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徐霞客与丽江

徐霞客与丽江
刘湘和
  
 
  云南丽江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丽江人生活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横断山区,1986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存完整而又活着的古城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观光。丽江又被形象地称为“天边女儿国”。“女儿国”之意,并非是只有女人而无男人的国家,主要是因纳西族的妇女特别的勤劳吃苦而给她们的美称。田里的农活、家中的家务都由她们包下来,男人们上街喝喝茶,聊聊天,所以我们在进入玉龙雪山景区时,先让游人观看了一场由张艺谋导演的气势恢宏的大型歌舞。其中有个节目,一大批纳西妇女出场时,背上背了个又大又沉重的竹篾箩筐,亦步亦趋地在山上劳作,而村里的男人都翘起了二郎腿,逍遥自在地晒着太阳,享受着妇人的劳动成果。所以这个女儿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人们撑起的天国啊,靠妇人们双手托起一个经营有方的家园。
  2007年11月27日,纪念徐霞客诞生420周年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温家宝总理还发来了贺信。我有幸被邀出席了这次会议。11月28日,与会人员在北京万寿宾馆出席“徐霞客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首发了江阴作者写的三部有关徐霞客的著作,我的《徐霞客诗译赏》一书列在其中。丽江木府派来参加会议的和秀芳,乘会议休息的间隙,前来找我,要我为她在书上签字,我就在此书的扉页上签上了徐霞客“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的诗句,她很高兴,并问我有没有去过丽江,我回答她尚未去过,她当即就热情地邀请我过去。直至2009年5月23日,才始成行,到达昆明经大理去丽江,5月26日、27日两天游览丽江,27日晚上,和秀芳与她的妹妹和秀梅前来束河镇宾馆看望我。和秀芳已来过江阴,在她的印象中,江阴也是个美丽的地方,滨临长江,依山傍水,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
  回到家里,我重新翻开《徐霞客游记》,重温“滇游日记六、七”,到过丽江之后,再细读徐霞客丽江行的一段约5200多字的美文,感受就大不一样了,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徐霞客可以称得上是位传播中原文化的使者,也是迄今为止,为勘察并如实记录丽江见闻最早、最多也最完备的古人。在这段“游记”中,他不仅记下了丽江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还记下了纳西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医药科技、民风民俗、美食佳肴,等等,真是洋洋大观。《徐霞客游记》中的这一段精彩文字,是保存至今为研究丽江纳西民族历史和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云南西北边陲的丽江,离祖国心脏是多么的遥远,从江南来到丽江,也在万里之外,我们今天交通如此发达,乘飞机、坐火车如此便捷快速,仍觉得旅途劳顿,而当年的徐霞客,却迈开双脚,徒步来到祖国大西南临近西藏的古“女儿国”,该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发仞两浙、九江、三楚,至湘江遇盗……泛洞庭跻衡岳,穷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之灵奥……又南过大渡河,至黎、雅、瓦屋,晒经诸山,复寻金沙江,极于牦牛徼外,由金沙而南泛澜沧……滇南之观亦几尽。”从这段文字的记载,可以说徐霞客是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了。