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铺石古道一线的茶马文化
作者: 杨金山
2010年7月上旬,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在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市隆重举行。作为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会的百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了丽江境内的香格里铺石古道。专家们认为,这一段铺石古道及其延伸线,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茶马古道,是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遗存,内涵十分丰富,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茶马古道与丽江优势
唐宋以来,在中国的西南边疆,出现了若干条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们是继战国秦汉时期的蜀身毒道(又称“南方丝绸之路”)之后,在西南边疆出现的又一贸易通道。它不同于蜀身毒道的时通时阻,而因“西线无战事”,始终保持了畅通。
茶马古道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我们知道,藏族同胞的日常饮食以乳肉糌粑为主,喜欢喝酥油茶。茶叶富含维生素,具有芳香提神、清热解毒、消化油腻等功效,是藏民的生活必需品。藏区的生活“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对茶叶的消费需求量很大。但藏区过去不产茶。另一方面,祖国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的骑射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供不应求,且少良马,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多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先是有甘肃天水的茶马互市,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市场已因战争而萎缩,以广西邕州(今南宁)为代表的“岭南马市”则代之而起。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山货药材与南方出产的茶叶、布帛和日用器皿等等,以人背马驮的形式,在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这样大规模的物流中,又以茶和骡马为大宗,所以后人就把这样的贸易通道称为茶马古道。
丽江成为茶马重镇,具有独特的优势。
丽江在唐初,曾被吐蕃政权统治百余年(680—794),塔城是滇茶入藏的重镇。据《云南志》记载:唐时的丽江,“大羊多从西羌、铁桥(今丽江塔城)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南诏)博易”。明末,徐霞客就在他的游记中记到:那时的丽江古城里,就有“居积番货为业”者(《徐霞客游记》)。清乾隆年间,又有和瑛等商户往来于茶马古道。嘉庆年间古城人李悦已是拉萨富商,曾资助清廷驻藏大臣。清末时,“纳西藏客”就更多了。其间有位杨聚贤,生意愈做愈大,并与达赖喇嘛和清廷驻藏大臣交好,他的“永聚兴”商号在拉萨、康定、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及加尔各答都有分号。还有赖耀彩的“仁和昌”商号,自清末起家,到1943年时已有流动资金滇半开银元60万元和180匹骡马,他和自养骡马近300匹的李达三等人,都是遵守职业道德、乐善好施、深得藏民信赖的商人,他们的马帮在藏区畅通无阻。赖耀彩还于1933年重修金沙江上的梓里桥,1946年又在澜沧江上建了钢索吊桥,大大便利了滇川线和滇藏线上的马帮客商。 历史上,丽江不产茶,也基本不制茶,却能成为茶马重镇,主要在于她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方面的优势。丽江地处滇、川、藏结合部,海拔不高也不低,气候不冷也不热,从生理角度讲,低热地区和高寒地区来的客商都能很好地适应。二是文化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丽江是一个多元文化区,而丽江人在文化上又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各种文化背景的客商在丽江都能方便地、和睦地交易。三是物产方面的优势。“丽江马”、毛皮制品和铜器银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产。丽江骡马“质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喘汗”(《南中杂说》),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主力之一,丽江的毛皮制品和铜器银器久负盛名,行销藏区和内地。
