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一生山水洞穴游考
蔡崇武
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山水洞穴游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下简称《游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徐霞客不避艰险,游览并探索了大量的岩溶洞穴,这在世界洞穴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诸多的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充分的肯定。据著名的专家潘凤英教授《徐霞客在考察岩溶地貌的贡献》一文中统计,从1961年4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的专家侯仁之先生的研究文章开始,到1997年,潘凤英先生自己的《纪念徐霞客410周年诞辰文集》止,前后36年中,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对徐霞客关于岩溶地貌的考察及其贡献,作出了研究与肯定,众多专家、学者对徐霞客在这特殊领域的杰出贡献,极力推崇与赞誉。我深深感到,这些专家、学者对徐霞客的岩溶洞穴游的研究,确实开创了徐学研究的历史新篇,值得高度肯定与赞扬。正是在这些专家与学者的激励下,我也开始了对徐霞客的山水洞穴游的研究。但我研究的立足点与着眼点与这些专家、学者不同,我是对徐霞客一生到过的山水洞穴的综合考察,努力反映出徐霞客山水洞穴游的全貌,以便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徐霞客山水洞穴探索的艰难及其伟大,从而更加了解徐霞客并敬爱徐霞客。
一
徐霞客一生究竟游过多少山水洞穴,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潘凤英教授及其许多专家、学者探索了徐霞客一生游过的岩溶洞穴,毫无疑问,这是极有价值的。她在《徐霞客考察岩溶地貌的贡献》(见吕锡生教授主编的《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中写道:“……根据《游记》中的描述初步统计出有岩浆岩石洞16个(天台山、雁荡山、华山、衡山……)、红层(红色砂砾页岩层)洞穴14个(白岳山、武夷山、龙虎山、龟峰……)、变质岩石洞3个(恒山、五台山……)、石灰岩溶洞473个(包括未进洞考察的溶洞97个)。”她总结说,徐霞客总计考察的洞穴为506个。潘凤英教授这一总结,指明了岩溶洞穴的专家、学者对徐霞客考察或到达,包括未考察的岩溶洞穴总数的概述,但我认为这绝不是徐霞客山水洞穴游的全部,理由如下:
(一)溶洞(即专家们说的岩溶洞穴)与山洞有着不同的概念。徐霞客一生确实游过大量的岩溶洞穴,但也游过不少非岩溶洞穴的山洞。百度文库中对溶洞与山洞有着明确的论述,并进行了区分。文库中指出:“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又称喀斯特地貌。”“例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娄底梅山龙宫等”。而山洞,则是“自然形成或经过人工开采,打通的孔道。”一般来说,它们的用途根据特定需要来决定,它也有两种形态,一是“自然形成”,一是“人工修筑”。徐霞客一生游过的岩溶洞穴,正是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的那样,不下数百个之多,但是游过的普通的山洞,也不在少数。例如,徐霞客早年在游河南登封县时记载“二十日,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北四里,上至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达摩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棲者。”(见《游嵩山日记》44页)。这一洞穴,显然不是岩溶洞穴。一是,它在“五乳峰”上,洞处山顶。二是“洞深二丈“,而且曾是”达摩九年面壁处也”,说明曾是达摩大师修炼之处。三是“地无泉”,说明它是个旱洞。这种洞穴高高的在山顶之上,明显不是一般的岩溶洞穴,而是自然变迁中形成的山洞。像这样的洞穴,在中国北方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游记》中记载的明显的就有十多次。
(二)一个典型的山洞集群处。徐霞客在万里遐征中,不仅到过一些单体的山洞,还曾到过一些山洞集群处。1623年,徐霞客38岁时,他到过河南河南府登封县旅游,这时,他发现了一个山洞集群处,并激动地写进了《游嵩山日记》中。在这篇日记的最后,他这样记载:“二十五日,西南行五十里,山岡忽断,即伊阙也。……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这是个十分奇特的地方,它有着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这是个有山有洞有水的风景胜地,虽然,“山高不及百丈”亦既是个小山,但这里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更特别的是,洞归洞,水归水,水没有淹没这些山洞。“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山洞均是旱洞。二是山洞特多,而且奇特。其中“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望之不可数计。”这里的“大洞数十”,到底是多少,徐霞客没有具体讲,但从“数十”可以判断至少在二十以上,那么就算他二十。而小洞“望之不可数计”,我想应该比大洞还多,那么,也以二十来计,这样大洞和小洞至少在四十个以上,这是罕见的岩洞群了。三是,从大洞与小洞的位置及形体来看,大洞是在山体中间,从“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可推断。而小洞俱在山顶,从“顶俱刊小洞”可以推断。小洞“俱刊在山顶”,而且“洞俱刊佛其内”,可见小洞为“刊佛”而设置,因此极有可能是人工开凿的。因此,这里的大洞与小洞,正符合山洞的基本特征,即它是“自然形成或经过人工开采、打通的孔道”。其实,徐霞客也是疑其小洞为人工开凿,因此写小洞时,连用了几个“刊”字,“刊”的本意就是刻,就是雕刻的刻。正因为这些小洞是人工开凿或人工开刻,因此这些小洞俱在山顶的悬崖边上,而且是为了安置佛像动用人工开刻的。这难道不是徐霞客山水洞穴游的一次奇遇吗?