湘江遇盗后,徐霞客陷于非常困窘的地步,他在诗中写道:“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哭静闻禅侣一)他与静闻约好同往西山(云南大理鸡足山),一路上生死与共,危难相携,可今天,静闻仙逝了,在万里之遥的征途上,孤零零地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又身无分文,悲从中来:去还是不去,实在是左右两难啊!这是一种多么窘迫的境地。可徐霞客矢志不渝,他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离家出行时,他早就在思想上作好了准备,如果旅行途中遇到不测,亡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所以他命随行的顾仆带了一把铁锹(锸),意想不到的是,在万里之外的边陲,双足废而竟然还回到了家里,所以说徐霞客是位奇人,这也是奇中之一。
  徐霞客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五日踏上了丽江的土地,到二月十一日拜别木府通事(通事为木府中的文职官员)离开丽江赴鹤庆、剑川,前后共在丽江17天。这17天,圆满完成了一位中原文化使者和木氏家塾名师的任务,为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并为后世留下了一份详细而精彩的史料,成为丽江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徐霞客丽江之行是应丽江土司木增的邀请而去的。当徐霞客第二次(崇祯十一年十月)回到昆明(第一次于崇祯十一年八月)在晋宁唐泰(唐泰号大来,为当时云南著名书画家,文化名人,后出家当和尚,法号担当)家度过了愉快的20天时光。远在千里之外的丽江土司木增,已闻知霞客抵春城的消息,便派人请他到丽江一游,而徐霞客对丽江早有仰慕,当他登上大理鸡足山金顶时,第一次看到数百里之外的丽江玉龙雪山,豪情难抑,就写下了《雪观》七绝:“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华表不惊辽海鹤,崆峒只对藐古仙。”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赞美了玉龙雪山。这次接到木增的邀请,就欣然前往了。
  徐霞客经过几天的跋涉,从鹤庆的逢密进入丽江地界:“又北一里为哨房,四五家当冈而踞,已为丽江所辖矣。”到了哨所,就进入了丽江所辖的地盘。霞客进丽江,被木增尊为上宾,礼遇极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尊为上宾,盛宴款待,礼仪迎送。徐霞客是自唐宋以来深入边陲丽江地区进行深层次文化交流活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从未有过一个内地文人像他那样,如此长时间深入考察过丽江,并为后世留下如此详尽的精彩记录。徐霞客第一天进入丽江,就以中原文化使者的特殊身份被迎了进去。他在日记中写道:“丽江设关岭脊,以严出入……一上者二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则山之脊矣。有室三楹,东南向而踞之,中辟为门,前列二狮,守者数家居其内。出入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远方来者必止,阍者(守门人)入白(报告),命之入,乃得入。故通安诸州守,从天朝选至,皆驻省中,无有入此门者。即诏命至,亦俱出迎于此,无得竟达。巡方使与查盘之委,俱不及焉。余以其使奉迎,故得直入。”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进入木土司的关哨是极其严格的。“有室三楹,东南向而踞之,中辟为门,前列二狮,守者数家居其内”,这里为丽江的南大门——邱塘关,霞客喻之谓“此山真丽江锁钥也”。要出入这个大门,“非木公命不得擅入”。即使是朝廷派来的知州(地方官),都住在省城,没能进入此门。哪怕是持了皇上的命令前来这里的使者,也不能直接进入,而只能在门外迎接。巡方使(巡查地方的使者)和盘查的委员,都没有到过里面。而我(徐霞客)因有木公的使者奉命迎接,所以能够直接进去,可见徐霞客身份的特殊了。至于木氏为何对进出的外地人如此严格把关,即使诏书到了,土司也只允许到关前接诏,不让钦差进城。