历经千年风雨的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二战”中后期,更达到辉煌,交通网络密如蛛网,发展成为一条国际贸易通道。它在推动中国西南边疆经济和文化开发,促进国内各民族乃至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维护边疆的团结安定诸方面,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川藏公路和滇藏公里的相继通车,“山间铃响马帮来”才逐渐被“喇叭声声汽车来”所代替。
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丰富性、独特性及神秘性,对于生活在今天这个“追忆的时代”的人们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专家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马古道将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丽江古城是一个茶马重镇,茶马文化积淀深厚,而由古城放射开去的一条条茶马大道,自然也承载了丰富的茶马文化,香格里铺石古道一线便是其中的典型路段。
蒙古哨
蒙古哨是香格里铺石古道的起点,距丽江古城约20千米,汽车可直达。蒙古哨位于秣度山的一个制高点,视野开阔,可东眺拉市、西瞰金沙、北瞻玉龙、南望香格里,从丽江古城前往藏区的茶马大道在哨卡前一分为二,北路经香格里铺石古道到达阿喜,渡过金沙江后入中甸而德钦而西藏,南路经歇驮坪而石鼓而巨甸而维西,然后沿澜沧江北上德钦,进入西藏。蒙古哨曾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哨卡,有专人看守,以保障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和出巡官员的安全,被称为丽江古城的西城门。乾隆《丽江府志略》上说:“蒙古哨在香各约内(注:约是清代的行政单位,后改为里,与现在的乡相当),府西三十里,通阿喜江路。哨民:和亏那仲 和毛口娘”。由于这哨卡历史悠久,过去有人以为这哨卡跟蒙古民族、跟“元跨革囊”有关。实际上这哨卡之名是由纳西语的“博古”或“蒙古”(坡头之意)而来。蒙古哨同坐塘哨、黄山哨和丽江古城的狮山哨等等连成一线,只要有一个哨卡举起烽火,古道上的匪警敌情顷刻之间即可送达丽江古城。
上述的南北两路茶马大道都直下金沙江边,南路陡、狭而近,北路缓、宽而远,所以有的经石鼓进藏的马帮,特别是疲乏负重的马帮往往“舍近求远”走北路。从进藏路程的长短来说,北路近而南路远,沿北路则要经过中甸,还要翻越白茫雪山,加上所经地区多为高海拔地区,牧草返青晚,粮草供给较为困难,所以入夏后进藏才选此线。相比之下,沿南路进藏路程虽长,但所经地区多为低海拔河谷区,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牧草返青早,早春时节进藏者多选此线。
香格里铺石古道
铺石古道位于玉龙县的拉市乡和龙蟠乡之间,长约5千米,因这一地带在清末民初时属香格里,故称香格里铺石古道。这条铺有石灰石块的茶马大道,曾是滇藏线茶马古道上的要道之一。大道上起海拔2720米的蒙古哨,下至海拔1900米左右的阿喜村,高差800多米,路面宽敞,平缓不惊,除个别地方因地形所限略显狭窄外,路宽一般都在2米左右,俩马帮可从容相让。道路随山势盘旋而下,人称七十二道弯。这里所铺的石块,与丽江古城又有不同。古城里铺的是整齐的五花石,缝隙窄而整齐划一,钉有铁掌的骡马不便行走。这里则是就地取材,用稍经敲凿的石灰石块铺就,缝隙有宽有窄,便于骡马行走,有的地段干脆就在基岩上凿出台阶,凿痕依稀可辨。
在过去,这条古道不仅是滇藏间荡荡通行的茶马大道,也是丽江府境内的山区、坝区、河谷区之间的商道和官员公干的官道。经丽江输往藏区的茶叶布帛,丽江的铜银制品,藏区的山货药材,源源流动在这条古道上。历史上,丽江一带的喇嘛寺在金沙江沿岸广有寺田,大喇嘛们在这里放贷收租,坐收利益,因此,这条大道还是这些喇嘛寺的粮道。这些铺石当是由官、民、喇嘛寺按谁受益谁投资(工)的机制陆续铺成。从石块上的凿痕和民间传说推测,这条大道铺上石块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这条古道上还有拦马石和“嘎呢古”等文化遗存。有一个下坡弯道,如果不是识途老马,往往会直行不拐而“误入歧途”甚至跌下山谷。所以人们就在拐弯处横卧巨石加以阻拦,以防骡马走岔,人称拦马石。大道上还有一个类似于藏区的玛尼堆,纳西语叫“嘎呢古”的石堆。纳西族民俗中有一种可称为“寄疲劳”或“转嫁疲劳”的做法。他们认为,在负重长行中,如果折一树枝,用石子压在路边,身体的疲劳就会转移给树枝,负重感也会减轻一些,久而久之就有了被称为“嘎呢古”的大石堆。这一习俗至今仍盛行于民间。
这条古道上还有过一个供行人渴饮的饮水石槽,由蒙古哨哨民定期补水换水。开发中应予恢复,这既可丰富古道文化,又能体现良好的民风。
从自然方面看,一是这条大道由于高差的变化,沿途的针叶林、阔叶林、硬叶阔叶林、灌木林、竹林等种类繁多,交错更替,让人目不暇接;二是高差和坡向也造成了气温差异。这些都能让人切身体验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歇驮坪
