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江尾海头 锁航要塞处

江尾海头 锁航要塞处

徐华根

 

江阴城区北隅,有一座鹅鼻嘴公园,面积虽不大,名气却不小。

  一座鹅山东西横亘、滨江而立。人立其巅,著名的钢悬索桥——江阴大桥扑入视野、历历在目,一江春水澎湃汹涌、尽收眼底。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江水滚滚天际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豪勇气势,也能领略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旖旎胜景。北麓临江,一片平地,矗立着一块巨石,上刻“江尾海头”四个大字,分外瞩目,引得游人踟蹰流连不忍去。中国古代称江河上游为“头”、下游为“尾”,“江尾”就是长江的下游,“海头”就是海口岸边。据地理学家考证,江阴在距今6000年左右时,处在古长江三角洲海湾地带,距今5000年左右,即处古长江口,所以有“江尾海头”之称。追溯“江尾海头”的出典,我们可以从清代文学家赵翼的诗句“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中读到它。

  长江——中国的母亲河,日夜奔流、逝者如斯,浪淘尽多少英雄人物。千百年来,长江对江阴人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在长江这一方热土上的江阴人民,凭借着勤劳与智慧,生生不息,创造了无数不朽的业绩。

 

  江阴,是一座滨江城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江阴的地方志对长江和江阴有着诸多描述。如宋代《(绍熙)江阴军志·序》:“大江自京口委折而南,浩荡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澄江之区。其山川甚秀,其生齿甚繁,其风物甚雅。” 明代弘治六年(1493)始修的《(弘治)江阴县志·序》:“江阴从宇宙弹丸之地,远自商周之际,已为泰伯至德之乡。又数百年而为季子逊耕之国。自是以来,虽经历代,判合无常,而土物人文,日进嘉美,故前人谓人秀而文,良有以也。”明代《(嘉靖)江阴县志·卷三·山川》:“扬子江,《宋志》称县治北临大江,凡江带郡县因以为胜。去县一里许即大江,阔漫四十余里,通望巨壑。其源出于岷。《尚书》曰:岷山导江。《水经》曰:江出岷山,始若瓮口,可以滥觞。及其至乎江津,放荡渤渤,不方舟、不避风,不可以利涉。周官扬州,其川三江。《汉地理志》注:岷江为大江,至九江为中江,至徐陵为北江。今之润州、京江,《禹贡》北江也。扬子盖江之别名,贯南徐广陵,西接武进,达京口,其流同宜,同谓之北江。直北越马驮,抵通、泰诸州,东连常熟.又东流绝汉入海。中有孤山、浮山、巫门、石钉、三角等沙.旋经三百余里,由崇明以入,是也。江潮一日,夜再至。呼吸万里,吐纳百川,旁灌诸港……昔人称大江。”

  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古称“大江”或“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沱沱河,流经纳当曲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而扬州以下则旧称扬子江。长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10个省、市、自治区,从上海流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流域总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早在唐代时,在今扬州邗江南有扬子桥,长江北岸人由此南渡京口,为江滨津要,故又称扬子津。又因这里曾设置扬子县,人们便把这一段长江称作扬子江。后来,就有人把长江也称作扬子江了。近代以来,外国人就将长江通称为扬子江(英语yangtze river)

  长江下游从南京向东,流至扬州瓜洲镇南,会江北运河;又东至丹徒西北,会江南运河;又东流,北有三江营,南有山关,均为要隘;江水夹太平洲而下,经武进而至江阴之北。江阴的君山与鹅鼻嘴山互成犄角,黄山又与天兴港相对,于是大江东去,经张家港、常熟、南通、太仓,由上海入海。

 

