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霞客故里
中国徐霞客旅游区
霞客世系
江阴故事
3.29天下游

浙东循踪游活动散记

浙东循踪游活动散记
作者: 何公慰

     今年4月,江阴徐研会理事会批准本次“重走霞客路”浙东循踪游活动方案,由霞客旅游文化研究委员会组织实施。行前一日陈捷元会长专嘱高亚珍主任带车安全,令人感奋。由此我们得以饱览四明、天台山系秀色可餐的自然风貌,宁波、台州市域底蕴深藏的人文景观,从而对徐霞客为何情有独钟于浙东、竟三探留恋于其间,有了一定的感悟。浙东,确是中华壮美版图上一块宝地。
 
江阴出发
 
  5月18日晨,徐霞客故乡——古称南歧,今为徐霞客镇,那星罗棋布着的社区群落、厂房高楼、湖荡绿野,渐行渐远了。车行数小时,尽在广袤的江南大平原上奔驰。江南有着不少经济龙头型县市在奔小康的路上迅跑,真无愧“富庶”二字。
  新近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十分宏伟。逾37公里的世界第一长桥,硬是将两端之间的绕杭州湾公路里程缩短了9倍;凝聚着法尔胜(1)员工奋斗精神的粗壮斜拉索向我们迎来,自豪感油然而生。身临其境,观赏着海波天色、灯塔渔船及那巨大观海平台的时候,除感受到祖国的博大、壮丽和人文关爱之外,竟也产生了一丝丝惋惜 ——惜那徐霞客时代未曾有此大桥,致使他要耗去更多的体力与宝贵的时间,不然的话 ……
 
入宁波境
 
  下桥即入慈溪市,想她南联宁波、北可直通苏南的外部条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东南行穿岭隧,挺身远眺:只见群峰涌动、满目青葱,“浙东多山”立铭心中。车窗外的宁波市,东西有四明和天台两大山系护卫,象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汇流处。“宁波”之称溯于明初(1381年),时至当代已成为浙东工业中心暨浙江最大港城与水陆联运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春,徐霞客就是西来经此,而东去普陀赏游的。这是他首游浙江,年28岁,惜无记游文字,或许已经散失?但从他现存的“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的比较句式来看(2),自西陵(今肖山)东向、行去落迦山的沿途景观(曹娥江是必经之地),在徐霞客心中还是留有深刻印象的。驶抵宁海出口处,童遵志先生引领我们直奔前童古镇。
 
领略古村
 
前童古镇位宁海市西南。车停,古牌楼内边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童了。前童,徐霞客《游记》虽未提及,我却总希望“他有可能来过”:他1613年就到过离此仅3公里之遥的梁皇山(3),1632年所宿的岔路口(4),距此也不过5公里。前童村座落塔山、鹿山间平原上,白溪、梁台溪含村东去汇合,真个山环水抱、灵秀通达。童氏先祖引白溪水依八卦原理建成的清渠,至今仍完备地服务着他的子民。我惊诧于这水光天光、人影鱼影的澄明一色,相悦,和谐。这正是前童古村的神韵之一。当然,还有那明清旧宅、石窗雕墙,曲径通幽、错落有致;更闻史载多有抗敌斗争的才俊,保家卫国、竭忠尽智;尤其此地民风淳朴、生态原始,每年的传统元宵行会古朴隆重热闹,以祈人寿年丰,场面壮观,在江浙一带堪称一绝。田柳和唐汉章先生均应邀题词留念。我则有《前童行》吟句的心思。今成如次:
山托拥天梦,水奉思古情。
户临游锦鱼,桥步通曲径。
石窗见淳朴,青苔缀软音。
斑驳诉明墙,檐翘献清韵。
传家厚诗礼,尽忠报国民。
风雨读幽巷,花草写春庭。
台阁鼓亭会,直留到如今。
比鉴七百年,当赞时代新。
  此行前童,有几点感受颇深。一是街角墙边乃至院内,软软的青苔绿得那么可爱。它向人们昭示着“顺其自然”。前童人在这里生活了765年,颇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真谛。二是童氏宗祠正厅对面的古戏台上,一群兴高采烈地打着羽毛球的孩子,活力背后有着前童“古村未来”的无穷遐想。第三,他们重视和利用与徐霞客游宁海有关的历史资料,来为振兴今日前童旅游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精神,值得一提。徐霞客未到过前童,前童人却在村委会办公室里,让每个记住祠堂匾额“遐迩同源”、“诗礼名宗”的人,都来认识徐霞客、熟悉徐霞客。他们的宣传版面有“徐霞客生平”、“徐霞客与宁海前童梁皇山”、“徐霞客给宁海梁皇山开辟了旅游胜景”等,加上图表,不一而足。他们号召每个来到的人“寻访徐霞客游踪,亲迎宁海奇山秀水”。一个徐霞客可能真未到过、现存《游记》也无记述的地方尚且能够如此,作为徐霞客的家乡人,在钦佩之余,实在只有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包括敬业与创新。不仅坐而思,更要起而行。这是对徐霞客的最好纪念之一。
 
