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江阴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纪实

江阴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纪实
作者: 郑 英

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一下子将江阴的人文史上推数千年。作为目前为止江阴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化遗址,穿越时空,后世的我们,仿佛瞥见了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身影,瞥见了那一线耀眼的文明曙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年的文明史、3800年的筑城史、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江南名城江阴,有着太多太多的深厚积淀。
  时光流转,21世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我们既要关注经济‘硬实力’,更要关注文化‘软实力’;既要修复自然生态,更要修复人文生态。”这一全新的文化理念已牢牢地根植于江阴人的心中。
  
精心呵护,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2001年,江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便成为江阴人新的追求目标。创建名城,规划先行。秉承整体保护原则和原址保护思路,我市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紫线规划》、《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纲入城市总体规划。
  面对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无价之宝”,江阴始终强调的是,要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为子孙后代留下历史文化遗产这笔宝贵财富,真正做到上无愧于祖先、下无愧于后代!
  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市结合实际,制订了地方性文物保护行政措施,《江阴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府规章的制订和实施,旨在形成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保护制度,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和利用。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文物修缮的投入,通过文物修缮、开发、利用,不少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延续发展。并对文化遗产实行了属地管理,从由政府大包大揽到分散到了各镇各部门,这一政策调动了各镇各部门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加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去年年底,全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100%,市级文保单位完好率达95%。另外,按照“疏散、修缮、改善”的原则,江阴启动保护和修缮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加强了对长泾镇、青阳镇、顾山镇及徐霞客湖塘里、北渚两处古村落等古迹、遗址的保护和修复。
  与此同时,锡剧、九狮舞、江南丝竹等千姿百态的江阴民间文化也渐渐纳入了被保护的视野,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公布了首批共七大类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21个项目成功入选无锡市首批“非遗”名录。通过成立民间文艺表演团,从事全市优秀民间文艺发掘整理和创作表演等措施,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有展地,术有传承”的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
  文化来自民间,文化属于大众。在江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一个全民性的文化自觉。近几年来,主动送交、捐赠文物、报告文物线索的事迹屡见不鲜,一些热心市民积极为文化遗产保护献计献策,在要塞司令部旧址和兴国公园改造中,就吸纳了不少群众的意见。利港电厂、夏港电厂、市供电局、祝塘及长泾等乡镇在重大工程规划前,均会先向文化、文物部门报批,经批准后再动工建设。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市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澄西片及吾攵山湾地区建设和改造规划前,主动邀请文化、文物部门参与规划方案的商讨,广泛听取文化、文物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随着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集体、企业和个人还热心参与文物修缮。巨赞法师故居、曹氏宗祠、吴研因陈列馆、马镇大桥、青龙桥、犀带桥、永安桥等一批文化遗存均由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修缮。我市还出现了个人创办的专业博物馆,如宝壶斋茶具博物馆,也体现了文物保护途径和方式的多元化。
  
华丽转身,亮出城市新名片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座城市历史印记、荣誉和个性的综合体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也是对这座城市文化发掘、整理、梳理,从而重新认知和感受的一个过程,是这座城市的人们与文化之间的一次互动。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江阴摸清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家底”,新发现文物点230处。经过遴选,今年4月底,我市公布了第七批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新增市级文保单位28处,使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重要文物佐证。而对此时的江阴来说,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已不再是单纯地寻找与触摸江阴城市记忆、文化脉络的过程,让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动力”,塑造城市的个性特征,推动城市的“提升”与“飞跃”,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则成为人们的共识。
  按照“发掘精华资源、凸现江阴人文、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品位”的思路,我市实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四名工程”。保护和整合以黄山炮台旧址为重点的军事文化遗存,彰显江防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文化特色。同时,梳理和转化了祁头山、南楼、高城墩和佘城遗址考古成果,确立江阴吴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地位。
  2009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八,江阴南门传统的庙会集场。当天,“南门印象”系列民生工程竣工迎客,与传统的庙会集场经济成功对接,十万市民、游客涌向庙会,在雕梁画栋的明清风格一条街中回味民俗,游览再现昔日繁忙的漕运景象运粮河……“南门印象”景观带属于古城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融合板块,它把江阴零碎的历史景观和特色商业街区有机地串连起来,既传承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融入了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在完善城市功能中提升了城市形象。
  历史文化不但改变了城市形象,还改善着人居环境。河道清淤、驳岸整治、沿河景观绿化、五云桥修复、忠义街老街改造,消除了南门地区居民长期遭受污水垃圾恶臭、道路坑坑洼洼之苦。朝宗门修复重建,宋人杨蟠“百尺楼高四望中,云深一雁度长空”风貌再现。运粮河边,破旧的码头被改建成造型新颖的服务设施和游船码头,游船画舫款款而过;脏乱不堪的河岸改造成了沿河绿化带和公园,为南门地区增添了一处“绿肺”。夜幕降临,沿河一串串红色的灯笼,灯影流红与悠悠五云古桥相映成趣。“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运粮河有了江南女子的柔媚。
  通过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放大文化效应,成功提升城市的魅力指数,被越来越多地认可。2008年,依托徐霞客故居,我市对徐霞客文化旅游区3.11平方公里的核心范围进行全面开发,建设徐霞客旅游文化博览园。同时,为纪念佛学泰斗巨赞法师而建的赞园也于2008年11月举行开园仪式。随着江阴佛教文化博览园奠基,僧伽殿主体工程的完成,悟空寺和观音文化展览馆主体建筑的相继展开,2015年,江阴将建成一个适应多种旅游需求的现代化佛教文化博览园。此外,江阴还整合修缮黄山东山、西山处的炮台,配套以绿化景观,建设黄山军事文化遗址公园。依托兴国寺塔建设兴国园西扩艺术街坊工程,打造以刘天华为背景的中国惟一的民乐主题公园。建设集历史文化、商务、购物、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澄江福地”,展现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的独特风采等等,一批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新的城市亮点。
  两年举办一次的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刘天华民乐节不仅提升了江阴的知名度,也丰富了江阴的城市文化底蕴。申港街道依托吴季子墓建设季子文化公园,举办季子文化节,弘扬季子文化,彰显乡镇个性。
  建设名城的过程中,江阴文化来了一次华丽转身:在亮出城市文化特质,彰显城市文化主张的同时,通过法制、规划、项目带动等种种手段,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一个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江南名城正在渐行渐近。
 
(郑英  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江阴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