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名人评霞客
游踪考察
霞客艺苑
霞映天下

跋山涉水 钟情记游 ——“靖江徐霞客”何茂余老人事迹述略

跋山涉水  钟情记游
——“靖江徐霞客”何茂余老人事迹述略
刘福厚
 
  2000年4月28日《靖江日报》报道何茂余所写的五本旅游书籍出版问世。同年5月26日《泰州日报》上又全文转载。与此同时,《华东信息报》也以“旅游作家何茂余”为标题加以报道。随后,靖江电视台、泰州电视台先后播放了他的电视专访录像。从此以后,家乡人民就对“靖江徐霞客”何茂余注目起来。
  今年已是86岁高龄的何茂余老人,抗日战争年代就投身于革命工作。在1957年的政治运动冲击之后,就一直被困在劳动改造之中。生命中最为宝贵的20多年黄金岁月就此流失。待到冰消雪溶,“右派”摘帽平反时,却已年近花甲。退休以后,他背起行囊外出旅游,名山大川、瀑布流泉、大漠边城、海天佛国——大自然和祖大好河山以及人文胜迹的无穷魅力,竟然使命运多舛、道途坎坷,曾一度丧失生活希望的何茂余老人受到了极大的陶冶,颓唐的心灵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几个旅程以后,他居然对旅游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起了“游记”,向《中国旅游导报》投稿。多次投稿后,报社聘他为特约通信员。这促使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能把自己游过的山水胜迹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集,不也是一种人生乐趣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吗?
  就这样,晚年的何茂余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座标。他花了整整12年时间,行程10多万里,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300多万字的旅游笔记,又花了6年时间整理编写,终于出版了《中国旅游大观》(何茂余游记)、《中国旅游区民间故事集》、《三国争雄史迹考》、《何茂余旅游诗影集》和《长江颂碑刻诗抄》等5本旅游书籍。期间,他的行踪所至,南到天涯海角,北到松花江畔,东至秦始皇命名的“天尽头”成山角,西至王母娘娘安居的天山瑶池,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98年7月中旬,他到达了云南边境的丽江准备进入西藏时,因严重高山反应而中途折回,至今仍留有遗憾。他在行程中除收集资料外,还沿途拍摄了3000多张全国各地的风光照片,其中有已被三峡大湖淹没了的诸多名胜古迹。如今他已编辑成《中华颂》、《长征颂》和《长江颂》三组专题影集,在适当场所展出,供人们欣赏。
  2000年5月27日《老年周报》以《登山涉水,只身万里》为题对他作了报道。同年《孤山》文艺丛刊又以《踏遍青山人未老》为题作了专访。2003年1月7日《南宁日报》又刊出《神州苦行僧,一片爱国心》的报道。常州广播电台开辟“旅游天地”专栏,2002年3月到2003年4月间,每逢星期五下午5点到5点20的固定时间连续对外播出。
  何茂余老人的节俭式旅游在12年间从没间断过。他每年都利用炎热的夏季出门,藉以减轻旅途中的行李负担,消瘦,晒黑,家里人都替他惋惜,可他全不在乎。三、四个月在外奔波,费用全靠自己的一点退休工资,因此只好精打细算,买菜挑便宜货,衣服缝缝补补两三次还舍不得扔掉,吃饭从不进饭馆,住宿是几元至10多元一夜的统铺,也有时在候车室里和风景区走廊里过夜。为少走重复路省旅费,每次出游前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着地图反复琢磨,画出线路图。有一次在长沙饭摊上吃饭不小心钱包被窃,等家中汇款真是度日如年。另一次在山东,想把水泊梁山周围的景点和《水浒传》里的故事摸清看够,多待了几天,结果把回程的钱用光了,只好在道口等候顺路的货车搭乘,幸好遇上了一辆常州货车经过,才把他带了回来。为了省钱,他参观游览景点时从不借力于交通工具,全都凭自己的双脚攀爬。有次在张家界,他拼全力,一天马不停蹄连爬3座山峰,行程100多里,景区所有景点全都看完,下山时早已万家灯火,园门已关,他只好叩门而出。回到旅馆中一看,两只脚全都跑肿,浑身酸疼,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何茂余老人的艰苦式旅游,着实令人佩服。风雨途程,艰难险阻,他却从不因此而气馁。1997年他去长白山,上天池的路全是悬崖峭壁,有一段还堆满了火山爆发时散落下来的大小碎石,脚踩下去像荡秋千一样摇摇晃晃,稍不小心就会从山坡下滚下来。上山时,他靠照相用三脚架支撑,一公里路程竟用了三个多小时方到山顶。下山时突然下起雨来,石子打滑,一不小心在离悬崖半米的地方摔了个跟头,幸好身旁一个年轻的游客眼疾手快拉住了他。天黑后,浑身湿淋淋的他才走到山下,脚底已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可他仍然是乐呵呵地毫不在乎。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洪灾,他只身一人来到云贵高原,没想到山洪爆发冲毁了昆明至贵阳的铁路隧道,竟被困在那里10多天,家中老伴多天收不到他的信,以为他发生了意外,整日以泪洗面。第二年,老伴坚决反对他再外出旅游,他却固执地说:“我既然下定了决心,就要努力去实现。”
