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母与孟母岳母“二人而三”
周嗣元
徐霞客自己说: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远游天下,今自己也广游天下,可以“与三人而四,死不恨矣”!
有其母,方有其子。历史上,孟母教子,岳母刻字,光焰灼灼,辉映千古。徐霞客母亲王孺人,教子有方,“与二人而三”,完全可以。
《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教子,不是单凭口教,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选择切实有效的方法。先是“择邻处”,选择适合专心学习的地点,营造有利专心学习的环境,而后针对“子不学”,断然采取了“断机抒”的方法,有相当强烈的警醒作用。孟母教子有方,成就了孟子亚圣的地位。岳母教子,注重于德,教育儿子要“精忠保国”。她同样不是只凭口教,而是采用了震撼灵魂、铭心刻骨的做法:在岳飞背上剌“忠”字。岳母教子有方,铸就岳飞为精忠保国的抗金名将,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今天神州大地谁人不知?何人不晓?徐母,同样教子有方,她采用超凡脱俗的有效方法,亲制“元游冠”给徐霞客戴上,支持霞客放心大胆出游;而且不顾高龄,亲自与儿子一同出游。这样,酿就了霞客之奇。时人评赞:“弘祖之奇,孺人成之”。徐母与孟母、岳母“二人而三”则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教子典范。
岳母教子,不是孟母教子的模式,而是出新,从内容到方式方法,都是出新。很明显,岳母比孟母高了一个台阶。徐母教子,既不是孟母教子的沿袭,也不是岳母教子的翻版,而是别出心裁,超凡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孟母岳母是“要求”儿子该这样,“纠正”儿子不该那样,而徐母则是“支持”儿子,“鼓励”儿子。徐母比岳母更令人尊崇。
徐母王孺人,确实更令人尊崇。
徐母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徐霞客的先辈是江南富户,但到他的祖、父辈时,已经中落。徐母在丈夫去世后,肩负起治家重任。凭着她的胆识,凭着她的才能,凭着她的勤俭,使已经中落的家庭又新生发达富裕起来。徐母是勤俭持家的高手。
不仅如此,徐母心胸豁达,知书达理;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天启四年(1624),江南大灾,粮价暴涨,难民陡增。她命霞客散粮赈济,后又属霞客捐资,修复了祭祀祖先的家祠和纪念明初曾任常州同知的张宗琏的江阴君山庙。徐母在辛勤治家、经营田圃园艺的同时,还经营纺织业。她自己纺织技巧高超,又管理有方,徐家工场生产的棉布,质量上乘,在市面上出售很有竞争力。徐母可称是巾帼精英。
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在江南一带开始萌芽,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冲破思想禁锢,批判唯心主义的程秒理学,揭示“皓首宕经”的迂腐学风,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实践的新思潮。新思潮激发徐霞客实现自我价值,摒充科学仕途,坚定出游信念。新思潮也使目光单异、思想激进的徐母,染上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色彩。儿子摒弃仕途,她支持。但是。她不是像祖上那样,儿子摒弃仕途后,在家收租经营田园,过安逸的地主生活,而是支持儿子出游。徐霞客每次出游回归后,总是兴致勃勃,头头是道地讲述各地的风土人情、习俗异趣、探险奇闻。徐母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提出一些问题,这就有意无意地引导徐霞客在出游考察的过程中,要详细观察描述地理环境,捕捉地理特征,识别也牢记 记各地的地理现象,甚至每天做好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回家讲述。霞客是个孝敬父母的人。中国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徐母为打消儿子的思想顾虑,对霞客说:“为娘珍惜儿子负有奇约才华,岂能因我成为笼中鸟、辕下驹”?她鼓励儿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她为儿子出游准备了行装,特地缝制了“远游冠”,以壮行色。当时社会上很多群众对徐霞客的出游不理解,揶揄指责他是“不务正业,浪荡公子,败家子”。徐母毫不理会,为坚定霞客的出游信心,她两次亲自陪同霞客出游。万历四十五年(1617),母子同游宜兴张公洞、善卷洞。为了进一步打消霞客的顾虑,天启四年(1624),徐母八十高龄时,又同霞客一起游句容茅山。游览时,她总是走在儿子的前面,以表示自己身体还健康。徐母是一位染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的历史激进者。
徐母的圣洁和伟大,后人永远崇敬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