游记载:“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无大兵燹。”这就告诉我们,既有不让人窥视僭制(超过王室)的土司府署,以免横生祸端,也为了防止刺探军情,引狼入室。所以木氏土司统治丽江的四百多年间,竟没有发生过大的兵燹,保持一方的安宁。另据说,木府是按照北宋紫禁城的样式修建的,整个建筑群安排在一个长280米的线轴上,坐西朝东,背倚狮子山,门临玉河水,门前有金水桥,有古排坊、木排坊、正殿、光碧楼、寿星楼、玉香楼、三清殿、御花园等,庭院相连,巍峨壮观,显然已经超过了一个土司享受的待遇,这种越规行为一旦被皇上知道,是要受到严厉惩处的,所以他把来人都堵在木府之外。游记在正月二十七日中写到:“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点明了霞客在丽江时已进入早春二月,明媚的春光即将来临。
  盛宴款待。“己卯二月初一日,……设宴解脱林东堂……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二月初一,木增在解脱林设宴,欢迎徐霞客。宴会开始了,只见宽大的桌面上摆满80样菜肴,横看纵看都排列成一个“九字”,这显然是木增特意设计的,寓寄客人人寿福长,宾主友谊长青之意。徐霞客尽管走南闯北,见过许多大的世面,但这样的阵势尚属首次,菜肴排得很远,很难辨认吃的是什么菜。初二日,木公又在“其所西栖林南净宝,相迎设座如前。”亦即像初一日那样盛情设宴。初十日,徐霞客明天要离开丽江了,就在这天晚上,木增的第四个儿子和二把事(大把事为木府的总管,二把事为木府的副总管,把事又分文武把事)设离别宴盛情招待,菜肴也很丰盛而别具特色,“肴中有柔猪、牦牛舌……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食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整只柔猪和牦牛舌一般宴席上是见不到的,可见对霞客的盛情和规格之高了。
  与此同时,还馈赠了霞客礼品,二月初一,“木公命大把事以家集黑香白镪(十两)来馈。”白镪即白银,以十两黑香白银送给霞客。下午宴席间,“侑以杯缎(银杯两只,绿绉纱一匹)。”初三,“余以叙稿送进,复令大把事来谢,所馈酒果,有白葡萄、龙眼、荔枝诸贵品,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仁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诸奇点。”初五,“传致酒酥面饼,甚巨而多,一日不能尽一枚也。”初六日,“犹时遣人馈酒果,有生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盖肥之极也。”初八,主僧“纯一馈以古瓷杯,薄铜鼎,并芽茶为烹瀹之具。”下午,有仆“荷酒献胙(肉),冲雨而至。”初九,“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一,黄金四两。)”铁皮褥为床上的皮褥。初十,“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木增对徐霞客几乎是有劳必酬,既表谢意,也表诚谊。
  礼仪迎送。370年前,徐霞客来到丽江,受到了纳西人的热情接待。他从鸡足山到丽江,是由木府专门派“通事”陪同,并安排在“通事”家食宿。当他到达解脱林时,大门口有文武两把事迎接,木增则亲自来到二门迎客,会谈结束后,又送出二门。二月初十到木家院坐客,“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下,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内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待之礼也。”到了木家院,“四君(木增四子)出迎,入门两重。”晚饭后“四君送余出大门”。迎送霞客之礼已达到了迎宾的极致了。另外,木增迎客到解脱林,“交揖而致殿勤焉,布席地平板上,主人坐平板下,其中极重礼也。”木土司为客人专门布置了一个有席片铺垫的座位,自己则坐在平板下。木增并未按土司的身份见客,而是以朋友、学生的身份恭迎,令徐霞客非常感动,这也足以说明木土司对中原文化使者的器重。第二天,“设宴解脱林东堂,下藉以松毛。”后来到木家院,见“搭松棚于西厢之前,下藉以松毛,迤西极重礼也。”