初阅梁皇
 
  西出前童不过三四公里,就是《游记》中“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5)的地方。充分挖掘并借助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的人文资源,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事业,梁皇山做得是很有特色的。徐霞客匆匆一过,《游记》所书也不过23个文字,而景区中禅林、飞瀑、古道、村落等景点竟有45个之多。他们的景区介绍资料虽然小巧,却将徐霞客慕名梁皇山、油布伞吓退真老虎的民间传奇,也一道印制在上面了,很是提升了游人珍奇传讲的心理。徐霞客雕像、徐霞客上马石可供瞻仰凭吊与摄影;相传徐霞客亲栽的霞客梅(也许只是品尝过、夸奖过它所结出的梅子吧?我想),坐树下长凳上可远眺、可神思!数十米紫藤长廊间,有关霞客生平等的永久性展版引人驻足研读,甚至品评议论。而将山涧清泉束于廊内的“亲水游步道”堪称奇思,自成一景,更是其它景区所未见(恕我孤陋寡闻)。自东线上山,遥看瀑布飞流直下,渐隐于黛色之中。因是霞客登临处,我们便奋力上游,在“霞客观瀑处”亭中小憩热议:原来霞客遇虎处,竟还在更高的山上呢!上得静心谷、灵泉潭后便止步不前了:得知童铁策和毕建鸿先生亲自赶来,我们决定舍此赶赴宁海,以谢宁海同仁厚爱。回程中我问导游:为何不见了东山飞瀑?原来此瀑源自山北虎跳水库,当没有此线上山的游客时便关了闸门以节约水。这个小小的插曲,看似不可理解,我却十分感佩于梁皇山人旅游管理的新理念!领导代表大家向童、毕两位先生赠送了书刊,并在山门前合影留念。
 
宁海西门
 
  车停宁海西门内。极目望去,徐霞客大道长近2千米,宽约50米;右边临街诸多现代建筑,左边绿圃高树排延,圃外临河大道,道外河水常流无歇,视野十分开阔。身边一座巨大立式书型碑雕,石质,白底黑字,“徐霞客游记”及《游记》开篇页文字十分醒目。文人至此,没有不驻足品读或合影留念的。我边漫步边有所思:新世纪的宁海人,为何要替395年前首游至此、远自江苏江阴的客人徐霞客修建如此宏大规模的纪念大道呢?它包容了些什么?想向人们证明什么、引领什么呢?我努力地寻找着答案。不知不觉中又来到一个偌大的广场,老年徐霞客塑像矗立着,倚河山、面新城,像是掩卷沉思,又象在欣赏和礼赞这座现代化了的古城池 —— 这里是他现存《游记》的开篇之地,“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6)已是宁海人耳熟能详、能骄傲地背诵讲说的经典文句了。置身于此,难怪有些外地客人要产生出“徐霞客是宁海人吧”的错觉来了。面对宁海人“以徐霞客记游始发地为荣,十分珍惜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做足、做好游记开篇文章”(7)的勇气,徐霞客家乡该如何动作?我们满怀朝圣之情,在霞客像前合影以作珍藏。回眸看去,一位年青母亲正牵着她四五岁的孩子,孩子的小手正在抚摸徐霞客那双曾经走遍了千山万水的巨足。
 