(三)少数民族遗黎,趋避在一个人造山洞处。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三》中,真实地记载了他亲目所见的一个人造山洞。他这样写道:“循东南大路有数家在焉。询之,曰:‘此飘岩也,又谓之山岩。几番交寇,赖此得存。’问:‘其中大几何?’曰:‘此州遗黎皆其所容。’问:‘无水奈何?’曰:‘中有小穴,蛇透而入,有水可供数十人。’……因拉一人导至其下,攀登崖间,辙有竹梯层层悬缀,或空倚飞崖,或斜插石隙,宛转而上,长短不一,凡十四层而抵岩口。……崖口上覆其出,多有横木架板,其两旁俱危崖下嵌,惟岩口之下,崩崖缀痕,故梯得宛转依之。岩口上覆其出,多有横木架板,庋处分窦,以为蜂房燕垒者。由中窦入,其门甚隘,已而渐高,其中悬石拱把,翠碧如玉柱树之,其声铿然。旁又有两柱,上垂下挺,中断不接,而相对如天平之针焉。柱边亦有分藩界搨,盖皆土人为趋避计者也。由柱左北入,其穴渐暗,既得透光一缕,土人复编竹断其隘处。披而窥之,其光亦自东入,下亦有编竹架木,知有别窦可入。复出,而由柱右东透低窍,其门亦隘,与中窦并列为两。西入暗隘,其中复穹然,暗中摸索,亦不甚深,仍由中窦出外岩,其左悬石中有架木庋板,若飞阁中悬者。其中苟篚之属尚遍置焉。又北杙一木,透石隙间,复开一洞,西入其门,亦东向,中有石片竖起如碑状。其高三尺,阔尺五,厚二寸,两面平削,如磨砺而成者。岂亦泰山无字之遗碑?但大小异製。平其内,复踰隘而稍宽。尽处乳柱悬楞,细若柯节。其右有窦,潜通中窦之后,即土人编竹断隘处也。其左稍下,有穴空悬,土人以笆覆之。窥其下,亦有竹编木架之属,第不知入其何所。仍度架木飞阁,历梯以下。下三梯,梯左悬崖间,复见一梯,亟援之上,遂循崖端横度而北,其狭径尺,而长三丈余,土人横木为栏,就柯为援,始得无恐。崖间又开一洞,其门亦东向。前有一石,自门左下垂数丈,真若垂天之翼。其端复悬一小石,长三尺,圆径尺,极似雁宕之龙鼻水。但时当冬涸,端无滴沥耳。其中高敞,不似中窦之低其口而闇其腹。后壁有石中悬,复环一隙,更觉宛转,土人架木横芭于其内,即上层悬穴所窥之处也。徘徊各洞既久,乃复历十一梯而下,则岩下仰而伺者数十人,皆慰劳登崖劳苦,且曰:‘余辈遗黎,皆籍此岩再免交人之难’。”这一记载,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粤(即广东)地少数民族“遗黎”,“几番交寇,赖此得存”的建有一个人造避难处的真实情况。这个避难处,“凡十四层而抵岩口”,岩口以内,极其宏伟,“此州遗黎皆其所容。”这个山崖最大的特点,是隐蔽而洞多,徐霞客在出洞时写道:“徘徊各洞既久,乃复历十一梯而下,”这充分说明这个“避难处”,靠着地处山崖而洞多得以避难。作者在描写这些山洞时,用了五个“窦”(窦,即孔、洞),三个“洞”。三个“穴”,及“开”、“窍”“穹然”等来表达。当然,这些洞穴,很可能人工开凿及自然形成的都有存在,但它们决不是所谓“岩溶洞穴”。因此,我认为,研究徐霞客的山水洞穴游,还应包括徐霞客游过的一些自然山洞及人工开凿的山洞,甚至一些水下洞穴,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徐霞客一生游过的全部山水洞穴。
二
那么,《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他所游过的山水洞穴究竟有多少呢?2023年,我花了近一年时间,多次阅读《游记》,并对其全书各篇徐霞客游山洞的实况逐一进行了扎记,其中包括三类情况:一是徐霞客直接游过的山洞;二是徐霞客到过但未进入游览的山洞;三是游记中提及但未游过的山洞,并对这三类山洞分篇逐一做了统计。现将其游过及到过,以及未到过,但《游记》中提及的山洞情况,分篇统计如下:
(一)《游天台山日记》
▲游过的山洞3个:明巖洞、寒巖洞、玉京洞;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黄经洞。
(二)《游雁岩山日记》
▲游过的山洞3个:石梁洞、灵峰洞、天聪洞;