吃饭时,徐霞客与四君坐上桌,“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尊卑贵贱等级分明,徐霞客与木增四公子坐上席,尊为坐上席的贵客了。关于“折柳”的记载,徐霞客初进丽江,从三生桥而上,“共五里,有柳径抱耸立田间,为土人折柳送行之所。”“有柳两三株,在路右睦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而当霞客将要离开丽江时,就以山茶当柳送别,徐霞客答应以茶代柳,文中记载:“恳明日为其四子艺文木家院,然后出矣。院有山花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我们在唐诗中就读到以折柳长亭送别的诗句,折柳送别的礼仪古风看来很早就从汉民族中传播到了边地,说明木氏学习中原礼仪文化由来已久,也说明无形的文化相互交流,可以起到培育风气、维系民族之间感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徐霞客来到丽江,为何能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而且被尊为上宾,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与当时江南名士陈继儒(眉公)、黄道周(石斋)、董其昌(玄宰)等名人多有交往有关,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了文人雅儒的器重。因木增与这批名人曾有文字交往,木氏又善于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与当时的中央政权保持高度一致,既忠君爱国,又积极纳税,取得当朝的信任。徐霞客西南行之前,曾写信给陈继儒,请他向丽江木土司作介绍,陈继儒满足了他的要求,写了一封介绍信,一柄诗扇,一篇为木增写的序文,并告诉他,木增与之相见之时,“度必把臂恨晚,如涵盖水乳之合矣。”也就是说,木增见到徐霞客,必定会有相见恨晚的喟叹。这也说明徐霞客的人品才学是令人钦佩的。二是木增知道徐霞客热爱山水,有一路考察一路记录的习惯,寄希望于他。当他踏上了丽江的土地,被丽江的山水所倾倒,着力地作了一番记叙和描述,当天到丽江通事家,因走得早,“时才过午”,通事就去复命,得到木增之命后,再赶路,于是徐霞客乘此时机,又记下了一段精美的古城山水气象:“东桥之西,共一里为西桥,即万字桥也,俗又谓之玉河桥。象鼻之水从桥南下,合中海之水东泄于东桥。”我们此次旅游前去,看到东流的玉河水冲击两部风车,日夜转动,成了丽江古城的一道景观。玉河河床不深,因水清洌,水中生长的水草随流水飘荡,水中的鱼儿逆水而上,也清晰可见,导游关照,游人不能向水中丢掷废物,所以玉河水保护得仍像徐霞客当年那样的洁净。“盖象鼻之水,土人名为玉河云。河之西有小山兀立,与象眠南尽处,夹溪中峙。其后即辟为北坞,若中门之标,前临横壑,象鼻之水夹其东,中海之流径其西,后倚雪山,前拱文笔,而是山中处独小,郡署踞其南,东向临玉河(丽江诸宅多向东,以受木气也)。后幕山顶而上,所谓黄峰也(今名狮子山,在大研镇中心四方街西部,海拔2466米),俗又称天生寨。”这是丽江历史上第一篇具体描写古城山水气势的文章,他从地理学家独具的视角,以文学家精练的文笔,以玉河流向为轴,把丽江古城的山川地貌、小桥流水、地形位置及府署座向等描述得十分精当。写得灵气盎然,富于韵味。在明朝即将灭亡的末年,还有谁能担当此任呢?《徐霞客游记》开头诸篇记录的是浙江的游程,浙江人做足了文章,而丽江地处遥远的边地,徐霞客竟然迈开双脚到了这里,且记下了当时丽江的方方面面,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尤其精彩的是把丽江山水同木氏的历史与现实联系了起来。“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无大兵燹,且产矿独盛,宜其冠诸土郡云。”寥寥四、五十个字,却把当时木府拥兵自雄、居土郡之冠的情况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氏建造的王室像皇宫一样,世代又无大的兵灾,使后人了解到当初的现状。我们从游记记载的这段文字中也知道,丽江木氏的统治之所以如此巩固,可以夜郎自雄,除了前边提到的“税所”,即土司收税的机构,亦即“商货出入者,俱税于此”。另有矿业独盛,也是富甲边陲的一大原因。