临海访古
 
  暮色苍茫中抵临海市。听说此地古城墙保护得很好,餐后大家便急不可耐地步行前探。那崇和门果然高大巍峨。近边东湖一片沉沉(也许是为了节电),无法窥得其真面目。
  临海背倚天台、括苍山,东接东海、三门湾,座山间盆地;母亲河灵江迤逦东去,汇椒江入台州湾;三国时始置县置郡,唐始为台州府治,迁延千数百年,今属台州市。古城始建于晋、扩建于唐、依山而筑、形制规范、保存完好、极具特色。晨曦中,东湖俨然一方矩形盆景。脚下北城长约3000米蜿蜒北固山脊, 西城南城又3000米直面灵江而矗,真个踞山盘江、矫若游龙。临海人文底蕴之深厚亦令人赞叹,雍正御碑、戚公祠、太平天国台门等历史遗迹不一而足,南面巾山更是披霞摇岚、若隐若现。兼备防御和抗洪双重功能的临海古城不仅当得 “江南八达岭”之美誉,更是“江南长城,民族瑰宝”(薄一波语)!而徐霞客曾到此一游或数游,与陈函辉结为“石友”,使我们倍感亲切与向往。我们此行一大愿望就是要访知陈函辉的小寒山。陈函辉在《徐霞客墓志铭》中写到过“记在壬申秋,以三游台、宕,偕仲昭过余小寒山中,烧灯夜话,粗叙其半生游屐之概。”钱谦益《徐霞客传》说“游台荡还,遇陈木叔小寒山。”《徐霞客评传》则给人以霞客两次造访小寒山的印象(8)。田柳先生告诉我小寒山就在临海,然询问导游、请教当地百姓,竟未有知者。查看地图,灵湖、五峰湖间有一“小两山”,显然不是。唐汉章先生认为:小寒山,当有山,好象四围有水,也许就在灵江边。时莫衷一是,便决定日后再专向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同仁讨教、确认。
  而今我想起曾见过陈函辉纪游诗有“家在巾子山,举头看茅屋”句,因其通俗故而记得,惜一时想不出见处。我想这个“家”就应是小寒山,“巾子山”恐怕就是巾山,明时木叔先生恐怕也不会住在城外,倘在巾山南麓结庐,退可登峰、览城百态,踞可品茶、观野千里,很合文人雅士兴味。故我猜测,这陈函辉旧居小寒山,当在城内巾山南侧的某一个地方。也许就在文峰塔、华胥洞的下边吧? 唐汉章先生的思路,还是有道理的。
 
探仙人居
 
  永安溪源出括苍山、百曲千回。在十里漂流的开头段,前面两山头、身、尾分明,宛如两条蜿蜒青龙,高低并肩、游动嬉水,极为逼真,历七八分钟,是颇能编些故事吸引游客的,惜壁无“龙”字,也无人攀谈。沿途类似景点不少,无字崖壁亦多。恐怕是景区新辟、没来得及设置的缘故吧!
  由于昨晚看了电视,知道不久将举行全国性哀悼。上岸后我们都集中坐在漂流点接待室里,收看浙江台的电视实况转播,心情十分沉重。2点28分,随着汽笛长鸣,我们全体肃立、默哀3分钟,和全国人民一道,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达徐霞客故乡人的沉痛哀悼之情。
驱车三四十公里,太阳尚距山顶寸许。“仙人居”外观与一般山水无异,内赏则恍若天上人间,这正是浙东名山永久性魅力之所在!漫步其间,修竹里山风送爽、亭舍边野花飘香,渐步渐高,指指点点中一瀑自百米高处跌落潭中,甚是壮观。据称此水水质(纯净度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种类)超过了瓶装纯净水。“仙人居水”简称 “仙水”,也算一说。拾磴而上尚有十“泄”飞瀑可赏,但山色开始空濛了起来,便急取回程。“仙人居”比之张家界,小大而已,其成因疑类雁荡。这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我们能代“游圣”小赏一番,很是欣慰。
 