▲到过未游过的山洞1个:道松洞;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碧霄洞。
(三)《游白岳山日记》
▲游过的山洞1个:罗汉洞。
(四)《游黄山日记》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莲花洞。
(五)《游武彝日记》
▲游过的山洞3个:茶洞、伏羲洞、水簾洞;
▲到过未游的山洞3个:吴公洞、白云洞、金鸡洞;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鸡棲巖半之洞。
(六)《游庐山日记》
▲游过的山洞1个:白鹿洞;
▲到过未游的山洞1个:竹林寺三门之一(“详观之,上有洞翕然下坠”)。
(七)《游黄山日记后》
▲游过的山洞2个:莲花洞、仙灯洞。
(八)《游九鲤湖日记》
▲游过的山洞3个:古梅洞、石洞、无名石洞。
(九)《游嵩山日记》
▲游过的山洞2个:无名洞(41页)、初祖洞;
▲到过未游的山洞40个(共中伊阙游、大洞数十、山顶“俱刊小洞”,
大洞与小洞计40个)。
(十)《游太华山日记》
▲游过的山洞1个:迎阳洞;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毛女洞。
(十一)《游太和山日记》
▲ 到过未游的山洞1个;雷公洞;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2个:太子洞、桃源洞。
(十二)《闽游日记前》
▲游过的山洞1个:无名洞(58页)。
(十三)《闽游日记后》
▲游过的山洞3个:石龙洞、无名洞(63页)、环玉洞。
(十四)《游天台山日记后》
▲ 游过的山洞3个:圆通洞、龙须洞、芭蕉洞;
▲ 到过未游的山洞1个:寒岩一无名洞(71页)。
(十五)《游雁岩山日记后》
▲ 游过的山洞7个:灵峰洞、碧云洞、龙王洞与三台洞、天聪洞、铁板樟旁无名洞(79页)、龙鼻洞;
▲ 到过而未游的山洞5个:石梁洞、风洞(74岩浆)、无名洞(77页)、道松洞、黄崖层洞;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2个:无名洞(80页)、石佛洞。
(十六)《游五台山日记》
▲到过未游的山洞1个:千佛洞。
(十七)《游恒山日记》
▲到过未游的山洞1个;无名洞(89页)。
(十八)《浙游日记》
▲ 游过的山洞15个:飞来峰下三洞、明洞、幽洞(二洞)、白鹤洞、朝真洞、冰壶洞、双龙洞、讲堂洞、水源洞(一名湧云)、上洞(一名白云)、紫云洞、洞窗;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6个:无名洞二个(98页)、金华三洞、灵洞。
(十九)《江右游日记(一)》
▲ 游过的山洞9个:水簾洞、无名洞(125页)、无名洞(128页)、回龙洞、梅田四洞、石城洞;
▲ 到过而未游的山洞7个:丹霞洞、迷阳洞、着棋峰下无名洞(136页)、石柱风洞、二仙洞、元阳洞;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4个:金鸡洞、摩尼洞、罗汉洞、钱山洞。
(二十)《楚游日记》
▲ 游过的山洞35个:灵巖洞、碧泉岩洞、石梁巖洞、秦人洞、上洞、陶朱三洞、朱陵洞、无名洞(215页)、莲花洞、狮子巖洞、小洞、无名洞(227页)、杨梅洞、雪洞、斜洞、龙洞、无名洞(245页)、朱觔洞、白鹿洞、观音岩前无名洞(256页)、直钓岩前无名洞(257页)、永南洞目列出十二洞(235页);
▲ 到过未游的山洞5个:穆家洞、无名洞(221页)、九疑洞、阿皮洞、无名洞(227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7个:罗汉洞、上清洞、水簾洞、唐大衡西三洞、龙洞、水洞、小暑洞、秦洞、红洞、紫虚洞、蟠龙洞、龙村洞、石柱巖洞、乳仙洞、毘庐洞。
(二十一)《粤西游日记一》
