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小镇的年轮——霞客祖居地祝塘

小镇的年轮——霞客祖居地祝塘
李中林
 
  有关祝塘文字的记载,最早见于江阴《宋志全境图》上的三个字:西舜乡。取名西舜乡,与舜的遗迹传说有关。南宋绍熙《江阴县志》和明代弘治、嘉靖《江阴县志》都载有:东舜城、西舜城,并在县东七十里。东晋周处(?一29)的《风土记》,援引西汉冯唐之说:舜曾居此。这是东舜乡、西舜乡命名的文字源头。
  舜是虞族部落的贵族,人称虞舜。有关虞舜的遗迹传说有多种说法,孟子说他是“东夷之人”,《史记》说他是“冀州之人”。相传他“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活动范围大约在山西、山东的黄河流域。
  对舜曾在东舜城、西舜城居住过,弘治《江阴县志》的主修黄傅就作了辩证,他引唐代陆羽《惠山寺记》:“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以拟帝舜所耕者。”他由此而断言:“则东西舜城……皆之狂饰也。”在东晋时,中原南迁到江南的移民,为怀念故乡以故乡的地名、山名、水名命名江南的地名、山名、水名,以志不忘,是怀恋故土的一种难解的眷眷的情结。而后,嘉靖《江阴县志》的主修张衮对黄傅作了辩驳:他说“舜庶子七人……今无锡与江阴接壤,舜之庶子,散处江南,胤息繁衍,即其所居山川多以舜名,乡日舜乡,田日舜田,井日舜井。”陆羽、黄傅的辩证无懈可击,但从感情上,我是希望张衮的说法成立。舜虽然没有在这块热土上居住过,他的庶子的后裔是很有可能在这块黑土地生息繁衍的。
  在位于今天文林社区西街,富杯河的支河西江和西庄浜中间的西舜城的遗址上,社员翻地时,出土了石箭头、磨制的圆锥形石杵、黑陶片等实物,邻近的斗山地区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石斧。我们不要去辩证是谁在这里居住过,但这足以证明先民居住的西舜城——与佘城一样,与斗山地区一样,生活居住在这江南古镇地区的先民距今已经有三千五百至四千多年的岁月。
  宋元时期的西舜乡,管辖二个里。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西舜乡管辖的范围,在今天的陆桥、祝塘、文林、河塘一带。西舜乡改名西顺乡,见之于黄傅主修的弘治《江阴县志》,大约在明朝中叶。为什么好好的西舜乡要改为西顺乡,是长官的意志,还是乡民读音时吐字不清,把舜说成了顺?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的改动,里面有对历史的否定。不知是为了什么原因,这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弘治《江阴县志》载:西顺乡,西界去其三十六里,东界去其五十里,统都二:有三十六都图,三十七都图。明代县以下的基层行政设置,沿袭宋元的一套,以乡辖都,以都辖图。西顺乡的三十六都图有十个地名:文林、谢墅、桂林、梧塍、富贝村、刘庄、范庄、留刘墅、塘石堰、褒贞里、邵庄;三十七都图有八个地名:苏李墅、李庄、新塘、冯塘等。明代的江阴,总有十七个乡,五十个都图。
  筑塘市的出现,最早出现于嘉靖《江阴县志》:“民聚而居,交易其所,邑中有市,西顺乡有筑塘市。”祝塘地区集市的形成,更早要在宋代,在今天茂龙村黄家基西侧沿大宅浜畔。1979年,砖瓦厂在清理地基时,出土的一条长达二百多米的青石青砖街道,街道上有古井、有标有“洗马池”——长方形用青石垒起的石池、刻有“梅陇镇”的石碑。梅陇镇是否为筑塘市的前身?梅陇镇的消失,是否真正是毁于南宋时金兵南下的战火?可惜的是梅陇镇遗址的出土,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好好地保护并请专家考证一下,这对祝塘镇镇史纪年的属实留下了一个遗憾。但梅陇镇确实是筑塘市形成之前就已存在,这是无疑义的。