游记中还记到:“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纳西族有30多万人口,但只有两个姓,这里有个民间传说:丽江土司阿得进京面圣,明太祖问其姓啥?阿得说只有父子连名,没姓。明太祖曰:“赐你一姓如何?”阿得受宠若惊,山呼万岁。明太祖说:“你归附大明,就是我朱家的人了,‘朱’家分出一‘人’,嗯,你就姓木吧。”阿德拜伏谢恩。荣归故里后他也如法炮制,让农奴和百姓都姓和,原来有姓的也必须改姓和。为什么姓和呢?从拆字来看,“和”字是“木”字上面加一撇,“木”字旁加一“口”。木得认为,农奴和百姓都属于木家的子民,都要为木家干活。“木”字上边的一撇代表他们头上遮阳挡雨的毡帽,旁边的“口”字,上宽下窄,代表他们干活时背的尖底背篮,所以直至今天,丽江纳西族多数姓和,到宾馆来看我的木府工作人员就姓和。
  这里还需特别提一下23代土司中的第17代土司木增(字生白)。木增文韬武略,开拓疆土,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重视工矿农桑,达到木氏统治的鼎盛时期,使丽江在云南省“富冠土郡”,成为“滇川藏大三角”地区和茶马古道上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一位神话般的人物。他曾建万卷楼集百家之书,在解脱林创印书所,刻印木氏历代诗文,其文学造诣可与中原文人,如陈继儒、黄道周、董其昌相唱酬,他之所以看重徐霞客,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两人志趣相投,爱好相同。后来,他眼看明王朝已风雨飘摇,便急流勇退,36岁即归隐山林,吟诗作赋,说法论道,现保存有“谈空客喜花含笑,说法僧闲鸟乱啼”的草书条幅,就反映了他退居林下后的逸趣了。他的诗文还被选入《滇南诗略》、《四库全书》等。
  三是木增求徐霞客为其《云淡墨》文集作序和为其儿子批改文稿。二月初二日,“下午,又命大把事来,求作所辑《云淡墨》序。”《云淡墨》共六卷,木增辑。《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有存目,并载:“增好读书,多与文士往还,是书盖其随笔摘抄之本,大抵直录诸书原文,无所阐发,又多参以释典道藏之语,未免糅杂失伦,特以其出版蛮陬,故当时颇传之云。”二月初四,来了一位鸡足山僧人,给木增带回一部文稿,原来木增将自己随手摘抄的文章结集,取名《云淡墨》,送省城昆明,请书家缮写后,又送回丽江。此时徐霞客正在丽江,“木公即命大把事传示,求为较政(校正)。”徐霞客一看此书,书稿所写用的是“洪武体”,写得比较工整,可是“讹字极多,既舛落无序,而重叠颠倒者亦甚。”徐霞客边看边改,先把错字校正,而后请把事转告木增:这样一本文集,最好是分门标类,重新整理一下,才不至于产生如此杂乱之感,当晚就把文稿送进去。
  初五日,木增因为山中要举行祭丁(祭先圣先师)仪式,不能陪同徐霞客,已安排大把事侍候。木增认为对文稿所提修改意见很好,“求再停数日,烦将《淡墨》分门标类。”徐霞客未曾想到,木土司竟然这样重视客人的意见,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余从之。”初六、初七两天,“连校类分标,分其门为八。以大把事候久,余心不安,乃连宵篝灯,丙夜始寝。”霞客修改文稿,挑灯夜战,一直到丙夜,即半夜,三更时分才始就寝,终于在七日深夜完稿,并给木增写了一封信,把书稿和信一并交给大把事,心才安定下来。从中可知,徐霞客是位办事十分认真的人。二月初十,到木公的四公子处,“大把事设二桌,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书后写一题:‘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豪……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大把事对徐霞客说,他家主人的四公子最近考上了学宫,虽然喜欢文墨,但这里无名师指导,不能看到中原的文章风格,请为他赐教一篇,让他知道章法格式,使他终身不忘。霞客点头同意了。拆开信封一看,是木增请他写文章,并要求为他的儿子修改文章,还出一道题目:“雅颂各得其所”。霞客与四公子提笔作文,下午就写好了。徐霞客阅四公子的文章,感觉“颇清亮”,说明四公子的文笔徐霞客是看得上眼的,有一定的文学基础的。