▲ 游过的山洞108个:巖洞、龙隐洞、乳巖下洞、中洞、上洞、峰腰一洞、木龙洞、韶音洞、风洞(291页)、无名洞(292页)、两个无名洞(292页)、七星巖洞、栖霞洞、省春巖三洞(西洞、中洞、东洞)、渚巖洞、朝云巖旁无名洞(298页)、隐山六洞(朝阳洞即老君洞、北牖洞、白雀洞、嘉莲洞、夕阳洞、南华洞)、乐盛洞、雉山洞、水月洞与荷叶洞、白龙洞、穿云巖下洞、明月洞、无名洞(307页)、阳明洞、华景洞、南极洞、人造陆洞(309页)、空明七洞、龙隐洞(此龙隐为释迦寺312页)、屏风之无名洞(313页)、壶天观下无名洞(314页)、西山云洞(314、315页)、吕公洞之三洞(315页)、佛子洞、铜钱岩之洞、狮子口三洞(318页)、青珠洞、白巖洞、寨山洞、黄金巖十二洞(323、324、325页)、高穹之洞(326页)、富教山洞、富教山旁无名洞(331页)、田家洞、龙洞(333页)、珠明洞、来仙洞、三个无名洞(339、340页)、争奇门巖洞、七星前后洞(343页)、栖霞洞、碧虚阁洞、玄风洞及一无名洞(344页)、无名洞(346页)、二个无名洞(346页)、黑洞、牛角洞、都簶巖无名洞(348页)、天庆巖洞、王知府山洞、无名洞(350页)、清秀洞、琴谭洞、荔枝洞、榜巖洞、石巖洞、石鼓洞、无名洞(357页)、牛洞等三洞(357、358页)、上巖后洞、上巖前洞。
▲ 到达而未游的山洞9个:玉龙泉边无名洞、乳洞、无名洞(289页)、刘巖洞、无名洞(309页)、飞石洞、水月洞、未探之二无名洞(357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25个:无名洞(280页)、灵襟洞、玩珠洞、太平洞、凉水洞、楼霞大洞、木龙南洞、狗头洞(325页)、来仙洞、牛洞、无名洞(338页)、无名洞(339页)、三个无名洞(340、341页)、朝云、高山寺洞(343、344页)、无名洞(346页)、无名洞二个(346页)、听说四洞(347页)、无名洞(351页)。
(二十二)《粤西游日记二》
▲ 游过的山洞36个:罗山三洞、仙奕山之无名洞(370、371页)、北山巖洞、赤龙岩洞、古鼎中峰、东峰有洞(二洞)、真仙洞、寿星岩下洞、真仙后暗洞、真仙洞旁三洞、无名洞(397页)、又一无名洞(397页)、王氏山房三洞、东林洞、水丹洞、宝圭洞、白砂洞、清泉洞、清泉巖洞、无名洞二个(425、426、427页)、总结三洞及水月洞(426页)、罗丝岩二无名洞(428页)、水洞及龙洞(438、439页)。
▲ 到达而未游的山洞3个:无名洞(376页)、铁棋岩之北洞与南洞。
▲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11个:西一峰山洞、安灵谭畔二洞、老人巖下一洞、鸡场洞、无名洞(393页)、杨文广洞、无名洞三个(413页)、道君巖无名洞(443页)。
(二十三)《粤西游日记三》
▲ 游过的山洞30个:大巖洞、无名洞(464页)、碧云洞、白云巖下五洞(467页)、仙洞、遗黎山棲之洞穴(480、481、482页)、枯榕江边大洞、百威二洞、无名洞(499页)、向武所游、石洞甚多,按五个计(500页)、百感村外东洞与正洞、百感前门之东一洞、百感之下水巖洞、百感前下岩洞、龙巷东北坞上洞、瑯山巖上洞、瑯山巖下洞、无名洞二个(516页)、金榜大洞。
▲ 到达而未游之山洞13个:无名洞(459页)、无名洞五洞(460、461页)、无名洞二个(462页)、天龙洞、金匮岩洞(467页)、太平洲无名洞(472页)、吉祥洞等二洞(498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13个:新宁无名洞、狮巖无名洞(454页)、穿山大巖石洞(455页)、无名洞(458页)、无名洞(459页)无名洞(459、460页)、崖半之洞(461页)、无名洞二个(477页)、向武累洞三层(折算二层、495页)、北山洞、瑯山巖中洞。
(二十四)《粤西游日记四》