  清朝初年,西顺乡的区划仍按明代旧制。康熙三年(1664),清丈田亩,分十七乡为三十六镇,原西顺乡设立了文林镇和筑塘镇。由镇领保。文林镇七保,筑塘镇十一保——分直塘河北六保,直塘河南五保。清政府的征赋均役仍照都图旧制。雍正十一年(1733)通行顺庄编里,废除都图。此时,江阴民间有“一青阳,二华士,三周庄,四筑塘”的说法,筑塘镇为江阴四大古镇之一。
  乾隆《江阴县志》载:筑塘镇,“镇以南北分统,跨直塘河为市廛肆,肴列颇称繁庶地。”筑塘镇的街道在直塘河南北(与今天祝塘镇市集的格局相似),店铺在街道两侧密集地排列,是锡北、澄东南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商客来往,经济发达,是一个繁荣富庶的江南集镇。文林镇“贸易集门村小市也,绿野平畴,茅店鸡声,板桥流水,颇具野趣。”文林由于地处江阴无锡两县交界,偏处一方,交通不便,这是其在历史上没有形成大市集,而只是形成了小市集——西阳桥、门村、河湘桥、颜家桥的主要原因。
  乾隆《江阴县志》上,筑塘、祝塘互用,以后慢慢地过渡到由镇名筑塘为“祝塘”。至于说祝塘是在明代筑塘成市后,镇民们在庆祝之中,把筑塘改成祝塘的,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这也可信,就只是没有记之于史志。
  祝塘镇的繁华经历了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后,在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东进,攻占了无锡后,北下攻打江阴,经文林到祝塘,时间是在1860年的5月底6月初。祝塘团练“白头”,在王元昌的统领下,对太平军进行狙击,“白头”集结在镇的西北方一带,太平军驻扎在镇的西南方一带,扎起了营盘(太平军扎营盘的地方,后留下了营盘五亩、营盘八亩的名称)。经过几天相持之后,双方在镇西的野菱浜夜战,太平军在镇上将居民的家具、门板、木料填入河塘,然后放火,火光冲天(河塘留下了火烧河的名称),杀声动地,“白头”不敌善战骁勇的太平军,战败后东窜逃跑。太平军对敢于抵抗的祝塘镇,恨之入骨,放了一把大火,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祝塘镇四乡闻名的坐落在二三角街上的转盘楼,盛宣怀父亲盛旭成开设的锡北地区最大的典当和数不清的商铺都毁之一炬。祝塘镇附近的庄园,镇北的徐霞客祖居大宅里,镇东南的杨名时族人杨家都被掳掠后烧毁,烧毁的明清古建筑的废墟,在1958年之前还是随处可见。至今在大宅村后,还存有被太平军烧毁的徐氏大庄园的大青石基础。
  1865年后,劫后的祝塘镇开始重建,经几十年原住民和外来移民的努力,光绪《江阴县志》里写到祝塘,说祝塘“颇称繁庶”,保留了江阴县四大镇称号。当时祝塘镇有四个巷门,东街的兴隆门,南街的积庆门,西街的文昌门,北街的积善门。1920年,在北街富绅沈晋槐的主持努力下,祝塘镇东南西北中五条主要街道中间用景山石条、石条两侧用小青砖竖着铺成的“人字形”新街竣工,颇具特色——路面平坦洁净,排水系统完善。路中的景山石条,专供木轮小车行驶。在锡北地区,这是一条独一无二的街道。说起祝塘,第一句话就会夸赞街道。1988年由于市镇建设,野蛮施工,“人字形”街道毁于一旦。现今只剩下老东街一段残破的“人字形”街道。1937年12月,日军占领祝塘,由于在镇南等地遭到了从常熟前线溃退下来的桂军等抗日武装的抵抗,日军放火烧了祝塘,目击者曾向我叙述,日军先在南街放火,正刮着南风。火顺风势北下,后来风向变成北风,日军又在北街放火,火顺风势南下。火断断续续烧了好几天,烧得比太平军还彻底,祝塘镇烧得所剩无几。
  1949年4月22日,祝塘解放,历史上繁荣一时的小镇已经残破不堪,南下的解放军经过祝塘,街道狭窄,一匹战马走过,就已拥挤不堪;房屋矮小,战马已经高过屋檐。
  繁华已成往事。
  1949年,有文字记载的祝塘,已经九百多岁。沐浴在四月的阳光里,虽是一身破烂,憔悴不堪,但她没有回首逝去的岁月,却在看明天,她好像看见了满脸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