天台觅踪
 
  不仅为《游记》开篇之作,为霞客三游之地,而且为在以天台景观逼真描画为代表的“人文精神的大文字,科学精神的真文字”中看到了“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以及已经初露端倪的“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9),我们也必须到天台一访。这个三国时(213年)即置县的地方,果然千峰竞秀、美不胜收,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直是个千四百余平方公里的大花园。寒山隐居、济公故里等景点,王羲之、朱熹、徐霞客、陆游、康有为、郭沫若等硕儒登临留迹处,都教人踯躅忘归。
  国清寺,徐霞客首游天台曾有“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等记述,乃我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发祥地,及韩、日等国天台宗的祖庭,信徒络绎。“田夫子怒斥小沙弥”故事、饱经风霜的隋梅、亲见的隆重法事等印象深深。当代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协主要创始人、参加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的江阴籍巨赞法师墓冢,就建在寺前隋塔之东。受江阴市佛教协会林华副会长委托,我们终于找到了墓园,并代为凭瞻仰,。该墓园呈破败之象,亟待修缮。
  驱车直上石梁。那可是徐霞客“不暇晨餐”、观“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审“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聩,百丈不止”、品“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10)的地方啊!中方广寺近处步行游程,集中在“石梁飞瀑”周围。崖侧立一徐霞客雕像,徐霞客家乡人在此留下了本次活动的最后一帧集体照。可惜作小买卖的店家屋棚,离雕像实在太近,太近。
 
暂别浙东
 
  别了天台,别了浙东!回程中我总在寻思:徐霞客缘何对浙东情有独钟?
  浙东山水峰壑奇瑰,如千帆竞发于天地之间,是一重美;溪流缠绵,竟万里奔腾至大海之中,是一重悟。这对28年长居太湖平原,看惯了沃野平畴、男耕女织的徐霞客来说,无疑是种极大的诱惑。梁皇的虎、临海的城、天台的杜鹃飞瀑古宗、雁荡的龙湫雁湖太姥,在险探诡与陶醉人文之外,难道不极具人生思考之启迪吗?试以《游记》中相关石梁的记述文字为凭,作一简探 ——当年徐霞客首游天台,至石梁而“不暇细观飞瀑”,是为“礼佛昙花亭”;他暝色四下而停足“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而能“几不欲卧”;他明知“下瞰深潭,毛骨俱悚”,却还要“从梁上行”。江南仕子的儒道、热血青年的性情,跃然纸上。二访天台时(1632年),则已关注到“岭西之水出石梁”,而“观石梁奇丽如初识者”的以天地自然为亲近的情怀,仍始终如一。三度探游时,又记述到“万年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正东为水母溪;察岭东北,华顶之南,有分水岭,不甚高;西流为石梁,东流过天封,绕摘星岭而东,出松门岭,由宁海而注于海。”(11)在这里,赏析性依然如故,盲目性、随意性却已荡然无存。徐霞客所瞩意的,已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赏探奇,而是对地形地貌、山川走势等方面有志趣的科学性考察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家式的徐霞客形象,就立在我们的面前。
  浙东多山,是相对于太湖平原而言的。徐霞客对浙东情有独钟,也只是种相对的说法。对一个28岁的青年来说,见识了从四明到落迦、从天台到雁荡,见识了从钱塘到甬江、从曹娥到灵江,特别是亲历了浙东那浩淼无垠的大海,正是它赋予灵山胜水、保有了永恒的生命,这对万里遐征前将要转战他处,矢志不渝、穷极探险考察的硕儒弘士如徐霞客来说,当是人生求索的某种基础,抑或是种激励!即使是对当今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但愿我的此番推想,并无大错。
  暂别浙东不久,又传来令人振奋的喜讯。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将于6月下旬正式成立并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新世纪的徐学之春,就在前面!