▲游过的山洞40个:无名洞(540页)、白崖堡巖洞、青狮巖洞、韦龟洞、琴水巖洞、佛子岭南巖洞、佛子岭西北巖洞、白崖堡洞、白崖堡南山下洞、青狮南洞、独山之无名洞(556、557、558页)、龙隐洞、双门洞(563、564页)、蚺蛇洞、丹霞遗蜕洞、九龙洞、三门之无名洞(569、570页)、丁字形洞(570页)、无名洞(571页)、永顺无名洞(573页)、石山村无名洞(576页)、龙隐巖洞、双门洞、蚺蛇洞、卢僧洞、九龙洞、雪花洞与白龙洞(587页)、百子巖二无名洞(588页)、中观一无名洞(589页)、白龙洞、白龙东洞(590页)、流丹阁阁西无名洞(591页)、大洞堡前无名洞(593页)、袁家山狮子洞、观音阁当洞门之洞(596页)、落索村北巨洞(601页)、独山之洞(609页)。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13个:小独山巖洞、罗洪洞与马场洞(554页)、白云洞、牛陴洞、八仙洞、无名洞(577、578页)、西观无名洞(593页)、大洞与天门洞(593页)、新巖无名洞(600页)、无名洞(613页)、南北无名洞(617页)。
(二十五)《黔游日记一》
▲游过的山洞11个:无名洞(624页)、梵音洞、古佛洞、流米洞、野鸭塘上洞与下洞、村东一无名洞(645页)、铜鼓洞、石佛洞、双明洞、鸡公洞。
▲到达而未游的山洞2个:由彝村洞、无名洞(640页)。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9个:无名洞(623页)、桃源洞与观音洞(628页)、九龙洞、锣鼓洞、仙人洞与金银洞(638、639页)、六洞(639页)、薛家洞。
(二十六)《黔游日记二》
▲ 游过的山洞9个:巨洞(658、659页)、三明洞及一无名洞(660、661页)、三条岭崖半洞、无多洞、观音洞、山岚洞]、碧云洞、无名洞(674页)。
▲ 到达而未游的山洞1个:无名洞(656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2个:无名洞与水洞(659页)。
(二十七)《滇游日记一》
▲ 游过的山洞2个:大石洞、云津洞。
▲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3个:水洞(684页)、南明、万象二陆洞(684、685页)。
(二十八)《滇游日记二》
▲ 游过的山洞5个:泸源洞、新寺三洞(689页)、金鸡山无名洞(701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1个:通云洞(693页)。
(二十九)《滇游日记三》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2个:无名洞(722页)、北溪寒洞(744页)。
(三十)《滇游日记四》
▲ 游过的山洞10个:无名洞(771页)、虚明洞、无名洞(777页)、云涛洞、海源上洞、无名洞(796页)、无名洞(797页)、河上洞、无名洞(800页)、无名洞(800页)。
▲ 到达而未游过的山洞3个:青龙洞、仙洞、无名洞(795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2个:莲花洞(又名龙洞)、昭阳洞。
(三十一)《滇游日记五》
▲ 游过的山洞2个:清华洞(818、819页)、佛阁后无名洞(821、822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4个:无名洞(815页)、青华洞(817页)、东洞与炼洞(820页)。
(三十二)《滇游日记六》
▲ 游过的山洞1个:腰龙洞。
▲ 到过而未游的山洞1个:无名洞(862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2个:朝霞洞(857页)、青玄洞(868、869页)。
(三十三)《滇游日记七》
▲ 游过的山洞4个:沧浪卫山洞(884页)、青玄洞、香米龙潭洞、无名洞(887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之山洞2个:无名洞(887、888页)、无名洞(904页)。
(三十四)《滇游日记八》
▲ 游过的山洞6个:清源洞、油鱼洞、大水洞与古佛洞、玉皇阁旁无名洞(939页)、花椒庵石洞。