  江阴,自然条件也很优越。城区北面的君山、黄山雄峙江干、宛如翠屏,隔江与靖江的孤山相对。黄田港西5千米长江面,平均宽度不过1.75千米,浩浩长江一路奔来,最狭处仅125千米,骤然收紧,束为咽喉重地;黄山以东,豁然开朗,至张家港界,江面已宽约3.25千米了。所以,江阴便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又因东下江面骤宽、流速减缓,君山、黄山、萧山、长山连绵相接,屏蔽着长江南岸的平畴沃野,构成了江阴“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形势,自然天成,向有“天堑”之誉。江阴地处太湖平原北端,港城相依、腹地宽广,宋《太平寰宇记》称之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

  汪洋太湖本与大海相连。由于长江流沙沉积,海岸线便逐步向东延伸,渐渐形成长江三角洲平原,于是太湖与大海分离,成为了内陆淡水湖。太湖平原土质膏腴、民殷物阜,历代称为江南财赋之区。江阴市位于长江与太湖之间,全境地势平坦,地质上经受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断裂沉陷,接受新生代以来长江冲积和太湖沉积,全市总面积988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积占8315%,北部沿江地带为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2546米,南部为太湖水网平原,地面高程亦不过58米,西南圩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仅152米;丘陵占1288%,零落分散、冈阜连绵,孤耸于平野之中;东北部和中部山体分布较为集中,均为中生代燕山运动中残留在断块上的茅山余脉,占397 。江阴境内水域面积广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丰富,平原水旱田以黄沙土为主,乌小土次之,山地多为黄棕壤土。

  江阴多山,古时号称有33座半,山峰的平均海拔并不高,一般均在200米以下。位于城东跨周庄、云亭、山观三镇的定山,主峰高2738米,雄峻磅礴,为诸山之冠;其冈峦回合、面各异形,由西向东回环北折,反折向西与山相连,呈马蹄形,周长30余里;西侧娥墓岭南俯应天河,东至三河口,又向东有两坡突出、崖谷砉然,溯涧道行,折而入,高峰如屏、泉石绮丽,是黉塔湾,明代有葛维善在这里辟建3l景,今废,其山上曾有玉乳泉、俗称虎跑,可酿佳酒;北部雷家湾茂林修竹、花果满园,湾内小桥流水,景色十分宜人。定山向东有砂山,为华士镇屏障,峰高1928米,登五峰顶遥望南北,太湖、长江隐约可见;山有藏军洞,为古代战场。砂山东有白龙山。定山向西有绮山,高1351米,东望定山、西眺花山,地扼应天河之咽喉,山上有元代诗人陆文圭墓。绮山西南是花山、又称由里山,明清之际徐霞客的小儿子李介立曾在这里隐居,如今新长铁路江阴火车站就建在花山北麓。江阴东南有顾山、旧名香山,有昭明太子文选楼,因地处江阴、无锡、常熟三地交界,又称三界山。江阴西部有秦望山,南瞰芙蓉低原,西与武进境内的舜过山连接。

  地处江南水乡的江阴,河港湖泊众多,水网密布,属太湖流域区水系。长江江阴段西起桃花港、东至长山陆家庄,全长35千米,水道总面积575平方千米,沿江岸线今已成为投资开发的热土。江阴内河根据集水情况,分为三大水系。西部为新沟河水系,包括桃花港、窑港、利港、芦埠港和申港,承担江阴澄西和武进、常州等地的排水;新沟河为该水系干河,北起长江、南接三山港,直达江南大运河,是运河常锡段排水入江的主要水道。中部为锡澄运河水系,包括夏港、白屈港;流域范围为新沟河以东、毗山、璜塘、马镇以西的大片地域,汇应天河、冯泾河、青祝河诸水入江;锡澄运河为该水系干河,北起长江,南段沟通锡北运河、梁溪河,是太湖入江水道之一。东部为张家港水系,包括大河港、石牌港,汇东横河、华塘河、祝塘河、东清河等诸水以及张家港市、无锡市客水入江;张家港河为该水系干河,北越长江,经张家港市、江阴市入常熟市,衔接福山塘,是澄、锡、虞地区的入江骨干河道。

 

