摄出镜;9月份,参与中纪委家规族训专题片徐霞客“志存高远,勤勉致和”的策划,并受市纪委委托撰写出第一个文字稿提供讨论,经多次讨论,逐步完善定稿,于同月20日在徐霞客故居开拍,我与徐伟忠、马莉、周仲良出镜,徐霞客中、小学协助拍摄。中纪委以徐霞客作为拍摄题材还是第一次,进一步扩大了宣传领域,在徐学界应该是件大事。
服 务
作为秘书长,努力做好日常事务,确保研究会日常运转,上情下达畅通,热情为大家服务是必须做到的事情。同时,不折不扣执行会领导指示和理事会的决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从2007年起创办《徐学研究》会刊,担任副主编参与编辑工作,与编辑部同仁一起为会员们看稿子,校对样稿,坚持办刊方向,提出每期刊登一尊各地徐霞客塑像作为封面的建议得到领导和编委们的支持,成为江阴徐霞客研究会会刊的一大特色。至2017年底,出版44期,刊登了42尊不同形态的徐霞客塑像,同时配以当地徐霞客考察过的主要景观,增强了画面效果和宣传信息量,成为一大特色。而每期的彩色插页中的许多照片大部分出于本人之手,主得益于随身携带的傻瓜相机。先是使用胶卷相机,后来是数码相机,每一次参加大小活动都用相机作记录,从而积累资料随时取用。插页照片与文字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使刊物图文并茂,更具观赏性,这也是基于做好服务工作的本能。
除了江阴徐霞客研究会担任的职务,从1993年7月13日,选为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此后又被选为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和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能集全国、省、市、县四级徐霞客研究会于一身,无疑为本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也为大家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三十年中,不厌其烦,不怕辛苦,付出的心血是值得的。从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成立之日起就与江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无论是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江阴学术基地、徐霞客文献中心的建立,到1995年开始二年一届的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始终是参与者实施者。这包括2001年在北京联合举办的徐霞客逝世360周年,1997年、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徐霞客诞生410周年、420周年等纪念活动,《霞印天下》徐霞客主题展览,在北京、云南昆明、浙江金华、广西柳州等地的巡迴展出,从中做了许多联络服务工作。从1995年开始到2007年,举办每二年一届的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开始举办的海峡两岸纪念、徐霞客朝圣公祭典礼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了大量的会务工作,安排食宿交通、论文汇编、会场布置等等,事无巨细,努力为代表们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提供方便,帮助解决困难,确保会议和活动的举办成功。
2005年,为落实江阴、丽江两地徐霞客研究会在云南临沧举办的座谈会上达成的共识,在徐霞客故居建木徐友谊厅,塑木徐二公像,促成江阴市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结为友好单位等事项,为领导们当好参谋。起草致市政府建议书,因地制宜建成木徐友谊厅并完成设计策划,在梧塍徐氏南后塍宗亲支持下,敬塑了木徐二公像,起草了铭文。2017年又成功铸造了溯江纪源徐霞客青铜像,分伫于上游丽江石鼓金沙江畔与下游江阴鲥鱼港溯江纪源广场。
2006年5月19日,徐霞客出游零公里标志碑在徐霞客故里胜水桥畔隆重落成。今年3月,与陈捷元、陈楠等领导赴京与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王宝才会长等领导会谈时,由副会长曹立波提出倡议,双方达成共识,认为建立徐霞客出游零公里标志碑很有必要。我在京时就考虑如何实施,就式样形成了腹稿,返回后即拿出方案初稿,得到陈捷元、陈楠等领导的确认,又与副会长徐伟忠多次陪同陈捷元、陈楠等领导去南旸岐选址。这一工程得到江阴市园林旅游局顾金辉局长大力支持,由戴明荣工程师完成实施,赶在“5.19”中国旅游日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从倡议到策划、设计到完成,仅用了短短二个月时间,被徐学界同仁称为江阴速度。
回顾三十年伴随徐霞客研究会所走过的路,很为感慨,能为之服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牺牲了诸多节假日和个人利益,虽然辛苦却也乐在其中。三十年即将成为过去,我愿意与徐学同仁们一起,在新时代里为开创新的三十年徐学研究新局面走上新的征程,做出积极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