▲ 到达而未游的山洞1个:热水洞(917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龙马洞(916页)。
(三十五)《滇游日记九》
▲ 游过的山洞5个:芭蕉洞、尖山无名洞(983页)、无名洞(990、991页)、无名洞(991页)、云巖寺洞。
▲ 到达而未游的山洞2个:石洞(964页)、无名洞(991页)。
(三十六)《滇游日记十》
▲ 游过的山洞5个:芭蕉洞、无名洞(1017页)、无名洞(1023页)、无名洞(1030页)、内洞(1030页)。
▲ 到达而未游的山洞1个:落水洞(1025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2个:大洞、长洞(1002页)。
(三十七)《滇游日记十一》
▲ 游过的山洞2个:古洞、水簾洞。
▲ 到过而未游的山洞1个:无名洞(1055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无名洞(1038、1039页)。
(三十八)《滇游日记十二》
▲ 游过的山洞1个:清华洞。
▲ 到过而未游的山洞1个:㧬桥五洞(1103页)。
▲ 文中提及而未游的山洞1个:石崖洞(1068页)。
(三十九)《滇游日记十三》
▲ 游过的山洞1个:无名洞(1119、1120页)。
这里,遗黎穴居处,有洞、有穴,合计有八、九处,但统算只按一个计算,这样,统计起来,徐霞客游过的山洞合计371个,到过但未游的洞穴共计116个,两者合计为487个。《游记》中提及而徐霞客未游的山洞,有的准备以后再游的山洞共计125个,因此《游记》中总共记载的山洞为612个。
三
其实,徐霞客一生游过的山洞还远远不止上述。这些,散见于《游记》之外的记载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考证,徐霞客的一生中还游过八个山洞:
一是徐霞客在自己的《古洞别天》二诗中,曾记载过他游过的一个无名山洞。诗是这样写的:“鸾鹤空山路渺茫,重峦绝处逗云房。何人天外能来往?有洞花间独秘藏。瑶草琼枝开自落,金茎玉乳滴还长。神龙百尺潭时护,不许桃花出夜郎。”“洞天原不在人寰,三派东边更跻攀。直到万峰穷极处,忽悬双阙窈冥间。碧桃开落门常在,玄鹤纵横路不关。东向蓬莱三万里,片云时去又时还。”这两首诗里,两次提到了“洞”,一是“有洞花间独秘藏”,二是“洞天原不在人寰。”据刘湘和先生在《徐霞客诗译赏》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0月版)中介绍:这里的“洞”,即是指“古洞”。这一古洞,即“华藏洞,又名大石洞,天华洞,在鸡足山反背山麓石洞村旁。洞深500米,洞高30米,宽23米;渐入渐高。洞中岩溶凝结成状,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人物器具,虫鱼鸟兽无奇不有,萃尽鸡山溶洞之奇。徐霞客感慨赞叹‘何山灵之幻乃尔?’。”可见徐霞客在这里赞叹“洞天原不在人寰”,这是他对鸡山古洞之美发出的由衷的感慨(见《游记》1158页)。
二是陈仁锡在《送黄石斋偕徐霞客游洞庭时旱祷》一诗中,记载了他与黄道周(即黄石斋)、徐霞客一起游览过林屋洞的经过。他这样写道:“秉炬先游林屋洞,不须貌取隔凡天。”这两句诗,清楚地记载了陈仁锡与黄道周、徐霞客一起游林屋洞喜悦与感受。不仅如此,他还在诗后附言中,再次提及游林屋洞的感慨,他这样写道:“记余游洞庭无弗酣适,尤爱石公龙咀吞吐如林屋蟹行耳。出洞后竟夜思仿淘沙船,锦缆前导,悬数十炬于金庭玉柱间,可卧而游也。”这里,“出洞后”的一番“夜思”,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畅想,这进一步表达了陈仁锡游林屋洞之欢乐(见《游记》1160页)。