从这里可知,丽江无名师,徐霞客成为木府的名师,为四公子写范文,又批改文稿,使其学到了中原文化的文脉,这无疑对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四公子的人品呢?“四君年二十余,修哲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木增的四子虽则二十多岁,人生得身材瘦高,皮肤白净,很清秀英俊,不像边疆出生的人,而且说话清楚动听,礼仪举止都十分得体,可以说是个有教养、有文化的土司弟子。这是与他学习文化知识,加强文学修养分不开的。当晚,送别宴会结束,二把事把霞客的文章拿走,把四君的文章交给他修改。霞客答应了,又是点灯评改文章到很晚,在西厢房就寝。十一日,通事把霞客评改好的四君的文章取走,并送到木家院。说明木氏是很器重徐霞客的。出邱塘关,辞别通事,与顾仆和挑夫一道下山,回宾川去了。
  徐霞客在丽江17天,十分遗憾的是,未能一见玉龙雪山的尊容。“北瞻雪山,在重坞之外,雪幕其顶,云气郁勃,未睹晶莹。”“初八日,……时日,雨阵时作,从楼北眺雪山,隐现不定,南窥川甸,桃李缤纷,为之引满。”尽管是桃李缤纷的春天,雪山隐隐约约,在云雾之中。雪山,今通称玉龙山,十二峰南北排列,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百里外即能望见银光耀眼的雪龙高卧天穹。山上有四百多种名贵药材。我想,徐霞客当年未能登上玉龙雪山,原因恐怕有二:一是天气阴霾,常年云气郁勃,雪幕其顶;二是海拔5000米以上,他与木家的把事通事不是登山队员,这么高的山上严寒缺氧,望而却步。所以他未能像我们今天一样,借科技的进步而登上去,沿途可见气势磅礴的绿山奇峰(积雪在阳光下会泛出不同的颜色)。而我们这次旅游,乘了目前亚洲最长、悬索最高的2911米的索道,登上了4500多米高的玉龙雪山,目睹嵯峨群峰、冰川遗迹等美景,真是冰雕玉砌,寒气逼人。巨大的冰川,成为白水河不竭的源泉。
  第二件遗憾的事,“初五日……且求往中甸,观所铸三丈六铜像。”木公以信劝止,说中甸为藏民区,路途多盗,恐怕不安全。而霞客则另有想法:“恐觇其境也。”怕看见他的豁境。中甸为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2001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将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以其和平宁静、美丽神奇名扬世界,被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那“三丈六铜佛”在中甸县附近纳帕海边嘉夏寺的寺庙中,系由木土司出资,六世红帽系活佛却吉旺秋指导修建,正殿供奉一尊三丈六弥勒佛像,为当时最大的铜佛了。该寺毁于1674年的战火中。徐霞客是1639年去的,如果他此次成行,必定会在他的游记中将该庙宇、铜佛及当初寺院的鼎盛情况记录日记中,可惜的是,因木公怕不安全而阻止前去,这该是历史的遗憾了。
  第三件遗憾的事,“初六日……闻有古冈之胜,不识导使一游否?古冈者,一名  ,在郡东北十余日程,其山有数洞中透,内贮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澈异常,自生光彩。池上有三峰中峙,独凝雪莹白,此间雪山所不及也。”此中所记之池,即今天的泸沽湖,为丽江风光中最具特色的天外瑶池和“女儿国”的故乡,泸沽湖的风光和九寨沟的风光差不多,一池一色,各放光彩。当初因一场边地战争而未能成行,一再被众大把事阻止。霞客如能成行,又将留下一笔精彩的记录。
  这次旅游,使我感到失望的是,云南陪同去丽江的导游江小姐,丽江本地导游李先生,都未曾提及这么一位对丽江作出如此巨大功绩的游圣徐霞客。要知道,文化是永远活着的生命,徐霞客丽江之行的日记,是中原文人为丽江盆地栽种的长开不败的鲜花,更是纳西民族的福份。在距今370年前,短短17天的时光中,徐霞客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贵而详尽的记载,这是留给纳西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留在中华文化史册上的瑰宝,让我们踏着徐霞客的足迹,去寻觅和追溯历史文化的渊源,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点奉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