  何茂余老人旅游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每到一处,力求广闻博记。他记录的笔记本装了整整一个蛇皮袋。由于他有《中国旅游导报》特约通讯员证件,有时就去找旅游、文化、地方志编纂、图书馆等部门,寻求支持和配合。有一次在湖北襄樊,为弄清诸葛亮在隆中的一段史料,他在诸葛亮纪念馆抄摘《隆中志》,还远赴南漳县水镜庄司马徽的住处和单家庄徐庶故里进行采访,史实全部弄清之后才罢休。他在赤壁市和当阳县长坂坡也是如此,追根探源战争经过,还花了一个多星期跑好多地方进行核实,从而追查出了“借东风”、“刘备招亲”等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他在收集“七擒孟获”的资料时,一直深入到关岭县的孟获故里进行认真查考,才弄清孟获是布衣族木扒寨人。他还查清了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地点在雅砻江与金沙江并会处的拉酢(今属攀枝花市),“火烧藤甲兵”的地点在关索岭的鸡公背隘口。他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壁集的蜀村寻得了刘阿斗的墓葬地“阿斗寨”,在安徽省毫县还寻到了曹操当年用于屯兵的地下隐兵道。这条全长2000多米的地下兵道贯穿于老城东西南北的主要街道两侧,是一项罕见的古代军事设施。他用亲手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历史谜团与空白,纠正了史志中许多记载失实之处,在他编写的《三国争雄史迹考》一书中,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补充。
  何茂余老人对历史资料的认真考核还有其它发现。如春秋战国吴越争霸中,名女西施竟被越王勾践溺死于湖州苕溪的沉袋桥下的悲惨事实;汉代王昭君、唐代杨贵妃等的人生经历,其中有诸多与历史所载事实不符;女皇武则天的史迹记载,谬谈之处更多。他为了摸清其中的底细,不厌其烦地深入到川北、豫西等地进行察访,从民间传说中再进行追根溯源地分析,以实事求是态度纠正前人对女皇武则天的诽谤之词。此外,还有个更加难能可贵的史外拾遗,那就是宋末元初,居住于今宁夏地区的少数民族——党项族,当时这个民族十分强悍,在宁夏地区组建起西夏王朝与宋室争夺天下,以致兵灾连年不断。北方蒙古族兴起,战火绵延,西夏王朝战败乞降,强悍的党项族有人不服输,竟用暗箭射死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蒙古族怀着“弑祖之仇”对党项民族来了个斩尽杀绝,从此这一民族便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对西夏消失的原因,《宋史》编者以其“叛臣逆子”而遭遗弃论,《元史》编者又怀“祖仇”之恨而不肯录入,以致这一史实从此淹没。这段被史书编写者们遗弃的史实,何茂余老人从贺兰山下沉积的沙土中捡起来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内心也激动不已。
  何茂余老人在饱览祖国秀丽河山之时,特别钟情于长江。据他自己所说,在那战争年代对敌斗争的艰险环境里,长江曾帮助他逢凶化吉,使他得以存活下来,所以他对长江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由此,他不但从水上巡游长江,而且还别出心裁地翻山越岭从陆上再度畅游长江。在他所写的700多首意境深远的旅游诗词中,就有300多首是歌颂长江的。1996年,他从自己咏长江诗作中选出了已公开发表的诗作100首,通过《中国旅游导报》向全国各省市书法家发布消息,约请他们帮助将这些诗作写成碑用条幅,准备用来刻石。消息传出后,应者踊跃。不到半年时间,全国100多位书法名家便把他的作品写成字幅寄来,这些书法家分布在除西藏和台湾之外的各省、市、自治区。河北省书法名家阴宗祥不顾古稀之年,还特地用正规小楷将《何茂余诗影集》中咏长江的全部诗作,端端正正地誊写成长15米,宽46厘米的“长江颂诗林长卷”,千里迢迢地从河北省保定市来到靖江,亲自将这幅长卷赠送给何茂余老人,使何茂余老人万分感激。2004年元月,何茂余上书国家旅游局,陈述自己想为长江兴建一座碑林的设想。很快,国家旅游局资源规划处彭德成处长就给他回信,建议他把碑林建在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风景区。并告诉他这里是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何茂余老人接信时正好听到靖江也在作开发旅游建设的打算,于是他考虑到自己所费心血的结晶,应该用来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事业作奉献,因此他婉谢了国家旅游局安排,从此便集中精力为在靖江筹建碑林之事操起心来。2006年5月12日《泰州日报》刊出“八旬翁捐资10万建碑林”的报道后,更坚定了他的这一信念。为了筹措建碑经费,平时不肯乱花一文钱的何茂余老人竟异常慷慨地表示愿意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10万元钱捐献出来,作为组建碑林的启动资金。靖江市委、市政府对建碑林十分重视,市委书记刘建国在他的申请报告上作了“妥善处置,以慰老人”的重要批示。市规划局、文化局等部门也大力支持。2007年12月12日的《靖江日报》上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出了“靖江助八旬老人圆梦”的采访报道。何茂余老人苦心经营的《长江颂碑林》的兴建计划已列入了靖江市沿江开发的规划之中,将在滨江生态园里作为长江文化景规于以营建。负责投资开发的江苏景龙现代农业投资开发公司已委托同济大学具体设计。
  如今,“靖江徐霞客”的故事不仅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市科技局离休干部、回族老人杨荣轩女士还向何茂余老人表示,“建碑林经费上如有困难也算上我一份。”斜桥镇退休女教师范礼德还打电话给她在无锡当律师的儿子,要他捐助资金帮助何茂余老人完成这一建碑心愿。何茂余老人被评为2007年感动靖江的十大新闻人物之一,这一新闻已在2008年2月18日的《靖江日报》上见报,靖江电视台也同时播放了这一新闻。人们对其为事业而不懈努力的执着精神表示钦佩。何茂余老人执着追求既定目标。他要用这段人生的最后时间,来给国家和社会尽其最后努力,以求“不虚此生”。
  (何茂余1924出生,江苏省靖江市人,曾任靖江市影剧公司宣传股长、靖江市文联文学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中级编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