三是黄道周在《分阄十六韻》“流字”一诗中写到与徐霞客一起游过“华阳三洞”。该诗这样写道:“忆别华阳三洞头(追叙壬申秋事),小舟夜去不胜愁。家园未透包山洞,况领银河何处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虽短,但写出了他与徐霞客同游“华阳三洞”的喜悦之情。丁文江先生考证,壬申秋“是年黄因言事得罪,被斥为民”,“盖黄是时正自南京回也,黄年谱云:‘出都以来,自介祖秋,亦随意放浪山水’。黄又有辞洞庭诗有‘缥缈亦佳山,为高无不及乏句。缥缈峰在太湖西洞庭,足见洞庭系指太湖’。”(见《徐霞客先生年谱》24页)。这充分证明陈仁锡说壬申秋,他与黄道周、徐霞客一起游太湖林屋洞是真实可信的。那么,黄通周在壬申秋是否与徐霞客一起游过“华阳三洞”呢?那“华阳”在哪里呢?据百度百科介绍:华阳在古代涉及有多种地域,但其中有一解读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境内,那里有座华阳山,风景优美,是个游览胜地。我认为,黄通周与徐霞客游过太湖林屋洞后,去安徽华阳山旅游这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这首诗的第一句:“忆别华阳三洞头”,这说明徐霞客与黄道周就是在华阳三洞前分别的。因此,我认为黄道周这首七言绝句,所叙述的事情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在这“分阄十六韻”前有个引言,引言中也写道:“徐霞客自毘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这充分证明,这里的“分阄十六韻”,是黄道周跟随徐霞客“搜奇南下”的实录,因此,这里记载的事实是绝对真实可信的,也证明了黄道周与徐霞客的友谊确是深厚无比的。
四是无锡吕锡生教授在《跟着霞客游宜兴》(吕锡生编著,广陵出版社,2017年8月版)中,介绍了徐霞客曾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游览宜兴的张公洞、善卷洞的故事。他这样写道:“宜兴境内山脉绵延,青山绿水,景色秀丽,有着‘陶阳世界,洞的天地,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称誉……在陈函辉所作《徐霞客墓志铭》中,两次提到徐霞客陪着母亲游荆溪的事实……而且这两次旅游的重点都选择了张公洞、善卷洞,因为宜兴是洞的天地。……据记载,徐霞客第一次到宜兴游张公、善卷洞是在1617年,32岁的徐霞客带着3岁的儿子徐屺和73岁的母亲王孺人一起去的。……第二次游宜兴是在1624年,也就是过了七年之后,徐霞客已经39岁,母亲已80岁……这一年母子两人又一次到张公、善卷洞。徐母为了表示自己很健康,在旅游时,足迹常走在徐霞客之前……。徐霞客客当年游了张公洞、善卷洞,还游了宜兴的白鹤洞。”不仅如此,江阴的单旭同志也在《千古奇书结缘阳羡》(见《徐学研究》2018年第一期)中,记述了徐霞客母子游过张公洞和善卷洞的事实。因此,徐霞客游过张公洞、善卷洞、白鹤洞是不容置疑的。
前边我们说到,据《游记》记载,徐霞客一生游过的山洞为371个,加上这8个山洞,徐霞客一生游过的山洞实际为379个。再加上他到过而未游过的山洞116个,两者总计为495个,这就是徐霞客一生游过和到过的山洞之总和。如果加上《游记》中提及而未游的125个山洞,那么徐霞客一生涉及的山洞为620个。当然,实际上可能更多一些。我们之所以说比潘凤英教授统计的数字多出114个洞穴,这是我们统计了包括不是岩溶洞穴的普通山洞和人造洞穴,还有8个《游记》未记载的徐霞客游过的山洞。因此,徐霞客的山水洞穴探索,其贡献不仅仅在游览和考察岩溶洞穴方面,他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对山水洞穴探索最多、最执着的先行者,他才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山水洞穴之父”。
徐霞客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