从蒙古哨附近沿南路西行约1千米就可到一个纳西语称为“阮记飒摆”的地方,“阮记飒摆”译成汉语就是“歇驮坪”,曾是马帮打尖“开梢”之地。这里坡度平缓,又无大树遮挡,视野开阔,是领略香格里拉美景的极佳位置。西望最远处,群山莽莽,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的核心景区之一老君山。往近,但见奔腾南下的金沙江在石鼓一个大拐弯,滚滚东流奔来眼底。脚下的雄古山谷中散布着一个个土墙瓦屋的村落,这些村落的近旁是一个个低矮的山包,山包上长满松树。雄古山谷向北延伸,与阿喜—龙蟠谷地连成一气,金沙江在谷地中逶迤北流,极目处是高峻晶莹的玉龙、哈巴两座雪山,在视觉上,两山已连成一片。若在阳春三月,这里麦苗青、菜花黄、柳林翠、沙滩白、江水碧,一幢幢农舍掩映在绿树红花丛中,一幅大自然的美妙画卷。这便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山谷:“香格里拉就躺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一座座庭院让人陶醉。山谷两边是看似寂静而又令人忧伤的小山,可它的最高处却是世界上最美丽可爱的山峰”,小说的虚构与现实的美景相交叠,如梦如幻,美不胜收。
阿喜的铺子村和渡口村
香格里铺石古道的尽头有一个平缓宽广的牧场,因牧场中曾有数株老梅树,所以当地人称其为梅子树坝坝,是一个马帮的放牧、集结之地,过了梅子树坝坝便是阿喜的铺子村——一个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小村庄。在茶马古道时期,过往马帮有时为了结伴壮胆,先在梅子树坝坝集结、“打野”,直到形成了几百匹骡马的规模才上路,这样就有了油盐柴米和草料等等需求,铺子村应运而生。直到今天,铺子村中还有当年的“铺子”的踪迹可寻,长逾百米的石板路上留下的马蹄印和路旁三百多年树龄的楸木树见证了茶马古道的繁荣。
从铺子村北行约3千米即到茶马渡口村,金沙江水在这里缓缓北流,适于摆渡。是滇茶入藏的一个重要渡口。据清代刘健《闻夜录》记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3月,北胜州(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吉,曾派遣使节邓几墨勒携带方物到北胜州互市茶马。这一年10月开辟北胜州为茶市,当年入藏普洱茶达3万担。康熙四年(1665)北胜州正式设茶市。1668年,北胜州的茶市移至丽江,原来的以货易货方式逐渐变为货币交换。需要到普洱地区购买茶叶运至藏区者,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春季,带马帮前来丽江,向官府的茶叶管理机构购买“茶引”(类似今天的“许可证”),然后再到普洱地区购买茶叶运销藏区,年贸易量达5万担之多,丽江成为普洱茶的一个主要集散地,这个茶马渡口应运而生。从康熙年间起,入藏滇茶“茶引”的交验,茶税的缴纳,都在这里进行。直到今天,渡口村里还较好地遗存着清康熙时代建的税房。税房为土木结构、悬山顶式样、两开间、稍具徽派建筑特征的楼房,成为茶马古道的活标本。这个地狭人稠的小村庄还有一个较为特别的“九家八姓”之说。据村民讲,这个村在百多年前只有九户人家,却拥有有八个姓氏,如宋、曾、丁、邓、皮、张等八个姓氏。奇怪的是,全村却没有一家纳西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和姓,说明这个村庄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由在这里验“引”收税的非土著官员陆续落籍而成。
从丽江古城经香格里铺石古道一线到茶马渡口村,其路程不到40千米,却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除了前述的富含茶马文化的景点景观外,沿途还有国家高原湿地拉市海、观鹤山、藏传佛教圣地指云寺、吉冷当生态农庄、阿喜小龙潭等众多的景观,红二军团长征过丽江和“二战”时期的驼峰航线也经过了这里。是一条集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健身旅游和茶马文化体验游等为一体,并可开展“五项全能”(乘车、划船、游泳、徒步、骑马)活动的旅游线路。可以说,像这样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富集的,品位高、组合度好,且具有唯一性的旅游线,在国内也是少见的,完全可以建设成一条与丽江古城点线互动、相辅相成的精品旅游线路。可喜的是,十年来,丽江海市生态旅游公司对古道一线以及沿途丰富的茶马文化进行了有效的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并已粗具规模,为茶马古道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丽江是茶马文化的富集区,丽江古城—香格里铺石古道一线是体验茶马文化的活标本,这一旅游线的规划和建设将大大地丰富丽江旅游的内涵,并使丽江成为挖掘和研究茶马文化,开发茶马文化旅游的样板。
(作者系丽江市古城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