  江阴,位于长江南岸,滨江近海,地处要冲,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和著名商港。江阴交通四面、勾连八方,离入海口又不远,很早就有江海联运的优势。今日江阴港,旧称“黄田港”,因2000多年前楚国春申君黄歇于此开凿一条“引江水、利溉田”的渠道,故而得名。公元555年,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废暨阳县、改称江阴郡,“江阴”得名延续至今。地处江尾海头的江阴,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又得物资便于流通、集中和出海之便,四处舟楫往来频繁,南北各地商贾来此贸易者络绎不绝,遂成为多种货物的集散地,形成港口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自唐中叶至宋元明各代,江阴向是中国出海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史载宋绍兴年间,转港贸易十分兴盛,常有高丽、日本船舶抵港,出口多以古玩、文物、瓷器、手工艺品、农作物和种子为主,进口多以海外珍奇为主。锡澄运河古时叫经河,又称运粮河,苏南、浙北又一向被称为“江南粮仓”,所交漕粮都由木船装载、经大运河运往京城的。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淤浅以后,漕运船只经由无锡入锡澄运河,取道江阴黄田港入长江西行,或穿江入苏北运河,或东出长江口、由海道北运。清代由于闭关锁国,海外贸易陷于停顿。

  民国以次、抗战以前,浙江、淮北的食盐,开滦、中兴、柳江的煤,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的木材、油漆,云南、四川的药材,福建、浙江的海鲜,以及上海等地的华洋杂货,都以江阴为集散地。江西景德镇瓷器与江阴有着传统的贸易关系,景瓷水路运至江阴,再转销沪宁沿线和苏北各地,连浙江、山东瓷商也来购买。煤炭主要供给苏锡常一带工厂,运销两旺。木材扎成筏,运销沪宁沿线及苏北各地。有名的无锡三里桥米市、江阴北漍米市,集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和苏南地区的粮食,部分经黄田港北运。苏北的生猪、家禽、鱼类、蛋类经黄田港转往苏南各地。南通、泰兴、邗江盛产芦苇,居民采购后编成芦菲、芦帘、芦圈,供建房、储粮之用,经营此道者多为苏北移民,多至数百户,聚居于江阴北门外黄田港畔突出的岛形地带,俗称“芦菲场”。每年,多有苏北一带农民夏忙后全家驾小船南来,经黄田港往苏南各地经商、帮工,入冬后再经黄田港回苏北。冬令时节,过定波闸北返的小船,最多时日达千艘以上,江阴航道流量之密,可想而知。

  19925月,江阴港被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经过多年建设,江阴口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长江引航中心等各类服务机构已经配套齐全,码头建设突飞猛进,形成了石化产品、集装箱、件杂货、煤炭、粮食五大支柱货源构成的港口群,建成了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石化储运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库。2008年,江阴港又被批准为海峡两岸直航港口,是我国长江下游最重要的物资流通集散中心之一。

  古代江阴的陆上交通主要靠驿道。据地方志记载,宋代江阴有两条驿路,建急递铺13个,东路往常熟,为春晖铺、后黄铺、潴陂塘铺、孔市铺、后马铺、杜店铺,西路往常州,有城下铺、望京铺、杜村铺、申港铺、后梅铺、黄土铺、小胡铺。后来,江阴县境内有主要大道3条,以江阴城为中心,东马路通常熟,西马路通武进,南马路通无锡。清顺治十三年(1656),为防御海寇建沿江马路l条。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专任全国铁道总裁,10月亲临江阴视察。在欢迎会上,江阴士绅向孙先生请建铁路,孙先生建议:“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先筑马路(公路),通自动车(汽车),以连接邻县之火车……能如此,则费省、成功易也。”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江阴的陆上交通建设跃上新台阶。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全长3071米。其南引桥168米、北引桥1518米,主桥跨径1385米,主梁总宽369米,为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大跨径钢悬索桥;南北桥塔高196米,桥面宽338米,按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造,设计时速100千米;桥上净空高50米,5万吨级巴拿马型散装货船可航行通过。与江阴大桥同时竣工通车的锡澄高速公路,与大桥一起,为国道主干线黑龙江同江到海南三亚、及北京到上海这两条国家级高速公路提供了快速连接通道。此外,连接苏浙的陆上动脉新()()铁路江阴段和横贯东西的沿江高速公路江阴段也已竣工通车。

  处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有着广袤经济腹地的江阴,已经建设成为长江下游集水、公、铁路于一体,江河湖海与陆地联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是我中华版图上一个鲜明的亮点。


编者按:《国土资源通讯》2008年第24期上,全文刊登了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苏士虎撰写的《江阴奇迹——江阴市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纪实》,回顾了20年风雨历程,总结了创造江阴奇迹的基本经验。文章对历史经验的理论性概括,是有着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同样值得从事其它事业如徐学研究事业的工作者们学习借鉴、认真实践的。现予摘登。

 

江阴 奇 迹

——江阴市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纪实(摘要)

苏士虎

 

  在美丽的长江之滨,卷雪千堆的江尾海头处;在吴韵楚风、人杰地灵的江南大地,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经济发达的历史名城——江阴。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人在只有9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三百分之一以上的财政收入、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连续六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荣获第一,2007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和谐名城,2008年被中央确定为中国改革开放3018个典型地区之一和评为国家1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之一。

  江阴是人口大市、经济强市,同时又是资源小市。江阴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一个个奇迹的,江阴国土人的回答是:创新,创新出奇迹。

规划创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江阴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科学发展的法宝。为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使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江阴市十分重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作用,合理调整用地结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有效防止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用最小的土地资源代价求得了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江阴市坚持以规划定方向、投资定面积、面积定产出的“三定”原则,采取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措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了产业化集聚;农民向城镇集中,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全省率先确立了“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居住用地;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全国率先全面禁止开山采石。如今的江阴农村经过土地开发整理,建立了40多个集生态、休闲、观光与农副业生产于一体的农业生态乐园。节假日期间,这些农家乐园游人如织,在江阴兴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潮。

理念创新,严格执法倾心服务

  为了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显现其效益,江阴国土人创新思路,树立起“旗帜鲜明执法,全力以赴服务”的新理念。江阴曾经是江苏省土地执法重点市,为在全市社会营造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馆和在全市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立大型宣传牌、在市区主要街道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宣传标语、制作发放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画、开展“国土资源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举办专场文艺演出和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宣传国土资源保护国策等形式,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用地意识,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查结合”的监察方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用地监察网络体系,依法用地规范率达到100%,先后获得了“全国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推进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等称号。

  保障经济建设、服务科学发展、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用地秩序

  为了从源头上把好节约集约用地的关口,江阴市建立起了依法、规范、透明的土地市场机制,形成了良好的用地秩序。江阴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敲响了全省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第一槌,江阴经济开发区一宗89.13亩的工业用地挂牌出让成功。这一创举,比国务院出台文件规定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整整早了770天。用地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增加了市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更加稳固。

管理创新,科技领先提高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让江阴市的地籍管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年来,江阴国土人对现代地籍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1996年开发完成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2001年建成了全市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基层全部采用光纤连网,共享调查数据库,全部实现网络化。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在全国县级市中首屈一指,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还被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誉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现代地籍之先锋”。成立测量专业队伍,实时采集、动态更新数据库。近年来,江阴市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地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土地登记和土地调查先进单位,江阴市还被列为全国地籍管理工作百强县。

教育创新,建设一流队伍

  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源于创新,而江阴国土人的创新能力,则来自于教育方式的创新。“华西’和”远望“都是全国的先进典型,又都在江阴,江阴市局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在全系统开展“十佳国土楷模”等竞赛评比活动,干部职工学者榜样,赶有目标,做有标准。江阴市局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开设了国土资源专科升本科班和土地管理专业大专班;每年对国家、部、省出台的国土资源新政等进行集中培训,日常业务进行专题培训;每年开展两次调研活动,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取得创新成果。

  20年的风雨历程,铸造江阴国土人勇于创新的品格、善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江阴国土人还会创造出一个个让世人惊喜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